高职医学院校学生社团的转向建设模式研究

2021-04-13 13:03聂媛媛张玉红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学生社团

聂媛媛 张玉红

【摘要】学生社团是高职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高职医学院校学生社团面临着主体单一束缚社团发展格局、资源紧张影响社团发展拓延、参与度低阻碍社团传承发展等问题。为此,有必要对高职医学院校学生社团的建设进行转向重构,具体来说,可以从医教协同,组建“双导师”指导老师队伍;优化整合,实现学生社团的内涵式发展;精神传承,全面提升社团活动参与度三个方面着手进行。

【关键词】高职医学院校社团  学生社团  转向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医教协同、信息助推、品牌建设——高职院校专业社团建设转向实践研究”(2019SJB738)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2-0125-03

随着我国高职医学院校的迅速发展,院校的学生社团也正以惊人之势蓬勃发展,社团数量明显增多、活动内容丰富、影响力与日俱增。本质上,社团是青年学生参与实践的一种具体形式,学生通过自主参加不同类型的社团,进而不断锻炼和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高职医学院校学生社团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社团的运营发展、打击了社团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为此,需要从多角度入手解决学生社团面临的问题。

一、高职医学院校学生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职医学院校社团经过了长期的迅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过于迅速的发展也使得社团的运营和建设中逐渐显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总的来说,主要有主体单一、参与度低和资源紧张这三大问题,接由这三大问题又滋生出了许多小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社团的进一步发展升级,不利于社团的良性发展。

(一)主体单一束缚社团发展格局

现如今,大部分学校的学生社团都是采用“党委—团委—社团”的垂直管理体系,学生社团直接接受校党委和团委的统一管理,这种层级制度将学生社团置于党的领导和团委领导之下,客观地讲,这有助于社团保持正确的方向和性质,在制度层面和理论层面是科学合理的。但是,在实际运行和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社团负责老师通常是一人面对着几十个特色鲜明、风格迥异的社团,面临着成百上千不同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负责教师只能进行大而化之、把握大概的管理,根本无暇顾及各个社团的具体实际情况,更妄论对社团作出深入精微、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指导意见。再如,由上及下的层级式管理模式使得社团成员成为服从和执行的一方,不利于发挥社团成员参与学校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社团服务和教育学生的职能。因此,主体单一是当前影响高职医学院校学术社团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对于学生社团这种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组织,单一主体并不利于社团的良性发展,必须纳入多主体联合参与,如专任教师、临床指导老师等等。

(二)资源紧张影响社团发展拓延

在我国,高职医学院校的的主要职责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医学人才,这就决定了学校会将工作重心放在教学科研上,校内资源也优先用于保障教学和科研的顺利开展。因此,作为非学校重点工作的学生社团活动,则只能依靠自身的影响力来获取发展的各种资源。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内的各种资源紧张状况日趋严重,学校只能将绝大部分资源用于维持正常的教学科研,学生社团工作自然无法在有限的资源分配中得到更多的考虑。

其一,活动经费不足。经费是支持一项工作发展推进的必要条件,学生社团在日常管理和训练、开展大型活动等方面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目前社团活动经费来源于会员会费、学校下拨经费、企业赞助这三项,但是,这三项经费来源的数额都较少,难以满足学生社团的扩大发展,使得社团在开展活动时经常因经费紧张而使计划搁浅。

其二,活动场地和设备不足。学生社团数量众多,类型各异,开展社团活动需要一定的场地支持。但是,当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用地有限,而有限的场地资源则会优先分配给教学工作或科研工作,学生社团的活动场所大多是在公共场所或者临时借用场地,这极大的掣肘了学生社团的发展。此外,有些社团对于活动设备器材较为依赖,如乒羽社团、轮滑社团等,大多数学校也没有一定的设备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社团的良性发展。

(三)参与度低阻碍社团传承发展

社团是广大学生基于共同兴趣和爱好而自发组成的一个团体。[1]一个社团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最大的一个衡量指标就是人气,人气旺则社团兴,人气弱则社团衰。然而,当前社团成员参与度低、参与人员过少,已成为制约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人员结构上来看,当前大部分高职医学院校学生社团均存在着人员结构不平衡的现象,表现为社团成员大都集中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中间,而大三的毕业生则因为学业和就业压力很少参与社团活动。这使得学生社团“大一进、大二活、大三走”的现象十分普遍,严重影响了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从人员活跃度上看,很多学生虽然加入了社团,但因为没有发展前途或是社团活动有限,又或是发现与自己当初加入的初衷有差距,種种原因导致其对社团的建设发展、活动组织等毫无兴趣,即使参加社团活动也只是例行“打卡”,并没有把社团作为提升自己能力、丰富课余生活的途径选择。

二、高职医学院校学生社团的转向建设研究

根据学生社团的发展规律,结合医学院校的自身特点,高职医学院校学生社团的转向建设,可以从医教协同、优化整合和精神传承三个层面着手进行。

(一)医教协同,组建“双导师”指导老师队伍

医学是兼具理论与实践双重属性的学科,这一点与纯粹的理论推演和逻辑思辨有本质的区别,高职医学院校社团也必须明白这一原则,在社团建设、社团活动过程中,必须同时注重社团成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此,既需要校内导师给予专业理论指导,同时也需要长期从事一线工作的校外兼职导师给予实践指导,通过组建“双导师”指导教师队伍,形成“专业指导+社会实践”的协同培养模式。

一是注重对校内导师的扶持与培育。理论学习始终是学生的第一要义,通过聘请对学生工作有热心、专业素质强的任课教师来担任社团指导老师,加强社团学生的专业学习指导和课程重难点辅导,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课程,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践。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动力,又可以打破传统社团建设形式以及内容上的局限,创新社团活动形式,提高社团活动质量,实现社团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此外,对参与社团指导的教师应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制定工作量、评先评优、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激励措施,以维护老师的指导热情和经济利益。

二是将校外导师“请进来”。临床实践能力是检验医学教学成效的最终指标,通过与附属医院合作,选择专业领域及行业内知名的、有影响力的临床专家为社团指导老师,开展临床实践传习授艺,可以补学生临床实践的不足,推动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为将来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提前做好准备。此外,校外导师还可将优秀的医院文化带入社团,激发专业社团的活力,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

(二)优化整合,实现学生社团的内涵式发展。

一方面,要优化整合全校现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在客观资源既定的前提下,学校资源的有限性和社团需求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突出,因此,如何高效、合理、有序地使用资源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要使资金得到更合理地利用,将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要优化教室、活动室、会议室等场地的调度,更大程度上利用好场地资源。

另一方面,要优化整合种类繁多的社团,提高社团质量。社团组织的建立不能只停留在数量上,要着眼长远,从社团组织的“质”和“效”去发展建立。[2]对于一些运营不佳、育人效果不明显的社团组织,要执行“可以上也可以下”的政策,对这些社团予以合并或取消,以便集中力量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发展优质社团。此外,对于社团成员、社团活动,同样要遵循在精不在多的原则,吸纳优秀学生参与社团,举办高质量的社团活动,等等。

(三)精神传承,全面提升社团活动参与度

要解决高职医学院校学生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除了要大力加强物质层面的建设力度以外,更为需要的是持久深入的精神层面的支持。

一方面,鼓励高年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充分发挥高年级对低年级的“传帮带”作用。社团文化的形成、学习氛围的建立以及社团精神的传承,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高年级学生在社员中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广泛的影响力,要鼓励高年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关爱、引领低年级学生,依次将社团文化和精神一届一届地传承下去。

另一方面,鼓励社团成员积极参与活动。对于对社团活动“不走心”的学生,要从思想上转变其对社团活动的认识,强化其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同时也要保证社团活动的质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提升社团活动的参与度。

三、结语

学生社团有利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更有利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序实施。对于注重临床实践能力的高职医學院校的学生来说,参与社团活动更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为此,要正视学生社团建设中的难题并予以解决,努力使社团带动和影响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璐,谭曦,乔旺忠.新形势下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社团发展与管理模式初探[J].中医教育,2006(3):42-45.

[2]刘欣鑫.校园文化建设视阈下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6.

[3]卢晓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互动研究[J]. 淮海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1):113-115.

作者简介:

聂媛媛(1988年5月-),女,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张玉红(1984年11月-),女,汉族,江苏盐城人,本科学历,讲师,研究方向:护理教育。

猜你喜欢
学生社团
高职院校枢纽型学生社团精品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形态构建
试析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功能
当前医学类院校学生社团发展中的难题及对策
浅谈新形势下学生社团管理模式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几点认识
新时期学生社团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