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数控加工专业生产实训的改革与实践

2021-04-13 13:03李定华傅士伟黄道沛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实训基地中职院校校企合作

李定华 傅士伟 黄道沛

【摘要】本文在调研本地区机械加工制造业对数控类技能人才的需求后,结合本校该专业的生产实训现状,在制定生产性实训的课程标准、建设师资队伍、组建实训基地、扩展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在深化产教融合的基础上,提高了师资水平,加强了学生实训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培养出的技能人才更适合企业需求。

【关键词】校企合作  中职院校  实训体系  实训基地

【基金项目】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社科研项目(ZJCVB125):基于群岛新区临港制造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2-0132-03

改革开放后加工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我国职业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当下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不断变化提高,职业教育以前的做法很难适应当下社会企业对人力的需求。这些年国家为满足职业教育的发展出台了许多政策,为职业教育做出了新指示,也有了新要求,其中《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条》要求职业学校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结合学校特点,在课程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主动与企业开展合作[1],国发(2019)4号文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文件也指出,深化产教融合已变得刻不容缓。这些政策大力倡导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为研究如何培养适应企业并具有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明确了方向。在此背景下,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对数控加工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在课程标准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上进行探究,才能适应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2]。

一、实训课程的新要求与定位

长三角地区在面临新一轮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时,大多数城市都以制造业为关键支柱产业,其中尤其是以现代智能制造为主。在市场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本区域传统的机械制造业,面临着产品更新、生产技术换代、产业重新调整布局的沉重压力,随着高新企业在本地落户,一些先进的加工手段和智能制造设备也应用在实际生产中,这些变化促使机械制造行业的数控加工人才,不仅需要提高技能水平,还要提升综合素质掌握其他相关技能,才能适应工作环境的巨变,数控专业的实训也将由以前的数控加工理论知识实践,转变为综合能力的培训,由此数控专业的实训在人才培养中也变得尤为重要[3]。

对本地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后发现:(1)由于职业教育更多地关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出的技能人才能更快速适应工作。目前制造类企业的技能人才招聘中,中、高职的毕业生占有很大优势,但是随着本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这种优势也在逐渐减小,因此传统的实训方案必须有所调整,才能保持和扩大这种优势。(2)企业对数控加工专业也提出了核心技能的要求,如图所示1,在数控加工专业中除掌握数控技术加工为主外,还应掌握计算機技术、一般机械技术、CAD/CAM技术、零件检测技术等,它们围绕“数控技术加工”立体呈现。可以发现,企业不止要求人才掌握专业技术,还需要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通过企业实训能很好地满足企业需求。

面对产品更新、生产技术换代、产业重新调整布局的当前形势,数控加工技术专业的培养标准需要与当前市场需要紧密结合,在了解数控加工专业相应企业的发展趋势,对岗位的新要求下,研究分析数控人才的技能目标、素质要求、培养规格,才能确定出新的实训培养目标。本文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创建三类实训基地、开发数控加工技术的实训项目库、改善实训时间段、提高师资队伍实力等,使得本校数控加工专业的培养更适合企业要求,更有市场针对性。实现了教育目标与企业需要的良好对接。

二、数控加工生产实训的改革与实践

(一)课程标准改革制定

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的生产性实训,该环节能快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能让学生迅速融入实际生产中,以往生产性实训以“2+1”学制的教学方案为主[4]。这种方案将中职学生定位为一线生产的操作工,学生在学校经过2年的理论学习后,参加社会企业为期1年的生产实训,由于课程体系、教学时间等原因,培养适应专业岗位群且着眼于职业成长的数控加工技术人才的目标将难以实现[5]。依据本地区机械行业对学生适应专业群就业的需求,结合学生学情,对现行的数控加工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训教学模式进行调整改革,把原来的“2+1”模式改为“1+2+1”的技能递进式的生产性实训模式,具体做法是在学习开始时安排一周的生产认识实习,之后每学期安排两个月的专业生产性实训教学,最后在学业结束前安排一年企业实训。该模式通过“1周见习”不仅让让学生到实际数控加工车间感受数控加工的基本生产管理过程,也熟悉掌握了实习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为今后的专业实习和毕业生产性实训教学提供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保障,通过“2月生产性实训”达到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最后通过“1年项岗实习”熟练掌握技能,提高综合能力,同时也完成了对企业的适应。该生产性实训的开展模式,采用“体验—认识—提高”的循序渐进方式,提高了生产性实训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实际生产加工操作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

(二)师资队伍建设

在职业教育中对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求较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学生生产实训的重要措施[6]。本校具体操作有依托本校技能大师工作室团队和名师工作室团队,组织教师和企业师傅对实训课程进行开发,完善实训教学管理,该过程不仅厚实了实训教学资源,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操水平也有促进作用;依托本校的本市技术能手与实训生训练队伍,聘请制造加工行业的老师傅组织构建多层次的教学队伍,强化本校实训师资的实力。另外,加强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师资培训力度,通过上联高校、下挂企业、校本研训等途径,让全体专业授课教师由掌握单项技术逐步成为专业过硬、多项发展的综合技能型专业授课教师。

(三)建设企业产品的实训项目库

结合生产岗位的工作任务,把为实训而实训的教学型实训转变为技能提升型生产性实训,是提升学生技能的重要途径,本校通过深化校企融合,积累大量零件产品资料,萃取出了实训项目清单,依据产品难易程度分成四个教学内容,分别对应初、中、高及技师级的实操教学。建立的项目库将企业的一个产品作为一个主模块,将产品中的一个零件作为子模块,在教学使用过程中便于整改和调用,如图2。每年定期从企业更新实训项目库的内容,不断积累资料,整理资料,实行共享机制,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二度深化,保证教学效果不退减。建立的实训项目库改变了以往学校实训教学只注重理论,缺乏联系生产实践的局面,在实训的培养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它培养的数控加工人才符合现代制造企业的要求,同时将数控加工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形成的课程体系以能力为本位,符合教育教学方法,提升能力的目的。

(四)实训基地建设

我校数控加工技术应用专业,是学校的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为适应行业发展,企业的转型升级,学校创建了“三类基地”来改善以往本专业的实操训练场地不足的缺陷。一是建立校内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引企入校,建立“校中厂”,通过筛选合适的本地企业,邀请企业入驻学校,建成了数控和机械装配两个生产性实训车间,实现了培养学生、节约耗材、企业获利,一举三得。二是建立企业教师为主,校内教师为辅的校外实训基地,引师入企、建立“厂中校”,学生在实训时,在企業最真实环境中了解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在企业软硬环境的熏陶中感受企业气息,在生产现场加工产品,接受企业与学校双导师的指导,在生产中教学,完成实训。三是建立现代学徒制的校外实训基地,联合本地企业建立数控加工的企业教室与现代学徒制实训点,让本校学生能轮流到该企业进行实训,既保证了1周见习、2个月生产性实训、1年顶岗实训的顺利开展,也为企业提供了帮助。

三、实训课程的特色与效果

(一)创新生产性实训模式,即“1+2+1”模式。通过不断穿插实训于学生的理论学习中,避免了长时间理论学习造成实训时理论知识的遗忘,以及理论学习时不能联系实际的空洞。在实施过程中先开展见习,让学生对专业有一个认识,再在学习过程中开展2个月的实训,加深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的联系,最后通过1年实训题升技能,也遵照了学生由低年级向高年级技能递进的成长规律,同时加强了校内、校外的结合,深化了校企合作。

(二)完善厚实教学资源,开发企业真实产品的实操训练项目。依托企业实际商品,改变现下理论实际相互脱钩的实训教学模式。对企业产品的实时更新,不仅教师教的技术跟上时代发展,培养的人才也更能适应企业,符合要求。在建立、完善和更新实训项目库时,要求教师的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增强了师资力量

(三)创建的“三类基地”为实训提供有力保障,“厂中校”实现了实训耗材费用的自给自足,“厂中校”让教师进入校外企业,不仅能提高教师水平,同时在学生实训时,能进行现场指导,实现理论实际的结合。“校外学徒制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合作,不仅帮助了企业,在学生实训过程中,真正让企业参与学生管理,参与到教育中来。

(四)取得的成果。本专业在开展数控加工生产实训改革后,学生考取证书的通过率从之前的80%上升到90%,对口就业率由原来的82.1%上升到97.2%,各类竞赛与往年相比获奖人数和奖项等次都得到大幅提升,各企业对本专业学生的认可度也明显增加;项目开展后师资质量也有明显变化,其中名师、大师、劳模由原来的2位增加到5位,双师型教师比例由原来的84.2%上升到89.5%,省级以上教师组比赛获奖增加到7项,引入了企业兼职教师6位;在开展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也有明显改善,开展生产实训企业由原来的2家增加到5家,企业大师进校讲课平均每学期4学时,以企业产品开发的实训项目数达到了70项。在完成本专业实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校也成功通过了浙江省“三名工程”的验收。

四、总结

本文对数控加工专业生产性实训进行了探究,采取的“1+2+1”教学模式,不仅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实训质量也有了保障,从结果上看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综合职业素质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在此过程中,将企业产品转化为实训项目,学校的师资质量有明显提高,教学资源也得到了丰富,企业在学生的整个学业中,融入程度明显提高,产教融合得到了深化。但是通过本次探究也发现,企业的主动性还有待提升,想要达成合作育人的共同目标,需要企业自发地积极参与进来,担起一些责任。由于教学环节的循序稳定性和企业产品的市场随机性,使得双方的利益不可避免会有冲突之处。除了要有完善的校企合作联动机制,更希望地方政府能给予企业一定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吸引企业提高参与度。对传统生产性实训模式进行改革,希望能够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的水平,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综合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恒.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电子产品生产实训》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5):122-123.

[2]潘海生.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核心任务与建设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20(1).

[3]董金梁.数控专业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2016,(14):38-38.

[4]任江波.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9.

[5]徐世东.产教融合视域下剪切块零件的加工工艺研究[J].职业,2019,(25):88-89.

[6]迟艺侠,杨明杰,吴尊睿,杨荟,徐婷.应用型水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3):278-279+282.

作者简介:

李定华,男,舟山技师学院海洋工程与港口机电部部长,高级讲师,从事校企合作创新与实践的研究。

猜你喜欢
实训基地中职院校校企合作
中职院校Flash动画精品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培养新型技能型人才
网络环境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探析
中俄联合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实施策略与路径研究
中职院校PhotoShop课程教学浅谈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