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生活园区心理健康教育浅析

2021-04-13 13:25范媛吉林威娜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20期
关键词:园区高校大学生

范媛吉 林威娜

【摘要】作为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重要场所,如何有效地在园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结合政策背景要求和疫情防控影响阐述了高校园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从园区实际情况出发论述了园区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并从时间、空间、渠道、形式和群体等五个方面对其实践思路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高校  园区  大学生  生活心理健康

【基金项目】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高校大学生生活园区‘软结构解析与路径优化研究”(基金号:20JDSZ3079);2021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弹性状况及其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1D0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0-0009-03

高校园区作为大学生集学习、生活、活动于一体的重要场所,不仅是住宿场地,也是教育基地,是大学教育的延伸和有益补充。高校园区的“硬结构”主要侧重于园区宿舍建造、公用空间和相关硬件设备的建设,“软结构”主要是指在园区这一特定范围内,以培育大学生道德品质、心理素养、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人际交往等为重点,通过制度规范、组织团队、文化氛围、精神环境等落实具体举措,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条件。其中,作为“软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地在园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园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和把握心理健康教育新规律,及时关注和回应学生在现实生活、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矛盾与需求。

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受学校园区防疫封闭式管理等措施带来的诸多不便以及大量国内外疫情信息等影响,学生容易出现抑郁、恐慌等不良情绪,其心理健康状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2]因此,为居住在园区的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健康成长,对维护校园和园区安全稳定是十分必要的。

二、园区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

园区是青年学生居住最为密集、思想十分活跃、自由度极大、群体效应特别明显的地方。

从时间的层面来看,园区中同时居住着大一到大四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由于高校每个学年教学培养安排的变化以及学生自身在大学阶段逐步的成长发展,每个年级的大学生对在园区生活、学习和活动的需求有所不同,园区需要同时满足四个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诉求,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

从空间的层面来看,与在教室等教学场所的学习活动相比,“00”后大学生在园区、楼栋和寝室的生活、学习与活动需求相对更加私人化和个性化,他们更加注重边界感。而园区、楼栋和寝室作为集体居住的公共空间,不可避免地需要打破个人完整的边界感,学生需要面对发生冲突和矛盾的风险。对此,园区需要针对性地提供相应主题的心理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共享生活空间里的人际关系。

从渠道的层面来说,在互联网时代,在园区提供线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是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新冠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线上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发展及推广。在线下方面,要实现内外双线循环,对内组建全面覆盖的专业心理教育服务团队,对外要加强与相关知情者和责任方的联络,确保园区心理工作脉络清晰,交流沟通渠道畅通有效。

从形式的层面来说,一方面,每个大学生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个性,他们的个体心理需求都有其特点,园区需要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一个青年学生群体,有其整体的共性特征,园区也需要为大学生群体提供心理健康普及性教育,帮助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从群体的层面来说,男女生的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在为男生和女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对此进行考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群体,相对其他大学生来说,他们还要承受家庭经济困难带来的各种压力,心理健康情况需要更多的关心和帮扶。

总的来说,园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时间上具有同一时间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空间上具有学生个性化需求和私人边界感与集体居住空间的公共性和共享性之间的冲突性;在渠道上需要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在形式上需要个体与团体点面兼顾;在群体上要考虑男生与女生的性别差异,还要考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群体的特殊需求。只有从纵向的大一到大四的时间轴和横向的同一时间内的各个空间、渠道、形式和群体等因素出发,各方面统筹、全员全程全方位推进,才能切实满足大学生在园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

三、园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思路

从时间的层面来看,大学四年的每个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点需求会发生变化,学校要结合学生从大一到大四不同的诉求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一是大学的开始阶段,新生刚刚入校,园区可为其针对性地开展适应性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一新生在较快较好地适应新环境和融入新集体的同时,进行自我探索,对未来进行思考和规划。此外,园区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引导新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园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被动吸引学生转为向学生主动靠近。

大二、大三是大学的中间阶段,这个阶段大多数学生基本已度过了大学的适应期,面临的更多的是学业竞争、人际交往和情感、情绪的处理问题。在此阶段,可结合期中期末考试周、评奖评优表彰季、保研申请准备期等契机为其开展挫折应对和情绪处理等主题教育活动,可以小团体的形式开展如何有效处理人际关系、恋爱关系等主题的训练性团體辅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大四是大学的总结阶段,学生直接面临毕业就业和升学的压力,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相对较高,辅导员应重点关注某些在毕业就业方面存在特殊困难的学生,针对性地开展辅导和教育工作,为学生提供心理帮扶和实践指导。

从空间的层面来看,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以寝室、楼栋、园区为单位,层层递进,全面覆盖。

寝室是园区最小、活动也最密集的活动场所,个人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行为每天都在寝室的空间范围内发生。居住在同一个寝室的每个学生成长背景不同,个性需求不同,比较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2020中国大学生健康调查报告》指出:除了学业压力之外,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压力来源,而寝室关系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分量。[3]对此,园区可以寝室为单位开展“和谐寝室”等以正确处理寝室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团体心理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恰当地处理好同一个屋檐下“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寝室关系。

相对于寝室来说,楼栋是一个相对更加复杂的居住单位。有的高校是男女生楼栋分开,园区可结合男女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兴趣需求,在楼栋提供相应的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的活动条件,比如安排乒乓球台、瑜伽室等。因为各种原因,有的高校采用了男女生分楼层混住等模式。相对来说,这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男女异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另一方面也对男女生宿舍的安全管理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对此,园区可开展以“性别教育”“异性交往”等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正确处理与异性的人际关系。此外,园区可在楼栋设置心理宣传栏、咨询室等,让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变得“无所不在”和“触手可及”。

在园区的层面,需要为所有在园区居住的学生提供更多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一方面,园区要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温馨、整洁、安全的外部环境,努力提供一种“家”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基本的环境保障;另一方面,园区要设置单独的园区心理团队办公室、团体辅导室等,引进专业设备,如沙盘等,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重要的场地和硬件设备保障。

从渠道的层面来看,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在园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线上和线下相结合。

在新时代,除了利用好传统的线下途径,如园区和楼栋的心理宣传栏等,还应充分发挥线上网络媒体的作用,如学校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进一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渠道,提高大学生对心理知识学习的热情,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4]

加强对线上心理测试大数据信息的统计分析有利于多渠道了解学生的学业表现和人际关系等信息,对学生进行心理画像,初步识别出可能存在高风险的人群,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提高工作预判性。

受疫情防控的情况影响,开设网络心理咨询热线已经成为了必然,这种方式有利于突破时空限制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线下方面,要实现内外双线循环,对内建立园区心理中心、楼栋入住辅导员、班级男女心理委员、寝室长的联系制度,对外加强与家长、院系辅导员的联络,梳理园区心理工作脉络,畅通交流沟通渠道。

心理中心在园区成立心理总站,由专业的心理老师担任负责老师,研究学生的普遍性问题,组织面向园区全体大学生的主题活动;在各楼栋成立心理分站,由楼栋入住辅导员担任指导老师,负责分站建设,选拔班级男女心理委员、寝室长等学生干部担任工作人员,做好各楼栋内学生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结合本楼栋的特点和需求针对性地开展特色活动。园区心理中心与总站、分站之间确保心理工作信息交流渠道畅通、沟通及时到位,保障园区内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内部氛围、成员之间的关系等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园区心理中心定期与家长沟通,加强学生的家庭支持系统作用,有助于形成家校预防干预合力。辅导员是大学生的总管家,关心着学生的方方面面,心理中心定期与辅导员交流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其恢复心理健康。园区心理中心加强与家长、院系辅导员的联系,建立园区、家长、辅导员“三位一体”的心理联络机制,协同合作,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和谐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从形式的层面来看,一方面学生个体心理咨询的需求日益增长,需要进一步提升园区的个体心理咨询服务,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个体求助意识以及丰富在园区开展个体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还需要为更广泛的园区学生群体提供心理问题预防性、心理素质拓展性、心理能力发展性的普及性教育培训,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防患于未然。

从群体的层面来看,男女生的性别差异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研究表明,大学女生的抑郁得分总体稍高于男生,相对于男生,女生具有更大的倾诉和求助需求。[5]这表明一方面我们需要多关注女生的心理诉求,更好地满足她们的咨询需求;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多引导男生主动关心自己的心理状况,表达自己的心理诉求并在需要时主动求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群体。《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学校在学生资助的各环节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心理问题相结合。[6]对此,高校应该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物质资助的同时,注重提供情感关怀和心理帮扶,不仅要在物质上“扶贫”,更要在心理上“扶智”和“扶志”。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园区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园区一方面要严格按照疫情防控的要求,全面部署防疫措施,保障园区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另一方面要加强防疫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学生对新冠病毒的认知水平,及时为有需要的学生实施心理干预、提供心理援助,帮助学生缓解疫情带来的焦虑和恐慌等情绪,正确应对新冠疫情。

目前,园区与社会联结点不断增多,外卖、快递等公共服务不断融入园区,使得园区的社会化程度不断增强。这一方面有助于居住在园区的大学生从相对封闭的“象牙塔式”生活向相对开放的社会化生活适应和过渡,有利于增加学生对社会的接触和了解;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园区统一管理的风险和难度,大学生在园区使用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欺诈等负性事件,出现心理冲突,形成心理困扰。对此,园区一方面要加强对社会公共服务的规范化管理,在提供全面且优质服务的基础上尽力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减少对学生的心理冲击;另一方面要提供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应对出现的心理冲突,恰当处理与商家的人际矛盾等,增强自己的防范意识和维权意识。未来,随着园区的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与社区、社会的互动与合作,进一步完善园区的各项职能与功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1807/t20 180713_342992.html.

[2]李剛英,徐文庆.后疫情防控时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赢未来,2020(8).

[3]2020中国大学生健康调查报告[EB/OL].中青在线,http://news.cyol.com/app/2020-01/03/content_18310706.htm.

[4]周颖.园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J].考试周刊,2017(74).

[5]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94-121.

[6]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2107/t20210720_545789.html.

作者简介:

范媛吉(1981年-),女,汉族,湖南长沙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

林威娜(1990年-),女,汉族,湖南醴陵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资助。

猜你喜欢
园区高校大学生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