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环境保护战略领域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研究

2021-04-13 16:10于洁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26期
关键词:未来培养方案支撑体系

【摘要】近年,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逐步向纵深方向推动,科技治污对新技术研发提出更高要求、智慧环保快速推进、多元融合高质量发展、环境保护国际合作更深更广。这对环保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需以创新型、“互联网+”、国际化、复合型等四大能力为切入点,构建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四维人才梯队。然而,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仍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培养体系不完善、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需从培养方案优化、培养过程优化、支撑体系强化等方面入手,优化环保人才的培养路径,适应新时期环境保护领域对人才队伍的要求。

【关键词】未来  环境保护  人才培养  培养方案  支撑体系

【基金项目】本论文受到宁波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YXMXZD2021026,项目名称: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环境保护领域紧缺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6-0023-02

生态环境保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把建设生态文明提高到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战略高度,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可见,环境保护是建设美丽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与关键内核。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稳步提高,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将逐步向纵深方向推动,争取实现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现代化[1]。

一、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发展趋势

未来我国的环境保护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第一,科技治污的需求对新技术研发提出更高要求。随着我国环境保护的纵深推动,环境问题也愈加复杂多样,跨区域、跨界面的复合型污染频发,这对生态环境治理手段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第二,智慧环保快速推进。近年,国家相继出台《“互联网”+绿色生态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文件,加快推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环境治理、污染防治等工作中的应用,全面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监管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1]。第三,多元融合高质量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从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的转换期,未来多元融合高质量发展将成为趋势。加快产业、能源、交通等结构调整,优化空间结构,美化人居环境,构建多元绿色的发展体系,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2]。第四,环境保护国际合作更深更广。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为我国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带来挑战和机遇,应对气候变化、海洋保护、跨流域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等方面将被赋予新的合作内涵。在水、气、固、土等生态环境问题领域转变国际合作思路,开展更为具体的跨国界水体和区域大气环境等问题的科学研究,更加有效、精准、深入地创新,支撑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服务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

二、未来环境保护领域对人才能力的需求

环境保护领域新的发展趋势对环保人才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要求。面向未来环境保护领域的发展,需以创新型、“互联网+”、国际化、复合型等四大能力为切入点,构建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四维人才梯队。

(一)创新型人才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环保形势依然严峻,污染物总量减排压力仍较大,环境质量整体状况不容乐观,新的环境问题不断显现,如跨区域的大气和水环境污染出现、农村环境问题凸显、工业固废、城市垃圾等的处理处置问题存在较大缺口等。这要求环保人才具有创新思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包括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关注前沿的学术品格、独立思考的学术能力等。

(二)“互联网+”人才

“智慧环保”是未来环保技术的重大变革。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和云平台的智慧环保解决方案将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环境管理部门的重视[4]。该领域技术门槛较高,需要从生态环境、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交叉领域出发,培养高水平、高技能的“互联网+”人才。

(三)国际化人才

2017年,国家环保部等多部委提出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建设绿色丝绸之路。这需要国际化专业型人才的不断输出,即具备国际化视野、熟练的英语写作及交流能力、扎实的专业能力[5-6]。

(四)复合型人才

环保技术一直是多学科技术在环境治理场景下的集成式应用,如何将新兴科技与中国环保应用场景高效集成融合、如何打破各产业之间界限,实现多领域协同纵深发展,将成为加速环保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的重中之重[7]。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将成为未来环保领域人才培养的重点。

三、我国环境保护领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逐步向纵深方向推动,科技治污对新技术研发提出更高要求、多元融合高质量发展、智慧环保快速推进、国际合作更深更广。环境保护领域新的发展趋势对环保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然而,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仍存在一些问题,无法有效对接新时期环境保护领域对人才队伍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很多高校的培养目标过于空泛,缺乏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有些高校的培养目标同质化严重,无法体现独特理念和学科专业特色。第二,学科设计不合理,培养体系不完善。大多数高校的现有课程设置更多地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以期培养学生成为领域专家,却忽略了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储备和融合,这不符合解决复杂环境问题所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标准。第三,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養仍以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为主,并未实现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授课过程的启发式教学也较少,不足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见,现有人才培养机制无法满足未来环境保护工作对于人才的需求,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着重多元化环保紧缺的人才培养,为我国高水平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生力军。

四、面向未来环境保护领域的人才培养路径优化

环境保护领域新的发展趋势需要构建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四维人才梯队,这就要求从培养方案、培养过程、支撑体系等方面进行优化,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路径。

(一)培养方案优化

对照未来环境保护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从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重构等方面,提出培养方案优化的具体策略。对于培养目标,从创新意识、互联精神、国际思维、交叉复合等核心培养元素出发,着重构建适应未来环境变化和环境保护趋势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课程体系,从多学科融合、知识整合等策略出发,优化课程体系,构建整体性、灵活性、开放性高度统一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培养过程优化

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两大教学模式出发,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对于理论教学,充分开发探究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科研项目式教学等理论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应用;对于实践教学,应用未来环境模拟、校企协同教育等新实践路径,提升实践教学的深度和高度。

(三)支撑体系强化

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创新能力、保障管理等方面入手,强化人才培养的支撑体系。在明确环境保护领域紧缺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内培外引、加强保障等途径,实现教师内核竞争力的强化,构建强有力的支撑保障体系。

五、总结

我国环境保护新的发展趋势对环保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了应对未来环保领域的需求,需加快培养创新型、“互联网+”、国际化、复合型四维人才梯队。而我国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加快优化环保人才的培养路径,包括培养方案优化、培养过程优化、支撑体系强化等,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变革和发展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费彦肖,吴俊星.5G与AI融合技术在智慧环保领域的应用研究[J].智能城市,2020,6(7):152-153.

[2]郄江华,王聪聪.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及发展趋势探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14): 5-7.

[3]李乐,周波,郑军.“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趋势分析与对策建议[J].环境保护,2020,48(11):55-57.

[4]李晓韩.基于智慧环保的区域环境管理[J].化工管理,2020(28):88-89.

[5]于洁. 绿色“一带一路”倡议下环境保护专业人才的创新培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4):12.

[6]刘婷,张玉麟,周雨宝,等.关于我国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人才队伍建设探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41(6):98-100.

[7]林显乐.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环保中的深度应用[J].中国安防. 2020(11): 84-89.

作者簡介:

于洁(1988年-),女,汉族,河南三门峡人,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未来培养方案支撑体系
安徽:打造创新全生命周期的金融资本支撑体系
超重梁模板支撑体系的施工要点
Expectation for The Future of Puritanism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观赏水草栽培学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托夫勒引发的“未来”探讨
探究如何着眼未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设置研究
实现中国梦的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