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体验套餐:“良渚文化宴”平台下的中职职业生涯教育创新探索

2021-04-13 16:10叶晶晶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26期
关键词:平台

叶晶晶

【摘要】职业体验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基于丰富育人途径、完善生涯教育、迫切解决当下问题的需要,借力“良渚文化宴”多功能平台,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具有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个性化定制”职业体验套餐。该套餐从“我与自己”“我与职业”“我与社会”三维度设置不同体验目标,围绕目标设计良渚文化认知类体验活动、自我认知类体验活动、职业认知类体验活动、职业技术类体验活动四模块体验内容,通过准备阶段、体验阶段、总结阶段等三过程开展体验活动,取得一定成效。

【关键词】“良渚文化宴”平台  职业体验套餐  中职职业生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6-0038-04

一、问题提出

(一)基于丰富育人途径,成就良匠人生的需要

近年来,我校遵照“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指示精神, 坚持走“质量强校、文化润校、特色亮校”的特色内涵发展道路,厚植良渚文化发展优势,践行”精雕细琢成就良匠人生”的办学理念,致力于为当地餐饮行业培养“懂良渚文化、习传统技能、能融合创新”的德才兼备、复合型人才,即“如玉良小匠”。而目前,我校专业教育及育人途径过于单一,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掌握,轻专业知识的体验应用;重校内课堂封闭教育,轻社会学堂的开放教育;重烹饪专业的整体发展,轻专业学生的个性成长。这导致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缺乏对专业知识的社会认知和实践,出现学生从事工作专业不对口、频繁跳槽与被辞退的现象,这大大增加学生毕业后首次就业的压力和困境。为此,融合文化与专业、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破界创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职业体验活动,能平稳、循序渐进实现从学校人转向职业人,最终实现人职匹配十分必要。

(二)基于完善生涯教育,提高教育成效的需要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十分重要,是探寻自我、重塑信心,明确目标、重新起航的重要途径。通过前期调查显示,烹饪专业入学新生对自我有一定的了解,但比较普遍、浅层,主要集中在兴趣、性格上,对能力、价值观、学习状态的认知不多;对职业的了解具有普适性,主要集中在专业大致对应的职业类别、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等,但对于专业的横纵职业群、从业者应具有的职业素养、该职业的发展动向等认知不多。由于学生对自我、环境的认知是不断更新、完善,其规划途径是螺旋式循序上升,故规划教育应贯穿整个高中三年。而前期我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教育单纯地局限于高一中职政治课《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中,共32学时。围绕教材内容,以德育教师讲授为主,再加以零散、大众化的职业体验和普遍性的就业指导,教育空间有限、时间短暂、形式单一,内容讲解刚性硬化,理论教学落后于实践,学生严重缺乏职业体验感,学生单纯输入原理知识,无法输出到应用,无法满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需要,教育成效低。为此改变笼统、形同虚设的生涯教育,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丰富教育方式和途径,形成完善、系统的学生职业体验活动体系,提升职业体验感尤为重要。

(三)基于解决当前问题,实现由“虚”转“实”的需要

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学校育人理念的改进,我校职业体验活动开展不断提升,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些问题。前期对我校三个年级八大专业300名学生开展《关于我校职业体验活动开展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有49%的受访学生对于我校职业体验活动开展情况不满意,仅有15%的学生表示我校开展的各类职业体验活动对于自己非常有帮助。出现以上结果存在体验主体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师的指导能力问题,但根本原因在于职业体验活动的开展存在以下问题:

1.形式单一,体验不深刻。目前我校职业体验活动主要是组织学生参观调研、认知实习,节假日社会岗位体验,邀请校企合作单位来校讲座,时间“少得可怜”,形式“简单粗暴”,过程“走马观花”。为此,学生职业体验感不强,体验成果甚少。

2.内容常规,针对性不强。我校职业体验活动内容通用于三大专业群、三个年级段的所有学生,固定、普遍,受众面广,普适性强,但针对性弱,存在“大统一”现象,缺乏差异化、个体化和特色化,未有效融合地域文化和校园特色、专业特点,与企业需求、学生需求脱轨,未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为此,学生缺乏体验兴趣,体验结果“千篇一律”。

3.活动零散,实效性不高。我校职业体验活动零散穿插于专业实训和德育活动中,呈现碎片化,围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未形成系统的、全面的、进阶的活动设计和构想。为此,学生职业体验实效低。

二、概念界定

(一)“良渚文化宴”平台

“良渚文化宴”平台是我校倾力打造,融合良渚文化、校园文化,以学生需求为根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有文化味的技能人才为目标,从“立足传承、融合创新、传播文化”为出发点,打造“探寻良渚文化,传承传统技艺,寻求现代融合,培育文化自信,助力地方发展”的多功能平台,该平台构建文化认知类、文化技能类、文化融合类、文化创意类四大课程,探索田野课堂、学校课堂、民间课堂、企业课堂、云端课堂五大课堂,具备“参观、体验、教学、实训、展示”等五大功能。

(二)职业体验套餐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职业体验是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或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体认职业角色的过程,它注重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规划能力。基于我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良渚文化宴”平台下的职业体验套餐具有以下内涵:

1.四模块:根据体验形式和内容不同,将职业体验活动分为文化认知类活动、自我认知类体验活动、职业认知类体验活动、职业技术类体验活动等四个模块。“四模块”体验活动分为普适和拓展兩种,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个人兴趣和成长需要一键点击,自由选择。其中普适类体验活动在全校各年级各专业大范围的展开,要求所有学生参与;拓展类体验活动不做硬性要求,学生按需选择。

2.三层级:结合学生高一、高二、高三不同的生涯规划时段和成长需求,根据我校“如玉良小匠”的“璞玉”→“琢玉”→“美玉”成长步骤,围绕体验目标,职业体验活动从“玉鸟(高一)—玉璧(高二)—玉琮(高三)”三玉进阶层级,对良渚文化实现从认知→传承→传扬,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实现从感性→知性→理性,职业技术从实训能力→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的依次进阶、逐级深入过程。

三、创新实践

(一)三维共育,明确职业体验目标

学生在不同学段、不同阶段因身心发展、认知水平、能力结构等方面的不同,其对职业体验活动的认知、体会、感悟、要求都存在。中职阶段围绕“生涯规划”开展体验,目的在于树立明确目标,具有规划能力。为此,在设计职业体验活动内容前,必须确立高中三年的职业体验目标,具体如下:

维度一:我与自己

新入学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对自己和职业缺乏深入、全面、科学的认识,而正确认识自我是开启成功职业生涯的前提,高一学段体验以重塑自信、探索自我为主,明确自己的兴趣(对什么感兴趣)、性格(适合做什么)、能力(擅长做什么)、价值观(关注什么)以及自己的优势劣势等,同时以初识所学专业及对应的职业群,加强专业实训,感知良渚文化为辅。

维度二:我与职业

高二学段体验侧重于探索职业,明确有关专业及职业的信息(了解社会整体就业趋势和目标行业产生的新职业、新岗位,熟悉目标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典型生活方式、薪资待遇、发展前景、最新的发展动态、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及职业资格证书等),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同时不断更新自我认知,感悟良渚文化。

维度三:我与社会

经过两年的职业体验活动,对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有了深度的认识,在高三学段体验测重实现人职匹配,根据目标职业,在体验活动中提升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精神,同时发扬良渚文化。

(二)顶层设计,构建职业体验内容

围绕学校的育人目标,依托“良渚文化宴”平台中的“参观、体验、教学、实训、展示”等五大功能,构建以下四模块体验内容,引发学生内心真实的感悟、感触,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出发有选择性、方向性参与,制定独一无二的体验套餐,实现了职业体验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促进学生职业生涯成长。

1.文化认知类:我校地处“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核心保护区内,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赋予我校“弘扬良渚文化、传承良渚精神”的历史使命和培养一批良渚遗址守望者、良渚文化薪火传人的艰巨任务。为此,学生通过此类职业体验活动,接受良渚文化的熏陶,了解良渚文化内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做好良渚文化的薪火传人。 例如良渚文化讲解员活动、良渚博物院志愿者活动、良渚文化进校园讲座活动、良渚文化宴制作体验活动、“良渚文化宴”展览参观活动、良渚玉雕体验活动、良渚黑陶制作体验、非物质文化体验活动等等。

2.自我认知类:自我认知是规划职业生涯的基础,它是个体对自身进行全面分析,即引导学生思考“What am I”,问自己我是怎样的一个人,相关研究显示自我认知与生涯发展相辅相成,对自己了解越全面、透彻,其对未来的生涯发展认识就越清楚明白,在职业选择时更加明朗清晰,因此自我认知类职业体验活动十分有必要。例如云端课堂的职业生涯测评活动(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MBTI测试、职业能力测试、职业价值观测试等)、各类职业角色扮演活动、模拟面试活动、校园招聘会、良渚文化宴各类社团类活动(兴趣类社团、公益类社团、专业类社团)、田园课堂劳动教育活动等。通过此类体验活动,学生不断更新和完善对自身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认知,同时在体验中培养新兴趣、调适性格、提高能力等,培育健康体魄、积极心理,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

3.职业认知类:通过职业初体验活动、琢玉讲堂系列活动、三美人物进校园活动、“良匠”职业人物访谈、职业体验周活动等职业体验活动,学生对于所学专业对应行业及职业群的认识、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及强度、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薪资待遇、对从业素养要求、升迁要求、行业证书、代表企业文化、行业工匠及劳模的认识实现单一到多样、从片面到全面、从浅层到深层的转变,有利于学生树立合理、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意识,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更有方向性、针对性地投入高中三年学习生活。

4.职业技术类:通过真实或仿真工作情境体验,学生在体验中了解未来职业的具体专业要求,同时检验、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提升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例如专业实训、校园美食节、拜师学艺活动、良渚文化宴主题开发活动、职业技能比赛、职业定岗实习活动、职业跟岗实习活动等。

(三)有效运作,推进职业体验实施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职业体验的关键要素包括:选择或设计职业情境;实施岗位演练;总结、反思和交流经历过程;概括提炼经验,行动应用”,结合纲要和以往体验活动开展经验,学生自主选择后,确立职业体验活动过程分为三阶段:准备阶段、体验阶段和总结阶段。下面围绕文化认知类职业体验《良渚文化宴菜品设计比赛》为例,阐释实施过程。

1.准备阶段

●教师设计情境

设计依据:设置此体验情境符合高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高一一年的专业学习,已积累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操能力,该体验活动设计与学生专业、体验目标契合。此活动为拓展类活动,学生自主选择,不做强制要求。

●学生制定方案

学生自主选择,在教师的指导下单独或自由搭配组成体验活动小组,根据小组成员的擅长和意愿進行分工,拟定活动方案。活动方案内容包括主题、内容、小组成员及分工、时间与地点、步骤、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等具体要求,教师做好方案攥写的指导。

2.体验阶段

教师定位:在学生体验过程中,教师做好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根据活动实施方案开展职业体验活动,此时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信息,摆正职业体验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导师”,时刻准备好帮助学生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

学生活动:根据方案,小组合作完成体验活动,并保留活动过程资料。

3.总结阶段

总结阶段一般分为成果展示和总结报告两个环节。 学生整理好活动材料,按照文字类、实物类进行分类。同时小组讨论展示方法,此体验活动有小组通过视频还原整个活动过程,有通过PPT图文结合说明,也有通过文字总结展示成果,形式多样,随后师生评价,互动交流。而职业体验活动的落脚点是围绕此次职业体验的反思与收获撰写职业体验报告。

(四)三玉徽章,探究职业体验评价

职业体验评价是职业体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合理地实施职业体验评价,是引导职业体验科学发展、促进学生积极体验的根本保证。基于层级定位、标准、方式协同构建“三玉徽章”职业体验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评价和过程性评价,针对高一年级形成“玉鸟”评价体系,针对高二年级形成“玉璧”评价体系,针对高三年级形成“玉琮”评价体系,这三个层次互为基础,螺旋式循环上升,根据表现授予相应升级迭代的徽章和奖励机制,激励职业道德养成,促进职业素养提升。

四、总结反思

(一)创新亮点

1.文化融合,体验套餐凸显“个性化”。立足良渚文化,借助具有“文化味、良渚味、专业味”的体验平台,根据区域人才需求和我校育人目标,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职业体验套餐,创新体验活动,实现文化育人和生涯育人两目标,打破了以往“千篇一律”的体验模式,具备个性化选择和阶梯式递进,形成菜单式,实现私人定制。

2.破壁跨界,体验活动实现“高效性”。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本职业体验模式打破传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体验活动的封闭化、单一化、表面化,具有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系统性、教育性、全员性、自主性等特点。体验时间分为高一、高二、高三三个阶段,是长期的、连贯的、系统的,突破传统体验的时间界限;体验形式上分为校内体验和校外体验,不再局限于课堂内情景体验,将体验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突破空间的界限;体验主体从孤立无援到全社会全员参与;体验内容从浅层单一到多元全面。破壁跨界,多功能一体化,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无效到有效,最终实现高效率大大推动我校职业教育发展,特色专业实现高质发展,助力“良小匠”幸福成长。

(二)成效分析

1.学生层面:增强规划能力,提升职业素养。通过丰富、系统、深入地职业体验,学生有了全面、合理、科学的自我觉知和职业认知,进而能够树立正确、适合的职业目标,大大增强了规划能力和行动力,能自觉寻找“现在的我”和“未来的我”的差距,从而通过各种方式努力缩小差距,提升个人的职业素养,最终实现人职匹配,有助于职业生涯的良好发展,实现良匠人生。近三年,无论是升学率还是就业率,节节攀高;各级各类的比赛捷报频传。尤其是2021年的高职高考,连翻一番,本科上线人数突破两位数,创历史新高。

2.课程层面:完善课程建设,推动生涯教育。职业体验活动是中职思政课《职业生涯规划》课后延续,动静结合,有效弥补该课程偏理论性的特点,转变该课程可有可无的尴尬局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推动生涯教育健康、长久地发展。

(三)探索展望

1.细化“三玉徽章”评价体系,建立电子体验手册,构建网络评价平台。该评价体系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应继续细化评价标准、优化评价形式、外化评价效果,充分利用成长手册作为体验活动过程性,逐步建立电子体验手册,对于职业生涯发展形成大数据,可分析、可追踪,更有利于学生的职业成长。

2.立足“互联网+”背景,开发线上云体验活动,推动体验平台信息化。目前体验活动以线下实地体验为主,随着信息化高速发展以及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后期将借助VR、3D虚拟技术,结合专业开展需求,不断深入开发线上体验活动,实现虚体验和真演练,增强学生體验感。

3.深化职业生涯教育,形成“一校一品牌,一专业一特色”职业体验特色。继续深化职业生涯教育职业体验教育,深挖“良渚文化宴”平台资源,实现体验活动以点到面,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体验需求,促进和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教材〔2017〕4号《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2]李晓娟.中小学职业体验教育的现实关照与理性回归[J].教学与管理.2021(12).

[3]李沿知.中小学职业体验的概念理解与价值向度[J].职教论坛.2019(11).

[4]陈志雁.普职融通,构建职业体验课程的实践探索[J].现代教学.2020(22).

[5]肖素芳.职业体验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导向作用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32).

[6]左耘.中职职业体验教育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8).

猜你喜欢
平台
微信平台促进旅顺口旅游发展的实践研究
军队采购中电子商务企业应用模式探析
信息技术类专业基于”平台+岗位模块”课程体系的学分制实施方案探讨
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台情况汇报
多媒体融合通信与平台通信优化方案研究
网络平台支持《教育技术学》公共课实验教学模式构建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学霸讲堂为依托的学生党员学风引领平台建设研究
搭建医院工会全方位服务职工平台的思考
大学生模拟创业实践平台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