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基于专创融合的应用型本科校内实践教学研究

2021-04-13 00:32金鑫胡安正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专创融合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

金鑫 胡安正

【摘要】在深化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高校二级学院秉持“校企协同,合作育人”等原则,建设适合学院实际与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专创融合”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完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一环。本文从产教融合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出发,以湖北文理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实践教学探索为例,讨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二级学院如何从学院层面开展基于专创融合的校内实践教学,形成了较为有效的实践经验,可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二级学院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  专创融合  应用型本科  校内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湖北文理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项目编号:JY201802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9-0175-02

一、绪论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统筹协调,共同推进;服务需求,优化结构;校企协同,合作育人”等原则。本科院校二级学院以产教融合为引领,以校企协作为手段,苦练内功、广邀外援,建设适合学院实际与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个好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需要教学中涉及校外的、与产业行业需求相适应的“产教融合”,还需要学校内部的、与专业基础培养相适应的“专创融合”。

很多高校在推行专创融合、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姚琳等从学校层面的教学实践出发,总结归纳了四种专创融合模式,并对高校专创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提出了建议[1]。刘秀平等以专业创新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建立了工程教育认证框架下的“专创融合”培养机制[2]。杨梅花等结合建设专业教师团队、重视创业项目质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等,打造了创新创业“课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3]。霍仕武等为打造兼具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素养的优秀师资队伍提出了合理建议[4]。颜鲁薪等以课程思政为背景,具体探讨了如何开发专创融合课程[5]。

本文将以湖北文理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的专创融合探索为例,来讨论如何加强二级学院的实践教学建设。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现状分析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教学脱节等。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力量较为薄弱,并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提出的培养多种能力的要求,也不能满足校内实践教学与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要求。部分院校还普遍存在着双创教育实践平台建设不够、校内孵化基地不完善等等资源受限情况。有些院校还存在着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体制机制不适合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创业教育工作缺乏合适的完整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等等不足之处。

三、湖北文理学院物电学院基于“专创融合”的校内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专创融合”则是提升教学质量特别是实践教学质量的有力抓手。物电学院对历年来的实践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梳理,提出了基于“专创融合”的“一种管理机制、一个扶持政策、一类实践平台、一支师生团队、一套培训体系”的“五个一”校内实践教学模式。

“一种管理机制”,是指学院层面构建的与课内实践教学相适应的、大学生创新中心与电子技术爱好者协会相结合的、专创融合的课外实践教学组织与管理机制;“一个扶持政策”,是指學院坚持“校进院退、校退院进”的、始终如一的激励机制与扶持政策;“一类实践平台”,是指由大创中心实验室、电协实验室和日常开放实验室一起构成的校内学生实践实训平台;“一支师生团队”,是指各个实验室“以老带新、循环流水”的传帮带、梯队式的师生研学团队;“一套培训体系”,是指“电子创新实践(初、中、高)”三级培训课程体系。

(一)“一种管理机制”

学院设立大学生创新中心,用于管理“专创融合”课外实践教学。中心每年从新生中遴选成员,坚持学生自主性学习与教师指导性学习相结合,以创新创业技能训练项目和各类学科竞赛项目为载体,结合课内专业教学与课外双创教学,培养学生的电子信息技术专长和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技术素质,为社会培养急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中心的设立为校内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机制保证,有效地完善了课内外联动的、以专创融合为基础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

电子技术爱好者协会是学院专创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协会为全校的电子技术爱好者,特别是学院各专业的同学,提供了大众的成长环境;表现优秀的同学还可由指导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电协日常组织校级电赛、家电义务维修,协助管理各开放实验室。作为学院专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一部分,电协培育了专创融合教育所需的土壤环境,有力地保证了教育的公平性。

(二)“一个扶持政策”

学院始终如一地坚持对在实践教学、特别是专创融合教学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师生进行奖励,坚持“校进院退、校退院进”,坚持激励机制与扶持政策的延续性。

以学院对教务处认定的学科竞赛的教师奖励额度为例,2016年一项国家一等奖的奖励总额是1.2万元(学院奖励1.2万),2017年的奖励总额是2.3万元(学校奖励2万,学院奖励3千),2018年、2019年的奖励总额均是1万元(学院奖励1万)。除按规定评选学校奖学金外,学院还对实践教学中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宣传和奖励。学院与南京嘉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设立湖北文理学院“嘉环奖学金”,每年对表现优异的学生个人与团队进行大力表彰。这种始终如一的重点奖励与扶持,为学院各方面工作、特别是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证。

(三)“一类实践平台”

学院的校内实践实训平台由大创中心实验室、电协实验室和日常开放实验室等一起构成。其中,大创中心实验室主要用于满足各种学生科技活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与创业教育的需求;电协实验室主要用于满足协会会员培养与活动的需求;日常开放实验室由物理、电工电子两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对全校学生开放,用于满足同学们日常实验室实践的需求。

在学校教务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多方筹措资金,购置调拨仪器设备、保障耗材元器件等,确保校内实践平台的正常运行。这种深度与广度兼顾的校内实践实验室群的不断建设,为学院校内实践教学提供了开放的平台保证。

(四)“一支师生团队”

学院尚无硕士点,为保证持续不断的、富有活力的实践教学团队,老师总结出了“学长导师制”,即以指导教师为指导核心,高年级学长、往届学长协助担任导师。

当新生进入初级班和中级班时,指导教师主要进行思想层面的教育、把握培训方向与研学进度,在校学长则主要进行技术层面的初步指导;当同学们进入高级班时,由指导教师进行主要指导,学长进行协助指导,往届毕业生则以各种形式协助答疑解惑。这种师生梯队的健康发展,为校内实践教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团队保证。

(五)“一套培训体系”

大创中心施行“电子创新实践(初、中、高)”三级培训课程体系。中心招收新生进入“初级班”学习,至第一学期末初级班结业,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转入电协进行后续学习;考核合格的学生进入“提高班”学习,至第二学期末提高班结业;有意愿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创业项目的同学于大一暑期进入“竞赛班”学习,在这里夯实基础,并进行各类竞赛项目的训练;大二暑假及以后,同学们参加各类竞赛项目,体现出“专创融合”实践教学的效果。

单就中心而言,2017年有260余人次参加了电子创新实践培训班,2018年有270余人次参训,2019年有240余人次参训;近三年,已经培训学员近800人次。得益于这种培训课程体系,仅2018一年就有43队共129人报名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不断完善的培训体系、不断提高的训练质量、不断扩大的学生基数,这是学院在校内实践教学上的课程保证。

四、结束语

学科竞赛水平和学生科研成果是检验专创融合成效、体现实践教学质量的最好判据之一。2017年,物电学子荣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国家一等奖2项。当年,物电学院共获得省级及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项共30余项。2018年,物电学子获得省级及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项共40余项。2019年,物电学子获得省级及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项共30余项。这有力地说明了学院“一种管理机制、一个扶持政策、一类实践平台、一支师生团队、一套培训体系”的“五个一”校内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当然,学院的实践教学也还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大专创融合、产教融合的推进力度,完善课内外联动的、校内外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各种体制机制,努力扩大参与的师生规模,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努力践行“让学生享有更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姚琳,严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13):52-58.

[2]刘秀平,胡新煜,徐健.以成果为导向构建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体系探索[J].大学教育,2020(8):167-170.

[3]杨梅花.创新创业“课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决策探索(下), 2020(1):61.

[4]霍仕武,孙琪恒,周婷婷,单学亮.专创融合背景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5):96-98+107.

[5]颜鲁薪,汤旻安,姚翔飞,罗小勇,李明澈,杨苗.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的专创融合课程建设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9):14-15+18.

作者简介:

金鑫(1975年1月-),男,汉族,湖北钟祥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统与物联网。

胡安正(1965年10月-),男,汉族,湖北隨州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统与物联网。

猜你喜欢
专创融合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
浅析民办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