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发展合作专业国际化人才思政素质与培养研究

2021-04-13 18:07邹通王磊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14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一带一路

邹通 王磊

【摘要】“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家对国际化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培养具备国际视野能够胜任涉外工作从事国际发展合作专业的国际化人才是中国全面融入世界市场、建设开放型经济的现实需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体,应当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思政理论教学改革。在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构建国际化校园文化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提高国际发展合作专业人才思政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一带一路  课程思政  国际发展合作

【基金项目】2021年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高素质国际发展合作涉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2019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学改革研究项目《国际发展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课题编号:SDYJG19193);2020年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国际发展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课题编号:Z2020026);2021年山东财经大学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国际营销管理与市场战略案例库》;2019年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能源供需多元竞争背景下山东省参与“一带一路”区域能源安全链构建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ZR2019PG00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4-0061-02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各国政府对国际化人才需求愈加迫切,培养国际化人才成为了各国政府以及教育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为提升国际竞争力,我国将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简称《纲要》)中,提出“为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需要培养大批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国际发展合作专业是为我国加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与适应国际贸易新形势而设置的新专业, 旨在培养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战略思维以及扎实的商务理论,能够较熟练地应用外语开展商务活动和参与国际商务谈判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RCEP”的签署,使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更为密切,给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需要深入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问题。本文将从思想政治素质培养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国际发展合作专业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二、课程思政对于国际发展合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和RCEP的签署对未来从事国际事务工作和面向涉外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等领域工作的国际发展合作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课程思政可以帮助强化从业人员政治素养,提高其综合职业素质,为其将来开展国际事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第一,在培养国际发展合作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会频繁接触到跨国文化、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因此为培养国际发展合作专业的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将课程思政作为载体。第二,国际发展合作专业人才是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纽带,加强其政治素养和业务素养的培养,对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弘扬正确的义利观和传播中国声音具有重要意义。第三,我国正在加快构建新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是培养国际发展合作专业人才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方式。

三、国际发展合作专业类课程思政的内涵

国际发展合作专业类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为国际发展合作专业人才的政治素养、国际发展合作专业人才的职业精神、国际发展合作专业人才的人文素养。[2]

(一)国际发展合作专业人才的政治素养

国际发展合作专业人才的政治素养的培养包括国际发展合作政策、国际组织与国际法、国情教育等。通过学习我国对外开展的发展合作历程,熟悉和了解我国在国际发展合作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通过国际发展合作政策,了解我国国际发展合作政策方面以及国际发展援助领域的发展方向,提高学生对国际发展合作政策的理解和支持。通过国际组织与国际法的学习教育,提高学生在开展国际发展合作活动中的政治素养,培养政治底线思维和正确的国际合作价值观。通过国情教育,让学生在深入了解我国的同时也对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二)国际发展合作专业人才的职业意识素养

国际发展合作专业人才的职业意识的培养有别于对技能的培养和对知识的传授,它是通过从事国际发展合作的实践工作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思维意识。主要包括在从事国际发展合作活动中的平等互利意识、沟通协作意识、良性竞争意识等方面。另外,跨文化交流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特征,在从事国际发展合作时跨文化、跨地区的交流与合作逐渐常态化,因此需要培养包容意识、共赢思维。对于不同文化的接纳和包容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发展合作的理念相契合。

(三)国际发展合作专业人才的人文素养

国际发展合作活动愈加全球化,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国际发展合作活动中对国际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具体包括了国际发展合作活动中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意识和素养。国际发展合作活动中,除了需要培养学生具备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倡导的国际化人文素养,还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以此构建在国际发展合作活动中的人才竞争力,为中国参与和引领国际发展合作体系的治理变革保驾护航。

四、国际发展合作专业国际化人才思政素质的培养路径

(一)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

结合课程思政的国际发展合作教学目标不仅是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传授,更有助于学生建立国际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政治敏感,这既符合高校教育的基本理念,也符合“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需求。在此情形下,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实施课程思政的责任感,还需要理解课程思政对国际发展合作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此外,专业课程老师还应加强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現象的解读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做好专业知识与思政内涵的理论对接,提升思想建设理论功底。E8EDFC82-0FA6-4531-BD7D-1A739FED0DD3

(二)加强教材与教学方法的课程思政化提升

教材是专业课程教学的基本条件,而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的实现途径。要深入实施课程思政需要在基于课程思政的前提下系统修订教材,从课程内部建立起思政教学逻辑体系。首先,教材的选取应既要贴合全球国际发展合作的特点与趋势,又要顺应中国国情,将中国与国际开展合作活动领域的真实案例作为教材内容。其次,在对素材内容的分析方面需要采取客观公正的视角,摒除不客观的评价和分析。再次,应当根据不同知识模块的特点总结出在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方面教育的重点,这样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可以有效结合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方面的素材。在教学方法上,应当结合知识、技能和思想教育兼顾的方式。在教学手段上,将学生更多地引导到实践当中,通过接触模拟操作和一线的具体案例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评价和激励机制

课程思政的学习效果需要依靠平时的考核,而不是仅凭最终考试成绩来体现。可以依托教学主管部门,在课程思政考核方面建立全新的考核指标体系。[3]此外,提供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成果的老师的奖励力度,形成一个奖励机制,从而带动专业老师对投入到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的积极性。

五、结语

我国正处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阶段,中国的对外援助的开展顺应时代要求向国际发展合作转型升级。“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广泛和全面的人才支撑,立足于当下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培养国际发展合作专业中的“思政教育”不仅重要,同时也是当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新时期,在国际发展合作课程中推行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拓深学生思维,树立学生的合作意识、爱国意识、发展意识,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6):273.

[2]王雪梅.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国际化人才的内涵、类型与培养思路——以外语类院校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2014(1):65-71.

[3]周月朋,丁兆明.高校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主体作用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8(11):77-79.

作者简介:

邹通(1988年-),男,汉族,山东济南人,经济学博士,讲师,任职于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主要研究方向:跨境电商,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王磊(1986年-),男,汉族,经济学博士,副教授,任職于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E8EDFC82-0FA6-4531-BD7D-1A739FED0DD3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一带一路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