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的转归及影响因素

2021-04-13 05:52王剑锋黄小强李辉马建兵
骨科 2021年2期
关键词:止血带抗凝血栓

王剑锋 黄小强 李辉 马建兵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分为近端DVT 和远端DVT。近端DVT 是指累及腘静脉或以上静脉(包括股静脉、髂外、髂内静脉、髂总静脉和下腔静脉)的血栓。远端DVT为累及腘静脉以下静脉的血栓,分为小腿DVT 和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前者包括胫前静脉、胫后静脉和腓静脉血栓,后者包括腓肠肌和比目鱼肌静脉及其相关交通支的血栓[1]。目前人们对于肌间静脉血栓的发病因素和治疗方案等仍有许多争议[2-5]。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病人也在不断增加,而下肢肌间静脉是骨科大手术术后血栓最容易累积的部位之一[6-7],目前关于肌间静脉血栓的转归及治疗的研究较少涉及TKA。本研究收集我院2019 年6月至10月行单侧TKA术后由下肢静脉彩超确诊的新鲜肌间静脉血栓病人64例,通过回顾性分析其肌间血栓的转归及影响因素,为其日后治疗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一、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入院诊断为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或大骨节病;②年龄大于45 周岁;③行单侧TKA;④无凝血系统异常,既往无血栓病史;⑤6 个月内无重大手术史;⑥术后由下肢深静脉彩超确诊的单纯新鲜肌间静脉血栓病人。

排除标准:①既往血栓病史;②术前超声检查下肢存在血栓;③癌症病人;④有严重出血风险不能行普通抗凝治疗者;⑤限制活动影响血栓转归者;⑥合并其他部位血栓者(同时发现静脉血栓或合并肺栓塞)。

二、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64 例,其中男29 例,女35 例;年龄为(56.3±7.7)岁(46~82 岁)。左侧34 例,右侧30例。身 体 质 量 指 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6.40±3.52)kg/m2(18.46~34.58 kg/m2)。膝关节骨关节炎54例,大骨节病6例,类风湿关节炎4例。所有病人依据Caprini 血栓风险评估量表[8-9]评估血栓风险,得分为(11.02±1.40)分(9~14分),均为血栓风险极高危病人。

三、治疗方法

所有病人手术由同一组医生完成,常规于术后2~3 d均由经验丰富超声科医生行下肢超声检查,所有病人肌间静脉血栓诊断标准:①静脉内径增宽,彩色多普勒血流不能完全充盈或者未见血流信号;②静脉管腔不能压闭或仅能部分压闭。

术后当日鼓励病人行下肢肌力等长收缩练习,包括股四头肌及腘绳肌等长收缩练习,同时开始行关节屈伸练习,术后第1日开始负重训练。

术后第1 日起至出院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葛兰素史克公司,英国)0.1 mL/10 kg,1 次/d,加用小腿气压泵,病人出院后改为口服利伐沙班(拜耳公司,德国)10 mg,1 次/d。对于术后2 周复查时血栓完全或部分消散者停止抗凝药物治疗,血栓无变化、延伸或者血栓部分消散且伴有下肢肿胀病人延长抗凝治疗(口服利伐沙班20 mg,1 次/d)至术后3 个月。出院后至术后3个月嘱病人观察是否有下肢肿胀、局部疼痛及胸闷、胸痛等症状并定期随访。

四、观察指标

病人均于术后2 周、6 周、3 个月行下肢超声检查,观察血栓变化,分为消散、部分溶解、无变化、延伸四种情况。记录病人年龄(>65岁、≤65岁),性别(男、女),BMI(>25 kg/m2、≤25 kg/m2),术中止血带应用(是、否),麻醉方式(收肌管阻滞、股神经阻滞),血栓最大直径(>0.7 cm、≤0.7 cm),抗凝时间(出院后延长抗凝、未延长抗凝)等指标,其中血栓最大直径取血栓的长度或宽度的最大值。

五、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IBM公司,美国)整理录入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表示为均数±标准差(±s);所有等级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对于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组间存在差异的因素进一步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值取0.05。

结 果

一、肌间静脉血栓的处理及转归

本研究中,64例术前下肢超声检查均未发现血栓,术后2~3 d 下肢超声检查诊断为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其中14例病人小腿轻度肿胀,其余病人均无症状。

术后2周复查时,13例(20.3%)血栓消散,37例(57.8%)部分溶解,12例(18.8%)无变化,2例(3.1%)近端延伸,该2 例病人经超声观察血栓延伸未超过腘静脉,6周时血栓开始吸收,3个月时均减小;14例小腿轻度肿胀的病人,血栓较此前均部分消散,也给予延长抗凝治疗,不限制其日常活动,3个月后血栓均消散。术后6 周复查时,33 例(51.6%)血栓消散,27 例(42.2%)部分溶解,4 例(6.3%)无变化,未见延伸病例。术后3 个月复查时,55 例(85.9%)血栓消散,9例(14.1%)部分溶解,无近端延伸。详见图1。

3 个月内所有病人中未发现肺栓塞、血栓栓塞后综合征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所有病人在治疗血栓过程中均无限制活动或者延迟功能锻炼,未影响术后康复进程。

二、影响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无论是在术后2 周、6 周还是3 个月时,术中是否应用止血带、麻醉方式、血栓最大直径是否>0.7 cm、是否延长抗凝时间均为肌间静脉血栓转归的影响因素(P均<0.05,表1~3)。

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是否应用止血带、麻醉方式、血栓最大直径是否>0.7 cm、是否延长抗凝时间是肌间静脉血栓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表4)。

讨 论

图1 术后2周、6周和术后3个月肌间静脉血栓转归

表1 术后2周不同分类病人的肌间静脉血栓转归情况比较

表2 术后6周不同分类病人的肌间静脉血栓转归情况比较

表3 术后3个月不同分类病人的肌间静脉血栓转归情况比较

表4 术后2周、6周、3个月的肌间静脉血栓转归的影响因素分析

既往研究中,小腿静脉血栓的转归趋向于自然消退[10-12]。本研究仅针对TKA 术后病人,研究结果与既往研究结果相似:术后6周时无血栓延伸,术后3 个月时85.9%血栓消散;且随着时间推移,无论是否用药或存在其他影响因素,血栓的转归均趋于消散,3个月时的消散率大于6周的消散率,3个月内没有出现近端延伸超过腘静脉者;术后3个月时,仍有9 例血栓未完全溶解,可能与观察时间相对较短有关。Mirkazemi 等[13]研究发现TKA 术后3 个月内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发生率为4%,住院期间和出院后VTE 发生率分别为0.7%和2.0%,所有再入院的VTE 均发生在手术后1 个月内。本研究对象为TKA 术后肌间血栓病人,出院后的2例血栓近端延伸都发生在术后2周内,未延伸至腘静脉以上,所有病人未发现新发血栓,我们认为,针对TKA术后VTE的预防应重点关注出院之后,尤其对高危人群应进行针对性的宣教与预防。

本研究对术后3个月肌间静脉血栓转归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提示直径大于0.7 cm 的血栓在术后3个月时的完全溶解率低于直径<0.7 cm 的血栓。Yamaki等[14]分析了64例关节置换术病人,发现腓肠肌静脉直径大于0.25 cm 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Ohgi 等[15]报告,血栓使静脉扩张到直径7 mm 的病人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概率更大。对于影响转归的栓子大小,目前研究没有统一的临界值,但是多数文献认为肌间静脉血栓的转归和栓子的大小相关。本研究中,大部分血管的直径为5~10 mm,因此将7 mm 作为临界值,结果提示对血栓直径大于7 mm的病人,应当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Jawhar 等[16]的Meta 分析纳入了18 篇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止血带病人的DVT、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不用止血带的病人。本研究发现术中应用止血带是血栓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薛晨曦等[17]分析了90例初次单侧TKA病人,结果显示TKA术中使用止血带不能减少总失血量,而且增加了术后患肢肿胀、疼痛,不利于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建议TKA术中不使用止血带或尽量缩短其使用时间。

本研究发现,收肌管阻滞者肌间静脉血栓的完全溶解率在术后2 周(43.3% vs. 0)、6 周(93.3% vs.14.7%)、3个月(100%vs.73.5%)时均高于股神经阻滞病人。刘玥等[18]分析了40 例全身麻醉下行TKA手术的病人,分为收肌管阻滞组与股神经阻滞组,每组20 例,结果在术后2~48 h 各观察时间点,收肌管阻滞组的股四头肌肌力、术后病人首次直腿抬高时间、膝关节活动度均优于股神经阻滞组。与传统的硬膜外镇痛和静脉镇痛泵相比,股神经阻滞能为TKA 术后病人提供有效的镇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降低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被认为是术后镇痛的金标准,但股神经阻滞会降低TKA术后股四头肌肌力,增加术后跌倒的风险。收肌管阻滞因其仅阻滞部分感觉神经,对股四头肌力量的影响较小而受到关注。收肌管阻滞具有相当的镇痛效果,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病人满意度,促进快速康复。作者认为收肌管阻滞较股神经阻滞对股四头肌肌力影响更小,促进TKA病人早期活动和患肢功能恢复,进而加速肌间血栓消散。

另外,本研究发现术后2周时,未延长抗凝病人的肌间静脉血栓消散率明显高于延长抗凝的病人(36.1%vs.0),且3个月时仍高于延长抗凝组(100%vs.67.9%)。术后2 周时,对于血栓消散或者部分溶解的病人停止抗凝治疗,而对于血栓无变化或延伸者给予延长抗凝至3个月,3个月时未延长抗凝病人的血栓溶解率仍然高于延长抗凝者,这不能说明抗凝药物能有效增加肌间静脉血栓溶解率。Yassin等[19]研究显示加用依诺肝素后和单纯物理预防相比,TKA 术后症状性VTE 的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更好的术后疼痛管理、物理预防、术后早期活动和住院时间缩短,加之抗凝药物增加了TKA 术后出血风险,TKA 术后肌间血栓是否有必要行常规药物预防值得商榷。

综上所述,TKA 术后肌间静脉血栓的转归趋向于自然消失,术中止血带应用、麻醉方式、血栓最大直径是肌间静脉血栓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延长抗凝对肌间静脉血栓转归影响不明显。但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还需今后能延长随访时间,同时作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以进一步评价血栓的转归。

猜你喜欢
止血带抗凝血栓
胫骨高位截骨术中不使用止血带更佳
三种止血带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
局部枸橼酸抗凝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AKI患者NLRP-3及下游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卒中患者的抗凝策略
心脏瓣膜术后,抗凝药物这么吃才安全!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分清“红血栓”与“白血栓”
别把止血带用成了放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