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治多县藏药材资源调查

2021-04-13 10:44扎西吉才让吉许地元义西才仁才让南加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6期
关键词:样方藏药药用植物

扎西吉 才让吉 许地元 义西才仁 才让南加*

1.青海民族大学药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2.青海省治多县藏医院,青海 治多 815400

藏医药距今有38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藏药产业是青海省的特色产业。经过30多年产业化发展,青海全省已拥有20余家现代化藏药生产企业,年产值突破30亿元[1]。青藏高原作为藏医药的发源地,其藏药资源蕴藏量与藏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直接关系,但其藏药材资源分布情况尚不完全清楚。随着藏药产业的发展,藏药材需求量不断增加,无序开采现象加重,部分珍稀野生药材濒临灭绝。摸清当前藏药资源家底情况,制订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和保护藏药资源可促进藏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治多县位于青海省青南高原西南部,北纬33°02′~36°16°′,东经89°23′~96°23′之间,地势高耸,地形复杂,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4500 m以上,东与玉树州为邻,南与唐古拉山乡和杂多县接壤,北与曲麻莱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毗连,西与海西州代管区相连。年均温度在-0.3至-0.6 ℃,年降水量394 mm。光照充足,辐射强烈。冷季长达近10个月,昼夜温差大,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气候。地形特征主要为高寒荒漠、高寒草原、高寒草甸等。考虑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该县中藏药资源在较大程度上能反映青海西南高原地区的资源状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此,2019年5月至2019年9月对治多县开展了藏药资源普查工作,以全面了解药用植物的种类、数量及生长分布情况,旨在为当地藏医药产业发展及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调查研究方法

1.1 编制县域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目录 依据《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重点调查中药资源(中药材)目录》[2]确定县域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目录(包括:药材名、科名、拉丁名)。

1.2 外业调查

1.2.1 调查区域 普查样地由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相关系统软件随机生成,系统随机生成的48个抽查样地中考虑生态环境的代表性、植物资源分布情况、地形地貌情况、交通可通达性等从中选了42个样地进行普查,共计210套样方的调查,调查区域覆盖治多县所有乡镇,索加乡、立新乡、多彩乡、扎河乡、治渠乡、唐古拉山镇、可可西里等5乡1镇1地区,基本能够代表治多县的整体中药资源情况。调查区域海拔范围为4048~4958 m。

1.2.2 样地调查 在调查样地时,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GPS轨迹记录仪技术进行检测普查。每个样地需要完成5个样方,每个样方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00米,每个样方套有6个样方,分别为1个10 m×10 m的乔木样方,1个5 m×5 m的灌木样方,4个2 m×2 m的草本样方。记录样方内外的植物信息,采集标本、阴干,称干重并拍照。

1.3 内业整理 通过查阅《中国植物志》[3]、《青海植物志》[4]、《西藏植物志》[5]、《藏药志》[6]等地方植物志,并结合《四部医典》[7]、《晶珠本草》[8]等古籍文献,再参照《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方案设计与实施》[9],对野外中(藏)药材进行科属种的分类,记录生活类型及功效,按要求制作腊叶标本并鉴定(如图1)。将采集整理好的数据按要求录入到中药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

2 结果

2.1 药用资源 通过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和鉴定,本次在治多县区域内共调查发现野生药用植物208种,隶属47科,125属,按药用植物在样地内的出现频率、样方内统计的株数等初步评价其资源量,按出现样地次数,将其划分为两个等级:多见(15~30,++++)、一般(10~14,+++),详见表1。

表1 青海治多县资源普查样地内发现的药用植物

2.2 药用植物的种类特点 本次调查发现的47科208种药用植物中,只有一种药用植物的科有21科,共21种,占比44.68%;含2~4种药用植物的有12科,共33种,占比25.53%;含5~10种的有10科,共70种,占比21.28%;11~15种的有2科,共27种,占比4.26%,20种以上的有2科,共57种,占比4.26%,其中种数占前3位的分别是菊科、毛茛科和豆科,详见表2。

表2 青海治多县药用植物不同科含种数统计

2.3 药用植物的生境及习性 治多县植被类型多为草甸,其次为灌丛、针叶林、荒漠,分布在海拔4048~4958 m。其重点药用植物为草本,共有192种,占所有药用植物的92.30%。灌木10种,占所有药用植物的4.81%。木质藤木1种,占所有药用植物的0.48%。攀援植物1种,占所有药用植物的0.48%。乔木3种,占所有药用植物的1.44%。中小型蕨类1种,占所有药用植物的0.48%。

2.4 药用部位种类分析 在用药部位上,以全草为药用部位的最多,有178种,其次是根和根茎,以根和根茎为药用部位的有21种,以种子为药用部位的4种,以花和叶为药用部位的各2种,以果实为药用部位的1种,见表3。

表3 青海治多县不同药用部位药材种类统计

2.5 药用植物功效类型统计分析 从功效上分析,主要有11类不同的功效,见表4;具有清热类功效的药材最为丰富,其次是祛湿类和消肿药等,见图2。

表4 青海省治多县药用植物功效类型统计

2.6 药用植物性味分析 从药性上看,寒性药用植物所占比例最大,热性的所占比例最小,从药味上看,苦味类的药用植物比例最大,酸味类药用植物比例最小,如图3所示。

2.7 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中药品种原植物种类 治多县调查发现的208种药材中收载在2015版中国药典中的仅6种药材,见表5。

2.8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分析 喜马红景天、四裂红景天、狭叶红景天等5种药材是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与中国珍稀濒危植物(表6),其中红花绿绒蒿为中国特有品种。

表5 2015版中国药典收载的青海治多县产药用植物

表6 青海治多县产中国珍稀濒危药用植物

3 讨论

3.1 治多县中藏药资源特点 治多县药用植物资源普查中共发现药用植物208种,主要集中在菊科、毛茛科、豆科,占总资源的34.62%。治多县的药用植物主要以草本为主,占总数的92.30%,药用部位以全草为主,占总数的85.58%。药性以寒性药物居多,占总数的43.27%,药味以苦味药居多,占总数的36.54%。在功效上,以具有清热、祛湿、消肿功效的药用植物为主。根据《四部医典》记载,寒性药物生长在集月亮阴寒之力的地域,具有清热之效。治多县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年均温度在-0.3至-0.6℃,冷季长达近10个月,这种极端严寒、干燥的气候条件生长的药物多为寒性药物,依据“药生其地”理论,藏医认为其疗效更佳。

在药材种类上,以垫状点地梅、火绒草、短穗兔耳草等主要生长于高寒地区特有的藏药材为主,其中有5种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分别为喜马红景天、四裂红景天、狭叶红景天、中麻黄、红花绿绒蒿,均属于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这些濒危植物市场需求量较大,但其生活周期普遍较长,生长缓慢,加上过度开采,导致供需平衡被打破是上述品种濒危的主要原因。

因此,为了保证中藏药材的品质,可持续利用药用资源,应有序开采现有资源,通过轮封轮采的方式实行采挖控制,以保证野生资源的再生与繁衍。尤其对濒危药材更需要科学有效地保护,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药用植物生长特性,开展人工种植技术研究,并建立规范化种植基地。同时,建立大规模野生抚育保护区,制定科学有效的野生抚育技术方案,合理开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当地藏药材资源开发利用形成良性循环。

3.2 完善药用植物野生抚育技术 此次普查发现药用资源种类虽多,但部分药材资源蕴藏量极少,为了摸清濒危资源底数和发展变化情况,使濒危珍稀的药材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应利用3S技术即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结合的现代信息技术[10],通过对濒危药材资源分布、蕴藏量等的动态变化检测,为科学保护药用资源提供精准数据,促进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综上,通过对治多县野生药用植物进行调查,发现如垫状点地梅、火绒草、短穗兔耳草、须弥紫菀等藏药材蕴藏量较大且临床应用广泛,治多县可根据市场需求综合考虑发展这些品种的开发与利用。

猜你喜欢
样方藏药药用植物
药用植物保育研究团队
昆明金殿国家森林公园林业有害生物调查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中心
植被盖度对飞播造林当年出苗效果的影响
典型野生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灌草丛植物多样性研究
云南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水青冈群落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特征
药用植物资源与育种团队
寻找家里的药用植物
藏药三味黑矾汤散治疗口腔溃疡
100种常用藏药抗肝癌的体外活性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