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素升降浮沉理论在中药组方配伍中应用的研究

2021-04-13 19:16王天恩陶静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1年4期

王天恩 陶静

摘要:通过对张元素升降浮沉药性理论及其在中药组方配伍中的应用研究,归纳、总结其在中药组方配伍中的应用规律,从传统中医药经典著作入手,查阅古代医籍,以年代和医家为脉络阐释升降浮沉理论的起源、提出、完善、确立及普及,以及张元素对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贡献,中药的升降浮沉性能和其他药物性能一样,只是药物作用的一个方面,仅能作为临床辨证用药的依据之一,但不是唯一依据。我们在注重药物升降浮沉性能的同时,还需结合中药的其他性能综合考虑,灵活应用升降浮沉的药性理论。

关键词:张元素;升降浮沉;药性理论;组方配伍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升降学说在中药学领域的具体体现[1]。在金元时期升降浮沉学说得到了全面发展,张元素提出了升降浮沉的药性理论,开创了依据升降浮沉划分药物的先河,其后,李东垣等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使药物升降浮沉学说趋于完善,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能,主要是以改善脏腑气机升降紊乱和病势顺逆的功效为依据,在张元素之前,《伤寒杂病论》组方配伍中已经蕴含了中药升降浮沉的理论思想,自张元素之后,升降浮沉的药性理论更加广泛,现研究报告如下。

一、张元素创立升降浮沉药性理论

在金元时期,张元素提出了升降浮沉药性理论,开创了根据升降浮沉来划分各类药物的先河,其中包括脏腑阴阳升降和药物的升降浮沉理论。

1.脏腑阴阳升降理论

心肺居上焦主阳气,所以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肝肾居下焦主精血,所以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脾胃居中焦,所以脾主升,胃主降。如果脏腑升降功能出现了问题,一定会产生病症,需要及时治疗,他顺势提出利用药物升降浮沉的理论来治疗。

2.药物的升降浮沉理论

(1)张元素认为凡物同气必有诸味,同味必有诸气,它们的气味都有薄厚之分,性能也随气味不同有一定差别,所以如果想证明这个猜想一定要熟悉药物的气味和特性,所以在《医学起源》中将常见的106味药物分成五类,此外张元素在五类药物的基础上又添加了巴豆、白僵蚕、生姜、杜仲四味药,因为巴豆沉降、白僵蚕体轻而浮升、生姜清浮而生升、杜仲沉而降,并不符合“风生升”、“热浮长”般进行分类。

(2)在不同组合药物配伍中,同一药物也会根据相配的其他药物不同来表现出不同的升降浮沉,例如甘草,可升可降,在不同处方中表现形式也就不同。

(3)药物的升降浮沉也与炮制有关,通常表现为熟升生降,张元素认为治疗咽喉之下肚脐之上的病痛用“熟”如酒炙品,治疗肚脐之下的病症用“生”如黄连、当归等。

(4)药物的升降浮沉也与用药的部位有关,主要表现味根升梢降,用药物的根、身、梢分别对应人体的上焦、中焦、下焦,例如甘草梢去茎中痛效果效果很好。

二、诸家共同完善升降浮沉药性理论

在当时金元四大家对升降浮沉理论均有研究,他们把气机升降理论落实到了脏腑层面及组方用药中[2]。也可以说此理论是金元四大家共同创立的,当中的升阳、攻下等方法的创立和应用均成为典范。

其中诸家对此各有各的见地比如:张子和擅长降心火、益肾水;朱丹溪重视肾之封藏及脏腑气机升降,擅长滋阴降火;王好古完善四气五味与升降浮沉的关系;李时珍重视四时升降;吴鞠通将升降浮沉药性理论应用于三焦辨证及温病等。

总之,后期的医家们都根据自己的擅长方向对药物升降浮沉理论进行了完善并在实践中大力推广了此理论。

三、升降浮沉理论在中药组方配伍中的体现

主要分为《伤寒杂病论》代表方、易水学派代表方和后世代表方三类[3]。其中中药组方配伍的升降浮沉理论在《伤寒杂病论》中的体现为:麻黄汤麻黄、杏仁宣降肺气;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以除痞;甘草泻心汤生熟不同,升降有异;黄连汤药量关乎升降;乌梅丸厥阴转归调升降等。在易水学派代表方中的体现为:九味羌活汤分经论治重升降;补中益气汤甘温并用重中气之升提;越鞠丸行气解郁重气机之升降;痛泻要方土中泻木重肝脾之升降等。在后世代表方中的体现为:济川煎寓升清于降浊;血府逐瘀汤牛膝、桔梗升降相因;黄芽汤转枢中气、升降金木、和济水火;升降散“火郁发之”;升陷汤重升提胸中大气等。

四、讨论

1.升降浮沉的现代定义及相互关系

关于此理论的定义众说纷纭,但是目前最常用的说法是它体现了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升和降,浮和沉都是相对的,它们对应的趋向相反。

2.升降浮沉的影响因素

人们通常认为药物的气味薄厚、用药部位和炮制等外在因素均可以影响药物的升降浮沉,但是其中药物的内在因素占主导,药物的四气五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药物的功效,而功效又可以直接反馈在药物的作用趋向也说明了药物的功效决定着药物的升降浮沉。

3.升降浮沉药性理论在中药组方配伍中的应用体现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利用单味药的升降浮沉表现了此药的趋向性这一特点来调节气血、控制病情等,通过组方配伍在药组和治疗方面能更准确更快速的发挥作用,同时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能和其他药物性能一样,只是药物作用的一个方面,药物特性的一种,仅能作為临床辨证用药的依据之一,并不能作为唯一依据。

五、结论

张元素的升降浮沉药性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是建立在脏腑气机升降的基础上的[4]。早在《伤寒杂病论》中的组方配伍中就描述了药物升降浮沉理论的雏形,是将此理论最早用于实践的,但张元素提出了升降浮沉药性的理论并验证,成就了许多具有升降浮沉特点的药方,对后世影响极大,此理论建立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应当遵循中医规则,配方时,在注重药物升降浮沉药性时也要参考中药的其他性能,才能做到配组恰到好处。

参考文献:

[1]刘金涛,翟双庆.张元素对气味厚薄升降浮沉理论的建构[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05):2428-2431.

[2]陈龙.浅析中药升降浮沉药性理论[J].广西中医药,2020,43(02):44-47.

[3]任北大. 张元素脏腑辨证理论及用药特点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

[4]郭雨晴. 张元素肾脏证候特点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20.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