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04-14 01:55张弯弯
大众文艺 2021年5期
关键词:西柏坡精神政治

张弯弯

(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昆明 650093)

一、西柏坡精神的当代价值

一是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血液和骨骼,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当前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深水区和攻击区,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表现,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国家文化繁荣建设,西柏坡精神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首先要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方面的指引”。革命文化中西柏坡精神是关键的一部分,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开展中,不能忽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弘扬西柏坡精神,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是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继承和弘扬西柏坡精神,实现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折,善于使用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来实现人民幸福,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从严治党,新时代我们的党面临着进京赶考的考验,保持好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关系,坚持依法治国,将权利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坚持人民的正义,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实现国家管理到国家治理的完美转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是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西柏坡精神是中华儿女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我们党在革命历史转折时期的伟大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和自信心,西柏坡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光辉岁月的见证,在市场经济发展下,用西柏坡精神引领全社会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敢于直面对待社会思潮和文化,正确看待各种现象,弘扬西柏坡精神,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二、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1.大学生对西柏坡精神认同感淡薄

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担当者,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要培养时代新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中也有此要求。西柏坡精神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教学资源,教师通过课堂主渠道进行专业知识传授。而在实际的教学情况中,大学生对西柏坡精神的认同感存在淡薄现象,多数学生认为西柏坡精神只是书本上的一幅幅精美插图。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之下,相比他们的上一辈老人,难免会出现观念开放、独立自主的个性、价值观趋向物质化等时代特征。生活在这样安逸、舒适的环境中的时代新人,对那个充满艰苦和硝烟的年代缺乏亲身体验,对特殊年代形成的精神难免无法产生共鸣,存在严重的距离感和陌生感。

高校在西柏坡精神的教育中聚焦于对历史性事实的叙述,对西柏坡精神的时代价值缺乏梳理和提炼,从而导致大学生无法产生共鸣,参与热情自然而然也不高,由此造成革命文化教育效果只是停留于表面。调查数据表明大部分高校的教师在西柏坡精神的课堂教授中内容是雷同的,一般采用统一高校配置教材,只是照本宣科的进行知识灌输的方式,信息化的时代,这些知识我们在互联网上很容易就可以获得,自然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也会下降。要使西柏坡精神在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变得活跃,要善于激发潜在的教育资源。

2.西柏坡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叙事模式单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中国道路的史诗般崛起,在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高度重视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使当代中国价值理念走向世界”,并提出“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理念,力求“使人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讲给世界听,更应该讲给本民族的人民听,大学生是未来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应该把民族的历史讲给他们听,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坚定地理想信念,增强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好的故事结合好的话语模式,对受教育者达到理论教育启迪。我们不难发现,现有的高校在西柏坡精神教育中,存在着单一的偏政治性的叙事模式,影响思政课所要达到的效果。由于全国高校采用的统一教材,缺乏独立的章节,教师本身对西柏坡精神缺乏高度认识,对西柏坡精神的相关人物和事件没有进行深入的考察,只是进行简单枯燥的理论灌输。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故事选择不能与所处时代进行紧密结合,思维模式缺乏对西柏坡精神的探索。叙事模式单一性,使深处大时代的大学生对西柏坡精神产生无趣味、抽象空洞和刻板印象,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的现象,在教育效果上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西柏坡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播模式单向

全国高校会在不同学期为大学生开设五种不同科目,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中思政课教师在教授理论课程时,只注重单向传播模式,所谓单向传播模式指的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单向的信息输入,受教育者成为信息的唯一接收者,受教育者只是单纯的灌输对象。在这一过程中,受教育者其实是受害者。

我们调查不难发现,在以上课程设置中,对西柏坡精神的授课过程中,高校教师往往采用短时间输出大量的相关学习信息,对于西柏坡精神的识别和提供上,只是高校教师单向度的教学。这种学习方式我们不能有效评价它的好与坏,只是传统的灌输效果实在让我们应该反省自我,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填鸭式的教学”,难免满足身处大时代的大学生的文化需求,容易产生学习积极性差,缺乏主动性。近年来部分学校将西柏坡精神巧妙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成就,当时这些成就严重地存在地域性的特征,河北地区的高校借助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挖掘了丰富的资源宝库,但是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成为同心圆向外进行辐射。大部分高校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教学平台,提升西柏坡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和趣味性,由于技术不太成熟和进程难以维持下去,影响西柏坡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1.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西柏坡精神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西柏坡精神能否顺利在高校中开展,关系一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质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课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善于发挥课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高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课堂与学校日常思想理论工作的开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高校育人的功能。在理论教育课堂中教师要善于运用适当的理论学习“灌输法”,适当的理论灌输是适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学生自觉的接受西柏坡精神是有限的,所以需要教师的悉心引导,让学生重视起来,意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并接受,最终达到自觉地进行传播的效果。“打铁也需自身硬”,高校教师也要强化自身的文化素养,加强理论知识储备,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比赛,提升授课能力,重视西柏坡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讲解更多相关新颖的知识,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高校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多和西柏坡精神进行相结合,加强校内外之间的联系,多鼓励学生进行校外实地考察和校内宣讲结合,成果公布在学校相关宣传渠道,以便受众群体广泛涉及。近年来红色主题学习比较流行,高校应多组织集体学习,达到细无声地的效果。

2.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方法是一种做事的行为手段,好的方法会达到有效的目的。西柏坡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项复杂的工作,面对当今国内外多变的环境,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会辨别是非需要引导。采用理论灌输的方法,系统的认识理论知识体系,认识到其重要性,了解到国家大政方针对其的其重要指示,自觉传承西柏坡精神。采用榜样学习法,深入挖掘西柏坡精神中的英雄人物,学习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用榜样强大的感召力,让学生产生共鸣,由此感同身受,而萌发争做此类人物的想法。实践学习法是一种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情景再现式学习,体会当时的情景,切实感受西柏坡精神的由来。实地考察的学习,从收集资料到整理最终的成果,一步步走来认真践行西柏坡精神的内涵和价值。自我学习法是受教育者主动地投身到学习当中来,正确认识到自我理论的短板,通过学习平台和各种学习资源,自觉的接受理论,理论越充实对西柏坡精神的认同感也就越强烈。

3.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达到可喜的成效,要善于净化社会舆论,强化校园西柏坡精神的氛围,将西柏坡精神融入社会教育和家风教育当中来,构建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坚持党对舆论的领导权,学会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由于互联网的发达,各种思潮前赴后继,通过各种新兴的媒体进行宣传,提高大学生对西柏坡精神的正确认识,及时纠正各种思想误,增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重视校园内的文化建设,举办关于西柏坡精神的文化沙龙、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以及辩论赛等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紧密地结合,加深家校之间的合作关系,好的家风也会促进学校教育的效果。在社会环境上,要善于地抵制各种市场经济带来的弊端,优化网络环境,坚决打压各种不正之风,正确看待网络的双面性,积极运用其正确的一面,宣传西柏坡精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猜你喜欢
西柏坡精神政治
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
——西柏坡纪念馆馆藏书法精品展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西柏坡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