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钢为何能走出一条技术领先型钢铁企业的发展之路(上)

2021-04-14 01:08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企业改革与管理工作委员会专题调研组
中国钢铁业 2021年1期
关键词:太钢不锈钢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企业改革与管理工作委员会专题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石洪卫、李拥军、段唯、程筱明、贾林海,执笔人:程筱明)

近年来,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钢)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表现优异,科技创新成果频现,在解决我国先进钢铁材料“卡脖子”难题,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各界高度关注。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年两次、李克强总理两年两次到太钢视察,对太钢创新发展予以肯定。为探寻总结太钢创新奥秘,为我国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与做法,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企业改革与管理工作委员会组成专题调研组赴太钢进行了调研,形成如下报告。

一、太钢基本情况

(一)太钢是地处内陆的典型城市钢厂。太钢始建于1934年,建厂时主厂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北郊。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太原市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太钢主厂区逐渐被居民区包围,成为典型的城市钢厂。

(二)太钢是千万吨级的全流程钢铁企业。太钢是集铁矿山采掘和钢铁生产、加工、配送、贸易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具有年产1294万吨钢(其中450万吨不锈钢)的生产能力。近年来,太钢粗钢年产量在1000万吨左右,铁精矿粉年产量在1300万吨左右,自给有余。

(三)太钢是全球不锈钢行业的领军企业。太钢拥有全球不锈钢行业最先进的工艺技术装备和最雄厚的创新资源,形成了以不锈钢、冷轧硅钢、高强韧系列钢材为主的高效节能长寿型产品集群,首发首创国际国内多项不锈钢技术和产品,“笔尖钢”等产品打破国外垄断,“手撕钢”达世界最宽最薄规格,第四代核电用钢等高精尖产品应用于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新兴行业,不锈钢出口量多年保持全球第一,主持起草了涵盖国内近七成不锈钢产量的新版不锈钢三大国家标准,是2011年首批入选“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唯一钢铁企业。

二、太钢的主要做法

(一)聚焦特殊钢,传承创新基因,矢志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

1.扬长避短,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太钢的前身——西北炼钢厂是在阎锡山造产救国、扩军备战的背景下诞生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太钢被国家确定为特殊钢生产基地,先后生产出中国第一炉不锈钢、第一张热轧硅钢片、第一块电磁纯铁,形成了强大的创新基因和深厚的创新积淀。同时,太钢作为地处省会城市的内陆钢厂,环境容量有限,物流短板明显,规模发展受限,只能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路子。太钢扬长避短,始终把发展优质特殊钢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先后投产了中国第一套万能炉卷轧机、第一套冷轧不锈钢成套设备、第一台不锈钢精炼炉、第一套立弯式特殊钢板坯连铸机等,致力于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特殊钢,通过不断创新,填补了我国钢铁工业百余项空白。

2.根据国家要求和市场需求,聚焦不锈钢发展。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不锈钢消费量迅速增长,国内产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上世纪末仍有四分之三依赖进口,吸引世界各国不锈钢企业纷纷来华办厂。而太钢虽然一直是中国最大的不锈钢企业,但技术装备落后、发展速度缓慢,直到1998年,不锈钢产量还不到10万吨,只占钢产量的3.3%。太钢认识到,发展不锈钢,是市场的需求、国家的要求、自己特长,也是竞争所迫。上世纪九十年代,太钢就提出要占领不锈钢产业制高点,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以不锈钢为主的特殊钢企业。本世纪以来,太钢进一步聚焦发展战略:在普钢和特钢之间选择特钢,在特钢中重点发展不锈钢;明确提出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最精美的不锈钢产品的企业使命。多年来,太钢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始终集中力量发展不锈钢。

3.以长期的文化塑造和资源投入,形成深厚的创新积淀。

不锈钢属于钢中精品,工艺路线长、技术含量高、生产难度大,需要在技术创新、精益制造等方面付出超常的努力。太钢历届领导人大多有工科背景、基层工作经历,深知其中的艰辛,因而都能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对异常艰辛的技术创新工作予以大力支持。

一是大力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太钢将“以人为本”和“不断创新”列入企业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反对守成,闻新则喜、闻新则动、以新制胜”的创新文化,不断激发全员的创新热情和活力。

二是保持高强度创新投入。多年来,太钢科技创新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直保持3%以上,居行业前列。通过持续的资金投入,太钢为科技创新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太钢弘扬“既要生产钢材,更要培养人才”传承,重视在职培训和实战锻炼,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领军人才,为科技创新奠定了人才基础。

三是把突破难关作为一把手责任。太钢历届领导人高度重视与主业相关的创新工作,常常把重点攻关与国家利益、社会责任、企业命运相联系,表现出极强的责任意识,同时要求各级领导身先士卒,勇于担当。因此,每遇难题,各级领导总是密切关注、及时介入、配置资源、协调关系,为技术创新提供强大支持。

(二)优化体制,完善机制,不断提升创新链的功能和效率

1.打造“一体、两翼、两支撑”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实现创新资源的系统整合。

为增强创新合力,太钢构建了“一体、两翼、两支撑”的技术创新体系。即以产品研发、技术开发为创新主体;以工程集成(IT、工业控制、工程设计)、控制与改进 (工艺、质量、生产)为创新两翼;以专家、行业、客户,大学、科研院所为创新支撑。这一体系构架涵盖创新链的各个环节,为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奠定了基础。

太钢把强化技术中心的创新主体作用作为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2003年,太钢对技术质量系统进行重组,撤销了技术处、钢研所、质量监督处,重组设立技术中心,强化技术中心产品研发、质量控制和改进、技术管理等职能,使集团内部的主要技术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十多年来,太钢技术中心在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3次成为钢铁行业第1名。2010年,不锈钢先进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太钢。近年来,太钢以国家重点实验室统领创新体系建设,研发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重组设立技术中心后,太钢整合自动化研究所、计控处等单位,组建了信息与自动化公司;整合设计院与自动化公司的部分职能,组建了工程技术公司;对铁前、炼钢、轧钢系统推行“大厂制”改革;对合同预算处、工程管理处等部门实行“大部制”改革。这些改革举措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流程,简化了管理,强化了创新能力。

在抓“专业队”的同时,太钢还持续开展“五小”(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竞赛、合理化建议、先进操作法、节能减排班组竞赛、职工创新工作室等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近年来,太钢依托技术创新骨干,积极发展职工创新工作室。目前,太钢职工创新工作室达到30多个,实现了在主线单位的全覆盖,形成了一支以技术领军人物为龙头,技术骨干、一线技术职工参与共同攻关的宏大职工创新团队。太钢坚持常年开展青年创新创效活动,青年职工只要在生产工艺、设备、质量、安全、节能降耗等方面遇到难题,均可开展项目申报,经公司青年创新创效组委会审批后正式立项实施。

2.通过内部建链和向两端延伸,形成一体化运行机制,贯通并强化创新链。

(1)立足企业,建立和完善产销研一体化机制,形成内部创新链。

太钢在1997年就着手建立“产、销、研(技术)”一体化运行机制,推进“橄榄型”“金字塔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向“哑铃型”“扁平式”过渡。1998年首次成立了8个有销售、技术、生产、科研等部门和生产厂参加的重点品种开发队,加强市场与产品开发力度,加快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此后每年都根据需要设立若干个同类组织。

进入本世纪,太钢将重点产品开发队升级为SBU(战略经营单位)。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由公司领导或厂长担任SBU的领导,技术人员担任秘书。二是加大激励力度。根据工作量和工作难度核定奖励额,上不封顶。三是扩大业务范围。将新产品的开发,投入大生产后推广期生产营销都纳入SBU的工作范畴。四是实行技术、营销“双经理”制,强化技术服务和技术营销。目前,太钢组建30多个SBU团队,形成推动太钢战略产品开发的主导力量。

在持续推进SBU运行的同时,为快速解决新产品及重点品种在技术、工艺、质量、生产、市场营销等环节存在的问题,太钢设立LHY(龙虎鹰)团队。龙虎鹰团队同样是跨部门产销研协作组织,与SBU相比,更加扁平化、小型化,反应更加灵敏,与SBU具有互补作用。

(2)向院所端延伸,通过产学研实体化结合,形成长效运行机制,夯实创新理论根基。

为弥补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不足,太钢先后与国内外4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和企业战略产品发展方向,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和高层次的研发。国内方面,与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等24所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研合作,合作项目累计达到154项;国际方面,与美国匹斯堡大学、韩国浦项工业大学等8家国外高校开展科技合作。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太钢与相关单位共建了14个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形成了长效实体式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有效强化了创新实力,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为行业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3)向下游和市场端延伸,将用户纳入创新体系,逐步实现从EVI向TSC过渡。

过去太钢绝大部分产品通过协议户分销,不能及时感知用户对产品使用的感受,导致产品开发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为突破市场要素、需求信息缺失对产品创新的制约,太钢推进分销向直销转变,要求营销人员努力找到用户、摸准需求,并运用企业资源为用户提供超值服务、创造超额价值。

太钢把“用”作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践行“当好用户管家”的服务理念,选派技术经理和销售经理组成“双经理”团队,以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突破口,以公开信息为线索,积极与用户接触,让用户认识太钢的产品和实力,进而先期介入工程设计,为用户提供从钢材选择、产品设计到材料提供、配送服务、技术指导等全方位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实现产品推销——EVI(先期介入)——TSC(解决方案营销)的转变,取得太钢与用户的双赢。

3.不断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形成具有创新热情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

(1)在壮大人才队伍上下功夫。

太钢实施以价值为导向的重大课题命题承包制,让科技人员自由组阁、自主选题、按贡献参与分配,上不封顶,激励科技人员竞聘重要岗位,在实践锻炼中成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技术中心建立专家人才队伍,设置了研究员、高级研究员、首席研究员。

建立首席师制度。按照“技能操作、专业技术、专业管理”三个序列、七个层次设置职业发展通道,制订了以“影响力、专业水平、工作业绩”为核心的选聘标准,定期进行首席师评聘,畅通了人才成长通道。截至目前,太钢首席师队伍已达到85名,其中管理类首席师4名、专业技术类首席师58名、技能操作类23名。首席师制在激励职工立足岗位、干事创业、创新发展等方面也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加强潜力人才人培养。太钢外派员工赴省内各类培训中心及各厅委等单位接受相关培训,选送员工赴美国、加拿大、德国进行研修,与北京科技大学、上海交大等国内知名院校合作进行硕、博士培养,与上海交通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联合推出“中国全球运营领袖”项目(简称CLGO项目),培养出一批年轻人才。

加强关键人才的市场化引进。太钢依托“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多渠道引进国内外人才。建立 “项目+人才”柔性引进机制,灵活多样的引进高层次人才。近3年,共引进国内外成熟人才30余人,其中两人入选山西省“百人计划”。

如今,太钢拥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一德为代表的老一辈优秀科技人才,以全国劳动模范、铁路用钢首席研究员王玉玲,“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不锈钢行业领军人才李国平为代表的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以“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代表、轧钢工牛国栋,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者、炼钢工吕涛为代表的高技能操作人才成为太钢开展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梯级创新型人才队伍已经形成。

同时,太钢建立了高等院校毕业生“三年四模块”引进培养机制和高职院校学生三阶段渐进式引进培养机制,不断补充新生力量。持续开展职工“双评”(操作技能测评、敬业度评价)活动,倒逼人才工作的改进,五年间全员敬业度提高了19个百分点,职工操作技能持续进步,促进了人才队伍的成长。

(2)在激活人才队伍上出实招。

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氛围。太钢坚持以人才为本的理念,把人才作为企业第一资源,倍加珍惜,精心呵护。在每年开展公司级劳模表彰、优秀党员等表彰活动时,都为科技人员预留一定的名额。在向省市、行业推荐优秀成果和先进典型时,领导干部不与科技人员争名争利,积极将科研人员推向前台,让他们成为公司的明星和行业的领军人才,真切感受到成就感和荣誉感。同时,太钢领导还注重与科技人员交朋友,积极解决科技人员配偶随迁、子女入学等实际困难,使科技人员感受到太钢大家庭的温暖,从而自觉地将公司的发展和个人成长融为一体。

落实各项奖励制度。太钢每年在预算中安排8000万元,用于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及质量改进团队,计入研发费用。其中一部分用于SBU、LHY组织及命题承包项目的绩效兑现,根据其创新效益或科研转化为合同额确定奖励额度,上不封顶;一部分用于重奖“杰出科技贡献者”,奖励额已从10万元增加到了最高100万元;一部分用于即时激励,即项目完成一个、奖励一个,由项目组按照成员贡献大小自主确定奖励分配方案。

探索更多的利益共享机制。太钢积极在耐材公司试点推进持股计划,在技术中心探索产品销售分成方案,努力使科技人员与企业共享发展成果。

4.建立创新保护机制,使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得到有效保护。

(1)建立创新行为的容错机制。

太钢每年拿出一笔技研费,专门用以列支科研人员研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损耗。技术人员只要不是责任心缺失发生低级错误,所有探索性失败形成的科研成本都可从考核中剔除,从而解除了对创新失败的担忧,可以放心大胆地搞创新。

为了增强科研人员的研发积极性,太钢还有一种特殊“订单”:技术中心主任可以自己的名义与科研人员订立合同,以支持科研人员试制产品,由此产生的成本归入技研费,由技术中心自己“买单”,从而让新产品推向市场之前得到了更多的试错机会。

(2)建立创新成果的保护机制。

太钢在加强商业秘密管理、依法实施专利保护的基础上,制订了“专有技术管理办法”,加强对创新成果的保护。对适销对路、量大面广、市场前景好又容易被他人“破译”和仿制的非隐性技术和产品依法公开实施专利保护;对可以严格保守秘密、不易简单仿制的隐性技术以及申请专利后不易发现他人侵权的技术在公司内部实施专有技术保护。专利保护和专有技术保护动态互补,法律和企业保密措施有机结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太钢设立专有技术评审委员会,明确了归口管理部门,建立了规范的专有技术申报、评审、激励、保护流程,鼓励各基层单位随时推荐申报专有技术,引导科研技术人员深入挖掘以项目、战略产品、主体生产工艺流程为重点的专有技术,积极进行专有技术的总结申报,努力将技术保护的范围延伸到所有可能具有保护价值的技术点,从而建立周密、牢固、系统的专利和专有技术保护网。

5.强化执行机制,使创新战略和创新意图得到贯彻落实。

太钢把提升执行力作为推动公司战略落地实施的重要保障。多年前,太钢开展全员军训活动,明确要求“提高执行力、实现精细化”,并把提升规程和标准执行率作为作业目标,严格考核。经过多年的坚持,执行意识深入人心,科技人员面对重重困难,能够坚决落实创新战略;操作人员严格按工艺规程和操作标准进行作业,质量管理人员推进现场SPC(统计过程控制)管控,推行六西格玛管理,为产品设计的实现、产品质量的提升提供了保障。

近年来,太钢推行产品工程师制,组建了以技术中心产品工程师为主、以生产厂现场工程师为辅的产品工程师团队,实施以产品工程师管理为主线、以生产厂为主体、以专业管理为保障的全过程跟踪管控模式,将产品标准和制造工艺的设计、落实、改进贯穿于各流程和各环节部门,有效推进了品种创新升级和质量提升。

6.用信息化支撑创新发展。

本世纪以来,太钢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在满足生产管理要求、遵循系统整体最优原则下,构建了产销系统和一体化计划系统平台,对原有ERP系统及MES系统进行改造,形成功能分担合理、业务流程顺畅、生产数据共享的完整的太钢产销一体化信息系统,实现了从订单接收、转换、生产、交货的管理,实时动态跟踪,实现合同归并、计划、质量、发货、跟踪等各种功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提供管理平台和决策的支持,供产销全程信息化和海量数据积累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太钢积极推进科研信息化管理。科研体系运用“五化一软件”(科研管理信息化、研发过程信息化、工艺技术管理信息化、工序操作智能化、理化检验信息化、产品设计软件),大大提高了研发效率。(未完待续,见下期)

猜你喜欢
太钢不锈钢
不锈钢二十辊冷轧机组横切剪的选型计算
孤胆不锈钢侠——米格-25
太钢6项成果获冶金科学技术奖
太钢“手撕钢”项目获全国质量创新大赛一等奖
80t不锈钢GOR底吹转炉工艺设备改造
山西太钢“手撕钢”将用于国产折叠屏手机
你知道不锈钢中“304”的含义吗
不锈钢微钻削的切屑形成与仿真分析
基于战略层面的环境业绩评价——以太钢为例
OCr18Ni9不锈钢的微小孔钻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