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天津市数字气象档案馆建设现状、目标及存在问题

2021-04-14 20:04任建玲
卷宗 2021年1期
关键词:中国气象局天津市档案馆

任建玲

(天津市气象信息中心,天津 300074)

天津市气象档案馆成立于1986年1月,是集中统一保管天津市气象系统的气象科技档案、科技资料和图书情报的基地。目前正在向集文书、财务档案为一体的综合性数字档案馆迈进。近年来,我们在建设数字档案馆方面完成了大量的工作,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1 数字档案馆

1.1 概念

数字档案馆是指各级各类档案馆为适应信息社会日益增长的对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利用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字档案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管理,并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提供公共档案信息服务和共享利用的档案信息集成管理系统[1]。

所谓“数字档案馆”是指将传统的以纸张、录音带、录像带为存储介质的各种原始档案资料,通过扫描、压缩、转化等手段转换成数字化文件,通过现代技术将图片和索引字段存储于服务器、磁带机等各种大容量的存储介质上,并可通过各种方便的查询手段迅速地检索出所需要的档案资料,可以发布到局域网、广域网、企业内部网、国际互联网,最终实现“数字档案馆”。

1.2 数字化档案管理的优点

1)查询速度快:一次查询只需几秒钟,提高档案馆工作效率和现代化水平。

2)内容全面完整:不仅包含档案目录信息,也包含了档案文件具体完整的信息内容。

3)有利于确保数字档案永久存储与安全保管,有效地保护档案原件,有利于促进公共档案服务能力拓展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

4)真正实时在线:联入互联网内,授权使用者可以随时从全球任何角落访问自己所需的档案资料。在局域网内,可实现本网内随时随地的利用要求。

2 数字档案馆建设现状

数字档案馆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过调研、资源准备、软件开发、平台构建等诸多环节,近年来天津市气象档案馆的建设情况如下:

2.1 制度建设

我馆重新修改及制定了一系列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加上天津市档案局要求的相关制度,中国气象局制定的相关制度,形成了3套不同体系的制度汇编,制度的完善确保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2.2 档案重新核对整理上架

借助我局新业务大楼搬迁的契机,对馆藏全部档案进行了重新摸底,对帐,整理上架。使馆藏档案整齐排列,一目了然。

2.3 完成原始记录档案保管体制调整工作

按照中国气象局的统一要求从2004年9月开始分4期陆续完成了原始记录档案保管体制调整工作,实行了原始观测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上收天津市所属14个气象台站原始观测记录档案,编制机制检索目录10万余条,重新设计、打印、粘贴档案检索标签。

2.4 建立了档案目录数据库

配合省级档案管理系统的推广使用,建立了七类科技档案的目录数据库。

2.5 气象科技档案的数字化情况

1)七十年代末开始的档案信息化工作,持续数年,完成了地面气象月报表定时资料的数字化人工录入、校对、质量控制,形成了A系列数据文件。

2)2004年《天津市降水自记纸数字化处理》项目,中国气象局投资7万元,进行了国家基本基准站降水自记纸的扫描和迹线提取工作,形成8649个图像文件和9个数据文件,建立数据集9个。

3)2009年-2018年以来,天津市气象档案馆在中国气象局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气候变化应对决策支撑系统工程、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项目专项经费的持续支持下,委托数字化外包公司先后完成天津市国家级气象台站各类地面观测记录月报表、新中国成立前各类历史气象观测资料、农业气象观测报表、高空气象观测记录表、气压、温度、湿度、降水、风向风速自记纸的图像扫描和数据集制作。累计投资经费96万,形成数字化文件数据量达到900GB。

4)2019年,中国气象局下达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项目专项经费56万元,用于EL型电接风自记纸迹线提取数字化项目,截止2020年底已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形成迹线文件15.7万个,分钟文件5172个,小时文件5172个。

5)2021年,中国气象局下达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项目专项经费70万元,用于纸质档案案卷元数据库建设和百年台站专题知识库建设工作。

2.6 硬件建设

2021年,中国气象局下达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项目专项经费100万元,用于档案库房安全系统建设,包括档案库房智能物联系统建设(档案库房智能环境管理、档案库房智能安防管理、档案库房智能语音播报、档案库房RFID设备)、软件系统建设(软件功能部署、智能硬件对接、图书馆系统定制开发)等,预计大大提高档案库房的安全水平。

2.7 软件及平台建设

1)2005年研制并投入使用了“天津市气象科研档案管理与查询系统”建立了科研档案数据库,研制了科研档案管理与查询系统软件,设计并制作了“科研档案信息网”,使科研档案管理初步实现数字化。

2)2006年-2009年份3期完成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重点专项“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项目的子专题“省级数据资源建设与共享服务”课题。对气象数据进行整合、质量控制、按照规范建立相关数据集,制定了数据共享办法和共享策略,完成了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站省级分节点的建立。

3)2010年中国气象局研制并下发了《省级气象档案管理系统》软件,基本能实现档案目录、机读载体档案、图像档案、库房管理、档案服务等功能。

4)2012年市局投资80万,建立了《天津市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了各类实时、历史气象资料,预报服务产品,档案、期刊的检索查询功能。

5)2017年自行开发《利用虚拟化技术搭建气象观测档案扫描图像安全查阅系统》,根据档案分类和用户查询的使用习惯开发历史气象观测档案数字化检索平台,实现在平台上对历史气象观测档案的分类检索和调阅;在服务器虚拟化平台上部署桌面虚拟化系统,在阅览室部署瘦客户机,完成历史气象观测档案数字化检索平台应用的桌面虚拟化实现。

6)2021年开始,中国气象局即将推行统一开发的《气象档案业务系统》,该系统能实现覆盖气象档案全生命周期的“人馆物”一体管理。

3 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基本思路、建设目标和内容

3.1 思路

按照国家档案局、中国气象局和天津市档案局档案管理和信息开发的总体要求,以气象档案网络建设为基础,以气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气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为目标,进行气象科技档案的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等项工作,建成一个资源共享的气象档案信息资源网络,为天津市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服务。

3.2 近期目标和内容

实现全部馆藏十万卷案卷的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按照气象行业标准《气象档案分类与编码》重新调整实体档案分类。

按照气象行业标准《气象档案元数据》,对馆藏档案进行元数据著录,实现基于档案元数据的档案检索、管理和服务,进而实现全国气象档案资源的共享利用。

加快档案资源梳理和深度挖掘,实现档案资源精准供给服务。

推进档案资源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利用网络化,创新气象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提升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实现档案业务信息化。

尽快加入中国气象局基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构建的“1+31”数字气象档案管理体系,实现对气象档案的标准规范、安全智能、集约高效的管理。

4 存在的问题

4.1 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对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提出了要求。首先需要档案管理人员除熟练掌握档案专业知识外,还要加强现代知识的学习,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数据库管理知识及电子文件的管理知识,具备一定的适应数字化建设发展需要的基本技能。其次需要一批具有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去面对各种应用管理软件的升级、更新和研发。目前,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还需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档案专业知识并学习现代化技术。

4.2 档案库区需进行标准化改造

根据国家档案局《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指南》、《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等标准,档案馆布局应按照功能要求和工作流程合理规划功能区。目前由于库区面积紧张仍无法实现。

4.3 安全性问题

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和软件,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和共享利用是数字档案馆的建设目标。档案资源的保密性和安全性、档案网络的安全性、档案系统的安全性、利用的安全性等问题逐渐摆在我们面前,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档案管理人员的力量是远远不 够的。

4.4 资金保障

建设数字档案馆所需资金与其它档案事业建设相比数额是巨大的。其中包含计算机、扫描仪、网络通信线路及设备、服务器、大容量存储设备等硬件开支和保障数字档案馆正常运行的技术开支、人力开支、软件购置、专业技术培训,系统维护和数据库转换等软件开支。缺少资金保障,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发展将受到很大程度的 制约。

4.5 数字档案资源保障

数字档案馆要求将纸质、音像、声像材料为主要载体的档案转换成电子文件。我们完成的档案扫描图像也只是全部馆藏档案的1/2,更不要说实现图像档案中包含信息的数字化。只有持续不断地进行老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和收集新的电子文件,才能真正实现数字气象档 案馆。

猜你喜欢
中国气象局天津市档案馆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气候变化工作如何定坐标?
——解读《中国气象局加强气候变化工作方案》
有趣的云
如果画笔会说话?
中国气象局2018年SCI论文产出首次突破1000篇
天津市第三届“未来之星”初中数学邀请赛
中国气象局卫星数据广播系统
全省部分档案馆新馆掠影
太仓市数字档案馆成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
走进中国气象局
天津市排水专项规划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