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鉴赏类课程
——实践性教学探索与思考

2021-04-14 20:04张晶晶
卷宗 2021年1期
关键词:实践性传统艺术

张晶晶

(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鉴赏类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中国古代有着辉煌的历史这就说明要开设这样的学科的必要性,但是我要从传统文化中艺术鉴赏上来诠释学科的价值。纵观中国的历史艺术都是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但是对于一些高校侧重于重视专业课而忽视了传统文化中的艺术鉴赏课程。传统文化既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进化人们的内心,提高学生的审美整体能力。还有一种现象是学生对艺术类课程中应用性较强,技能性较为突出,较为直观或当前社会较为流行,能立竿见影的部分内容兴趣较浓,对教材中或课堂上讲授的抽象的理论阐述兴趣不高,甚至深感厌烦,这就不得不引起授课教师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作反思。过往数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鉴赏类课程教长期沿用教师上课满堂灌和我讲你听的教学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颠倒了专业训练与人格养成的位置,教学手段偏离了应用型、鉴赏型的学科特点, 就课程的设计上讲, 当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艺术鉴赏类课程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是仅满足了纯艺术类知识的讲解和灌输,并没有将艺术鉴赏中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灵魂中的东西,没能对人的气质、涵养有所裨益。也就是说大学生在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鉴赏类课程之后,只能了解一般艺术类的知识,与艺术专业学习的课程只有深浅和多少之分,而无其他课程没有本质区别,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艺术鉴赏课开成了知识灌输课,这本身就有违开课之宗旨,这种失策就不只是课程本身,而且是整个教育思想的偏离。

高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鉴赏类课程,目的不仅仅是给大学生扩大知识面,增加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的培养,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只有内外兼修,方能身心和谐,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鉴赏类课程不仅仅是用知识灌输型的传统教学方式,必须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要多多的通过大量的图片,视频,民间故事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等等,运用到教学当中并且教师还可以跟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教学互动提高学生的教学积极性。变消极接受为积极获取,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双主体之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艺术与心灵的碰撞,这是一种适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鉴赏类课程教学宗旨的新思维。作为实现这一新思维的教学方式,实践性教学提供了一条必要的路径。

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论源泉

实践美学观也能给艺术鉴赏类的实践性教学提供理论支持。曾明确提出“劳动创造美”。 在《巴黎手稿》中将审美对象和主体的审美能力看成是劳动实践的历史产物。在此基础上,我国古代各个朝代的艺术作品和中国近现代的美学、艺术学大师逐步探索并丰富发展了劳动创造美的思想。同时了解各个时期的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与艺术家之人生息息相关,由此,在对艺术风格的阐释中,中国艺术理论往往结合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及其思想、性情、气质对艺术作品进行阐释。艺术创作是为了表达艺术家之情思、情感、志向、情意,而这种种情志是由于“物之触发”,同时,各个时代的绘画,雕塑和工艺品艺术作品中也要通过具体可感的物象来传达内心之情意也反映的当时的时代特征。如李泽厚先生提出了实践美学思想:朱光潜先生提出了艺术实践美学的观点;刘纲纪先生提出了实践论美学观;蒋孔阳先生提出并形成了自己的实践创造论美学思想体系;其中还有中国古代的各个时代的艺术瑰宝如此等等。在如此丰富的艺术实践成果和艺术实践美学面前,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鉴赏类课程如果仍然用 “说教式”的满堂灌传统教学方式。因此,无论是实践美学观,还是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提供的观点,都为我们艺术鉴赏类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从事艺术鉴赏教学的教师留下了充足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空间。

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鉴赏类课程实践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鉴赏类课程实践性,首先是课堂教学的动静结合。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教师着力的初始出发点。中国传统文化中在艺术鉴赏类教学中,我们可以突破传统的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及发展目标,设计出有利于学生探究和研讨的程序和氛围,充分发挥现代教学的先进设备。同时把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发展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通过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辩论以及学生上台演讲等形式,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此外,还可变换课堂形式,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教学内容,把课堂移到展览馆、博物馆、歌舞剧院等地,在教师对相关内容做出基本的介绍后,提出进一步可拓展、可研讨的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实物、实景中去观察与思考,写出评析和鉴赏的文章,再选出代表在课堂上交流,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和归纳,这种动静结合、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扫原先课堂上的昏昏欲睡的氛围,而代之以课堂上的热烈气氛,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实践性。

4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鉴赏课程随着时代的变革,历史不会改变。唯一改变就是老师的课堂效果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一种综合素质教育提升。而在课堂上再好的教材和教法最终若没有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其中是不可能实现教与学的目标的,积极去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等等尽可能的把课堂搬到真实的教学场地里,让学生了解历史理解每个朝代的文化和艺术品,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同时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参观现代的美术馆了解中国的文化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当代的艺术美感。时代在不停的变迁艺术品文化代表这个时代的特征,让学生了解过去历史文化的同时活生生的活在当下树立自己的目标。同时教师必须要为学生的思想交流设立明确的目标,还要在课堂上营造出轻松、活泼的氛围,在“头脑风暴”的智力激励过程中,教师既不能打断、制止学生的交流发言,又必须适时地引导交流讨论,还要不偏离预定的轨道,从而达到逐渐掌握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鉴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水平和艺术修养,最终实现全面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目标。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鉴赏课是必须必要开设的课程,只有这样全面提高全民的基本审美素质。

猜你喜欢
实践性传统艺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纸的艺术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