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借助社会力量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04-14 20:04
卷宗 2021年1期
关键词:贵阳市全市文化遗产

张 彬

(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方水土独特的产物,是城市文化的源头和根基。“爽爽的贵阳,惬意的天堂”已渐为外人所熟知,但是贵阳市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养在深闺人未识”,这片神奇土地所孕育的远古神秘、绚烂传统、优雅淳厚而又门类齐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比美丽山水、宜人气候更加宝贵的宝藏。

1 现状分析

从目前贵阳市已列入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部情况来看,大致可概括为三种情况:第一种为已经得到有效保护、利用、开发且发展情况较好的;第二种为保护和传承情况不好,处于濒危失传状态且亟待保护和采录的;第三种是“恒定性”较好,不易流失,但由于受到技术、传承承接等限制,不易开发、利用和发展的。

2 优势条件

1)资源丰富,形式多样。作为“千节之省”的省会,贵阳市有大小传统节日和集会上百个(处)。在众多的民族节日和集会中,传统的民族服饰,独特的节日饮食,古朴的民族舞蹈和音乐,虔诚的祭祖,神秘的地戏、阳戏、摊戏等几乎都要在活动中呈现,这些都是贵阳市丰富的文化资源。

2)政府重视,规划先行。随着全省“冲出经济洼地,构建精神高地”口号的提出,贵阳市进入了文化大需求、大机遇、大发展的重要时代。政府对文化的重视,使得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迎来了自己的“春天”,2014年12月,由贵阳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的《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实施方案(2014—2020年)》成为保护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020年制定《贵阳市“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

3)科技发展,人才聚集,社会参与。随着贵阳市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建设“大数据之都”成为贵阳市科技发展的风向标,大数据创新发展,云产业的支撑作用,人才逐步聚集,科技创新型企业尤其是文化创新企业的引进,为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采集、数据库建设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提供了重要的科技保障和信息技术 条件。

3 存在问题

1)方法单一,缺乏载体。目前,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采取以资金支持为主的形式,大部分项目完全依赖政府资金维持存续,而政府投入资金十分有限,从而导致部分项目保护情况不理想甚至有些项目处于濒危状态,缺乏活力和可持续性。

2)人才匮乏。区(市、县)的非遗业务工作者大部分年龄老化、学历偏低,对非遗保护工作缺乏深刻的了解。非遗项目的传承人青黄不接,人才缺乏。目前全市很多项目普遍存在传承人缺乏问题,现有项目传承人年龄结构普遍老化,从而导致了传承危机。缺乏非遗项目的组织者、投资者、策划师、创意者和非遗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和营销者等。

3)经费不足。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经常性经费开支,而市财政和全市各区县由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不足且财力有限,经费投入困难。

4 可行性分析

1)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实施方案(2014-2020年)》、《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文化和旅游部社会组织管理暂行办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相关要求等。

2)社会力量主体。1)高校;(2)社会团体、组织、协会等;(3)企业;(4)个人;(5)基金;(6)其它。

3)基本原则。探索“政府指导、明确职责,社会参与、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思路。(1)坚持以人为本,天人合一。(2)坚持政府指导,统筹推进。(3)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4)坚持融合发展、重视创新。

4)途径分析。(1)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2)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数字化采集;(3)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保护;(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培训;(5)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库;(6)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展示中心及非遗博览馆建设;(7)其它。

5)合作案例。(1)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贵州师范学院合作,选址贵州师范学院科技园,共建“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充分借助高校科研、学生资源等力量。目前,数据库已基本建成。(2)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乌当区文体广电旅游局、贵州师范学院建设石头寨苗族文化礼堂(石头寨苗族文化展示中心)试点,探索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新路径。目前,石头寨苗族文化展示中心已布展完成。(3)我市与北京天成嘉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作,选址贵阳市,共同建设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借助其技术、人才等力量,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数字化采集入库。

5 建议措施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首要的就是创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活态流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的一种必然。我中心结合实际工作,充分借助北京天成嘉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贵州师范学院、贵州嗓嘎文化保护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等社会力量,积极探索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新路径,有如下建议:

1)数据库建设。借助企业和高校在人才、科研、学生实习实践、校园网络等方面的优势,逐步建成和完善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同时,按照异地存储的原则,积极寻求其它高校或社会力量的帮助,建设异地存储平台。

2)课题研究。根据全市非遗保护理论研究现状,由我中心牵头负责,按照相关程序,建议每年拿出5-10万元资金,面向社会,设立1个公开性专题课题。同时成立市级非遗专家课题评审小组,小组成员为省、市级非遗专家库专家或非遗保护领域有副高以上(相关领域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家学者。

3)展馆建设。针对我市目前没有市级非遗展示馆现状,根据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分布特点,建议借助社会力量进行展示中心试点建设,同时支持民营展馆建设。我中心积极配合,做好规划,选好试点,以点带面的进行场馆建设。

4)社会组织。结合《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和省文化厅对传承人群研修研陪、数字化建设等方面的相关要求,我中心指导社会人士组织筹备成立“贵阳市传统工艺振兴促进会”,严格按照相关程序,把好关,借对力。

猜你喜欢
贵阳市全市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关于贵阳市低碳交通发展路径的探讨
离贵阳市区最近的滑雪场 高坡滑雪场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贵阳市乌当区地下水问题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