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索绪尔的语言思想看范畴化

2021-04-14 20:04邓星峰
卷宗 2021年1期
关键词:索绪尔范畴语言学

邓星峰

(重庆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44)

1 索绪尔语言思想中的对立与同一

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奠基人,其语言学思想决定了20世纪初以来整个世界语言学的格局和发展态势[1]。索绪尔所处的时代,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盛行的时代,当时的语言学研究的重心是对同一语言或不同语言进行历史性的比较分析以揭示语言内部或者不同语言间的发展规律。索绪尔本人在历史比较语言学方面也有很深入的研究[2]。但是他同时也意识到这种对语言演变过程的研究并不能揭示语言真正的本质。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他用盎格鲁·撒克逊语的例子说明了历史比较法的局限:“起初:fŌt是脚(单数),fŌti(复数),后面fŌti变成了fēti,再后来词末的i脱落变成了fēt。从此以后fŌt的复数就是fēt。[2]”索绪尔认为用在表达复数概念的时候用fēt并就比用fŌti更好。至于到底是用fēt还是用fŌti来表达脚的复数这只是历史的偶然选择,人们并不需要知道从fŌti到fēt的演变过程也能理解fēt这个词的含义。赋予fēt含义的是单数和复数之间的对立关系。正因为有了这种固定的对立关系,所以必须找一个与fŌt不同的词来表达它的复数,而这个复数的拼写形式是偶然的。语言本来的样子不会因为这种词形拼写上的偶然性变化而遭受损伤。

在这个基础上索绪尔提出了共时语言学的概念即语言的本质是一个内部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的系统,同一时期存在的语言要素足以作为研究语言的分析材料。“共时语言学研究同一个集体意识感觉到的各项同时存在并构成系统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3]”索绪尔还用下棋来比喻语言:当我们下棋的时候,如果少了一个棋子,我们可以用其他与棋子完全不同的东西比如用一个瓶盖儿来代替这个棋子,但是这个游戏依然可以进行。因为下棋的规则没有因为棋子的变化而变化,语言的本质就类比于下棋的规则。“棋子的各自价值是由它们在棋盘上的位置决定的,同样,在语言里每项要素都是由于它同其他各项要素对立才能有它的价值。[3]”强调语言系统中各要素间的对立与同一的关系是索绪尔语言思想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他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指明“语言机构整个是在同一性和差别性上面打转的,后者只是前者的对立面。[3]”关于词的对立性索绪尔给出了这样的阐述“在同一语言内部,所有表达相邻近的观念的词都是相互限制着的。同义词如法语的redouter“恐惧”,craindre“畏惧”,avoir peur“害怕”,只是由于它们的对立才各有自己的价值。假如“redouter”不存在,那么它的全部内容就要转到它的竞争者方面去。[3]”这一段话不仅仅在于强调了词的存在依赖于和其他邻近词的对立也同时表明如果相邻词之间的对立消失它们的同一性便会浮现出来使它们最后成为同一个词。

2 范畴化理论简介

范畴化是人对客观世界进行分类和概括的一个认知过程。通过范畴化人们根据所观察到的相似性将具有区别的不同事物看做是相同的,并在此基础之上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范畴化是范畴(或概念)形成的基础。“经过范畴化运作之后建立的范畴就以某种方式存储于人类的心智之中,它是各科知识的基础,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产物,既是以往认知结果的总结,又是认识进一步发展的起点。[4]”在人类的知识发展中,范畴化一直是哲学家和思想家热衷讨论的话题。并因此而形成了不同的范畴化理论,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有经典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以及范畴层次理论

2.1 经典范畴理论的简介

经典范畴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该派理论认为范畴是由一系列具有相同特征的元素所构成的集合,由一组充分必要条件所定义的,另外范畴具有明显的边界,最后所有范畴成员地位相等。比如水这个范畴,从化学上定义为H2O,凡符合这个化学结构的都属于水这个范畴,凡不满足这个条件的都不属于水的范畴[4]。

2.2 原型范畴理论的简介

维特根斯坦通过对“游戏”这个范畴的研究发现,如果列出100个游戏来,我们很难找出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因而对经典范畴理论发出质疑,并认为范畴没有明确的边界,范畴成员的地位有中心与边缘之分。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家族相似说原理,即家庭成员之间的容貌特征有相似之处,子女的容貌特点有些像父亲,有些像母亲,有些像祖父,祖母或者外祖父,外祖母,所有家庭成员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相似点,但是没有一个特征是全部家庭成员所共有的。原形范畴理论是根据家族相似说发展起来的,该理论认为一个范畴成员是通过家族相似性而联系起来的。一个范畴内部有一个抽象的范畴原型,比如最接近“鸟”这个范畴的抽象原型的是知更鸟和麻雀,因此这两种鸟便是该范畴的中心成员[5]。而鸡,鸭,鹅和这个抽象原型相差较多,因此就是鸟这个范畴的边缘成员。后者又可以归属到家禽的范畴,“鸟”和“家禽”这个范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2.3 范畴层次理论简介

范畴层次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中的范畴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上义层次,基本层次和下义层次。比如“家具”这个范畴属于上义层次,桌子这个范畴属于基本层次,而办公桌这个范畴属于下义层次。位于基本层次中的词往往是和日常生活联系最密切的词也是在人类语言使用中使用得最频繁的词。儿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最先掌握的也是基本层次的词汇。基本层次的范畴成员在语言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它们往往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具有较高的识别度。基本层次范畴之间具有非常明显的区别。比如“猫”和“狗”,“花”和“叶”之间具有非常明显的 差异。

2)使用频率非常高,在日常的语言交流中人们使用得最多的是基本层次范畴。基本层次范畴通常对应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和场景。

3)在语言使用上具有表达上的经济性,通常情况下我们一般会说“树上有一只小鸟”而完全没有必要费神去描述树上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鸟,比如麻雀,杜鹃或者黄鹂等等。

4)经验感觉上的完整性,基本层次范畴所对应的事物往往具有视觉上的完整性与清晰性。它们能够在人们心中唤起完整的经验 形象。

5)基本层次范畴词往往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比如“树”这个基本层次范畴词可以参与到下义层次的范畴的构词中如:柳树,杨树,柏树,梧桐树等等。

6)知识和思维的易展开性,我们大多数的思维和知识都是在基本层次范畴上进行组织和铺展的[4]。

基本层次范畴的划定反应了不同民族和群体对事物的认知结果。不同的语言中,其基本层次范畴大致相同,同时也有所差异。比如桌子,书本,食物这些基本层次范畴词几乎在所有语言中都存在,但是也存在词汇不对称的情况,比如英语中uncle是一个基本层次范畴词它泛指叔叔,伯父,舅舅等男性亲属,而汉语中则没有一个与之对应的词汇。这就导致了两种语言间的转换会出现词汇空缺的现象。另一方面一个范畴所处的层次并非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人们生活实践的变化而产生层次间的迁移。比如在以前cup“杯子”属于基本层次范畴词,而mug(茶缸)属于杯子的一种,它与tea cup,coffee cup同属于下义范畴层次。以前人们的喝下午茶或者咖啡是一种日常的生活习惯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礼仪,人们有专门种类的杯子来泡茶或者泡咖啡。但是随着人们生活实践的变化,现在很多人为了方便在办公室都是使用mug,既可以用来喝水,又可以用来泡茶或者泡咖啡。于是慢慢的在日常的语言表达中mug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最后也变成和cup具有同等地位的基本层次范畴词[6]。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下义词不一定都是下义层次范畴,mug现在依然是cup的下义词,我们说mug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基础层次范畴词是因为mug已经成为最基本的日常词汇之一,而不是说mug这个词已经不再属于cup的下义词系统。基本层次范畴更强调的是在语言使用中的基本性。再举一个例子,在几十年前的中国农村很多地方仍然是传统的农耕方式,耕牛是农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成员。当人们看到一头牛时往往会直接说出这是一头黄牛或者一头水牛,此时黄牛,水牛和牛都属于基本层次范畴词。

3 用索绪尔对立与同一的语言思想看范畴化

3.1 用索绪尔对立与同一的语言思想解释边缘范畴成员的形成

对于陌生的事物,人们首先关注的是它与已知事物的同一性而寻求建立一种认知联系。尽管它与我们所熟悉的所有事物有很大的差别,但是我们还是首先考虑它与我们熟悉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同一性,即使这种同一性并不是那么明显。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指出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知识中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旧知识相同的那部分并加以联系,通过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来认识和学习新的知识。也就是说认知新事物的起点是这个新事物中所包含的我们已经认知到的那部分信息。范畴的边缘成员本来可以完全形成一个新的范畴,比如“鸵鸟”作为“鸟”这个范畴的边缘成员,它本来可以不叫做鸵鸟而叫其他任何名词,并归入其他范畴之中,正如同“鸡”可以优先归属于“家禽”这个范畴。但是由于它们作为陌生的事物出现,人类的认知模式习惯于从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去认知这个新事物,因此把这种动物和我们熟知的鸟类进行刻意的联结,以“鸟”这个认知起点去认知这个新事物。此时人们的认知焦点关注在同一性上面而不是在对立性或者差别性上面。正是因为在认知新事物中这种对同一性的特别强调而对对立性和差别性的选择性忽略才导致那些本来与抽象范畴原型差异性较大的事物成为该范畴的边缘成员。

3.2 用索绪尔对立与同一的语言思想论证范畴层次形成的原因

范畴层次理论是一种基于实验而得出的描述性的理论,该理论较为客观地描述了范畴具有层次性的客观现象。但是该理论仅仅做到了刻画现象,而没有能够解释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究其原因还在于没有回到语言的本质上去思考语言现象。事实上范畴的确立与形成是围绕事物间的同一性和对立性而得以展开。范畴化的本质就是将具有相似性的不同事物看做是相同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所有的树叶是绝对的不同,同一棵树上的树叶在大小和外形上也不是绝对的复制,而只是相对的相同或相似,但是我们对每片树叶的那些不同的特点进行选择性的忽略而只关注它们相互之间的相同点或相似点。概念的本质功能是为了方便人们对事物进行区分。很早以前并没有心理学这样一个学科,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属于哲学的范畴,直到19世纪末心理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是因为在19世纪以前对心理学的研究和思考都是以存粹思辨形式进行展开的,到了19世纪末心理学家开始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心理学。尽管心理学所研究的内容还和以前保持一致但是由于研究方法的改变,心理学与思辨哲学的差异开始凸显,因此人们创造了心理学这个新的概念来对心理学和哲学进行 区分。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人们关注的是事物间的同一性的时候,我们倾向于把这些事物归类到同一个范畴之内,而当人们关注的是事物间的对立性的时候,人们倾向于把他们划分为两个不同的范畴。比如当人们关注的是猫和狗的区别性的时候,人们把它们划分为“猫”和“狗”两个范畴。但是当人们关注它们之间的同一性的时候,人们就把它们归类到“动物”的范畴之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同时又相区别的,也即事物间同时存在着对立与同一的辩证关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当对立性凸显的时候同一性就开始隐退,新的概念就会随之产生用以标记这种对立性,如心理学这个概念的产生就是为了凸显心理学和哲学之间的对立与差异。当事物间对立性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同一性就开始占据上风,比如我们常说我们要保护濒危野生动物,而不会说我们要保护华南虎,藏羚羊,朱鹮,犀牛,大象,白鳍豚,鲸鱼……,因为此时我们关注的不是这些物种之间的差别性而是关注它们之间的同一性。这也是上义范畴的形成原因,所有的上义范畴都在强调其内部成员的同一性。而所有同级范畴都在强调相互之间的差异性。从下义层次范畴到基本层次范畴再到上义层次范畴,这是一个事物间对立性逐级消隐而同一性逐级显现的过程,反之则是一个事物间对立性逐级凸显而同一性逐级衰减的过程。另外由于认知活动是一种主观行为,因此事物间是否构成差异性更多的是看这种差异性是否对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如果事物间的差异性对人类的实践活动影响很小那么人们倾向于关注事物间的同一性。不同民族对事物间进行区分与界定的标准不一致导致不同语言间词汇所表达的概念不尽相同,英语国家对亲属并不区分叔叔,伯伯,舅舅,人们关注的是这些亲属之间的同一性所以就用uncle统一指代。而华夏民族因为传统上非常强调宗族观念所以对男方和女方的血系区别得很清楚所以不仅有了叔叔,伯伯和舅舅之分还有堂亲和表亲之分。

4 结语

我们常常认为索绪尔是一个语言学家,但是索绪尔更倾向于讨论语言的本质而不是表面的语言现象,他对语言的研究更多的是一种本体论的研究,以至于国内有学者提出索绪尔应该是一个语言哲学家[1]。他所提出的语言思想深刻而富有洞见。对诸多纷繁的语言现象有着强大的解释力。当今的语言学理论在不断向前发展,但是索绪尔的语言观仍然没有过时,特别是索绪尔在语言学方面的哲学思想仍然值得学界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索绪尔范畴语言学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索绪尔的语音价值理论初探
被“延异”的语言*——德里达对索绪尔的批判再审视
索绪尔研究的哲学语言学视角——纪念索绪尔逝世100周年
社会语言学名词
索绪尔与海德格尔语言观*——本体论层面比较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