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掘现场环境突变对出土文物的破坏及保护措施

2021-04-14 21:57胡振东
卷宗 2021年2期
关键词:光辐射含氧量紫外线

胡振东

(新蔡县博物馆,河南 驻马店 463500)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历经83个王朝,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在地下埋藏了数不清的珍贵文物。考古发掘被考古界戏称为“挖土”,是一项一直与土打交道的科学研究工作,同时也是一种保护文物的重要手段。在考古发掘现场,由于温度、湿度等条件的突然变化,往往会对出土文化造成严重的破坏,甚至是不可扭转的损害。比如木质文物或者各种材质的织物受到光辐射,特别是紫外线辐射后,极易引起发掘现场文物氧化剂光化反应,瞬间便可让文物表面光泽消退、颜色改变,甚至会导致纤维分子断裂,无法维持文物的原有韧性和强度,很难确保保存的完整性和完好性,这对文物保护工作将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应对考古发掘现场环境突变问题,加大文物保护力度,这对我们了解历史、掌握历史意义重大。

1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1)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是提取文物蕴涵信息的重要方式。文物蕴藏着一个年代、一个地区的人文风貌,本身带有十分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将会对评价文物历史、艺术价值产生直接影响,一旦由于发掘现场环境突变而影响文物的原始面貌,必定会导致信息的不完整,甚至给出错误的信息,从而影响历史的真实性。

2)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是避免文物破坏的重要措施。文物一般随着历史的车轮被掩埋在地下,在一个长期无光、缺氧、密闭性良好的空间里,文物的状态与出土后的环境大不相同。出土后,文物瞬时间将接触到一个含氧量大、温湿度变化大的环境。特别是光照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紫外线照射。此外,相比地下密闭空间,出土后还可能面临着空气中漂浮的大量微生物孢子,昆虫虫卵等。基于环境的突然变化,会严重影响文物的保存环境,甚至产生毁灭性的破坏。为了避免由于发掘现场环境突变所造成的危害,必须及时制定现场应急稳定性处理,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尽可能保证能够全面、安全、完整地保存好文物。

2 考古发掘现场环境突变的影响因素

除了人为原因之外,对考古发掘现场文物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在于环境突变,环境突变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3方面,即含氧量激增、湿度变化和光辐射。为了更好地了解环境突变的影响因素情况及其对文物的破坏程度,必须进行详细的分析。

2.1 含氧量方面

文物主要是古时候的人类生活生产用品,比如铁器、铜器、丝制及木质用品等等。一般来讲,含氧量的多少主要对有机质文物和无机质类文物影响很大。第一,有机质文物的影响。在地下或墓穴内,几乎处于无氧状态,一旦地下有机质文物出土后,将会完全暴露在一个富氧的环境下,这种情况下将严重破坏有机质文物。比如纤维类文物成分当中的植物纤维在氧的作用下,将会产生光敏氧化、光催氧化等等一系列反应,进而导致文物被老化,甚至纤维断裂等等。对于动物纤维丝毛组分蛋白质,则会出现氧化降解、腐烂、粉化等等。第二,无机质类文物的影响。含氧量激增对于铁器、铜器等无机质类文物的影响也很大,比如会加剧器具的腐蚀等等。

2.2 湿度方面

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将经历反复的湿度变化,特别是刚出土时,在短时间内文物将发生巨大变化,甚至会产生毁灭性破坏。比如,漆木竹器类文物,在地下高湿度环境下出土后,湿度变化迅速,器物失水迅速,极易发生变形、开裂、翘起等现象。甚至一些纺织品文物出土后一触即碎,灰飞烟灭。

2.3 光辐射方面

对于刚出土的纤维类文物,光辐射会产生光敏氧化等一系列氧化反应,进而出现纤维断裂现象。例如,纸质文物,会出现失水、发黄变脆等情况。彩绘壁画上的颜料也会变淡、变暗,导致褪色,甚至完全消失。

3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措施

3.1 湿度控制

考古发掘现场若湿度过小,可在文物外侧包裹或覆盖湿布、湿麻袋,或在湿度适宜的容器内存放,保证文物出土时能够具备一定含水率。或者将适量含杀菌防霉的水溶剂喷洒到文物上,这样不仅能够起到湿润的效果,还能达到防霉作用。

若湿度太大,原因在于降雨,可采取搭建保护大棚进行防雨。或是墓葬遗址深度过大受地下水位影响,应在墓室边缘挖设排水沟坑,及时排除多余水分。

3.2 光辐射控制

光辐射主要是指紫外线辐射,针对这一问题,可在考古发掘现场搭设保护大棚,并将紫外线吸收剂均匀涂抹到棚布之上。若未搭建保护棚,可通过防紫外线的遮阳伞进行处置,从而降低紫外线对出土文物的影响。

3.3 空气污染控制

针对保护大棚,应严防空气污染,确保其密闭性。比如,加设有害气体吸收过滤网等,可将空气当中存在的有害气体、悬浮颗粒等等进行隔离、净化。

3.4 加强出土文物稳定性处理

出土文物不外乎漆木竹器、纺织品、纸质、皮革、彩绘陶器、金银铜铁等方面,不同类型的文物,则其稳定性处理方法也存在很大区别,因此,应根据文物的特性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有效保护文物。第一,饱水漆木竹器保湿防霉腐稳定性处理。为避免由于湿度变化而影响饱水漆木竹器,可提前包裹上喷洒过杀菌防霉水溶剂的麻袋,若出土文物较小,则可通过相应的容器进行存放。针对木质文物,出土后很可能出现变色现象,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提前通过去离子水等浸泡、清洗一系列方法,将木质文物当中的铁离子清除。第二,纺织品文物稳定性处理。针对此类问题,可根据出土文物的完好情况及地下环境进行稳定性处理。例如,干燥环境当中的完好纺织品文物,需放置在无光、防虫、干燥的密闭容器内。而相反,潮湿环境中出土的糟朽文物,需第一时间进行整体避光,并提取、转移。第三,纸质文物的稳定性处理。现场保湿是发掘现场出土纸质文物稳定性处理的重中之重。为避免产生失水褶皱、断裂、粉化等情况,需做好保湿工作。第四,皮革类文物的稳定性处理。一旦出土,皮革类文物极易硬化开裂,若处于潮湿环境下还会迅速霉变。因此,可将0.03%的“霉敌”水溶液喷洒到此类文物上,做好封存、避光处理。第五,彩绘陶器文物稳定性处理。针对彩陶类文物,需采用黑色塑料布连同在文物上粘粘的泥土一起包裹提取,确保其完整性和湿度。随后通过相应溶液及工具进行加固处理,确保彩绘层颜料不变色、不褪色。第六,金银铜铁器类文物稳定性处理。针对此类文物,需尽快提取并离开潮湿的富氧环境,避免腐蚀。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考古发掘现场,文物埋藏于地下的时间短则上百年,多则上千年,长期存在于一个极为稳定的地下平衡体系当中,一旦现世,从地下转移到地面整个存储环境将会发生巨大变化,环境突变必定会给文物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在考古发掘现场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如何科学、有效地控制好发掘现场的环境,最大限度降低环境突变带来的危害。

猜你喜欢
光辐射含氧量紫外线
紫外线指数,提醒你保护皮肤
让人又爱又恨的紫外线
一种新型烟气含氧量闭环动态自适应控制系统的研制和应用
非相干光的光辐射安全与标准化进展
LED与光辐射计量测试
跟踪导练(五)6
光辐射测试技术领域的若干研究进展
焊缝金属含氧量对其韧性的相左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