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编制我省“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建议

2021-04-14 23:32
乡音 2021年5期
关键词:十四五建设

综合省政协十二届十六次常委会议协商议政情况,梳理归纳对编制我省“十四五”规划纲要主要意见建议共10 个方面44 条:

一、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引领实施“三件大事”

1.推动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沿高铁、高速等交通走廊、依托现有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镇,布局规划建设一批定位明确、特色鲜明、职住合一、规模适度、专业化发展的“微中心”;推动廊坊“北三县”与北京通州区在统一规划、统一管控的基础上,尽快统一政策、统一标准;按照同城化理念,积极推动打通拓宽跨行政区对接路,加快建设京津到河北环京津市县的市郊铁路、城际铁路,加密跨行政区公交线路;推动产业分工协作,提升环京津中小城市人口集聚能力,加快京津非核心功能向周边中小城市疏解;推动京津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与周边中小城市共建共享,提升中小城市人口吸引力,与京津协同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2.推动京津冀区域“两新一重”项目优化布局。“两新一重”项目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一是共同规划建设京津冀数据中心,推进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创新发展,根据三地的功能定位、自然条件、能源保障等因素,优化大数据中心的空间布局,统筹数据存储和算力调度,建设区域协同的大数据中心产业集群,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供需匹配、技术先进、资源节约的大数据中心发展格局,有力支撑京津冀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二是探索组建京津冀综合交通联盟,科学分工定位、错位互补,加大协作联动力度,加快推进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落实进度,提升省内机场、港口、铁路、公路运能运力及与京津交通设施的衔接与协同保障能力,实现“轨道上的京津冀”和京津与周边市县“半小时通勤圈”、京雄津保唐“1 小时交通圈”。三是结合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大运河保护和文化带建设,共同建议“十四五”时期国家加快实施南水北调东线二期、中线调蓄和配套工程及引江补汉工程,构建多源互补的引调水体系。

3.协同推进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一是与京津共同争取国家加大首都“两区”建设支持力度,设立首都“两区”专项建设资金,对张家口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并推动相关政策向承德延伸,共同构筑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二是与京津共同推动从国家层面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持续加大对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支持力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指导推动京津冀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制度化、长期化。

4.加快雄安新区和张北地区“两翼”发展。聚焦绿色生态智慧、引领创新驱动、高点开放发展、率先示范新基建,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打造雄安高质量发展全国样板,为千年大计跑出五年加速度、干出五年新样子。抓住冬奥筹办机遇,高质量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冬奥场馆和配套服务设施,高水平办好冬奥盛会,大力发展以冰雪产业为主体、文体游+康养等深度融合的冬奥特色经济,以“十四五”时期“两翼”振翅助力河北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跃升。

5.推动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探索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一是紧紧扭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推动从国家层面研究制定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政策体系,进一步明确疏解目录,并同步出台我省承接配套政策,确保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高质高效发展。二是充分发挥京津冀区域改革开放新高地作用,争取国家在“十四五”时期将一些重大改革试点放在京津冀地区。三是共建重大项目评价和统筹落地联合审议机制,探索建立协调融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四是探索共建统一的要素市场,创新金融投资利益共享、合作平台跨区域财税分享等政策,建立健全新型合作平台载体跨省域共建共管的市场化开发机制,力争突破行政、执法、统计、生态及资质认证、资格互认和标准统一等方面制约协同发展的政策性障碍。

二、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6.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以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为统领,高起点谋划推进功能衔接、优势互补、机制协同的区域性创新体系。一是聚焦打造雄安新区全球创新高地,加快建设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等高端研发机构,大力引进“国”字号研究院所,积极创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二是推动创建环京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京津周边我省高新区、自贸片区为主要载体,构建跨区域创新链、创新圈,带动创新型城市建设。三是推动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创新发展,高标准建设一批科技园区,提升京津科技成果转化集中承载能力,增强协同创新实效性。

7.提高科研效率和科技支撑能力。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整合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一是加强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衔接融合,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抓紧组织编制《产业技术路线图》,明确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和基础前沿领域的攻坚方向和目标要求,实施产业升级急需的关键技术引进计划,常态化采用揭榜招标制等做法,支持重大科技专项攻坚,大力培养、引进和使用好国内外高端科研人才,聚集国内外优势资源攻克技术难题。二是尽快出台对中试基地的认定、管理和激励办法,加快中试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集中有限资源产出重大科技成果。

8.拓宽科技创新投入来源。一是建立健全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支持社会资本进行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完善河北省创业投资风险补偿管理办法。支持金融和保险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出科技成果转化费用损失保险。二是通过落地奖励资金、场地租金补贴等方式支持金融机构在开发区、园区等产业创新平台设立科技支行和融资服务网点。

9.加强科技成果价值评估和推介对接。一是通过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对科技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建立完善全省统一的科技成果转化公共交易服务平台,举办精准推介对接会,保障科技成果完成单位采用协议定价和以技术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确定交易、作价入股等转让科技成果,对平台交易双方给予适当补助。二是注重培养技术经理人队伍,实行聘用制,加强业务培训,列入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序列,享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补助,合法参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的分配。三是推动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

三、强力推动重点产业转型升级

10.全面贯彻新发展格局要求。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扭住扩大内需,抓住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实施带来的投资需求,谋划重大产业项目,更多依托国内市场统筹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支持企业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投资、消费和出口协调发力,提升产业层级,打造适应双循环的产业新优势和竞争力。

11.着力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聚焦构建特色突出的先进制造业体系。一是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地位,鼓励引导企业技术改造由设备更新为主向生产全过程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整体改造转变,由生产制造环节改造向研发、设计等领域全流程改造转变。二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信息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谋划推进氢能、应急、冰雪、被动房等未来高潜产业。三是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供应链升级计划,注重培养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四是加强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的产业平台建设,推动各市间政策、产业、平台、服务共建共享,联动建设重大制造业项目,打造跨区域产业生态圈。

12.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重要战略任务,制定专项发展规划,加快完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应急物流体系。一是大力发展现代智慧物流,创新物流模式,建设省级多式联运公共信息平台,布局建设区域性物流枢纽,提升物流园区现代化水平,加快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建设。二是尽快编制和实施《河北省全域旅游总体规划》,科学规划和推进旅游与文化、康养休闲、医卫产业资源共享、互为支撑、错位发展。三是加快打造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高地,放大京津冀消费市场辐射力,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培育满足现代城乡人民需求的生活性服务业新的消费增长点。

13.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坚持把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作为加快我省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一是加快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制定《河北省数据应用条例》,明确个人数据、公共数据的权属,针对可要素化的数据资源,从制度层面加以保护和规范,并建立监管约束机制。二是强化政务数据顶层设计,完善数据共享的相关标准体系,建设信息资源开放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规范和引导商业化的大数据交易活动。三是制定政务数据创新应用计划,推动数据应用创新,盘活各级政府部门数据资源,释放政务数据社会价值。四是优化数字产业发展环境,强化数字经济发展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加强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引进培养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创新,积极引导京津数字经济优秀科技成果在河北落地转化。五是用好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和雄安新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两块“金字招牌”,打响河北数字经济品牌。

14.以品牌建设助力质量强省。一是进一步完善名优品牌培育、评价体系,建立综合性的品牌管理平台。二是加大对企业质量、品牌建设扶持力度,对知名品牌创建重点企业在技术改造、科研立项、财政贴息、融资贷款等方面优先扶持。建立和完善质量信用管理体系,依法打击商标侵权、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三是发展壮大品牌管理专业服务机构,组建品牌资产管理服务集团,发挥好各类专业协会的作用,提升品牌建设专业中介服务水平。

四、加快重点区域可持续协调发展

15.推进沿海经济带创新发展。把海洋经济作为“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谋划海洋主导产业。一是推动开展沿海经济、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单列统计,争取建设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城市。二是进一步明确建设现代化环渤海港口群目标定位,推进全省港口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配置,避免同质竞争,提升整体竞争力,追求最优整体效益。三是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充分利用好曹妃甸自贸试验片区、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园等平台及政策,推进秦唐沧钢铁、跨境电商、健康产业、大宗商品交易等支柱性产业做大做强,研究推进港口后服务业等产业发展。四是创新沿海产业项目开放开发模式,合作引进一批高端化港口转型项目,提升品位,增强竞争力。

16.做强做优省会经济。以石家庄都市圈建设为抓手提高省会资源组织能力,率先发展交通网络和通信信息网络,逐步实现空间一体化、同城化。加快建设契合国家战略的重大平台,利用石家庄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打造全国现代商贸物流和消费中心城市,集中建设一批电子商务聚集区、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内外贸融合示范区等商贸平台。支持石家庄打造区域创新创业中心,构建由省会城市引领的创新生态圈。

17.加强冀中南协同发展。加大省级层面协调力度,省会石家庄牵头、其他各市积极参与,分阶段、分步骤推动建立冀中南经济协作机制。以谋划编制“十四五”规划为契机,各市主动对接,协同规划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的区域产业发展。探索推动跨区域平台载体集群式发展,开展“飞地型”平台建设,建设以国家级开发区、园区、示范区、基地为引领的冀中南产业发展平台载体集群,促进产业优势互补与联动发展,加快补上冀中南这一区域发展短板。

18.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跨越发展。结合“十四五”规划周期,一是加快推动县域特色产业规划,相关产业规划中应着重关注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强化以及空间布局、整合。二是对于发展基础好的产业集群可尝试突破行政区划限制,以产业为纽带,探索与其他产业集群之间或与周边地区同类型产业集群之间的资源共享、分工协作,如尝试共建示范园区、联合设立发展基金、设立区域企业发展联盟、联合实施重大项目等。三是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探索发展虚拟产业集群模式,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四是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组织、引导作用,围绕特定的产业创新计划,建立产学研政交流合作网络,推动广泛深入而富有实效的共赢发展。

五、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统筹共进

19.大力推进城乡协同发展。聚焦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着力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探索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户口迁移政策,建立健全农业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二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建立激励城市人才入乡、扶持使用乡村人才等机制,完善和落实支持多元化资金下乡、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务实举措。三是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城市化转型和县城扩容提质,高质量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四是着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城乡教育、医卫、文化资源均衡配置和社保、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乡水电路气讯等设施建设、管护和利用一体规划、同步实施。

20.注重乡村振兴与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一是突出产业和人才两个衔接重点,利用“农业+互联网”等创新经营模式推动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大力实施农民生产力提升工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二是持续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示范村和乡村振兴样板片区。三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专业合作社、村民公约、乡风建设等方式,加强对群众的统一管理与培训,提高村民组织化程度,夯实稳增收、防返贫工作基础,健全防贫纾困长效机制。

21.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推广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优质高效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一是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引领,创新发展机制和业态模式,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智能装备和技术研发,推进农业节水和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园区,鼓励支持特色农业精品生产基地,培育绿色优质安全的“冀”字号农业品牌,提高品牌农产品溢价能力。三是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加工集群,规划建设电商进农村示范县,支持农村电商项目融资,完善农村电商服务体系,降低农村物流服务成本,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增强乡村经济竞争力。

六、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22.持续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实施多种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集中整治恶臭气体、农村散煤、工地扬尘等污染。二是巩固化解过剩产能成果,实施钢铁、化工、建材、玻璃、陶瓷等产业无组织排放治理和清洁化生产改造,稳妥推进重点污染企业退城搬迁、入园进区。三是优化运输结构,实施一批“公转铁”工程,开展“油、路、车”综合治理,严控尾气排放和道路扬尘。四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促进气候环境整体改善,切实扭转我省主要城市在全国空气质量排名落后局面。

23.持续实施地下水超采与地面沉降综合治理。一是把水资源特别是地下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在“十四五”规划中作出专项安排,“有多少水、泡多少馍”,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搞好地下水超采治理行动方案和“十四五”规划的有机衔接,把地下水超采治理的重点放在压采地下水上,努力实现治理目标。二是创造有利于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政策环境,在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的永久基本农田做出适当调整,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前提下,积极争取国家对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考核指标做出相应核减。休耕轮作年度安排,集中向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倾斜。继续搞好工业节水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无干扰地热系统的推广力度。三是发挥好财税、价格、市场的支持激励作用。积极争取国家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保障治理资金需求。有关节水项目和专项资金应重点向超采治理倾斜,形成资金安排与治理效果挂钩的投入激励机制。探索市场机制对水资源的配置作用。推进水价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破解农村地下水取水计量和收费难题。四是依靠科技和法治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科技攻关,推广节水技术。农村超采区要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搞好以节水灌溉和节水品种为重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海绵城市建设力度,修复城市水生态。严格执行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现行法规,全面贯彻实施《河北省地下水管理条例》。

24.推动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把煤炭清洁高效发电作为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强推煤电提质增效。一是制定煤电从电量型电源向电力型电源功能转变的有关配套政策,构建更为完备的电力市场价格体系,加强现有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提升燃煤电站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二是多种方式推动清洁供暖,积极推进城镇生活垃圾焚烧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加快高压输配电网、天然气供气管道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落后地区气、电输送能力和新型清洁能源采暖比例。三是加大新能源项目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出台我省推进绿色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注重可再生能源发展与使用,进一步优化新能源中不同能源的生产与开发比例结构,大力开发潮汐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潜力,实现多元能源合理利用。

25.加快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循环化发展。一是推进低碳清洁生产,重点扶持绿色节能、高效用能、智慧用能和生态环保项目,鼓励建设花园式工厂和无污染生产车间。二是推进各类园区循环化改造,统一规划建设园区供能、环保工程和废弃物处理设施,打造资源与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链。三是实施地质资源和环境保护工程,继续开展海岸带生态修复和典型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将矿区生态修复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四是加强固废资源化领域标准生产体系建设,加快产废企业改造和利废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固废资源安全高效利用。

七、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

26.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稳健推进国企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加快完善以负面清单为主的市场准入制度,重点纠正在企业资质要求、财政资源配置、金融信贷支持、采购招投标等方面的歧视性政策,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开展市场垄断行为专项治理,严厉查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经营垄断案件,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依规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27.打造善制惠企的政策环境。系统梳理和修订完善涉企政策,细化分类政策体系,加强宣传推介,增强政策的叠加放大效应。加强对政策效果的论证评估,增强政策稳定性、协调性和延续性。建立健全市场主体、行业商协会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咨询、评估机制,充分听取企业家、相关研究机构意见建议,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可操作性。

28.打造规范有序的法治环境。结合新时代要求,加强地方立法,进一步完善相关保护市场主体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持续开展政府组织及国有企业对所欠民营企业无分歧债务限期清零行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违法违规行为,全面推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始终保持打假治劣高压态势,增强法律震慑力。

29.打造服务高效的政务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力推广“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简化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建设全程电子化登记系统,实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提升政务服务规范化智能化水平。完善政务诚信评价、评级、公开机制,健全社会各方对政府政务评价监督体系,严格落实举报和问责追责机制,确保监督及时精准、整改纠偏到位、市场主体满意。

30.打造亲商重商的人文环境。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激发和保护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示精神,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爱国敬业企业家政治地位、社会地位,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实施民营企业家培训工程,围绕民营经济发展需求,开展不同类型的培训活动,提高我省民营企业家的整体素质。

31.打造降本减负的经营环境。围绕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大力简政放权,确保在规定范围内取消或降低税额标准、降低企业社会保险成本等涉企优惠政策落地落实。深化垄断行业改革,降低生产要素价格。划设工业用地价格控制线,科学合理确定重点产业项目土地出让底价,鼓励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建立既有利于统一管理又适度竞争的交通运输市场格局,省属国有企业控股高速公路路段货车试行通行费折扣优惠,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加大省市财政对民营企业上市融资补助力度,支持中小微企业开展应收账款融资、股权出质融资、设备融资租赁,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八、创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32.高标准建设河北自贸试验区。一是大胆“移植嫁接”先进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试点经验,成立省级自贸试验区研究智库,创造性推出河北特色制度创新成果,加强制度创新的整合提升和系统集成。二是紧扣片区功能定位,增加专项招商投入,组建专业招商团队,扩大海外招商,强化放权、留税等硬核扶持措施,大力引进产业发展高端要素,促进市场主体数量、实力快增双升。三是加快金融机构聚集,引进金融科技公司,创新多元化投融资平台建设和跨境金融服务,推进雄安新区金融“监管沙盒”试点工作。四是放开放活人才政策,设立人才创新基金,创新面向全球的人才延揽模式,推进薪酬制度改革。五是加快推动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试行生效,建立健全涉外法律、商事纠纷化解、知识产权保护、海关监管等专业服务体系,强化综合保障能力。

33.着力打造石家庄国际陆港。将石家庄国际陆港建设列入省“十四五”规划,推进配套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支持建设京津冀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加大省级财政对中欧班列的补贴力度,支持做大做强多式联运枢纽,加大对海铁班列的补贴政策。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积极对接国家相关部门,共同申请铁路开放口岸,支持粮食、肉类、木材、整车进口等指定口岸申报和建设,推动国际陆港、国家铁路口岸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将冀中南智能港纳入省级陆港园区土地空间规划,先行支持其享受自贸试验区政策,构建正定片区“一区两园”发展格局。

34.扩大对外贸易投资合作。巩固拓展经贸合作伙伴关系,强化国际联络交往合作机制,持续优化经贸合作布局,拓展与“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合作,促进双边产能与投资合作。加快培育贸易新模式新业态,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与国际化贸易合作有机融合,积极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等业态发展,助力企业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引导行业龙头企业逐步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持续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搭建“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国际贸易信息和贸易促进服务。提高涉外法律服务水平,完善经贸摩擦预警机制,维护我省企业海外权益。

九、繁荣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35.大力推进以发展促就业。实施“稳岗扩容”计划,加大对企业政策扶持力度,发展好就业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项目。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分类帮扶”,织密织牢就业保障网。抓好技能培训为关键的“增技赋能”,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精准有效加强就业服务保障,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信息网络平台,落实好应对疫情常态化的阶段性稳定和扩大就业政策举措。

36.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进一步加大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投入,建立覆盖城乡的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实施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将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阶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大力发展以服务数字经济、高端智能制造、大健康医养等新产业、新业态为主的职业教育,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着力加强高等教育,全力推动设立“雄安大学”,积极推动京津高校外迁至我省或与省内现有高校专业合并重组。依托正定“华北大学”宝贵历史资源,推动所衍生京内高校在河北设立分校。整合省内高校优质资源,做大做强优势院校和特色学科。

37.全面推进健康河北建设。深刻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经验教训,完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警防控机制,提高防控和诊治全链条设施装备水平和专业队伍能力。健全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特别是艰苦边远地区村医待遇。推进“智慧医保”,建设完善智能监控平台。进一步提升医学学科、卫生健康人才培养规模和水平,提高在职人员岗位适应能力。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体医融合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推进青少年体质提升工程,配足配齐体育基础设施,开足开好体育课程和有关赛事活动,推动体质达标测试合格率、优良率双提升。

38.协调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充分把握未富先老、富而快老的突出特点,考虑老龄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联系。一是着重提高人口老龄化政策的系统性,统筹养老资源,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加快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现有养老机构向护理型机构转型,引入社会力量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中介服务等第三方服务,实现供给便利化。二是依托养老服务机构,加强医疗、护理、餐饮等相关服务队伍建设,鼓励失业人员在养老家政领域二次就业。三是完善有利于提升健康养老服务水平的医疗保险制度,探索将家庭医生为居家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的项目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四是深入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大力推广互助幸福院等创新经验,实现最广泛的社会化“老有所养”。

39.统筹推进其他社会事业。加强妇女儿童工作的宣传引导,加大权益保障力度,推进落实“二孩”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推进青年发展规划落地见效,完善规划实施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健全规划实施情况监测评估机制。积极拓展社会公共服务,完善公共法律服务相关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将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建立公益性法律服务激励保障机制。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加快培育慈善公益组织,建立健全统一的慈善信息公开平台和监督管理机制,打造公开透明的“阳光慈善”。

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

40.以“城市大脑”建设推动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城市大脑”建设作为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列入“十四五”发展规划。一是编制好“城市大脑”系统规划,推动平台建设和数据融合,高标准打造集城市管理、城市服务、辅助决策、应急指挥于一体的“城市大脑”中心。二是贯彻“全周期管理”理念,强化数据资源与城市治理、产业发展和民生服务深度结合、特色应用,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精准服务,构建科学畅通治理体系,提升智慧城市管理水平,提高群众对城市治理的满意度。

41.深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一是制定出台专门地方性法规,完善执法标准和流程建设,明确相关机构职责权限,建立健全无缝衔接的协同机制。二是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队伍建设,配备相关专业人才,合理设置年龄结构,扩大人员录用渠道,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提高执法队伍整体素质。三是大力推行柔性执法,探索移动执法机制和执法信息与社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联动机制,进一步提高执法效能,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

42.加强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完善食品生产、仓储及运输相关法规,明确监管部门,建立并严格执行食品领域市场准入制度。强化保障措施,引入保险资源,完善食品安全责任管理。转变营销模式,织密监管网络,创新监管手段,推进基地直达销售终端的食用农产品“去中间化”进程,健全完善线上食品经营监管体系,建立全链条全域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严格进口食品管控。

43.有效防范民间金融风险。从源头抓起,依法审批、规范准入各类民间借贷机构,依法界定和处理民间集资、借贷纠纷,依法从严查处非法集资行为。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增强政策制定、执行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见性,拓展投资理财渠道,适度引导民间资本的有序流动。有针对性强化宣传教育,增强居民投融资风险意识和法制意识,提升居民实业投资积极性。

44.加强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一是推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地方性法规规章体系建设,完善以强制性标准为主体、推荐性标准为补充的应急管理标准体系,建立完整配套的应急管理体系。二是推动城市、县城、重点镇和经济发达镇修订城乡消防规划,完善区域性应急救援中心规划建设,建立省、市、县三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和综合减灾能力数据库,加强基层应急能力标准化和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落实应急救援社会化有偿服务、征用补偿、人身保险等政策,加强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科技支撑,提高综合防灾减灾抗灾能力。三是强化安全生产企业主体责任、自然灾害防治政府主体责任落实机制,持续开展事故隐患大排查、整治攻坚等行动,实现安全隐患“动态清零”。

猜你喜欢
十四五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区域发展七十年暨“十四五”区域发展展望
浅谈“十四五”背景下湖南高职管理会计教育发展现状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