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2021-04-15 03:03沈绿叶
课外语文 2021年10期
关键词:绘制导图习作

沈绿叶

(安徽省合肥市葛大店小学,安徽 合肥 230051)

一、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实施思维导图的意义

1.思维发散,构思选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明确写作主题,然后指引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可以很好地挖掘自己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找出最契合主题的内容,从而进行写作。思维导图是一种契合学生大脑发散的方式,教师可以指引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发散、思考,并不是单纯的想象,这就使得学生在习作选题上更加有迹可循。2.搭建框架,明确思路。思维导图要求通过不同的线条,对各个层次进行关联,在习作活动中,教师可以指引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合理地安排自己写作内容框架。学生在思维导图绘制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在不破坏整体结构下,对上级枝干的内容进行调整,这样学生的写作思路就会更加清晰。3.丰富语言,润色文章。在实际中,学生要想写出优秀的文章,还需要将自己的思路通过优美的语句、修辞手法表述出来。小学生在接触习作活动之前,已经具有了一定语文素养,平时学生也积累了一定词句,但学生还不会灵活地应用这些好词好句。对此教师可以指引学生在思维导图绘制中,对于自身感悟比较深的地方,用文字、关键词进行说明,并补充相应的修辞手法、优美词语,然后在思维导图指引下完成写作。4.审视思路,修正完善。思维导图本身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内容进行完善、修正。学生在习作训练中,可以通过不断地进行自我审视,或者是和其他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实现对思维导图的完善。小学生以思维导图为指引,进行合作交流,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能防范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偏离预设轨道的情况。

二、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策略

(一)利用思维导图把握习作要求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需要先引导学生了解习作要求,如果学生不了解习作要求,很有可能出现写出的内容与题目要求不匹配的情况。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指引学生在审题过程中抓准关键词,并向下发散,收集习作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教师要指引学生从思维导图的视角,对题目进行剖析,以此全面把握习作要求,便于后续习作活动的顺利开展。

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完成习作“有你,真好”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习作要求展现出来,先让学生自主对习作要求进行分析,初步把握习作要点。接着教师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让各组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对习作要求开展分析,并绘制相应的思维导图。同时在学生思维导图绘制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做到师生、生生的良好互动,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借助思维导图来明确习作要求。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会意识到,习作“有你,真好”是一篇写人记叙文,其内容可以通过写一件事情来介绍一个人,也可以通过写多个事情来介绍一个人;在人称上“你”就是故事的主人公。为了方便学生对习作要求的把控,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学生最终绘制的思维导图呈现出来,如图1所示。

图1

(二)利用思维导图开拓习作思路

思维导图具有很强的放射性思维特征,其以某一个关键词、话题为中心,分散出多个分支。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能让学生更加灵活地选择写作素材,有助于学生把握写作文章脉络。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每个单元最后的习作主体就相当于是思维导图的中心词汇,教师可以指引学生从中心词汇入手,逐渐向外延伸,绘制明确的思维导图,并指引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以此实现学生思维碰撞,丰富学生习作思路。

如在习作活动“有你,真好”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启发的方式,指引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便于学生完成习作训练。问:“看到‘有你,真好’最先想到的人是谁?”通过这一问由题目转向人,学生可以回答是自己的亲人、朋友,也可以是陌生人。接着教师再问:“为什么觉得有‘他’真好?”由人引出原因,如关心、帮助、陪伴等。教师继续问:“哪件事带给你深的感触?”由因及事,可以是一件事描述人,也可以是多件事描述人。最后问:“当时的场景是什么样的?”描述场景抒发情感,衬托心情。同时教师还可以指引学生根据这“四问”绘制出相应的思维导图(见图2),利用思维导图启发学生,题目中的“你”是一个范围很广的群体,可以是自己的亲人朋友,也可以是对自己生活有帮助的人群,如城市的清洁工、外卖员等;对于事件的选择,最好是“唯我独有”,以此突出学生的习作个性。教师还可以根据思维导图,指引学生掌握相应的谋篇布局技巧,如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写作、按照事件发展过程进行叙述等。此外,教师还可以指引学生回顾之前的列提纲方式,根据思维导图,列出简单的提纲让学生可以更加顺利地完成习作活动。

图2

(三)利用思维导图优化习作评改

新课标提出,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作文自我修改能力、相互修改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内容,并与他人交换修改,只有通过良好的习作修改,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找到自身习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针对性调整。在实际中,对小学生的作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学生习作叙述虽然有条有理,但是内容十分空洞,缺乏对人物语言、表情、心理等细节上的描写。对此,在学生写作完成后,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写作内容,进行点评,注重写法总结,并与学生一起绘制“将事情写具体”的思维导图(如图3),指引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进行针对性的习作评改活动,促使学生可以做到评之有效。

图3

例如在命题作文“我的弟弟”中,某学生这样写道:“我的弟弟是一个调皮捣蛋鬼,他待过的地方,就像是被狂风扫过一样,可以说是惨不忍睹。”针对这样的描述,学生们在进行互改时,依据思维导图提出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场景描写,通过场景来突出弟弟的调皮。该学生根据同学的修改意见,将原话改成“我的弟弟是一个调皮捣蛋鬼,他待过的地方,就像是被狂风扫过一样,可以说是惨不忍睹。你看,地上变成了他的玩具乐园,就连枕头、被子都参与了进来,还有他可怜的袜子,居然飞到了书柜上面”。通过这样的修改,文章显得更加生动,弟弟的调皮也更加形象地凸显出来。又如:“我的弟弟虽然很调皮,但他也是一个贴心暖男,他经常会帮妈妈干家务。”有的学生建议该同学可以写一下弟弟是如何帮妈妈叠衣服的,注重细节描述。后来该学生改成“我的弟弟虽然很调皮,但他也是一个贴心暖男。一天我看到他用胖乎乎的小手,拿着毛巾的两个角,用力一抖,毛巾缩成了一团,然后再抖,毛巾还是一团!他低着脑袋思索,然后爬上床,让毛巾方方正正地躺在床上,接着将毛巾对折起来。原来他是在帮妈妈叠毛巾!”通过这样的描述,一个淘气但又可爱的小暖男形象出现在纸上。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指引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对作文进行相互评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三、总结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辅助教学手段,将其应用到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能强化学生思维发展。因此,在今后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灵活地组织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借助思维导图来完成习作训练,满足学生综合发展需求。

猜你喜欢
绘制导图习作
Art on coffee cups
烃思维导图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放学后
在转变中绘制新蓝图
VBA在宗地图绘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