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新闻话语体系的宣传范式

2021-04-16 23:48曾庆香杨小雨
关键词:喉舌

曾庆香 杨小雨

(1.中国社会科学院 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北京 100021;2.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学院,北京 100024)

1920年7月创办的“中俄通讯社”、9月改组的《新青年》和11月7日创办的《共产党》月刊,宣告了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1](P193)。1922年9月13日创刊的《向导》周报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正式诞生。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开展了独具特色的新闻实践。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的改版、新闻改革以及所发表的一系列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文件、社论和理论文章,正式开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创建。由于“代表着一个特定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等构成的整体”乃为科学范式[2](P147),而中国特色新闻话语体系中的新闻作为宣传既包括信念、价值,又包括技术操作,因此可认为中国特色新闻话语体系中的新闻作为宣传是一种范式,本文仅就此进行论述。

一、“宣传”之意

“宣传”一词起源于拉丁文,是一个从宗教领域流向政治领域然后扩散至其他学科的概念,其意义在英语世界里经历了从褒义到贬义的过程。对于宣传的内涵,法国哲学家埃吕尔界定为:“有组织的群体所使用的一系列手段,其目的是通过心理操纵,使大众中的个体达到心理上的一致,团结在一起,积极地或被动地参与该群体的行动。”[3](P33-34)与之类似,美国学者乔威特和奥唐内尔从心理到行为对其进行了界定:“有计划地、系统地建构感知、操纵认知和指导行为,进一步强化符合宣传者目的的某种反应。”[3](P34)刘海龙则将宣传界定为:“宣传者有意图地操纵象征符号,塑造群体的认知方式和对现实的认知,进而影响其态度和行为的信息传播体制。”[3](P44)

虽然中外学者对宣传概念的界定较为一致,但对其内涵、外延的看法有较大差异:有的认为它与说服一致,有的认为它与鼓动同一,有的认为所有传播都是宣传。总的来说,宣传与说服、传播的主要区别在于宣传是向受众传达、灌输某种理论、观念、主张,其意图是召唤受众的行动参与,主要运用于宗教、政治、军事领域[4](P2-4)。

中国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并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与中国先进分子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以现代宣传话语唤醒民众有密切联系,因此,多年来“宣传”一词一直保持着正面意义。新闻作为宣传,指新闻报道的主旨是宣传,或者说,宣传是结合新闻报道来开展的。选择事实的标准不仅要考虑新闻价值,更要考虑党的工作、政策、路线等,因此,新闻是宣传的工具、手段。新闻、报刊是宣传工具,经典地体现在毛泽东所写的《〈政治周报〉发刊理由》一文中:“为什么出版《政治周报》?为了革命。”[5](P3)

二、新闻作为宣传的缘起:天时、地利、人和

新闻作为宣传的理论与实践,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

对于中国新闻事业来说,“天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影响。1640-164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开辟了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时代。到19世纪50、60年代,欧美各主要国家基本上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和经济的发展,而资本的利润追求所导致的工业革命,又进一步促成了生产技术的先进、军事力量的强大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总之,资本主义制度使欧美主要国家迅速富强崛起,成为其他国家学习的榜样。二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为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在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迅速发展和无产阶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工人运动经验进行总结,批判吸收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学说。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推动作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起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开辟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开创了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纪元。

“地利”则指中国遭受种种西方列强的侵略激起了中国风起云涌的爱国救亡运动: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些“救亡图存”的运动,召唤着作为宣传的新闻,以开启民智,唤醒民众,参与救国行动。新中国建立之后,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实施无疑也需要作为宣传的新闻,以建构民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和心智模型,呼唤民众的大力支持与全面参与。

“人和”则指近现代众多仁人志士为拯救民族危机、启蒙民众思想而倡导办报以宣传各种救国强民理念与方式,如太平天国后期将领洪仁玕在《资政新篇》的“新闻篇”中指出:“上览之得以资治术,士览之得以识辨通,商农览之得以通有无。昭法律、别善恶、励廉耻、表忠孝,皆借以行其教也。教行则法著,法著则知恩,于是民相劝戒,才德日生,风俗日厚矣。”[1](P60)资产阶级维新人士认为要开通风气,“非开会(即组织团体)不可”,而“开会”则“非有报馆不可。报馆之议论既渍于人心,则风气之成不远矣”[1](P71)。他们积极将办报主张转变为在各地组织学会、开设一批报馆的行动,著名的有上海强学会的《强学报》、梁启超的《时务报》、严复的《国闻报》。维新派的报刊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维新,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海内外各地创办报刊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歌颂起义志士的革命精神,著名的有孙中山和陈少白在香港创办的《中国日报》,同盟会在东京创办的《民报》。先进知识分子陈独秀认为报刊是“救国新民”的舆论阵地,创办多种报刊倡导“民主”“科学”以启蒙民众,他还在《新青年》上疾呼:“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6]这些仁人志士的许多办报主张都被中国特色新闻学所吸收和采纳。

“人和”不仅体现在传播者的大力倡导与创办上,而且体现在受众的极力追捧上,如《时务派》“举国趋之,如饮狂泉”[1](P77)。《大汉报》“创刊号印刷1万多份,一周后增至近5万份”。各地读者争相购阅,以致在清廷控制下的京津地区,一份《大汉报》卖到“五十金”[1](P127)。“五四”前后,读者赞美《新青年》“独排众议,力挽狂澜”“明灯黑室”“空谷足音”,更赞美陈独秀是“思想界的明星”[1](P176)。

中国特色新闻学中的新闻作为宣传的理念、实践及其话语表达,即新闻宣传范式,是对上述新闻观念和实践的提炼与扬弃。

三、新闻作为宣传的内涵:喉舌、党性、政治家办报、舆论引导

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时代化,因此“新闻作为宣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一个重要的、突出的理念。

新闻作为宣传最直接的话语表达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将党报、党刊、通讯社的工作界定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主张”,或将报纸、广播、电视界定为宣传工具。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历来有一个传统,就是通过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7]毛泽东曾经说:“新闻记者是宣传家。”[8](P838)二是将新闻与宣传看做一个整体。2008年6月,胡锦涛考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三是具体体现在“喉舌”“党性”“政治家办报”“舆论导向”等非直接话语表达上。

(一)喉舌

“喉舌”论是从新闻、新闻媒体、新闻事业的功用来说的,指党报是党的发声系统,因此“喉舌”论最能体现宣传的灌输思想、观念这一内涵。

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喉舌”话语表达有两个源头:一是马克思的“耳目”与“喉舌”论。马克思在主编《新莱茵报》期间论证报刊使命时指出:“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9](P234)二是梁启超的“耳目喉舌”说。“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报馆者,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10]

恩格斯虽未明确提出“喉舌”论,但指出了党报作为“喉舌”的具体体现:“论证、阐发和捍卫党的要求,批驳和推翻敌对党提出的各种要求和论断。”[11](P199)同样,毛泽东、邓小平虽未直指“喉舌论”,但他们都通过阐述报纸的任务、职责先后表达了这一观点:“各地党报必须无条件地宣传中央的路线和政策。”[12](P156)“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13](P272)江泽民强调:“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14](P766)胡锦涛则简洁地指出:“我们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15]

从功用来说,除了“喉舌”的说法,还有“武器”的表达,如毛泽东曾向地方干部提出:“应该把报纸拿在自己手里,作为组织一切工作的一个武器,反映政治、军事、经济又指导政治、军事、经济的一个武器,组织群众和教育的一个武器。”[12](P113)“报刊、新闻、广播、电视是我们党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武器。”[16]

无论“喉舌”还是“武器”的话语表达,都包括三方面的内涵:一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二是揭露、批评、监督党员在工作中所出现的官僚主义、贪污腐败等不良现象、不正之风,如毛泽东指出:“凡典型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的事例,应在报纸上广为揭发。”[12](P174)胡锦涛2009年10月在世界媒体峰会的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中国政府始终支持媒体搞好舆论监督。”三是批判敌对方(包括当权者、竞争者)的理论、观念,批驳对方对己方的攻击。

(二)党性

“党性”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根本原则,既是新闻作为宣传的话语表达,也是新闻作为宣传的保障。恩格斯早在1845年的《“傅立叶论商业的片段”的前言和结束语》中便首次使用了“党性”概念:“德国的‘绝对的社会主义’……在理论领域中没有党性……”[17](P659)列宁是最早提出党报党性原则的,他认为党报“要在同小组习气的斗争中捍卫党性”[18](P85)。

“党性”有以下两种话语表达:一是党在思想上、组织上领导党的报刊、出版物。列宁是在批评“没有机关报的党,没有党的机关报”时提出“出版物应当成为党的出版物”[19](P93)。“报纸应当成为各个党组织的机关报。写作者一定要参加到各个党组织中去。”[19](P94)“党的一切出版物,不论是地方的或中央的,都必须绝对服从党代表大会,绝对服从相应的中央和地方党组织。”[20](P155)

党对新闻媒体的领导作为党性原则的根本,受到我们党几代领导人的重视,如毛泽东指出“抓紧对通讯社及报纸的领导”[12](P97)。习近平强调:“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是新闻舆论工作顺利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要自觉承担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21](P14)“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22]

二是党的报刊、出版物要宣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性原则这一术语虽非由马克思、恩格斯直接提出,但他们都通过报刊使命、任务清晰阐述了党的报刊的党性要求。马克思主义事业继承者则更加坚定、简洁地指出了党性在内容上的要求,如列宁指出:“确定党的观点和反党观点的界限的,是党纲,是党的策略决议和党章。”[19](P99)毛泽东提出:“务使通讯社及报纸的宣传完全符合于党的政策,务使我们的宣传增强党性。”邓小平则更加强调:“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23](P19)这就意味着随着党中央工作重心的转移、策略的变化,报刊、出版物的报道要随之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实践也经历了从宣传革命到宣传建设,从宣传改革开放到宣传民族复兴。

在我国,党性原则被形象地简化为“全党办报”“党管媒体”“党媒姓党”“政治正确”。针对党性和阶级性的关系,毛泽东指出:“党性是阶级性的彻底表现。”[24](P10)胡乔木指出:“共产党的党性,只能来源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性。”[25](P527)

(三)政治家办报

新闻宣传任务的完成,新闻媒体“喉舌”功能的发挥,最终需要靠人来实现,因此列宁指出:“党掌握的各种机关报刊,都必须由确实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可靠的共产党人来主持。”[26](P309)毛泽东则在1957年凝练为“政治家办报”:“写文章尤其是社论,一定要从政治上总揽全局,紧密结合政治形势。这叫做‘政治家办报’。”[27](P43)“新闻工作,要看是政治家办,还是书生办。”[12](P215-216)江泽民1996年视察《人民日报》时指出:“报社的同志要有大局意识、全局意识,坚持政治家办报。”[28](P565)习近平强调要提升政治家办报的能力和水平[22]。

(四)舆论导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另一个新闻作为宣传的经典表达是“舆论导向”(包括“舆论引导”“引导舆论”)。1989年11月,江泽民首次明确提出“舆论导向”:“按照党和人民的意志、利益进行舆论导向。”“正确引导舆论,是党的宣传思想战线非常重要的工作。”“舆论导向正确,人心凝聚,精神振奋;舆论导向失误,后果严重。”[29](P4-7)1996年他在视察《人民日报》时再次强调:“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28](P563)之后,胡锦涛重申舆论导向的重要性:“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30](P4)习近平在坚持新闻舆论导向方面,将舆论导向由传统媒体延伸至新媒体,由新闻延伸至广告、娱乐:“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讲导向,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也要讲导向;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时政新闻要讲导向,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国内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国际新闻报道也要讲导向。”[22]针对数字传播时代的新特点,习近平提出:“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22]

新闻作为宣传的话语表达还有许多,如列宁论述的“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31](P8)和毛泽东总结的“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10](P202)五大报纸作用,是对新闻(媒体、事业)宣传范式的完整阐释。

四、新闻作为宣传的实践:报道内容与报道类型

新闻作为宣传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最重要的观点,在实践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报道内容,二是报道类型。

(一)报道内容

新闻作为宣传在内容上的表现是配合各个时期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主要任务而开展报道。

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是联合国民党开展国民革命运动,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打击帝国主义。为领导农民运动,国共两党共同创办《中国农民》月刊和《农民运动》周刊,发表了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李大钊的《土地与农民》等。为加强宣传五卅运动,《向导》周报即时刊发中共《为反抗帝国主义野蛮残暴的大屠杀告全国民众书》《五卅运动中之国民革命与阶级斗争》,同时中共即时创办《热血日报》,创刊号发表新闻综述《上海外国巡捕屠杀市民之略述》和社论《外人屠杀之反抗运动方针》。

十年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总方针是“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北伐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结束。为配合共产党的方针,揭露国民党叛变革命的罪行,《向导》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宣布国民党为国民公敌宣言》,《红色中华》发表了《为国民党政府出卖中华民族利益告全国民众书》。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抗战纲领和政策是“停止内战,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为配合抗日,《新华日报》大力宣传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团结抗战、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介绍毛泽东的游击战争理论,报道八路军、新四军英勇的抗战事迹。《红色中华》也因势改名为《新中华报》。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解放全中国”。为配合完成这一任务,《救亡日报》复刊后改名为《建国日报》。新华社全力投入大反攻的报道宣传,如《努力奋斗迎接胜利》《人民解放军大举反攻》《四路大军挥戈南下》等。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了一系列新闻报道和评论,著名的有《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等,著名评论有《将革命进行到底》《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为此,中央和省级媒体采取多种形式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解放日报》组织讨论《为什么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人民日报》开辟《抗美援朝》专刊。围绕经济领域建设,《人民日报》登载了毛泽东的《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文章。后来,由于党的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大跃进”及“文革”期间新闻报道随之出现了一些失误。

在改革开放时期,全党工作重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目的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此,《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分别发表评论《标准只有一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民日报》就“不能再吃大锅饭”的议题陆续刊发了7篇社论。各个层面的改革都得到了媒体大量报道,如新华社就物价、劳动制度、住房、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分别做了一批深度报道,典型的有《从物价看国情》《一支在职的失业大军》《花了三百亿,买了个不满意》《中小学教育广角镜》等。《人民日报》1979年11月9日发表的消息《一张营业证解决了十三口人生活》,突破“个体经济即资本主义”的观念,符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羊城晚报》1982年12月21日登载的消息《大寨也不吃大锅饭了》,既证明了党和政府的一系列农村政策大受欢迎,又宣传了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日报》在2015-2019年对扶贫议题进行了较多报道,如《精准扶贫,成就最大善政》《先富带后富 精准扶贫路 》《精准扶贫当依靠科学体系》《重庆脱贫“四记”》《保姆式扶贫不可取》《精准扶贫才能精准脱贫》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人民日报》在2012-2019年期间对中国梦的报道达万余篇[32]。

由上可见,在中国共产党各个领导时期,我国新闻媒体都是围绕着当时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而开展报道,采取各种报道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新闻类型

最具中国特色的新闻类型是典型报道。它是根据各个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或中心工作的需要,对当时产生的能够推动工作的典型人物、集体、事件、经验、问题所进行的强化报道,通常采取消息、通讯、访问记、评论等组合形式报道,持续时间较长,参与报道媒体较多。因此,它是指导某一方面工作、推动全局事业的一种新闻体裁。

典型报道发轫于19世纪前半叶的空想社会主义报刊对共产主义移民区的经验报道和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报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人物、经验的报道。中国的典型报道起始于1942年4月30日《解放日报》对吴满有的报道。作为典型人物的吴满有报道是为了推动“多开荒、多种粮”的工作,导致当时出现“吴满有式的生产运动”。工业也是如此,因报道典型人物赵占魁而出现了“赵占魁运动”。此后在短短的五年时间,该报推出600多个典型人物和单位,如南泥湾大生产、南区合作社、狼牙山五壮士、王克勤等[33]。战争时期的典型报道大大有助于当时大生产运动和对敌作战[34]。

建国初期典型报道所塑造的人物有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杜凤瑞、安业民,有救火、救列车英雄向秀丽、欧阳海,有劳动模范孟泰、王进喜、吴吉昌、赵梦桃、郝建秀,有干部、军人模范焦裕禄、雷锋,有工业模范群体大庆,农业模范群体大寨、沙石峪。这些典型报道无疑有助于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

改革开放初期,作为先进人物报道的干部大多是带领人民脱贫致富的官员,如郑培民、孔繁森、张鸣岐、李国安。除了在岗位尽职尽责、追求效率的劳动模范如李素丽、徐虎、许振超等外,还有知识分子的典型报道,如罗健夫、蒋筑英、陈景润、栾弗,同时还增加了民营企业家如王廷江,以及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的张海迪。显然,先进人物的多样性显示了这一时期的时代任务与特色。

进入新时代,媒体所报道的先进人物增加了各行各业的专家,如钱学森、袁隆平、黄志强、钟南山、李保国、徐立平、黄大年、南仁东、钟扬、王逸平、航天员大队、第二炮兵某洲际战略导弹旅等,显示了在富起来、强起来时期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心任务。

另外,典型报道的人物对象名称也发生了变革,由初始的“典型人物”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先进人物”再到新时代的“时代楷模”,称号的改变也显示了报道紧贴党和国家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昭示了新闻作为宣传的实践。

五、新闻作为宣传的体制保障:双轨统一分级管理制与政治素质

新闻作为宣传,不仅体现在话语表达和新闻实践上,更体现在机制保障上。

在所有权上,虽然我国媒体分为党媒、市场化媒体和商业化媒体,但我国媒体都是国有单位,即便是市场化媒体,一般也隶属于党报或党政部门,而商业化媒体或者依托党媒,或者没有采访权,只有转载权,从严格意义来说只是平台,如新浪网。我国媒体基本没有外资介入:“原则上禁止创办中外合资的报纸、期刊和出版社等传媒机构。”[35](P140)

在管理体制上,各级党的部门和政府部门同时参与对新闻媒介的管理。即便是新浪、腾讯、网易等网络平台,其内容也接受国家网信办的管理。

在人事管理上,新闻媒体的主要负责人基本都由各级政府组织部门(宣传部门)任命,确保其政治过关。在所有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养中首当其冲的是“政治素质”。

在新闻内容上,从“规定动作”和“禁止动作”分别规定了媒体传播的总方针。规定动作是“党的报刊必须无条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治观点”;禁止动作是“绝对不允许在报刊、广播的公开宣传中发表同中央的决定相反的言论”[35](P2)。报刊、新闻、广播、电视不允许发表与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相违背的言论。具体来说,针对国内报道,“重大自然灾害、严重事故、恐怖主义行为及重大群众性骚动、重大政治性事件,以及震情、汛情、疫情的报道,要请示国务院领导,一般由中央新闻单位报道,必要时由新华社统一发布”[35](P21)。

针对境外报道,“有关重大、敏感的国际问题的评论、文章,需发表时,必须报请有关领导部门批准”[35](P21)。“港澳记者要求到广东、福建、海南省和上海市采访,同样需按规定提出申请,经新华社香港分社转告有关省、市党委,获同意后,方可前往采访。”[35](P192)“西方四大通讯社和其他外国通讯社除与新华社无偿交换新闻外,其各类新闻稿仍不得在我国发行。我国其他新闻单位不得直接向外国通讯社购买新闻。”[35](P54)

六、结语

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新闻作为宣传的话语表达具有强烈的倾向性,由于新闻宣传的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因此其倾向性主要表现为政治性,其最底层的逻辑乃为传播本位理念。

从全球媒体和媒体发展历程来看,政治性既体现为阶级性,又体现为党性。这一特征,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所具有,也为资本主义新闻报道所具有,并且资本主义社会新闻还体现为不同的党派性,如美国CNN和福克斯,就分别偏向于民主党和共和党。我国台湾的媒体也区分绿营和蓝营。虽然资本主义新闻实践具有阶级性和党派性,但却从不公开倡导,只是虚伪地宣称新闻的“客观性”。只有中国特色新闻学公开倡导党性,即倡导宣传式新闻,因此新闻作为宣传是中国特色新闻学的重要观点。

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政治倾向性又体现为强烈的鼓动性和指导性。随着我国制度、法律等各个层面日益完善,民众的行为日益规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日益平稳,新闻的鼓动性、指导性色彩随之弱化,但政治性依然鲜明。这就是说,新闻作为宣传,已由原来的“鼓动法”改为“浸润法”。

猜你喜欢
喉舌
“喉舌”炼成记
发挥“喉舌”作用 加强和创新退役军人工作的新闻宣传
当好“喉舌”守初心锤炼“四力”担使命
新时期广播媒体如何强化“喉舌”作用
2017年两会直播报道跟踪研究报告
产品性与媒介性之争
弘扬新华精神始终不忘初心忠实履行党中央“喉舌”“耳目”职责
浅析史量才的办报理念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忠实履行党中央“喉舌”“耳目”职能
微视角下新“喉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