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汤与茶盏间的互动

2021-04-16 15:57杨多杰
月读 2021年3期
关键词:越窑茶器陆羽

杨多杰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功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

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

——〔唐〕徐夤《贡余秘色茶盏》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知名主持人王为,与我搭档做茶文化栏目多年。每周二的电台直播中,我负责聊聊茶,他负责打打岔,配合默契,相得益彰。王为是北京人,自然也特别钟爱茉莉花茶。我总想让他换换口味,就送去两包凤凰单丛。后来想到乌龙茶最好还是小杯品饮,于是又捎上一套我自制的宝鼎天地杯。两周以后,直播间里发生了如下对话:

“单丛喝了吗?”我问。

“已经送人了。”王为答。

闻听此言,我心里凉了半截。但还不死心,赶紧追问道:“那宝鼎天地杯呢?”

杯子我可舍不得给人,喝白酒特合适。王为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这下我算彻底泄气了,于是有一搭无一搭地问:“还喝茉莉花茶呢?”

“对,这口儿改不了啦。”王为感叹道。

“拿什么喝?”我问。

“扎啤杯子。不仅够大,还不烫手。”王为平静地答道。

这回真给我气乐了。品茗杯喝酒,扎啤杯泡茶。按老北京的俏皮话,这叫“猴儿吃麻花—— 满拧”。

不过话说回来,古人对茶器与酒器也确实混用。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转引了《晋四王起事》中的一段文字。其中写西晋八王之乱时,晋惠帝“蒙尘还洛阳,侍中黄门以瓦盂承茶上至尊”。在这里,皇帝喝茶时用的是盂。然而《史记·滑稽列传》中,又有“操一豚蹄,酒一盂”的记载。《晋书·惠帝纪》中,亦有“市粗米饭,盛以瓦盆,帝啖两盂”的记载。

上述文献中的盂,既能饮茶,也能喝酒,还能盛饭。由此可见,唐代以前,茶器、酒器与食器本就是混用的。想想也对,一件陶瓷器也不便宜,只要不洒汤不漏水,这个容器用来吃喝自然都行。“一专多能”,省钱又省心。

唐代的陆羽第一次提出了茶器的概念。他在撰写《茶经》时,将第四章单独辟出陈述茶器,并将章节命名为“四之器”。随后的文人雅士,又将自己对于茶事的审美情趣乃至思想理念融于各类器具之上。茶器,逐步从饮食器中剥离,一步步走上了专用化的道路。

2020年秋天,我应邀到上海做关于茶诗的讲座。抽空去了趟上海博物馆,正巧赶上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特展。1998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渔民,在采集海参时意外收到了一些陶瓷器碎片。后经专业探测,竟然在水下发现了一艘唐代沉船。经过水下考古发掘,最终出水物品达到六万多件,其中多是来自中国的陶瓷器。在这次展出的众多出水瓷中,有一件长沙窑的瓷碗,上书“荼盏子”三个字。无独有偶,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也藏有一件类似的碗,碗心以褐彩书“茶琬”二字。荼,即茶的别称。这两件瓷器,恐怕是现存最早明确标明的茶器了。

说完了文物,咱们再来看茶诗。专门咏诵茶器的诗歌,出现在晚唐五代之间。比如陆龟蒙的《奉和袭美茶具十咏》、皮日休的《茶瓯》和徐夤的《贡余秘色茶盏》。然而,无论从文学价值还是茶学价值来考量,徐夤的诗显然更胜一筹,值得仔细拆解一番。

一、作者简介

老规矩,咱们还是从作者讲起。

徐夤,字昭梦,号钓矶,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生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卒于后梁末帝龙德元年(921),享年七十三岁。唐昭宗乾宁元年(894)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正字。此时的唐朝已经风雨飘摇。唐朝灭亡后,徐夤回到老家福建,加入了王审知的政权。但仅一年,就因“礼待简略”辞官而去。晚年,他归隐延寿溪,直至去世。

徐夤以赋知名,与王棨、黄滔并称晚唐律赋三大家。他早年所作的《人生几何》《斩蛇剑》《御沟水》三赋,远传至渤海等国。当地人甚至将徐夤的作品,以金书为屏陈列摆放。

徐夤一生著述颇丰,现存赋47篇,诗269首,《全唐诗》收录245首,为唐五代闽人之冠。其中以茶为题的诗有两首,其一为《尚书惠蜡面茶》,另一首便是《贡余秘色茶盏》。《尚书惠蜡面茶》,是最早赞颂武夷茶的诗歌,对于如今福建茶史的研究意义重大。至于《贡余秘色茶盏》,则又是最早歌咏茶盏的茶诗。可见,徐夤存世的茶诗虽然不多,但对于中国茶文化的研究却有补白之功。

二、题目详解

讲完了作者,再来看题目。

说起秘色茶盏,自然让人联想到秘色瓷。在中国陶瓷史上,秘色瓷一直笼罩着神秘的面纱。直到1987年,人们才真正得见其芳容。那一年,唐代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佛指舍利以及2499件唐代皇室珍宝。其中唐僖宗供奉的整套宫廷茶器,更是填补了唐代茶史研究中的空白。一同出土的文物中,有十三件瓷器被记载为“秘色瓷”,器型包括碗、盘、碟等。

赤、橙、黄、绿、青、蓝、紫,秘色到底属于哪一色呢?要弄清这个问题,还得从文献入手。宋人曾慥的《高斋漫录》记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宋人周辉《清波杂记》记载:“越土秘色器,钱氏有国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这两条文献,为我们理清了秘色瓷的两个关键问题。第一,秘色瓷由越窑生产,并且是越窑瓷器中的顶级作品。第二,所谓秘色,并非是一种特定颜色。因为这种瓷器需进贡皇帝,臣下不得赏玩。久而久之,就成了神秘的瓷器,故而称为秘色瓷。

秘色瓷作为宮廷珍宝,非帝王之家不可染指。那么徐夤又是怎么得到的呢?说来也巧,五代十国时期,越窑归吴越国所有。徐夤所在的闽国,又与吴越毗邻,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再加上五代十国时期,皇权更迭频仍,制度并不被人严格遵守。徐夤这才有机会拿到上贡后剩余的秘色茶盏。

三、正文赏析

搞清楚了题目背后的故事,我们便可以来看正文了。

全诗共八句五十六个字,可分为三个部分来赏析。

第一部分,自“捩翠”至“吾君”,赞美的是茶盏的秘色。

捩,音如列,可解释为折断。晚唐陆龟蒙就有“凌风捩桂花”的诗句。只是陆氏折的是桂花,徐夤折的是翠枝。这里的“捩翠融青”四个字,形容的是秘色茶盏的颜色。那不是一种简单的绿色,而是将嫩枝折断后,露出的悦人青翠。

如今人们形容秘色瓷时,还多引用陆龟蒙《秘色越瓷》一诗中“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两句。其实陆氏在《茶瓯》一诗中形容越窑茶盏,也有“岂如珪璧姿,又有烟岚色”两句。宛如珪璧碧绿,又似千峰翠色,这都与“捩翠融青”有异曲同工之妙。话说至此,就不可再解释了。古汉语太美,我硬翻成白话则大煞风景。想体会秘色之妙,读者朋友读诗就可以了。总而言之,釉色这样美妙的茶盏,自然要“陶成先得贡吾君”了

第二部分,自“功剜”至“江濆”,描述的是茶盏的功用。

剜,音如湾,就是用刀挖的意思。唐代晚期,越瓷的原料加工和制作都很精细。器形规整,胎面光滑,釉层匀净,胚体显著减轻。釉色滋润而不透明,隐露精光,如冰似玉。徐夤形容茶盏晶莹剔透,仿佛是从皎洁的明月中挖下来一般,又像是从薄透的寒冰里刨出来一样。功剜明月,轻旋薄冰,徐夤笔下的茶盏不再是简单的盛水器,而是拥有极致美感的艺术品。

没盛茶汤的空盏,已经很美了。当秘色茶盏中再注满茶汤,则又是另一番气象了。春水,即茶汤的雅称。盛在盏中,却又变为绿云。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要从陆羽的《茶经》中寻找答案。

陆羽《茶经·四之器》中写道:“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晋杜育《荈赋》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越也。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邢窑在北方,越窑在南方,都是唐代知名的窑口。二者的瓷器各具特色,很难比出高低上下。在唐代百姓看来,不裂口,不漏水,便是好瓷器了。但陆羽以一位茶学家的视角,比对出了邢窑与越窑的优劣。

《茶经》中写邢窑如银似雪,越窑如玉类冰,都是对于瓷器釉色的形容。不同釉色的茶盏,会将茶汤呈现出不同的状态。邢窑因为釉白,所以茶汤注进去会发红。越窑因为釉青,所以茶汤注进去会发绿。青绿的茶汤,最符合唐人的审美。所以在茶器的选择上,陆羽主张取越窑而舍邢窑。《茶经》中“越瓷青而茶色绿”一句,正是对徐夤“绿云”二字最佳的注解。

律诗的五六两句,与前面的三四两句一样,都集中描写主题。只不过转个角度,换个说法罢了。美味的茶汤,在秘色瓷盏的映衬下,泛着幽幽的碧光。远远望去,仿佛是一枚长满绿锈的古朴铜镜。定睛一看,又好似一片刚从江边摘下的娇嫩荷叶。茶盏,因茶汤而更加灵动;茶汤,因茶盏而摇曳多姿。最终,茶汤与茶盏融为一体,共同呈现出绝世美感。

第三部分,自“中山”至“十分”,体现的是作者的幽默。

中山,是美酒的一种,典出《搜神记》。传说中山国的狄人酿出的美酒能让人一醉千日。竹叶,也是美酒的一类。这种酒绝不是用竹叶酿造的,只是因酒色浅绿似竹叶而得名。如今山西的名酒中,仍有竹叶青,算是唐代遗风了。醅,音如胚,指的还是酒,只是未经过滤而已。这就奇怪了。前面六句一直讲茶事,最后徐夤笔锋一转,怎么又改聊酒了呢?

其实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比喻的手法。正如陆羽《茶经》中所说,越窑瓷的釉可将茶汤映衬成绿色。乍一看,盏中盛的仿佛是碧澄澄的竹叶美酒一样。徐夤拿着茶盏开玩笑地说:这碧莹莹的汤水是茶吗?怎么越看越像是竹叶酒呢?我这多病之身,会不会喝下去就醉了呀!

若单从字面解释,最后两句确实不容易读懂。只有结合茶学知识,才可以体会诗人的情怀。毕竟,茶诗是爱茶人所写,要理解茶诗的含义,体会茶诗的美妙,还需成为爱茶和懂茶之人。

到底如何选择茶器?这是现如今爱茶人常常思考的问题。陆羽选择了越窑,是考虑了茶器与茶汤之间的互动性。茶圣告诉我们,天下的茶器只有两种,其一是宜茶的茶器,其二是不宜茶的茶器。

徐夤《贡余秘色茶盏》一诗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记录了一款传说中的茶器。诗人遵循着陆羽《茶经》的视角,细致描述了茶汤与茶盏之间的互动。这首茶诗虽以茶盏为题,实际上仍以茶汤为中心。这样的茶事美学思维,仍值得今天的爱茶人借鉴。

宋代建立后,秘色茶盏并未受到持续性的追捧。这是因为自唐入宋,煎茶变成了点茶。宋代斗茶以茶汤纯白鲜明、着盏无水痕或咬痕持久,水痕晚现为胜。因此,茶盞就要以易于观察茶色与水痕为宜。黑釉瓷茶盏,最适合斗茶之需。黑盏雪涛,互为辉映,黑白分明,相得益彰。秘色茶盏,釉色太浅,不适宜宋代点茶之需,自然也就渐渐退出了茶事活动。

茶器是饮茶活动与陶瓷艺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融汇结合的产物。随着饮茶习惯的变化,以及陶瓷艺术的发展,茶器也在不断重组,从而满足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茶事需求及审美取向。所以五代的秘色瓷也好,宋代的黑釉盏也罢,都是“时势造英雄”的产物。

猜你喜欢
越窑茶器陆羽
陆羽品茶
在舞焱柴窑室
越窑青釉直颈瓶
不捧场的好朋友
基于我国茶文化谈陶瓷茶器与信阳茶传承开发的关联性研究
文化符号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紫砂《宝菱壶》的君子风范
万金散尽为越窑
第一次放孔明灯
有关越窑的几个问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