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疑似神经阻滞剂恶性综合征患儿不良反应分析

2021-04-17 07:37赵一鸣史强刘小会王晓玲
儿科药学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氯硝西泮莫西抽动症

赵一鸣,史强,刘小会,王晓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 100045)

抽动障碍是儿童期常见的神经精神性疾病。多发性抽动症是最为严重的类型。治疗药物包括抗精神类药物、非典型的抗精神类药物、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药及其他类用药,根据临床疗效进行调整[1]。本例患儿抽动较为严重,联用4种药物控制病情效果仍不佳。在剂量调整过程中出现神经阻滞剂恶性综合征(NMS)。临床药师参与治疗的整个过程,就发生原因和后续治疗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病历资料

患儿,男,青春期,体质量67 kg,身高161 cm,因“确诊抽动症、多动症4年余,抽动加重7 d伴尿色异常1 d”入院治疗。患儿于4年前诊断为抽动症,给予舍曲林50 mg,每天2次;氟哌啶醇2 mg,每天2次;托莫西汀40 mg,每天1次规律治疗,控制良好。入院前1个月患儿抽动频繁,先后增加苯海索、阿立哌唑(剂量不详),同时上调氟哌啶醇剂量至3 mg,每天2次,联合控制。患儿肢体抽动进行性加重,家长自行停用苯海索和阿立哌唑。入院前5 d,患儿抽动频率增加,持续时间延长,家长自行调整至原治疗方案(舍曲林50 mg,每天2次;氟哌啶醇2 mg,每天2次;托莫西汀40 mg,每天1次)。入院前2 d,患儿肢体抽动进展为全天持续性四肢抽动,伴大汗、四肢无力感,不能平躺,无吐泻等,患儿尿色异常,为酱油色尿,尿量可达1 500 mL/d。于我院急诊,患儿出现发热1次,39.4 ℃。入院诊断:1.横纹肌溶解症;2.抽动障碍;3.急性肾损伤。

1.2 辅助检查

第1天,血常规:C反应蛋白<8 mg/L,白细胞计数37.9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85.4%;血生化:尿素10.77 mmol/L,肌酐121.5 μmol/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67.4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87 U/L,肌酸激酶27 352 U/L,肌酸激酶同工酶274 U/L;尿常规:蛋白++,潜血+++。

第2天,毒物检测:咪达唑仑浓度为0.4 μg/mL,舍曲林浓度为0.2 μg/mL,地西泮浓度为0.2 μg/mL,其余未测出。

第3天,血生化:肌酐(酶法)76.9 μmol/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 072.1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763 U/L,肌酸激酶>100 000 U/L,肌酸激酶同工酶1 336 U/L。

第6天,血生化:肌酐(酶法)69.6 μmol/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 190.7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745.4 U/L,肌酸激酶29 022 U/L,肌酸激酶同工酶179 U/L。尿常规正常,血常规正常。

1.3 主要治疗经过

入院时,患儿由于抽动频繁,肌肉过度劳累,引起横纹肌溶解症,伴急性肾功能损伤。给予补液、磷酸肌酸等对症治疗。

第1天,给予咪达唑仑镇静2 μg/(kg·min),根据症状调整剂量,患儿肌酐121.5 μmol/L,利用Schwartz’s公式[2]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48.6 mL/(min·1.73 m2),考虑到儿童体内咪达唑仑半衰期延长,可以不减量[3],但仍需注意其中枢抑制作用,不宜超过常用量10 μg/(kg·min)。同时予舍曲林50 mg,每天2次;氟哌啶醇2 mg,每天2次;托莫西汀40 mg,每天1次治疗。

第2天,咪达唑仑调至6 μg/(kg·min)时,患儿抽动仍控制不佳,先后两次给予地西泮10 mg静脉推注,水合氯醛10 mL口服。

第3天,调整药物为托莫西汀25 mg,每天1次;舍曲林75 mg,早晨服;氯硝西泮1 mg,每天2次;氟哌啶醇1 mg,每天1次。GFR=76.0 mL/min,肾功能恢复,可不考虑氯硝西泮代谢物蓄积。

第4天,患儿控制较好,抽动明显减少,停用氟哌啶醇。

第5天,咪达唑仑逐渐减量后停用,未再抽动。精神反应好,尿色逐渐清亮。

第6天,为改善对肾脏的损伤,给予泼尼松20 mg,每天3次口服,1周后减量。

第10天,患儿各项指标好转,出院继续治疗。

2 分析与讨论

2.1 不良反应相关性分析

患儿入院前1个月,因抽动症状加重,加服阿立哌唑、苯海索,同时上调了氟哌啶醇剂量50%,症状继续恶化。停用阿立哌唑、苯海索,将氟哌啶醇减量至初始剂量,抽动仍在恶化,单次抽动时间明显延长,不能停止。来我院后,原治疗不变,给予咪达唑仑镇静,仍有间断抽动,需加用地西泮等药物控制。后经会诊,再将氟哌啶醇逐渐减量至停药,同时加用氯硝西泮,症状开始好转,抽动频次和持续时间明显减少和缩短。入院后检测药物浓度,舍曲林为服药后峰浓度,浓度可测出,余氟哌啶醇、托莫西汀均未测出,排除药物中毒引起的毒性反应。

纵观患儿治疗过程,与氟哌啶醇存在明显因果关系。随着氟哌啶醇剂量增加,患儿抽动越来越频繁,加用2种镇静止抽药物,仍控制不佳。直到氟哌啶醇减量,明显好转。在之后的治疗中,未再使用氟哌啶醇。氟哌啶醇减量的同时,加用氯硝西泮,抽动减少。但抽动减少是否为氯硝西泮的作用?查阅相关文献[4],氯硝西泮可作为治疗抽动症次选药物,资料较少,疗效不确切,暂不能确定为氯硝西泮作用。

2.2 NMS

NMS出现在服用神经阻滞剂的患者中,发生率为0.02%~3.20%[5]。NMS在任意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和年龄相关性不大[6],男性多于女性,可能和青年男性需要剂量大有关。NMS一般在使用神经阻滞剂的4周内发生,也有2/3的病例在第1周发生[7]。

此患儿在会诊中考虑肌张力障碍持续状态(恶性综合征?),可能与目前NMS尚无统一诊断标准有关。虽然未明确诊断,在治疗中仍需按照NMS处理。快速减停氟哌啶醇,启用其他控制抽动的药物。

目前认为,NMS的发生机制和D2受体的阻断有关。中枢多巴胺受体参与了体温调节、肌肉紧张度和运动。阻断黑质纹状体旁路中D2受体可引起僵硬等锥体外系反应;阻断下丘脑的D2受体可影响体温调节,引起交感神经兴奋;阻断中脑-皮质通路D2受体可导致精神状态改变,出现肌张力增高、高热、大汗[8]。

该患儿抽动症病史4年余,规律服用舍曲林、托莫西汀、氟哌啶醇控制良好,1个月前氟哌啶醇剂量大幅度增加,很快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可推断患儿对氟哌啶醇有一定耐受性,剂量突然波动打破D2受体平衡,引起了神经精神系统一系列变化。提示氟哌啶醇在增加剂量时应缓和,之前无不良反应发生,并不代表以后也不会发生。患儿常规服用3种药物,最多时服用5种药物。药物的联用容易引起相互作用,如舍曲林会增加氟哌啶醇的血药浓度,当氟哌啶醇剂量增加时,该药浓度可能成倍增加,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高效价抗精神病药物较低效价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发生NMS的危险性较大,以氟哌啶醇引起较常见。多篇文献[9-11]报道氟哌啶醇、氟奋乃静、氯氮平、利培酮等药物均可引起NMS。我国儿童NMS病例较少,1例在阿立哌唑使用4个月后发生恶性综合征[12]。国外个案报道,利培酮导致横纹肌溶解,随后氟哌啶醇导致NMS,两种不良反应先后出现[13]。与成人相比,儿童发生NMS的时间较长,症状温和且不典型,僵硬症状不明显,不易识别,可能和儿童代谢及受体敏感性不同有关。

2.3 治疗管理

患儿出院时给予氯硝西泮1 mg,每天2次,托莫西汀25 mg,每天1次,舍曲林75 mg,早晨服,控制良好,无抽动发作。在治疗抽动症方面,托莫西汀对抽动症相关的注意力缺陷仅有轻度疗效,氯硝西泮没有广泛用于抽动,报道较少无法预估效果。在情绪改善方面,舍曲林可改善患儿的情绪和焦虑状态,氯硝西泮同样有抗焦虑作用。比较入院前后的药物治疗,对抗抽动的药物比例并没有明显增加,而是增加了抗焦虑药物比例。由此可见,情绪的改善是该患儿抽动好转的关键因素。在儿童抽动症高危因素分析中,情绪因素为独立危险因素,与文献[14]结果一致。因此对患儿进行思想疏导,与家长沟通,为患儿提供舒适生活学习环境,不要给予太大压力尤为重要。

抗神经精神类药物引起的NMS,至今尚无特异性治疗措施,有学者提出对锥体外系症状突出者可给予苯二氮类和抗胆碱能药物[8],有报道认为二者疗效欠佳,既不能使症状减轻,也不能使病程缩短[11]。对于NMS,最重要的治疗环节还是预防,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危险因素:尽可能避免联用多种抗精神病药物,使用高效价及大剂量药物治疗时,要严密观察病情,同时也要注意病人的个体情况,尤其是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各器官的发育并非完全同步,药物调整更应缓慢。如发现疑似不良反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积极处理并发症。

3 总结

通过对该患儿的分析可知,当联用多种抗神经精神类药物时,某种药物剂量的突然变化很可能会引发NMS。NMS为一种严重不良反应,及时判断可疑药品并停用,可阻止不良反应继续加重。临床药师在参与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对不良反应的监测,确保患儿用药安全。

猜你喜欢
氯硝西泮莫西抽动症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妈妈的歌谣
马丙祥教授辨证论治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经验总结
氯硝西泮治疗急性躁狂症的辅助作用
世界最高莫西干头
莫西,莫西
氯硝西泮的不良反应认识进展
氯氮平联合氯硝西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1
从痰、风辨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
平肝熄风止动汤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