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钙基复合骨移植材料的研究进展

2021-04-17 16:18杨雄刚冯江涛华堃池胡永成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1年17期
关键词:硫酸钙磷灰石骨组织

杨 立,张 浩,刘 杰,王 丰,杨雄刚,冯江涛,华堃池,胡永成

(1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0070;2天津市天津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天津 300211)

临床上在进行骨缺损修复重建时,骨移植材料的应用和填充是临床疗效的重要保证,常用的骨移植材料主要分为5类: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天然材料以及生物陶瓷材料[1,2]。其中,生物陶瓷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便宜、可进行工业化生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及研究价值[3,4]。硫酸钙(calcium sulfate,CS)作为生物陶瓷材料的一种,其特点是发生水合作用后可进行自固化和原位塑型,不仅可以作为骨移植材料用于骨缺损的修复,而且可以作为药物载体用于骨髓炎及骨坏死的抗感染治疗[5-7]。然而,硫酸钙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强度低、脆性大、吸收快等[8,9]。因此,硫酸钙很少被单独使用,需要与其他生物活性材料共同制备复合材料,使其各项性能更加满足临床需要。

1 硫酸钙基复合材料的性能

1.1 力学性能

力学性能是指材料在不同环境(温度、介质、湿度)下,承受各种外加载荷(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时所表现出的力学特征,研究表明,硫酸钙与有机高分子或者无机陶瓷复合后,其力学强度均能得到有效提高,且介于皮质骨(90~230 MPa)与松质骨(2~45 MPa)之间。

硫酸钙与有机高分子主要通过化学键形成稳定结构。在Lewis等[10]的研究中,磁共振检测CS/羧甲基纤维素复合材料中-COOH与钙离子形成新的化学键;对于不同羧甲基纤维素含量(5%、7.5%、10%),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分别增加99%、103%、124%;其中7.5%、10%组的抗压强度分别增加88%、85%。Gao等[11]也发现CS和聚乳酸复合时-COOH与钙离子形成化学键;扫描电镜下硫酸钙(硫酸钙含量低于50%)均匀分散在聚乳酸基质中;其中CS含量为40%时,抗压强度最大,为82MPa。

硫酸钙与无机陶瓷材料则主要通过物理连接形成稳定结构,不同材料类型、晶相以及比例均会影响复合材料力学强度。硫酸钙/羟基磷灰石的结构主要靠硫酸钙基质维系,羟基磷灰石只是单纯地整合到其中,因此随着硫酸钙含量降低,力学强度会有所降低[12]。在硫酸钙的所有晶相中,半水硫酸钙通过水合作用可快速自固化为硬度更大的二水硫酸钙,这对于临床上骨缺损重建的早期负重有重要意义[13]。

1.2 可降解性

硫酸钙制备成复合材料可明显改善硫酸钙降解过快的缺陷,植入后可达到较为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有机高分子结构稳定,分子内大部分酯键被分子间作用力包绕,使得降解酶难以作用于这些靶点,因此植入后不容易被降解[14]。Mamidwar等[15]发现 CS/聚乳酸复合材料中硫酸钙均匀分散在聚乳酸中,在家兔胫骨缺损模型中,复合材料降解速率与新骨形成速率相匹配,术后8周X线片及组织学染色均表明复合材料组骨组织修复良好,16周时已有22%的缺损面积被新生骨组织填充;而硫酸钙组在术后8周时硫酸钙就已完全降解。

硫酸钙与无机陶瓷材料复合后,由于无机陶瓷材料(如磷酸钙、羟基磷灰石、硅酸钙等)本身降解缓慢,因此可调和硫酸钙的降解速率。Hao等[16]对比单纯CS和CS/硅酸钙复合材料植入家兔股骨髁缺损后的吸收速率,4周时3D μ-CT示单纯硫酸钙组仅剩余(5.69±0.40)%,8周时完全降解;而8周时CS/硅酸钙复合材料残留(68.33±3.69)%,12周时残留(47.16±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hen等[17]的研究中也表明CS与HA复合后降解速率与骨组织形成速率相匹配。

1.3 可注射性

目前,硫酸钙主要与羟基磷灰石、硅酸钙和磷酸钙共同复合制备可注射性骨移植材料,组成中硫酸钙以α-半水硫酸钙为主,平均粒径为2~5 μm。α-半水硫酸钙/羟基磷灰石按质量占比60%/40%制成粒径38~125 μm固相材料,并以去离子水为液相,以固液比2.4 g/ml制备的可注射性骨材料,其各项性能均适用于临床;该材料可注射性良好,初始固化时间和终末固化时间分别为:(5.7±1.3) min、(19.6±0.7)min;固化后抗压强度为(7.3±1.2)MPa;抗溃散性也较好[18,19]。

硅元素可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将硅酸钙与硫酸钙复合可提高成骨能力。Huan等[20]研究发现α-半水硫酸钙/硅酸钙质量比为30%/70%,其各项性能均适用于骨科手术治疗。而在Huan等[21]的另一研究中,虽然没有指明硫酸钙的最适含量,但却得出其理想的可注射时间为2~20 min,固化后抗压强度为 12.4~31.5 MPa。

硫酸钙/磷酸钙复合型骨水泥,固相成分多为α-半水硫酸钙、α-磷酸三钙(平均粒径23 μm)复合物,液相多使用2.5wt% Na2HPO4。研究发现硫酸钙的含量不影响材料的固化时间,但却受到固液比的影响,固液比为3.3 ml/g时,固化时间最佳为7 min;硫酸钙含量为20%时,抗压强度为30 MPa,适用于临床;材料的降解速率随着硫酸钙的增多而加快[22]。

2 硫酸钙基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ISO)定义,生物相容性是指生物材料植入人体后,特定的生物组织环境与生物材料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本文主要从炎症反应、细胞毒性、肾毒性、遗传毒性及植入后局部反应等方面,对硫酸钙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进行介绍。

2.1 炎症反应

硫酸钙是一种酸性盐,植入后造成的酸性环境可能会刺激机体,在局部造成炎症反应,在临床应用中有相关报道[10,23]。鉴于此,不少研究引入偏碱性的生物材料如羟基磷灰石[6]、生物玻璃[13]等,可中和硫酸钙酸性,从而避免炎症反应的发生;此外有机高分子如聚乳酸[15]、明胶[11]、羧甲基纤维素[24]等与硫酸钙复合后,硫酸钙颗粒被有机高分子包裹,与周围组织环境接触减少,也能达到避免炎症反应发生的目的。

2.2 细胞毒性

Alfotawi等[19]将硫酸钙/聚丙烯酸复合材料与鼠L929成纤维细胞系共培养,MTT法结果表明:当细胞浸提液浓度为100 mg/ml、50 mg/ml时,硫酸钙/聚丙烯酸复合材料明显抑制了细胞的生长,pH检测浸提液呈酸性;该复合材料中聚丙烯酸降解产物呈酸性,会使周围环境酸化,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细胞的增殖、分化。Huan等[20]对小鼠L929成纤维细胞系进行培养,研究发现硫酸钙质量占比为10%~40%时,硫酸钙/硅酸钙复合材料能够促进细胞的增殖、分化,硫酸钙含量过高时会抑制细胞活性;可能是由于材料降解后细胞外液硅离子或者钙离子过多,为了维持电解质平衡,细胞失水皱缩导致细胞增殖、分化受到抑制[25,26]。

2.3 肾毒性

硫酸钙复合材料基本不经过肾脏代谢,材料本身并不造成肾毒性;然而当复合材料负载药物时,则需要警惕移植后由于药物浓度过高造成肾脏毒性作用。目前研究最为清楚的医用材料Osteoset®T,以硫酸钙为载体,并负载有浓度为4%W/W的妥布霉素;产品中药物平均半衰期为11.5 h,清除速率为7.14 L/h,体内分布为0.22 L/kg;当材料含400 mg妥布霉素时,该剂量不会对患者肾功能造成损害,但患者基础肌酐清除率下限为10 ml/min;当材料含1 200 mg、2 000 mg妥布霉素时,患者基础肌酐清除率下限分别为 30 ml/min、60 ml/min[27]。

2.4 遗传毒性

Chen等[28]采用掺锶硫酸钙与壳聚糖共同制备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移植到小鼠肌间进行体内实验,取小鼠骨髓进行涂片,观察骨髓涂片中多形红细胞的比例评估其遗传毒性作用,发现仅有少量的多形红细胞出现,但不足以认为存在遗传毒性作用,多形红细胞的出现可能是由于锶元素过多造成。对于硫酸钙复合材料,各组分(如骨组织、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壳聚糖等)都被证实无遗传毒性作用,根据GB/T 16886.3的标准,可以安全地移植到机体。

2.5 植入后局部反应

大量研究通过“肌肉植入”[29]和“骨植入”[30,31,32]的途径表明硫酸钙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植入后不会造成组织水肿、坏死、肉芽肿等局部反应,而且可以促进骨组织的修复与重建。

3 硫酸钙基复合材料的临床应用

3.1 骨填充

硫酸钙复合材料在骨填充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24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进行羟基磷灰石/硫酸钙复合材料重建,术后平均随访2年,所有患者骨折愈合良好,膝关节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功能评分26.5,上下关节面间距平均为1.18 mm[33]。在18例进行磷酸钙/硫酸钙重建的股骨头坏死患者中,术后平均随访5年,11例患者(61%)术后早期便出现股骨头塌陷,遂进一步行髋关节成形术[34]。而在 Abramo 等[35]的研究中,15 例桡骨骨折患者进行磷酸钙/硫酸钙重建,术后随访1年,所有患者骨组织愈合良好,尺桡骨畸形较术前有明显矫正。Tan等[36]对21例四肢骨肿瘤切除术后的患者进行磷酸钙/硫酸钙重建,术后平均随访1年,94%患者骨组织愈合良好。本文仅涉及到两种硫酸钙复合材料,因此还需要更多大样本、质量更高的病例对照和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分析不同硫酸钙复合材料在骨缺损重建领域的临床疗效。

3.2 骨支撑

临床上广泛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进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然而PMMA在固化过程中会释放一定热量,有可能会造成脊髓及神经的损伤,此外PMMA具有一定免疫原性,植入后可能产生免疫排斥反应[37]。硫酸钙复合材料则弥补了PMMA的不足。本文纳入文献中,一共报道了102例椎体因骨质疏松导致应力性骨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材料均为可注射硫酸钙/羟基磷灰石(质量比60%/40%),术后疼痛VAS评分、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术后无1例再发骨折情况,所有文献均认为硫酸钙/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可替代PMMA,成为新型椎体成形材料[6,38,39]。也有研究将硫酸钙复合材料用于椎体融合,Xie等[40]报道68例经前路颈椎椎体切除+椎体间融合的患者,植入硫酸钙/脱钙骨基质(35例),并与自体髂骨移植对比(33例),术后平均随访2年,融合率分别为94.3%vs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OA评分也无明显差异;但自体髂骨移植整体并发症较多。硫酸钙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良好,用于椎体成形或椎间融合有利于维持脊柱稳定性,进而避免脊髓及神经进一步损伤。

3.3 药物载体

硫酸钙复合材料作为载体运载抗生素,一方面材料本身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另一方面抗生素可有效用于骨髓炎、骨组织坏死及骨折术后的抗感染治疗。在一项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中,报道了100例慢性骨髓炎患者,经过手术彻底清创后,植入硫酸钙/羟基磷灰石,并负载有庆大霉素(175 mg庆大霉素/10 mls CS/HA),术后平均随访19.5个月,所有患者骨组织愈合良好,感染控制率达96%,仅4例出现感染复发[41]。对于开放性骨折的抗感染治疗,Bibbo等[42]采用载有万古霉素的CS/DBM复合材料治疗33例跟骨骨折的患者,平均随访22.4个月,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所有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2个月。硫酸钙复合材料作为药物载体的优势在于,不仅可以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减少药物的使用剂量,而且释放的药物主要作用于材料周围的骨组织、骨髓腔等,最大程度达到治疗目的[43]。

4 展 望

硫酸钙基复合型骨移植材料力学性能良好,降解速率适宜,极大地促进了新生骨组织的填充、攀附与沉积,并被广泛运用于骨缺损重建、椎体成形及药物载体等各个领域。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硫酸钙复合材料植入机体后所造成的炎症反应尚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作为药物载体时,相关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机制研究尚不是很清楚;此外,对于承重骨部位及较大骨缺损的修复,目前相关的临床报道尚少,还需要进行更多大样本的临床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多学科融合的发展,硫酸钙基复合型骨移植材料将会为临床医师及患者带来更多、更好的选择和希望。

猜你喜欢
硫酸钙磷灰石骨组织
硫酸钙转晶行为的研究进展
羟基磷灰石在铀富集成矿中的作用
硅+锌+蚕丝 印度研制出促进骨组织生成的新型材料
钛夹板应用于美学区引导骨组织再生1例
超声波在骨组织及骨髓活检中的应用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对大鼠骨组织中HMGB1、RAGE、OPG和RANKL表达的影响
钛酸钾晶须和硫酸钙晶须增强PA66/PVDF的摩擦学行为研究
PHBV膜与珊瑚羟基磷灰石联合修复颌骨缺损的研究
湿化学法合成羟基磷灰石晶体及其表征
提盐废卤制备硫酸钙晶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