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东北生态化民宿设计研究

2021-04-18 13:32项欣宇刘科瑶朱敏宋旸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4期
关键词:生态化文化

项欣宇 刘科瑶 朱敏 宋旸

【摘要】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而乡村民宿是乡村地域综合体缩影的体验空间。针对长春市九台区清水村东北生态化民宿设计,提出了清水村民宿发展,应以该村产业经营活动和地理环境为主的整体规划和建筑“单体嵌入”“区域增补”的具体规划及民宿借景、更新、重建的设计方法。同时对东北生态化民宿设计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民宿设计;生态化;民宿开发;文化

【中图分类号】F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4-067-03

【本文著录格式】项欣宇,刘科瑶,朱敏,宋旸.乡村振兴战略下东北生态化民宿设计研究——以长春市九台区清水村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02(04):67-69.

引言

生态化民宿是地域文化的缩影,其独特的传统聚落形态、乡土建筑风貌与本土特色文化均是地域性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乡村中的民居以物质空间形态反映着当地乡村传统制度与技术层面的特征文化,在地域性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乡村中的民居作为物质空间、传统文化与乡愁情怀的重要载体,为乡旅背景下民宿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文化基础和情感依托,因此在鄉村振兴战略下村落的民宿开发得到了大力推广。生态化的民宿开发设计是结合乡村的乡土文化、当地建筑风格、独特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将民居发展成为文化体验型住所。乡村生态化民宿的设计开发,可以在振兴乡村发展的同时,通过修复乡村格局、修缮传统民居建筑等方式去重塑当地乡村风貌,传承乡土文脉。但目前我国东北地区生态化民宿开发尚不够完善,开发设计中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生态化民宿内涵

“‘民宿一词源自日本,指凭借周围的自然景色和人文环境等资源吸引游客,将自家空置的房屋作为家庭副业进行出租,是‘贩卖别具特色乡野生活的居住场所”。[1]而生态化民宿是主要以原生态为主要的特色,采用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对乡村房屋进行设计与改造,从而实现生态化和特色化的民居民宿。在乡村民宿的设计过程中始终秉持生态的理念,保留原有民居浓郁的传统性,回归自然,对于材料的选择就地取材,以使改造后的民宿与地方自然环境良好融合。

受众对于民宿的选择实际是一种个体的审美活动。审美是一种情感的活动,也是一种精神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产生愉悦感的活动,这种愉悦感是无关乎功利的,是无利害而生愉快。人之所以要去审美,实则是为得到一种自身的确认感,人通过这些“拟人化”的物质进行情感的传递,从他人那里证明自己是人,得到一种相互确证。民宿的生态化设计将设计师主体的情感凝结在空间物质上,以一种物质形式来传递个人的感情活动,同时激发和诱导受众的情感共鸣,从而影响受众对于民宿的选择与评价。因而将“情”与“景”相融合的生态化民宿设计,不仅能使受众在民宿空间场所中体验情感的共鸣,还可提高受众在场所中愉悦体验。受众,由“景”所触发的情感,使受众对于民宿的评价呈现积极正面的情感状态,因而生态化民宿的设计其本质就是要通过物质形式将景观与情感相融并与受众达到情感间的共鸣。

合理的民宿设计应贯穿生态化理念,同时构建具有特色的生态化民宿品牌,并且有效融入该地区的文化,例如东北特色美食文化、历史文化故事等,构建起“居住、饮食、观光旅游、情感体验”的一体化、特色化的生态民宿服务体系。这种生态化民宿体系不仅表现在设计改造方面上,还应当注重生态化民宿资源经营模式上,例如发展采摘、农耕文化,开设观赏、体验等娱乐性活动;根据游客的个人需求而发展不同体验感的民宿,在设计中注重创新化、个性化、差异性。从民宿名称设计、外在形象特征、内部构造装饰等方面,充分体现当地特色与风俗人情,带给游客不一样的生态化民宿体验。与此同时,民宿可以为游客提供参与制作、享受、品尝特色饮食的体验,感受体会不同的地域特色。并关注游客的美好情感体验,通过体验具有该地区特色生态化民宿,感受当地文化特色,激发游客情感共鸣。

生态理念下的民宿设计主张“情”与“景”的有机“融合”,这不仅仅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物质与情感的“碰撞与摩擦”,同时也是一条连接传统与现代、物质与情感、城市与乡村的“纽带”,为居住于城市的居民实现了安逸、闲适的乡村生活情怀。生态化民宿设计以原有建筑形态为载体,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地保留了其原貌,并能够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地域文化、民俗特征等特点,实现其特色主题化。东北地区具有独特的民俗和人文气息,自然风光秀丽、乡间气息质朴,清水村的民宿设计就以结合乡村本土文化为特色,并突出展现当地风土人情,来形成一种独特的东北生态化民宿的设计理念。同时以此来触发游客在场域空间中的情感共鸣,同时空间中的装饰、家具的摆放以一种叙事性的设计流向进行合理布置,使游客在民宿空间中更好地体验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

二、东北生态化民宿的开发规划——以清水村为例

生态化民宿的开发与设计要结合该地区的资源条件、生产方式、地理风貌、特色文化、聚落规模等因素进行。通过对长春市九台区乡村的实地调查以该地区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地域优势为主要因素来确定乡村中适合民宿开发的区域,并针对不同的区域选择恰当的开发模式。

首先,清水村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花卉产业较发达,于2017年开发的“金色家园”苗圃培养基地园区达一百七十公顷,拥有包括美国红木、五角枫和造型榆等一百二十余种高端苗木种类,同时建立了完整的参观路线,吸引许多游客慕名前来观光。并且清水村正在筹建吉林省地区第一个村史馆,以充分展现村落的历史与特色。虽然村里生态环境和民风民俗都独具吸引力,但美中不足的是村中缺乏能够深度体验淳朴农村生活的地点,使游客无法完全融入特色乡村文化中。而本课题提供的关于东北生态化民宿的设计方案可以弥补清水村在这方面的空缺,该设计方案计划为观光游客提供观光苗圃花卉--亲自采摘浆果--垂钓抓鹅养牛--特色民居体验为一体的生态化旅游体验。以清水村的产业经营活动为主的开发规范,有效合理地利用了该村的经济和资源优势,不仅能刺激游客的消费活动,更能改善受众在村落中的文化体验,使“城里人”也能对乡村文化产生情感共鸣。

其次,清水村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清水村位于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气候温和,温度常年保持在30度以下,冬季白雪皑皑,每年都有丰富的冰雪主题活动。因此该地区在夏季避暑纳凉、冬季冰雪体验这两个方面对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根据清水村的地域优势,在民宿规划上尽可能保留地域特色,因而要依据地势环境来进行民宿的规范实施,为此该研究根据清水村地势环境将清水村内民居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级别:一类民居,地处环境接壤地带,属核心开发民居,建成后计划接待大部分游客,规划开发应以改造为主;二类民居,地处村落中心地带,属文化民居范畴,规划开发应以更新为主,将新旧建筑并置,以保留建筑的乡村文化因素,体现民居的独特“文化符号”;三类民居,地处村落交通地带,规划开发以重建为主。这种根据地势环境对民居种类进行划分的方案可以更加具体合理地进行不同类型的民宿设计,以使每户民宿都具备独特的乡村特点,丰富游客的体验。

最后,为有利于清水村民宿产业的长久发展与保护,我们对民宿的规划开发选择了独特且适当的开发模式。 我们认为就清水村当地的地理外貌与经济情况而言,“单体嵌入”模式与“区域增补”模式都较为适合。“单体嵌入”指设计规划通过“点”的形式,将单体民宿作为乡村的激活点,对乡村中单栋或几栋建筑进行改造、新建成民宿。考虑到清水村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强村,前期开发投入的资金有限,因此采用“单点嵌入”这种开发规模较小开发模式不仅能有效控制投入成本,并且也能保留地方特色。“区域增补”模式指乡村在更新重建中将原有的历史建筑保留下来,区域开发新建的建造模式,开发中将民宿作为主要的产业。该模式可遵循原始聚落風貌进行整体化、标准化、规范化建造设计。乡村民宿的规划是从整体出发,但对于打造特色的乡旅文化还应该注重对民宿内部和单体建筑的设计与创新,根据村落的整体规划和定位对单体建筑的风格外观加以引导,做到整体与个体的相互结合。同时,考虑到清水村花卉种植的特色,也可以在民宿中融入具有经济价值的绿化植物品种,建造具有鲜明乡村特色的地域性建筑,这样的民宿产业才能具有长时效、高吸引的特色。

三、东北生态化民宿的设计方法——以清水村为例

清水村民宿设计规划在充分尊重东北地区原始地貌、气候和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生态化的乡村景观及公共基础设施、设计通畅便捷的道路交通路线基础上,还需要重视高品质同时又富有东北地方文化色彩的可持续发展民宿产业和游客体验化设计。民宿作为当地民居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是乡村风情传播的一种媒介。因而在对清水村民居分级的基础上,提出了借景、更新、重建三种民宿设计的方法。在保护利用村落的自然风貌的同时营造适宜游客体验的民宿空间场所。

(一)借景——融景于室

针对清水村的中一类民居因其地处与自然环境接壤地带,可通过“借景”的方式,将景融于室中。“借景”是古典园林建筑中常用的构景手段之一,“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2]“借景”,指在观者的视力所及范围内,将好的景色组织到园林视线中的一种手法。清水村地貌奇特、周边又有山水映衬,并且冬季寒冷干燥,降雪频次较多,易形成自然雪景。因而将园林的借景手法引入到该地区的民宿室内设计中。首先对民居内部的承重结构保留,利用原始结构所分割的旧有空间,进行客房、餐饮、观景等空间的重新划分与整合。其次将观景与客房空间的原有的窗户结构进行改造增加采光面积,扩大观者视线,并且适当增加天窗,以使外部景色更好地融入室内。最后根据外部借入的景,进行室内内部装饰,通过内部装修与整体化家具作为媒介将村落材料与村落文化置入民宿建筑内部营造地域性体验场所。

(二)更新——新旧并置

针对清水村中的二类民居因其地处村落中心地带,有较强的村落文化体验和乡村建筑特色,因而通过“更新”的设计手法在旧有的建筑风格和室内设计风格上进行扩展与更新,营造一种新旧并置的形式。“更新”的设计手法要“以人为本”不仅要满足旅客的体验需求还要满足该民居使用者的具体需求。首先根据原有民居的建筑构建为基础进行水平方向扩建或者对屋顶空间进行抬高分层来增加使用面积,并在新增空间中进行相应的民宿设计。其次,在不改变面积的基础上,通过对旧有室内空间的重新划分来增加客房和文化体验场所空间。最后在建筑风貌上完全或大部分保留原有建筑立面和室内风格,通过增加地方材料、玻璃、新兴材料来营造新旧并置的表现形式,例如在室内保留“炕床”等地方元素同时在室内加入钢材、玻璃、墙绘等现代元素。“更新”的设计方式将为原有建筑注入新的活力。

(三)重建——新旧相融

针对清水村中三类民居因其地处村落交通地带,对外交流性强,可充当村落的“门面”建筑,因而重要位置的民居应进行重建或是对建筑内外立面进行重塑。地处交通地带的民居应将旧有建筑局部或全部拆除,重建为当下民宿建筑的方式。在建造上一般采用现代建造技术结合地方乡村材料的方法。在风貌重塑上保留该村落的红墙、灰瓦的样式。在室内风格上以村落特色文化为基础结合现代装饰风格,将一些现代元素植入到传统空间中来。重建后民居虽有该村落的传统元素,但其建筑外观的现代化与其他民居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外营造了新旧相融的对比美。

(四)叙事性设计方法

清水村民宿的整体设计,采用叙事性设计表达。作为地方性民宿,不论东北生态化的不同文明还是文人雅士的山水比德,民宿都与村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对于设计师而言,空间是叙事要素、观念具体化的呈现。因而对于民宿的设计要依据空间内在逻辑、秩序形塑情境,进而由空间展示转化为民宿的进程。叙事性设计方法在民宿的时空转换上,相比白话更占优势,整体设计也由此串通起来,开始变得有节奏感。设计在人流动线即“路径”的表现上,以“当地实践特色”配合人流动线的变化、发展而表达出主题与脉络的方式亦适用于民宿设计的路径表达。在设计思维中,民宿是传递情感的媒介,设计师对于民宿的设计是民宿主、民宿、环境和受众间情感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之下,设计师保留具有当地传统文化或是与环境相融的空间,以此来构成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并且叙事性设计是构建起一系列审美认同的初衷,以对自然和人文历史怀有敬畏之心,以理性科学的造物精神做出顺势而为的设计表述,力求使设计造物达到“虽为人作,宛自天开”。

四、结语

通过对九台区清水村实地考察调研,乡村民宿的规划与设计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条可行性的道路,但民宿的设计不能一概而论,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当地的生态文化所进行设计创造的居民民宿才是该产业正确合理的发展方向。针对清水村民宿产业发展以该村产业经营活动和地理环境为主的整体规划和建筑“单体嵌入”“片区增补”的具体规划及民宿借景、更新、重建的设计方法为其他地区特色化生态民宿的设计规划提供了借鉴与参考。与此同时在此次的调研与考察中发现了民宿产业后期开发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产业比较单一、民宿产业如何吸引受众进行二次消费仍值得深思、如何合理控制开发强度也需继续深入探讨。因此民宿的开发与设计仍需广大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宪锋,Xuan Wang.乡野民宿的杂糅之力——非典型古村落重生之路[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3):140-144.

[2]计成.园治[M].北京:城市建设出版社,1957.

作者简介:项欣宇(1999-),女,汉族,江苏徐州人,本科在读,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刘科瑶(1999-),女,汉族,内蒙古鄂尔多斯人,本科在读,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朱敏(1998-),女,汉族,山东菏泽人,本科在读,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与工程;宋旸(1995-),男,汉族,山西吕梁人,硕士在读,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为设计历史及理论。

猜你喜欢
生态化文化
高中历史生态化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刍议生态化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高等职业院校“1+n”信息化教学方式方法应用模式的研究
构建生态化高中英语课堂的有效途径
传承 民族 文化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化研究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