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与时代的碰撞

2021-04-18 13:32刘姝彤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4期
关键词:经典歌曲乌兰牧骑传承

【摘要】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乌兰牧骑经典歌曲演唱会(二)以贴近乌兰牧骑实际、再现乌兰牧骑风采为原则,邀请自治区优秀歌手以蒙语演唱乌兰牧骑经典歌曲为主,是对乌兰牧骑经典地传承。本文以传播学的视角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途径地改变对乌兰牧骑经典在当代语境下如何做到在传承中与历史进行互动,将经典再经典化进行解读。

【关键词】乌兰牧骑;经典歌曲;内蒙古艺术学院;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4-142-03

【本文著录格式】刘姝彤.经典与时代的碰撞——评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乌兰牧骑经典歌曲演唱会[J].中国民族博览,2021,02(04):142-144.

2020年11月8日晚七点半由内蒙古艺术学院主办,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草原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传承与研究基地、安达民族音乐传承创新与传播中心、内蒙古曲歌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在那百花盛开的草原上——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乌兰牧骑经典歌曲演唱会(二)在内蒙古艺术学院演艺厅成功举办,这是继2019年12月15日的首场乌兰牧骑经典歌曲演唱会后的第二场,与第一场音乐会时内蒙古艺术学院师生以汉语演唱的学院派传承方式不同的是,本场音乐会邀请了自治区的优秀歌手以蒙语演唱为主。本场音乐会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回信的两周年之际举办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鼓励乌兰牧骑扎根生活沃土,继续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那么,作为内蒙古艺术学院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献礼项目,本场音乐会对于作品的选择是依据怎样的标准呢?时过境迁,本场音乐会上的乌兰牧骑经典歌曲的呈现与之前又有什么不同呢?围绕这些问题,我们来一探究竟。

一、独具匠心——传播曲目的经典性

本场音乐会分为三个篇章,即蓝天的诗、花的原野、草原晨曲,皆为每个篇章中某首歌曲的歌名。第一篇章蓝天的诗包括《赞歌》《蓝天的诗》《弹起我心爱的火不思》《达古拉》《牧人浪漫曲》《万丽》,基本上都是在草原的蓝天下发生的故事,或反映草原现实生活,或歌颂草原的优美风光,或表达草原儿女对毛主席和党深厚情感;第二篇章花的原野包括《花的原野》《锡林河》《肥硕的白马》《敖包相会》《巴林马驹》,大体上是在百花盛开的草原上的故事,有美好的爱情故事,有表达牧民对家乡的热爱,有对河流、马驹的歌颂。第三篇章草原晨曲包括《草原晨曲》《彩虹》《走马》《蒙古筝》《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永远的乌兰牧骑》,主要描述内蒙古人民在党带领下奋勇向前的生活图景,表达草原儿女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可以看出本场音乐会对于节目的选择,大致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作品的经典性。从1947年至20世纪80年代数以万计的优秀创作歌曲中选取15首作品,首先考虑的就是作品的经典性。选取的歌曲思想积极向上,歌词扎根沃土,旋律优美动听,艺术性与思想性俱佳,堪称经典歌曲。

第二,作品的时代性。演唱会演唱的曲目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期间创作、传唱的歌曲,他们从侧面反映了乌兰牧骑对党和人民的深情,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回信中创作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是时代背景下的“草原红色歌曲”,是乌兰牧骑人永远做“红色文艺轻骑兵”的表征。

第三,作品的大众性。曲目是由各地乌兰牧骑演出带给广大人民的,从而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喜爱、传唱的歌曲。这些作品由专业作曲家创作,著名歌唱家演出,通过广播、录音、电视、媒体传播,从风靡草原再传向全国,被各族人民喜爱,成为家喻户晓的大众性作品。

第四,作品的代表性。曲目是1947年至20世纪80年代之间数以万计的歌曲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内蒙古当代歌曲艺术创作历史的一个缩影,至今代表着内蒙古歌曲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

从数不胜数的乌兰牧骑创作歌曲中挑选15首,这工作不仅庞大烦琐,其中的取舍更是艰难。这15首作品皆是经典乌兰牧骑歌曲中的经典之作,将乌兰牧骑经典之作搬上舞台,相信这也是策划者在实施选择曲目时所秉持的精神内核。

二、见贤思齐——传播主体地传承性

如果将本场音乐会的节目按照体裁分类,可分为三大类,即民歌、创作歌曲、舞蹈。不难发现,其中不少的创作歌曲都标明了首唱歌手和演唱歌手,这难道不是在时代的进程下传播主体——人地改变吗?例如创作歌曲《赞歌》,其首唱歌手是胡松华,在本曲演唱前大屏幕播放了胡松华当年演唱的视频,胡松华他那动情激昂、充满力量且有年代感的演唱也瞬间将我们带入了那个时代的乌兰牧骑。随后舞台上的伴奏声缓缓响起,毕力格巴特尔、额尔顿乌拉、格里格阿拉希、巴音布拉格、额尔顿苏和、孟和乌力吉图门、胡斯楞、呼和木其尔八位歌手在灯光下现身,他们悠长空灵的长调让听者仿佛置身于辽阔无垠的草原上,他们又以欢快激昂的短调歌唱出对祖国与人民的热爱。胡松华那“中国式的美声唱法”在中国整整影响了两代人,然时间流逝,胡松华这代老艺术家已经老去,乌兰牧骑歌曲迫切需要新鲜年轻的血液的注入。今日舞台上的八位歌手的倾情演绎无疑是对于乌兰牧骑经典歌曲地传承,同时体现了当下传播主体——人地传承性。

除了《赞歌》之外,传播主体地改变还体现在《蓝天的诗》《花的原野》《敖包相会》《草原晨曲》《走马》等曲目中。60年以来,一代代乌兰牧骑人迎风雪、冒寒暑,以蓝天为幕布,以草地为舞台,为广大的农牧民带去了音乐、舞蹈的欢乐和感动,带去了党和国家对广大农牧民的关怀和指引,紧密联系了党和农牧民的关系。这些乌兰牧骑经典的曲目也在一代代乌兰牧骑人地传承下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就像《锡林河》,朝鲁、图都布在乌兰恰特剧院演唱时有如滚滚河水、绵延不绝;拉苏荣的演唱则具有现代特色和时代精神;今日呼和木其爾又用他温柔且带有磁性的声线向听众将锡林河的美好娓娓道来。在时间之河永无止境的流淌下,不同的时代下不同的歌者对同一首歌曲做出不同的阐释和演唱,也会反向使歌曲在新的语境下散发新的光芒,赋予传统新的意义。本场乌兰牧骑经典歌曲演唱会传播主体——人地改变,是乌兰牧骑经典音乐文化的再经典化传承。对于经典的乌兰牧骑歌曲,首先坚持落实“传”,即保护、保存、发展、延长、延续。本场乌兰牧骑经典歌曲演唱会旨在尽可能再还原乌兰牧骑经典,不同于第一场乌兰牧骑经典歌曲演唱会时采取以内蒙古艺术学院师生用汉语演唱为主,本场邀请了自治区优秀的蒙古族歌手以母语蒙语演唱为主,力图贴近乌兰牧骑经典。当然,这种再还原是当下语境的尽量贴近,并非一味地模仿还原。再是“承”,即继承、发扬、延续、转化和创新。在“承”中既要兼收并蓄,也要以我为主,适应当下。老一辈乌兰牧骑艺术家金花就曾在首届乌兰牧骑经典歌曲演唱会中高度肯定了其其格玛演唱的《牧民歌唱共产党》,认为其其格玛将此曲发展、升华到了一个艺术作品的高度。这也恰恰证明了乌兰牧骑经典歌曲只有做到有意识的继承和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真正体现“传”与“承”的作用。

三、无旧无新——传播内容的传唱性

如果熟悉乌兰牧骑的听众不难发现,此次音乐会上的乐曲与传统乌兰牧骑的乐曲的乐器配置和作曲有了很大地改变,但又是基于乌兰牧骑经典之上的再次创新。本场音乐会的全部歌曲作品都进行了全新的交响化配置,并由管弦系、民族音乐系师生乐队伴奏。这难道不是在时代的进程下传播内容——配器地改变吗?例如《敖包相会》这个版本,王树理、吴秀云版本是由规模较小的民乐团伴奏的,伴奏乐器主要有胡琴、竹笛、扬琴、箫等,且伴奏旋律非常简单。本场音乐会《敖包相会》是由内蒙古第一代杰出作曲家通福作曲,配器是由内蒙古艺术学院青年作曲家额·那日苏进行编配,由民族音乐系师生伴奏。扬琴首先开始主题旋律,伴着清脆的三角铁。后古筝加入同样强调主题旋律,各个乐器相继加入,竹笛轻快的配为尾音,各乐器稍慢男歌手格力格阿拉希开始用蒙语演唱,伴奏古筝不断强调主题音调。女歌手孟根希都演唱,鼓声缓缓有节奏敲起。间奏中各乐器相继强调主题音调,打击乐的使用让整首乐曲变得轻快欢乐,众多乐器交融且不繁杂,配器优美动听,舒缓又令人回味无穷,在听觉上让人有美的享受。无旧无新,本场音乐会的配器手法既做到了对乌兰牧骑经典配器的“传”,又在一定意义上做出了对乌兰牧骑经典配器的“承”,赋予了乌兰牧骑经典新的意义。

这样的配器不仅赢得了现场观众的欢迎与喝彩,在严格意义上也探寻了乌兰牧骑音乐发展的新方向和新模式,赋予了传统新的意义。这对我们之后对于经典作品的解读和改编也是有借鉴意义的,在保持作品中心主旨不变的情况下,对其内容形式进行时代的改造和升华,使其可以受到当下听众的接受和喜爱,也能得到老观众的接受和肯定。那么,这次音乐会就是一场成功的将乌兰牧骑经典“传”与“承”完美契合的探索。内蒙古艺术学院将“乌兰牧骑经典”成功转化为“学院经典”,让这些优秀的乌兰牧骑经典作品走入专业音乐高校,走进高校的大学生——未来的乌兰牧骑传承人的心中,让未来的乌兰牧骑人深刻理解“乌兰牧骑”这四个字深层次的内涵,肩负起在不同语境下对乌兰牧骑经典“承”的重负,使乌兰牧骑音乐在不同的时代下都可以绽放出新的光彩。

四、日新月异 ——传播途径的多样性

在过去的六十年间,乌兰牧骑这支“组织精悍、装备轻便、人员一专多能,且以流动的方式为牧区农区演出、宣传、服务的文化工作队,秉持着“扎根生活、服务群众”的精神,扎根生活沃土,演出不受限制,只靠着马车或大巴车去往各个场所表演,因此被誉为“一辆马车上的文化工作队”。而今天,乌兰牧骑经典歌曲演唱会在内蒙古艺术学院演艺厅举办,乌兰牧骑歌曲被搬上了专业的舞台,一个舞台、布景、灯光、音响设备齐全的专业性舞台,演员的妆发、服装也有了更高、更专业的要求。听众也从广大的农民、牧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变为了今天观看音乐会的党委宣传部领导、高校教师、高校本硕博学生、专业音乐人、音乐爱好者等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同时,本场音乐会也采用了网络直播的方式,这是在近两年的社会背景下被广泛采用的一种形式。众所周知,因2019年新冠疫情的影响广大群众足不出户规避风险,网络直播如火如荼。据人民日报社报道,武汉的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过程直播就吸引了数千万观众的观看。今天,我们在那百花盛开的草原上,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乌兰牧骑经典歌曲演唱会同样采取了网络直播的方式,这样的方式不仅是考虑到了因疫情无法出入校门的内蒙古其他高校的师生,也可以很好地将乌兰牧骑音乐分享给远在他省甚至他国的高校师生及音乐人。这样一来,听众的范围更加广泛,不再局限于台下的听众,将音乐传递到了任何有网络、有兴趣的人那里。从乌兰牧骑人四处奔波演出才可以将乌兰牧骑歌曲传递到各个地方,到乌兰牧骑音乐在专业舞台上演出吸引听众主动前来,再到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在任何地方欣赏到乌兰牧骑音乐,这是传播途径在时代进程下的新变化,展现了传播途径的多样性,是新时代下对乌兰牧骑经典“传承”的独特方式,是新时代下乌兰牧骑经典走出草原、出向各族儿女、走向千家万户、走出国门的有利依托。

五、结语

百花盛开的草原不仅是指草原上百花盛开的景象,还指在这片辽阔的草原上的音乐、舞蹈、文学等花朵百花盛开的场景,这也是毛主席呼吁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场景!

60年来,乌兰牧骑深入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传承草原各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传递乌兰牧骑精神。就如杨玉成老师所说的,当代草原上流淌着两条美丽而壮阔的音乐文化之河,一条是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音乐文化之河,一条是具有70多年历史的当代音乐之河。两条河流时而分流、时而交汇、彼此互动、共同壮大、一起奔流。本场音乐会开办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承我们的草原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当代音乐之河,这是草原音乐事业走向未来的根基与不朽的动力。本场乌兰牧骑经典歌曲演唱会也让音乐高校的大学生——未来的乌兰牧骑人深切感受乌兰牧骑经典歌曲,理解乌兰牧骑精神,承担起传承乌兰牧骑经典歌曲的责任。让乌兰牧骑音乐之河流在乌兰牧骑人和内蒙古艺术学院人的共同努力下奔流不息、延绵不绝。在时间长河的不断流淌之下,烏兰牧骑歌曲的传播主体、内容和途径也会随着新时代的变化而增添新的光彩,反馈给人民大众。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不容置疑的是,往后的乌兰牧骑也必定会扎根生活沃土,密切联系群众,服务广大农牧民,创作出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的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轻骑兵”!

参考文献:

[1]乌兰杰.关于乌兰牧骑——红色文艺轻骑兵的几点感悟[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18(1).

[2]白玉刚.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乌兰牧骑的重要指示精神[J].求是,2018(7).

[3]郭晶晶.乌兰牧骑:根植传统传承创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0(3).

作者简介:刘姝彤(1996-),女,内蒙古包头市人,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2020级音乐与舞蹈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音乐与舞蹈学。

猜你喜欢
经典歌曲乌兰牧骑传承
奏响时代主旋律 唱出中国好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
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
红色轻骑?放歌草原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让经典歌曲做客写作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