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单簧管第一狂想曲》中表情术语的理解与运用

2021-04-18 13:32董乐晨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4期
关键词:单簧管德彪西

【摘要】德彪西在记谱方面的精妙是有目共睹的,充分表现了德彪西对作品构想的精细程度,也反映了他对音响效果的不同要求。作为演奏者,如果能够在学习演奏前仔细分析、比较一下谱面上的表情术语,而后再去进行演奏的话,可以更好地表达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关键词】德彪西;单簧管;表情术语

【中图分类号】J6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4-151-03

【本文著录格式】董乐晨,德彪西《单簧管第一狂想曲》中表情术语的理解与运用[J].中国民族博览,2021,02(04):151-153.

基金项目:本文获山东大学基本科研项目基金支持(项目编号:11100072064057)。

引言

单簧管是在17世纪最后十年间发明的,它的前身是古代一种名叫沙吕莫(chaiumeau)的竖笛。从单簧管开始出现在乐队编制中,担当其他管乐器的助奏,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和其他乐器一样,单簧管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诞生到发展直到繁荣的历史衍变过程,其间无数的作曲家、演奏家对推动单簧管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法国印象派代表人物德彪西(1862—1917)为单簧管所做的《单簧管第一狂想曲》是单簧管室内乐中的杰作,更是在20世纪,将单簧管的演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克罗德·德彪西 Claude Debussy(1862-1918),杰出的法国作曲家。他于1873年入巴黎音乐学院,在十余年的学习中一直是才华出众的学生,并以大合唱《浪子》获罗马奖。后与以马拉美为首的象征主义诗人的诗歌为歌词写作了许多歌曲。并根据马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了管弦乐序曲《牧神午后》,还根据比利时诗人梅特林克戏剧写出了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他摆脱瓦格纳歌剧的影响,创造了具有独特个性的表现手法。

声乐作品的创作是德彪西最重要的创作方面。他的歌曲创作富有很强烈的个性,首先表现在他对诗歌的选择上,贪婪地阅读诗歌是德彪西与浪漫主义作曲家共有的特点。从德彪西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对诗歌或者诗人的选择很挑剔,他没有为劣诗谱过曲,被他选作歌词的有魏尔兰、波德莱尔、马拉美等人的作品。即使选择不具有国际影响的诗人的作品,也都是文学性很高的作品。尤其是对向《马拉美三首诗》这样抽象、晦涩的歌词,恐怕也只有德彪西和他的印象主义能够表达出象征主义的魅力。而这些恰恰证明了德彪西的文学功底的深厚,在管弦乐作品上表现为丰富的表情术语,甚至有些术语直接来自诗歌中的单词。这些独特的表情术语也是印象主义特点的重要组成方面之一。

钢琴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阿拉伯斯克》《贝加摩组曲》接近浪漫主义风格;《版面》、《欢乐岛》、两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则为印象主义的精品。管弦乐曲《夜曲》《大海》《伊贝利亚》中都有不少生动的篇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此时他已患癌症,于1918年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

1909年,当时作为巴黎音乐学院高等评议委员会成员的德彪西应邀为该院的器乐演奏比赛写下了这首单簧管的参赛作品,并与1910年完成。《单簧管第一狂想曲》是德彪西创作生涯顶峰时期的成功作品之一,作为20世纪的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在创作该作品时没有采用奏鸣曲这种自莫扎特以来已经普遍采用,甚至已经成为音乐创作定式的结构形式,而是采用了称之为具有“英雄气概,民族题材且情辞并茂”的器乐体裁即狂想曲这种形式为基本框架,由于德彪西特别喜欢这首作品,他又将此曲的钢琴部分改编成管弦乐队伴奏。此曲注明“如梦幻般的”,先以朦胧的情景表现氛围,然后再以松散的和弦和琶音在速度变化中的呈现,使整个作品像它的名字一样充满幻想的情绪。

一、作品表情术语的分析

怎样演奏好这一杰出的作品,使其能够在21世纪的今天继续它应有的魅力,首先应从分析该作品的表情术语的角度出发,进而为演奏者提供更为丰满的作品阐释。

是德彪西一手把音乐带入了20世纪,他对后世诸如拉威尔、斯特拉斯基文、席曼诺夫斯基等许多20世纪杰出的音乐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对音乐进行二次诠释的演奏者,如果能够细心地分析、判断、寻找出作曲家通过表情术语所表达出的对音乐的不同要求后,再演奏出的音乐一定会更加真实。总之,音乐表演的创造,既要重视音乐作品的原作,又要体现出表演者的具有个性的理解和创造。德彪西在记谱方面的精妙是有目共睹的,充分表现德彪西对作品构想的精细程度,也反映的他对音响效果的不同要求。

Reveusement lent。

(幻想、缓慢地),在钢琴简单而又不失优雅的节奏中,逐步展开旋律,由钢琴率先奏出的三个八度音程仿佛掷在湖面上的石块,荡起的涟漪圈圈散去,自然的气息渐渐弥漫开来。

标号1第2小节 doux et expressif(甜美而有表情的)。

第20小節,cedez(让步)。

这个单词原意是“让步”,在这里我们可以翻译为“略微松弛”,它与“retenu”(渐慢)相比,“cedez”的幅度要小一些。从字面上不难理解,“cedez”仅是“退让”的感觉,而在“retenu”的提示下,我们的动作则要大得多了 ,而且“retenu”较常在全曲尾声时出现。找出这些表情术语的内在差别,能够为我们在分析作品上有所提示。另外,第20小节是第1段落的最后一小节,位于第1段落bG调与第2段落D调的转折处,在演奏时应注意把握好“cedez”的感觉,为下一段落的开始做好准备。

标号2,poco mosso(稍活跃些)。

指比标号1的速度稍快,但作曲家没有用像“稍快”“略快”这样的词,而是选择了“稍活跃些”,我认为他的本意是想激发起演奏者内在的活跃,使旋律流动地自然些,而不仅是“快”起来这么简单。在调性上,这一段落转为D大调,与上一段落相比旋律明朗了许多。在实际演奏中,应提前吸入饱满的气息,在“P”提示下,利用符点音符内在的跳跃性,使旋律自然地流动起来。快,而不呆板。流动,是这一表情术语所要强调的。

在演奏中,建议前四拍保持速度,从第五拍开始渐快。而且前四拍连线后的吐音不要太短,还是从第五拍开始吐音短一些,颗粒性强一点。

第36小节,en retenant peu a peu jusquau 1 tempo

(一点一点地变慢直到回到标号1的速度)

第39小节,retenu(突慢)

在这里要求立即变慢,后面的乐句按次慢速进行下去,而不再继续放慢。这就是“ritardando”与“rallentando”的区别。

标号3,Ⅰ tempo (回到标号1的速度)

标号4第45小节 le double plus vite(双倍速度)

指要比前面的速度快一倍。

我们通过对第36—45小节的分析可以发现作曲家在这一段落频繁地转换速度和调性,突出体现了印象派作品所特有的令人难以捕捉的色彩明暗的变化。德彪斯是一位革命性的音乐家,他创新和声与旋律,在他的音乐中,色彩、音色与节奏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和声与旋律。虽然他的作品还存在着调性,以本曲为例,调性先后经过了八次变化,调性的明确性已经大大削弱,到了濒临溃散的地步。这一方面反映了作曲家丰富的创作技巧,同时也反映出德彪西对传统音乐的批判。

标号5,moderement anime(scherzando)“有节制地活泼(诙谐地)”

这样的感觉听起来仿佛很复杂,被清晨阳光所沐浴下的港湾,朦胧而又丰富,迷离而又多彩,如同克洛德·莫奈(claude. monet)的《日出·印象》,在自然中捕捉瞬息万变的色彩。色彩朦胧,轮廓模糊,还有色调变化得难以分辨,这些可视为印象派音乐的特点。不仅如此,在德彪西的音乐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简短的主题动机,朦胧、飘逸、幽静的音乐气氛。了解了这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德彪西及其同时期的音乐作品风格。“动静相合”正是这个术语背后所蕴藏的含义。

在标号5中,德彪西标记了很多关于强弱关系的表情术语:P、piuP、PP、piuPP等等,还有很多很细微的情绪变化,这都表达了作曲家对音乐演奏者不单单是完成音符这样简单,更有在音响音色上不同的要求。

对于音响变化的处理,不仅在单簧管上,对于任何一种乐器来说都是一个技术难点,同时也是考验演奏者对于音色处理以及基本功掌握情况的重要方式之一,更是各种演奏比赛评委对选手评判的重要标准。

而音乐的强弱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强不等于快,弱不等于慢”。这就要求演奏者在练习中对音响效果要有多层次的追求的把握,层次越多,越细致,在音乐表现方面就越有力,音乐的可塑性也就越强,表情也就越丰满。音色的多层次变化对于表现印象派音乐的特点中的明暗變化尤为重要。

标号6,a tempo (moderement anime)“回到原速(中等快的,过度活泼的)”

第96小节,scherzando (诙谐的)。

这是一串略带幽默而又极富舞蹈节奏的乐句,不禁让人联想起许多喜剧电影中的配乐片断。对于像这一小节的吐音节奏型,虽是在“P”的指引下,但舌头的强度仍可稍微有力一些,以求奏出来的吐音干脆、利落而且有弹性。但无论在任何力度下,舌头的动作万不可过于紧张,舌根不要动,仅仅是用舌尖靠上的部分去触碰哨片的靠下一点的位置,动作要迅速,有弹性,切不可拖泥带水。

标号7第114小节,leger(轻、轻巧的)

标号8第132小节,apec charme(有魅力、妩媚地)

第141小节,delicatement(精致地、纤细、娇柔地)

这一系列的术语精妙之致,充满想像力,仿佛诗人的语言,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作曲家深厚的文学功底。

对于这样的表情术语,在演奏时更应注意对应乐句音色的处理。“音响的强弱是自然界中光线强弱的音乐表现,音色的变化是光线照射物体时的音乐描绘”这是印象派音乐追求的表现手段,也是区别于其他流派的重要特征。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更应对作曲家的记谱做出更深层次的挖掘,以求在演奏时贴近作曲家的写作意图。

标号9第152小节,Ⅰ tempo(回到标号1的速度)。

同样是表达“回到原速”,本曲中却出现了不同的术语: “a tempo” “Ⅰ tempo” “au mouvt” “en retenant peu a peu jusquau 1 tempo” 等等。它们看似一样,其实有着内在的区别。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又可以发现作曲家对速度的要求是多么的明确以及严格,对作品的音乐个性追求到了极致。

标号10第169小节,plus anime(活泼、活跃地)

这个主题(169—171小节)已经反复出现在该作品中(第一次:标号6,第96小节;第二次:标号7,第112小节)。以片段零碎的动机做自由的发展是印象派作曲家经常使用的创作手法。同时,拥有多个主题并以不同的手法进行发展和再现也是《单簧管第一狂想曲》一个显著的写作特点。我们需要做的是分析和判断出第一次出现与第二次出现即“再现”之间在音乐处理方面的区别与联系,以便听众能够更好地掌握作品的旋律进程,理解作品内涵。

二、结语

德彪西所创作的《单簧管第一狂想曲》是单簧管的发展历史上不朽的杰作。德彪西以他对音乐的独特的感触,强烈的音乐风格以及丰富的作曲技巧使单簧管的表现力大为扩展。该作品影响了此后一大批作曲家对单簧管音乐的探索,这里包括鲁宾斯坦、布朗克、梅撒热等等,他们都对单簧管音乐今天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努力。

本文从《单簧管第一狂想曲》的记谱法中表情术语的分析作为切入点,透过这一角度对作品的理解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阐释角度。

参考文献:

[1]江晨.如何学习和演奏印象派作品[J].钢琴艺术,2004(8).

[2]汤普森.德彪西—一个人和一个艺术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3]徐华英.外国音乐边沿用语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4]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董乐晨(1985-),男,山东济南,汉族,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单簧管和室内乐的演奏与教学。

猜你喜欢
单簧管德彪西
美丽的邂逅
论单簧管在交响乐中的运用
论单簧管在交响乐中的运用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单簧管音色在重奏时的表现力
关于拉威尔《水的嬉戏》与德彪西《水中倒影》的情感比较分析
印象派音乐中管弦乐的语言形成分析
论单簧管在交响乐团中的地位与作用
午后的牧神
德彪西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