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中艺术文化传承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策略探析

2021-04-18 15:54王馨聆
艺术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旅游开发社会工作

摘要:本文基于对民族艺术文化、民族特色概念的认知,通过文献的阅读和整合,发现民族地区在艺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了居民对本民族艺术文化的认同感削弱、民居特色建筑翻建与消失、民族技艺后继乏人、民族歌舞逐渐模糊、民族习俗内涵消失等一系列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本文通过探讨文化传承在现代性干预下面临的难题,认为首先要培养人民对本民族的艺术文化认同感;其次,要把文化保护放在旅游开发的首位,制定合理科学的规划管制;最后,需要政府改进相关政策,培养和引入文化、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目前社会工作的大环境下,对社会工作者能够实施的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方案。

关键词:艺术文化;旅游开发;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3-00-02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千百年生活实践中逐渐积淀下来的生产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文娱生活等的总和,是一个民族集体创造、共同享有并世代传承的艺术文化,因此我们对于民族艺术文化既要保护,又要进行适度开发,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推动其实现延续和传承发展。

民族艺术文化包括民族歌舞、民族语言、民族技艺、民族服饰、民族习俗等形式。在现代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以贵州省都匀市的民族艺术文化为例,在民族歌舞中,布依族和苗族具有种类繁多的山歌和舞蹈,但是最终呈现在大众面前的寥寥无几且拘于形式,除了村寨中老一辈人还会哼唱以外,只有当地专门培养的表演班子精通。新一代的年轻人对民族歌舞不重视,转而追随潮流音乐,使得流传下来的民族歌舞越来越少。

在民族语言上,布依语和苗语原先都没有系统的文字,近代以后才慢慢形成了文字,许多族人并不太会书写本民族的文字。在汉语文化的冲击下,大家慢慢摒弃了民族语言改而说汉语进行交流,使得年轻一辈基本上不再掌握本民族的语言。

在民族技艺上,布依族和苗族精通刺绣、织花、蜡染等技艺。但是这些技艺大多是依靠手工,费时费力,在科技化机械化的今天逐步失传。同时,后继无人也是民族技艺逐渐失传的一大原因,年轻人不愿学习传统技艺,因为它的可获利益和实用性在现代性社会变得越来越小,青壮年大多选择外出务工来维持生活[1]。

在民族服装上,布依族的花色和样式比苗族更艳丽,这也是当地在节日庆典时选择布依族服饰的原因。苗族服饰在汉族文化的融合下偏于朴素和实用。目前现代服饰已经慢慢代替民族服饰,成为少数民族的日常穿着。

在民族习俗上,因为与现代文化接轨,人们更加注重过国家节日而非本民族的庆典。民族习俗所蕴含的意义有些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社会。例如传统苗族人家以佩戴银饰的多少和大小来象征自家的财富和社会地位,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银价越来越低,已经不再适用于象征财富。因此,很多民族习俗开始成为各个民族旅游品牌开发的特色。

本文通过对艺术文化现状的探讨,对艺术文化发展在现代性干预下面临的难题进行总结。

1 艺术文化传承在现代性干预下面临的难题

1.1 民族艺术文化遗产遭遇“建设性”破坏

在现代化进程中,都匀市郊区许多古老的民族村寨和民居建筑遭到破坏。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民族村子出现老龄化现象。目前都匀市的民族村大都分布在距离城市中心比较远、经济发展相对跟不上的地方,村中大量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去讨生活,使得村子里只剩下年迈的老人以及儿童,具有民族特色的村落开始失去原先负责维护的年轻主体,许多民居建筑的年龄非常久远,致使村子里许多建筑产生了残垣断壁、年久失修的危险局面[2]。

第二,过度的旅游开发。都匀市一些寨子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过度开发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又因为不重视艺术文化内涵,许多民族文化遗产被开发得面目全非,已经不再具有民族特色,变得程序化和商业化。另外,在没有做好具体的科学规划和管理机制时,盲目对古老的民居建筑进行翻修,使其原有面貌渐渐消失而越来越商业化、格式化。

1.2 旅游规划体系不够健全,开发方式单一

旅游规划需要做到既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又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既满足游客的现代性需求,又保持民族特色。

在文化旅游资源方面,许多村寨建设重复性开发,同质化现象严重,容易造成游客审美疲劳。同时缺乏合理的交通道路建设,没有详细的指路标,游客根本找不到目的地在哪里。

1.3 民族艺术文化趋同化

随着外来游客的进入,人们的视野日渐开阔,民族艺术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外界影响,许多民族的年轻人不愿穿本民族的服饰,完全一副现代打扮;很多民族的青年已不会唱本民族的民歌民谣,而更喜欢听唱流行歌曲,同时对于传统的民族技艺嗤之以鼻,认为其费时费力,没有多大价值;人们不愿意重复老一辈千篇一律的农耕生活,而选择走出去看外面的世界。原有的生活环境开始改变,现代元素的融入使得本民族的特色慢慢消失。

1.4 民族艺术文化庸俗化

民族旅游之所以能促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归根结底主要是因为游客对于其他民族艺术文化的兴趣。每个民族习俗都有其渊源和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民族习俗背后的意义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社会。在民族艺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很多民族习俗更是作为旅游活动被开发出来,这样的做法有利有弊。从利的方面看,可以促进民族旅游品牌的形成,带動旅游经济的增长;从弊的方面看,对民族习俗的开发可能会因为迎合游客的喜好,变得庸俗化、商业化。一些旅游相关部门对民族习俗的内涵认识不清,为了吸引游客,在开发时盲目采取常规单一的方式,对当地的民族艺术文化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如苗族的民族习俗中有祭祀仪式,只有在固定的时间点才能进行,一般是向上天感谢食物的丰收,是当地人精神的归宿。但在近几年的旅游开发过程中,为了吸引游客,不论时间不论场合,村寨里的人不断重演这些仪式,使得这些仪式渐渐失去了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变得形式化,致使文化失落,在往后的特色旅游发展中难以为继[3]。

1.5 民族地区人才流失

在当前都匀市的文化资源开发中,因为传统建筑和历史遗迹等物质文化是实存的,所以重视对其的保护与开发,而没有发现民族技艺、民族习俗、民族语言等非物质艺术文化正面临巨大的失传危机,因为愿意去学习和了解的人越来越少。

一方面,愿意接受文化传承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年轻人是民族艺术文化重要的传承者和发展者,但是在外来文化的渗透下,村寨里的年轻一代认识不到民族艺术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对本民族的文化缺乏自信和认同感。都匀市的许多民族村寨一般地理位置偏远,经济落后,即使有人对民族文化感兴趣,但因为生活的压力也没有时间接触民族文化,通常选择外出务工。这是文化传承出现后继乏人现象的原因。另一方面,传承人老龄化现象普遍。都匀布依族、苗族的民族技艺大多依靠手工,且耗时较长、工序繁杂,致使在这个机械化不断发展的时代,掌握相应民族技艺的民间艺人越来越少,且年龄都比较大。同时多数传承人的文化水平较低,大多不会写字,许多民族手工技艺没有相关的文字记载而只能靠实践口手相传。因此,很多民族技艺都面临失传危机。同时,传统的民族技艺还有不同的传承方式,大多是师徒传承,有些甚至传男不传女,这些传统的传承规矩无疑加剧了后继乏人的状况[4]。

1.6 艺术文化保护意识缺乏

一方面,政府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民族村寨进行保护开发,在没有根据民族艺术文化的内涵制定开发规划之前,就直接对其进行开发和翻修,使珍贵的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另一方面,都匀市的民族旅游开发正处在初步阶段,规划方案缺乏长远性,没有建立合理的旅游经济分配机制让利于民,使得居民没有从中获得相应的利益,又因为生活环境被打扰而对此产生怀疑甚至抵制的态度。都匀市许多古老的民族村寨开始推翻老民居建筑而修建新的砖瓦房;许多年轻人觉得民族技艺没有赚钱的价值而选择外出打工;会说甚至是能听懂民族语言的人因为老龄化而逐渐减少,年轻一代中已经很难再找出懂布依族语言的人;民族服饰不再流行。村民对本民族文化认识与文化认同的缺乏,使得民族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分崩离析。同时游客在民族地区旅游时缺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针对在旅游开发中艺术文化发展出现的种种问题,本文提出社会工作介入的策略。

2 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2.1 微观层面

社会工作者要重视当地居民的主体地位,通过对当地艺术文化进行走访记录和宣传倡导,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还可以在当地寻找对民族艺术文化感兴趣的年轻人,让他们与相应的手艺人接触,学习民族艺术文化,培养艺术文化的传承人才。同时成为居民与政府机构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实地考察切实了解居民的想法和相关诉求,并及时进行反映,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应增强游客的文化保护意识,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游客进行劝诫。可以组织当地居民张贴保护环境的警示牌,对当地的旅游人流量进行适当的控制[5]。

2.2 中观层面

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各个村落社区中开展艺术文化教育和宣传,组织策划文化活动,开设当地文化艺术小课堂,激发居民的热情,从而增强居民保护当地艺术文化的意识[6]。民族艺术博物馆是记录艺术文化、民族风情和民族历史的重要载体,对于居民德育教育和传承文化有重要作用。社会工作者可在社区中发动居民建立自己的民族艺术文化博物馆,让当地居民从更深层次了解自己本地的艺术文化,从而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对当地年轻人做好引导和渲染,给他们种下保护当地艺术文化的种子;给当地的老年人以心灵慰藉,让他们知道当地的民族文化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流失,更不会被后代遗忘[7]。

2.3 宏观层面

社会工作者可以提倡并帮助政府制定符合实际地方状况的艺术文化保护政策和旅游开发规划,切实避免企业机构对民族艺术工艺品等进行过度开发和包装从而丧失民族特色[8]。

首先要切实了解当地民族文化和内涵,尊重当地居民的开发意愿,为了防止重复性开发,应具体了解各个寨子的不同特色,制定不同的民族活动方案;其次要对旅游地区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规划交通路线;最后合理地对民族习俗和民族工艺品进行开发,将对艺术文化的保护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布依族、苗族的刺绣手工艺品可以适当融入现代元素,促进布依族刺绣图案的改良。把握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的程度,在避免文化趋同化的同时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3 结语

目前,社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阶段,艺术文化资源在民族发展和旅游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成为民族地区获得发展的动力源泉,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有利于实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都匀市民族艺术文化发展的现状调查,分析了目前民族艺术文化传承在现代性干预下面临的难题,切实感受到了探索有效的艺术文化保护工作和居民参与的重要性。本文从三个层面所提出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还存在一些不足,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希望大家能够增强艺术文化保护意识,加入文化传承保护的行列中来。

参考文献:

[1] 刘君军.贵州罗甸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17,15(02):40-43.

[2] 张梦洁.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6.

[3] 朱石凤.云南省泸西县城子古村现代化变迁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问题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5.

[4] 张雪梅.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评《中国民族服装艺术传承与发展》[J].印染助剂,2020,37(09):66.

[5] 叶宏,方艳,杨颜佳.花腰傣服饰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社会工作介入——以新平县戛洒镇为例[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4,30(07):18-22.

[6] 馬莉.社区教育中民间艺术传承的路径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20.

[7] 余缅萍,侯晓琳,肖芳丽.社会工作介入民俗文化的探索——以广州市增城区S村街口述历史的行动研究为例[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9(S1):74-76.

[8] 赵洁.民族社会工作和民族文化的保护、创新、传承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09):150.

作者简介:王馨聆(1997—),女,贵州都匀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旅游开发社会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
庆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分析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