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法“和润课堂”:内涵、特征与路径

2021-04-18 23:25董一红
关键词:教学路径道德与法治

摘要:“和润课堂”是针对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普遍存在的“离、空、灌、偏”问题,提出并实践的一种教学主张。基于儿童生长的天性、教学过程的本质、品德形成的规律来解读“和润课堂”的内涵。从亲和力、吸引力、针对性三个方面分析“和润课堂”的特征,阐明“和润课堂”从创设情境、观察生疑、唤醒经验、体验自悟到实践导行的教学路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和润课堂”;教学路径

當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普遍存在着脱离生活、空洞说教、概念化灌输、偏重认知等现象,学生厌烦,心存抵触,知而不信,言而不行。窃以为,要取得教学实效,就必须破解“教与学两张皮、知与行两条路”的问题,无论是教育理念、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步骤、形态,都应该和润晓畅、亲切自然。只有站在儿童立场,顺应儿童天性,遵循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教育教学的节奏与学生成长的节律才能和谐呼应,课堂教学才会温润融洽。为此,我将2007年提出的小学语文“和润课堂”主张迁移至小学德法学科,研究、反思与重构小学德法学科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提出小学德法“和润课堂”的教学主张。

一、“和润课堂”的内涵

《广雅》说,“和,谐也”;《广韵》说,“和,不坚不柔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有和谐、协调、相应、和顺、平和、和善、和睦、融洽、喜悦、适中、舒适等各种美好的意义。“润”的本义是雨水下流,滋润万物。《易·系辞》说,“润之以风雨”;《论衡·雷虚》说,“雨润万物”;《礼记·聘义》说,“温润而泽”;唐代诗人杜甫更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千古名句,表达对美好自然的赞美。此外,“润”还有浸润、恩惠、利益、细腻光滑、修饰使之有光彩、扶助使之得到好处等多种向好的含义。

“和润课堂”源于我对和谐交互、润泽童心的教育境界的一贯憧憬,也基于我从教至今对儿童教育、德法教学的经验与理解。“和润课堂”的“和”,是通道、途径、方法,更是目的、愿景;“润”是策略,讲求艺术性、创造性,崇尚教学过程的自然无痕之境。“和润”作为一种教育教学主张,是柔性的、协调、充满爱意的,是多彩、多样、充满个性的。

解读“和润课堂”的内涵,要基于儿童生长的天性、教学过程的本质以及品德形成的规律。

(一)儿童生长的天性,呼唤“和润”的成长环境

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一般来说,儿童喜爱玩耍而害怕拘束,好比草木刚萌芽,如果提供一个好的生态环境,它就能迅速生长;如果摧残压制,它就会衰竭枯萎。“和润课堂”高度关爱儿童生长的天性和成长的规律,主张让儿童欢欣鼓舞地发展,因喜爱(教育)生活而热爱学习(生活),在教育教学中如同沐浴着和风细雨的花草树木,萌发勃勃生机,日新月异,不断进步。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启迪“和润”的教育策略

教学过程是一种教与学双边交互的认识活动。夸美纽斯认为:“一个能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课堂教学中的“和润”表现为民主的教学环境与机制、富有亲和力的教学态度,体现为顺应儿童天性、带有关爱意味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学方法应该是柔性的,而不是刚烈的;是细腻的,而不是粗野的;是亲切的,而不是生硬的。我们要在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开展活动,让学生自悟,而非灌输;要隐匿教训意味,采取因势利导的策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选择、行动。

(三)品德形成的规律,需要“和润”的教育过程

“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发展有两个基本程式,一是‘外塑—内化—内生—外化的品德形成程式,一是‘他律—自律—自觉—自为的品德发展程式。我们把这两个程式视作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与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和润课堂”注重教育教学节奏与学生心理发展、品德发展节律的合拍。从儿童的接受心理来看,由于教学内容的符号化、去情境化、去生活化,本来源于生活的鲜活材料失去了感性,变成了单一、理性、晦涩的“知识”,儿童会拒绝接受或隐性抗拒。对此,教师要想办法对枯燥的符号进行生活赋能、审美变形,让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顺势而下,尽可能地将刚硬的德法内容变成和风细雨,进入儿童的心田。儿童在“儿童的”心田里活动、生长,从“他律”到“自律”,进而变为“自觉、自为”,这样的品德发展过程和润而无痕。

二、“和润课堂”的特征

首先是亲和力。“和润课堂”的亲和力体现在教师、学习伙伴、学习内容三方面:教师要有亲和力,充满爱心,当面对学生的时候,其声音、神态能自然地浸入学生的心灵;学习伙伴要有亲和力,他们互相尊重,在轻松、合作、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一起成长;教学内容要有亲和力,它们不再是枯燥、晦涩的符号,而是根植于鲜活的生活,并将回归、指导学生的真实生活。

其次是吸引力。“和润课堂”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学生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教师要从生活中引入丰富的教学资源,便于学生开展观察、体验、探究、思辨等一系列活动,让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其中,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悟得道理,在思辨中提高道德判断力,在实践中养成智慧与良好品行。

最后是针对性。“和润课堂”讲求找准起点、学在疑点、评说盲点。教师要找准学生的现实起点,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要学在疑点,带着问题主动学习,为自身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评价要找到盲点,如果教师在学生“看不见”的地方做出评说,能让学生茅塞顿开,于曲径迷惑处通幽,在山重水复间见路,对自己和周围世界产生新的认识,获得新的生长。

三、“和润课堂”的教学流程

小学德法“和润课堂”包括“创设情境(外塑)、观察生疑(内化)、唤醒经验(内化)、体验自悟(内生)、实践导行(外化)”五个环节或板块。

(一)创设情境:在整体情境中卷入学习

由于教材内容的碎片化,往往不利于学生卷入学习、深度学习。“和润课堂”强调创设整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整体情境创设常用两种方法:一是将整节课设置为一个完整的活动,由几个环节组成,如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上学路上》一课,教师创设上学路上安全坐车、过斑马线、走人行横道、过红绿灯等一系列“動线”过程的情境,让学生整节课都沉浸在完整的生活化学习情境中。二是将几个关联的主题情境组成一个完整的行动(叙事)情境,如苏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彬彬有礼》一课,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走进“知礼苑”,探究礼仪常识;走进“正衣馆”,学习穿衣打扮;走进“修身堂”,练习坐立行走。这三个情境看似独立,却有内在联系,组成了一个整体的行动(叙事)情境,具有鲜明的生活化特征,生动、自然,吸引学生卷入学习,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体验与思考。

(二)观察生疑:在细节观察中生疑发问

学生入情入境后,教师要引导他们积极观察、思考、生疑、发问。如《上学路上》一课,当教学推进到“过红绿灯”的情境,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在有红绿灯的路口,还要交警在指挥,这一细节使学生生疑:为什么有了红绿灯,还要交警来指挥呢?当红绿灯和交警的指挥不一致时,该听谁的呢?生疑发问处就是学习的起点,学生产生了探究的欲望与需求,当即进入探究活动,有针对性地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因需而学,效果很好。

(三)唤醒经验:在班本学习中积淀经验

针对授课班级学生的独特性而设计的教学方案,即为“班本”。其中,独特性既指本班学生独有的经验,又是存在于他们心中的真实问题,也是他们身边的独有资源……如教学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爱心的传递者》一课,为了让学生懂得“爱心在身边,助人从我做起”的道理,教师利用本班新进转学生这一资源,让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刚刚从别的学校转学至此的同学,一个人来到陌生的集体,有哪些地方需要帮助?如果你来到新的学校、新的班级,遇见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大家给了你很多帮助,哪些帮助让你感到特别幸福?……由此,学生通过身边的事例,懂得奉献爱心的美好,懂得助人要讲究方法,争做爱心的传递者。这样的班本学习,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课堂更有亲和力、吸引力,对真实生活产生了“看得见”的指导意义,学生自然积淀了经验。

(四)体验自悟:在活动体验中升华感悟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会完全理解。”可见,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思辨。自己悟得,才能“完全理解”。如,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我们神圣的国土》中有“我国的陆地面积与欧洲差不多”这句话,如果仅仅告诉学生这个结论,难以打动学生的心弦。“和润课堂”倡导学生从地球仪或世界地图上找一找自己的国家和邻国,比一比面积的大小。学生发现:我国陆地面积和整个欧洲差不多大,而欧洲由四十多个国家组成,所以我国陆地面积相当于欧洲四十多个国家面积的总和。这一发现,令学生惊叹,自豪感油然而生。又如,《上学路上》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道思辨题:走到路口,绿灯闪烁,只剩下几秒了,此时,该不该过去?通过辩论,学生发现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而提高了道德判断力。

“和润课堂”摒弃空洞说教和概念化灌输,倡导引领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一个个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悟得。道德学习由此变得感性,从外塑走向内生。

(五)实践导行:在回归生活中智慧导行

小学德法课来源于生活,也终将回归学生的生活,外化为行动的自觉,才有意义。“和润课堂”特别强调实践,重视生活智慧的启迪、实践空间的延展、行为习惯的养成。如,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欢欢喜喜庆国庆》一课,学生在学习后感受到国旗、国歌、国徽是国家的象征,神圣而崇高。“和润课堂”不止步于此,而是引导学生探究:在生活中如何尊重国旗,如国庆节活动散场后,手中的小红旗怎样处理?升国旗、唱国歌的时候,又应该怎么做?……由此,鼓励学生去践行、习得,真正做到了课堂向生活延伸。

“创设情境→观察生疑→唤醒经验→体验自悟→实践导行”只是“和润课堂”的基本路径,并非模式化、一成不变的。实践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程与教材,选择不同的教法,构建一个随物赋形的“和润课堂”,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本文系江苏省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小学道德与法治‘和润课堂构建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2017JK12ZB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董一红.外啄里啐,中年再出发——我的专业成长故事[J].教育视界,2017(5).

[2] 丁锦宏,冯卫东,严清,等.走近教育大师——中外教育家言论辑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李季.德性内生:论儿童品德的自我建构[J].中小学德育,2012(1).

[4] 董一红.构建有温度的爱国主义道德与法治课堂[J].教学与管理,2020(20).

[5] 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余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教学路径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激发小学生语文教学主动提问的课堂教学路径
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德国音乐学教育
基于能力本位、探索汽车检测维修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路径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强化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