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电影赏析类课程教学理念与方法探析

2021-04-18 23:34薛征
文教资料 2021年1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薛征

摘   要: 电影赏析类课程是当代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类课程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电影艺术审美品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电影艺术作品的能力。本文认为电影赏析类课程应在通识性与专业性、历史性与当代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之间保持平衡,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创新,充分实现其在通识教育中的价值。

关键词: 通识教育   电影赏析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通识教育在当今中国的大学教育体系中处于重要位置,很多高校相继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与此同时,几乎每所开展通识教育的综合类大学都会开设电影赏析类课程。电影赏析类课程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自身所处的时代和文化。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影像的时代,或者说一个影像主义的时代。”①(11)电影赏析类课程在选修时并不需要受过前期的知识训练,并且课程本身时常会跟踪一些近期的热门影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常常成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最受学生青睐的课程之一。尽管如此,如何才能真正达到大学通识教育的目的依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从通识性与专业性、历史性与当代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等方面,对通识教育电影赏析类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探索。

一、通识性与专业性

作为通识教育的电影赏析类课程首先应把课程的通识性放在首位。专业电影教育和通识电影教育之间有着较为显著的区别。专业性的电影教育“要依据指令性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组织课程,在专业设置上要求尽量全面且单个专业口径小”②。通识教育意味着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该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学习和对话,使其具有某种“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接受某种“共同的教育”,从而“建立大学所有师生的共同文化语言”③。专业课程有自身的课程设置体系,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各门课程互相配合和补充。在专业电影教育中,电影理论、电影史、电影批评、电影制作、电影产业等课程按照培养计划安排在大学期间的不同阶段。通识教育中的电影课程则预设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和年级,对于课程知识的掌握都是零起点。不同大学电影赏析类课程在具体名称和讲授内容上,会受到学校任课教师研究方向的影响,赏析影片的范围可能包含某种年代、区域或者类型的限定,但整体而言,电影赏析类课程划定的影片范围通常会比较广泛,面向的授课对象是非电影专业的学生,并不要求有前期的理论基础和相关的知识储备。

正是由于授课对象的不同学科背景,学生可以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事实上,电影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传统学科的影响,不断在传统学科中汲取养分,在此基础上产生电影哲学、电影美学、电影心理学、电影社会学、电影符号学等新兴交叉学科。电影赏析类课程可以通过对具体影片的分析和讲授,向学生展示思考和阐释电影文本的不同方法和角度。比如对于悬疑片大师希区柯克的电影,不同的理论家和批评家进行过不同的解读。在对希区柯克影片的赏析中,完全可以从精神分析、文化研究、意识形态等不同角度进行,使学生了解不同学科方法在电影学领域的融会贯通。除了不同学科方法的融会贯通之外,通识教育还应对学生学习和成长中面临的普遍问题进行回应,帮助学生思考自身关切的社会和文化问题,为其提供讨论平台。比如彼得·威尔在电影《死亡诗社》中,就对学校教育体制和方法进行了反思与呈现,这样的题材和表现方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以通过对片中主要人物的分析,对电影的美学特征和思想内涵进行深入探讨。

另一方面,在强调通识教育电影课程的通识性的同时,还要兼顾电影学科的专业性。电影媒介和电影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视听语言和叙事体系。电影學科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理论传统和研究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具有电影学科的专业性。看懂一部电影的能力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但细致描述和分析一部电影的能力却并非如此。对于在电影知识方面几乎零基础的学生来说,将其引入电影学领域的第一步是基本电影知识的传授。比如只有对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景别概念,推、拉、摇、移、跟等镜头运动的基本方式有所了解,才能对影片画面进行比较准确的描述。除此之外,不同镜头类型、不同拍摄角度、不同构图方式对于影像表现的影响也属于电影语言的基本知识,在课程教学之初应让学生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对影片的叙事结构、叙事主题和美学风格等进行解读。如果学生无法准确地复述影片的某个特定场景及视听表达方式,那么进一步深入解读显然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电影知识的前提下,才可能引导学生真正进入电影的分析之中。不能由于通识课程的性质,忽略电影专业的理论知识传授,否则可能得不偿失。

二、历史性与当代性

同其他传统艺术相比,电影是一门相当年轻的艺术形式,是“唯一一门人类知晓其诞生日的艺术”④(1)。其一百多年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在电影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电影流派与风格。通识教育电影课程应为学生提供历史性的视野。由于学生学科背景和课程学时的限制,任课教师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对电影史的各个角落、国别电影的发展等做特别细致入微的讲解。但在具体影片分析之前及影片分析过程中,应该尽量拓展和补充相关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对电影史的基本脉络有个大体的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于具体导演和影片在电影史中的地位和贡献有较为清晰的理解。通过对电影史上的经典影片的赏析,学生可以建立比较视野,认识到当我们对一部电影的艺术价值进行评判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将其放置在宏观的电影史的语境下,探讨这样一部电影在电影类型、电影语言、电影技巧、电影思想方面的创新,正是这些创新使一部电影成为艺术杰作。在讲授过程中,可以尝试以点带面,对跟具体影片相关的电影史进行回溯式的讲解。比如当我们选择一部黑色电影作为赏析对象时,可以追溯到德国的表现主义电影传统,使学生了解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造型、布光和摄影方式如何影响黑色电影的视觉表达。

与此同时,选择赏析影片时要兼顾电影艺术的当代性。在媒介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大学生很容易获得最新的电影资讯,随之可能产生某种困惑:一部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影片的艺术成就在哪里,我们该如何讨论和分析这样一部影片,比如近年来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影片《艺术家》《鸟人》《爱乐之城》等。如果可以在电影赏析类课程中对此做出及时而有效的回应,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当代电影的了解,又可以提高他们对于电影赏析课程的学习兴趣。比如《艺术家》作为一部元电影,如何表现电影史上默片向有声片转折的重要时刻,在这样一个重要时刻电影人和电影理论家做出了什么样的回应,该片以何种视听形式对此进行了表现。《鸟人》作为一部反超级英雄电影,同我们熟知的漫画式的超级英雄电影之间构成了怎样一种对话关系,对今天的艺术和大众文化进行了怎样的思考。通过《爱乐之城》,探讨电影史上的歌舞片产生于何种背景,经历了怎样的演进,形成了怎样的歌舞片独有的叙事方式和表达方式。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对上述影片的赏析中传递给学生。电影艺术的历史性和当代性并非截然对立,两者可以贯穿,在不断的回溯和比较中理解电影艺术的发展进程和不断演变。

三、艺术性与观赏性

电影赏析事实上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欣赏,一部分是分析。在选择具体的赏析影片时,首先要保证的是所选影片的艺术性。只有让学生欣赏到有较强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影片,学生才能逐步形成艺术欣赏品位。毫无疑问,一些当代热门的流行影片会对学生产生更强的视听刺激,具有更高的吸引力,如果只选择这样一种类型的影片,那么这样一门课就失去自身的价值。学生完全可以课后去电影院或者通过追踪最新的电影资讯获得相关体验和知识。这也是电影赏析课程同普通的观影会之间的重要区别。通识教育电影赏析课程的首要任务是在大量的影片中甄选出适合学生观赏和分析的影片,这些影片应具有在电影艺术史中的代表性。“经典电影是那些树立标准的电影。……经典电影之所以与众不同,比其他影片更能改变我们判断电影优劣的标准,进而改变电影这门艺术的命运。经典电影有着与众不同的高度和形式,成为电影历史和美学的界标”⑤(10)。电影赏析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在对经典影片的赏析中对艺术特色风格、思想内涵产生更加深刻的领悟,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审美品位和思辨能力,所选影片的艺术性至关重要。

在具体影片选择中,需对受众的观影经验和知识背景有所考虑。在电影史上,有一些电影作品虽然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但对于电影初学者来说,叙事节奏较为缓慢,较难进入电影情境,因此显得比较沉闷。如果不选择这一类型的影片,则学生无法理解艺术电影的传统和表达方式。任课教师需要做好平衡工作,在选择电影史上重要作品的同时,适当兼顾学生对于观赏性的需求,在保证艺术性的前提下,对观赏性进行适度考量。比如查理·卓别林的电影既有鲜明的喜剧风格,又有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还包含对于工业时代的人的异化,社会的两极分化,以及对于战争与法西斯主义的反思,显然是较好的欣赏和分析的对象文本。恩斯特·刘别谦和比利·怀德的电影也是如此,可以将对影片的赏析与好莱坞的片场制度、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方式等结合起来。伍迪·艾伦的一些影片不仅有对于很多社会问题的思考,还包含对于电影这种媒介和艺术形式自身的思索。“大多数好电影都旨在表现某种风格、体现某种情调或反映创作者所构建的某种意象。一位电影导演会在某一点上触发你的想象力,激起你对其他作品的渴望”⑥(14)。任课教师可以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感受到电影大师的叙事魅力,通过激发学生的观赏兴趣,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探索。

四、理论性与实践性

电影赏析类课程虽然包含感性的欣赏性内容,但在本质上是一种理论教学。在赏析一部电影时,首先在感性的层面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仅限于此还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理性的反思,思考影片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联,电影作者表达了何种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是通过何种方式在影片中表达出来的。都需要建立在理论分析和阐释的基础之上,而不能单纯地建立在观影直觉基础上。影片分析不仅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更是一种严谨的思维训练,包含一系列理论论证的过程。比如在分析影片《飞越疯人院》时,可能需要了解一些精神分析学的理论知识,以及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古典时期疯狂史》中对于疯癫与文明关系的探讨,甚至包括影片拍摄年代的文化背景和思想氛围。在此基础上,才能对这样一部电影进行比较充分的解析。在电影赏析课程中,任课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并且将这种理论思维方法传达给学生。通过影片赏析,首先培养学生对于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兴趣,使学生了解电影的基本知识,对电影史上的流派和风格有感性认识,在影片视听语言分析的基础上,对电影的艺术特质和文化内涵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用习得的电影理论知识对当下电影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除了理论思维训练之外,电影赏析类课程具有某种实践性的延伸。电影赏析的最终完成形式可以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于电影形式和内容的口头评述,另一方面是电影评论文章的書面写作。对于影片的口头评述可以在课堂讨论中进行。只有在对影片细节的反复讨论中,学生对于影片的理解才能不断深化,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分析一部影片。设置电影赏析类课程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以小班教学为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讨论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与其他学生展开交流。课堂讨论和交流是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由于选课人数较多,这种课堂讨论和交流在通识教育课程中较为缺乏,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改进。

除口头评述之外,任课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进行电影评论写作的能力。电影评论是“一种独立的写作和表意实践”④(1)。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之间有一定区别。一些学生可能在口头表达时滔滔不绝,但到了真正动笔写作时,依然发现无处着手。“在评写电影的时候,你的个人感情、预期和反应可能是一篇智性文章的开始,同时必须积极地反思这些情感、预期和反应的来由,以及它是如何与电影中的客观因素相联系的:它在电影史上的位置、文化背景和形式策略等”⑦(18)。电影评论写作能力的培养是电影赏析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将其作为整门课程的最终成果。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电影赏析课程学习之后,应该具有完成一篇电影评论写作的能力。既包括分析角度的新颖,理论知识的全面,逻辑推理的严密,论证的充分,又包括语言文字表达的流畅,以及文章格式的规范。特别在文章格式的规范性方面,教师需要着重加以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和学术规范。可结合平时课堂表现,将电影评论写作的完成情况作为期末考核主要依据。

总而言之,电影赏析类课程是当代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学者指出的:“理解电影和掌握视听语言交流方式,是现代人必备的文化素质。”①(12)一门合格的通识教育电影赏析课程应该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电影艺术审美品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电影艺术作品的能力。任课教师需要在通识性与专业性、历史性与当代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之间保持平衡,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创新,充分实现电影赏析类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价值。

注释:

①尹鸿.当代电影艺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②王志敏,赵楠.中国影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的若干问题[J].艺术百家,2009(2).

③甘阳.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

④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⑤李洋.目光的伦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⑥罗杰·伊伯特.伟大的电影[M].殷宴,周博群,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⑦蒂莫西·科里根.如何写影评[M].宋美凤,刘曦,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