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反思

2021-04-18 01:00王华李艳洁
文教资料 2021年1期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新工科实践教学

王华 李艳洁

摘   要: 以工科办学为主的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不可避免地受到工科办学的定位、管理、评价标准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工科的实践教学的办学定位、实践模式、管理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产生了趋同化的影响,一方面推进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断对实践教学进行探索,提高办学质量。另一方面产生了以工科标准推行的实践教学环节,限制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进一步深化,应给予汉语言文学专业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

关键词: 新工科   汉语言文学专业   实践教学

高等院校的应用型办学定位,回顾其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另一个阶段是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第一阶段起源于2014年,教育部提出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部在2014年度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与此同时,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要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的要求[2]。这些都说明了中国高等教育初步形成了以社会实践为人才质量评价标准的高等教育指导思想。不仅如此,国家根据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对高等院校,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在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经过不断探索,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高等院校的规划已经落实。

随之而来的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打造兼有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即教育质量问题。各高校不断探索应用型办学理念与质量评价体系,但是与时代高速发展不匹配的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落后——人才数量与质量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2018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要求“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要“搭建学生科学实践和创新创业平台,推动高质量师生共创,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3]。这可以说是第二阶段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2018年的《意见》与2015年的《决定》相比,对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应用型本科人才质量要求相比,除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外,还对本科人才提出了能够创新创业的要求,即高校在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1.第一阶段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

早在2014年,蚌埠学院就积极响应教育部推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质”的办学理念和“地方性、应用型、工程化”的办学定位[4]。并且认为实践教学是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抓手,实践教学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因此,在教学各个环节都积极推动本科实践教学活动。为此,特别修订2015版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蚌埠学院教务处硬性规定了几个指标,具体表现为:一是要求课程专业教师思考如何在本课程中落实“地方性、应用型、工程化”的办学定位,在课程设计环节考虑本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在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中明确课时量,作为“工程化”量化的落实。二是蚌埠學院在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硬性规定了实践教学的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0%,学生毕业必须获得规定的相应实践学分。三是支持各本科专业到校外进行实践教学,鼓励各专业到校外企业、工厂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给予学生外出实践路费补贴。四是要求各专业对实践教学活动有详细的组织计划、安排,为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学校加强对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考核管理,等等。

在蚌埠学院全面落实“地方性、应用型、工程化”的办学定位的推动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各课程依据教师对本课程的实际情况分析确定实践教学课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明确的课时分配。

蚌埠学院的硬性推动存在简单粗暴、管理上“一刀切”的问题,甚至教师对“工程化”的理解也存在较大的分歧,但是,的确对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起到了推动作用,教师无论是否认同学院的“工程化”理念,面对必须完成的课程课时分配任务,不得不思考本课程可能进行的实践教学。这一思考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来说,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手段,都体现了多样性和丰富性,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更多可以探索的途径。

2.第二阶段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

随着蚌埠学院对“地方性”办学理念界定的地域范围为皖北地区;“应用型”办学理念更是依据教育部要求落实到创新创业方面;比较之下,“工程化”的办学理念有了较大的变化,学院领导更多地认为“工程化”是工科办学要系统、程序、规范、逻辑,符合国际标准,完成工程化认定,即办学的工程化管理。构建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思路是: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围绕素质、能力培养,以实践技能训练为目标,以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组合为中心,以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改革和实践教学条件体系的完善为保证,形成一个相对独立、整体优化并与理论教学有机统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因此,在201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纠正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各门课程必须进行实践教学,必须具有实践课时这一硬性课时,要求教师依据课程的实际情况,理论课程不再强制性要求必须分配实践课时。但是对包括创新创业在内的实践教学要求更高,首先表现在学院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的学分最少占总学分的25%。

从表五可以看出,2018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虽然专业基础课程实践学分与集中实践学分明显比2015版下降了,但是总的实践学分却比2018版增加了1.5学分,还是在整体学分下降了25学分的状况下,一方面可以证实学院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多么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另一方面显示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多样性。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建立了集入学教育和安全教育、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毕业教育、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社会责任教育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形式与政策教育等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据实践类型的差异、实践方式的针对性,如创新创业实践采用竞赛或技能鉴定的方式,社会责任教育采用志愿服务或实践的方式。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虽然努力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设计,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成为进一步推动实践教学、提高应用型办学质量的阻碍。

1.实践教学观的分歧与整合问题

一方面,无论是工科还是文科,以实践教学强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对于如何进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方式与实践教学的手段方法,存在不可调和的分歧。以工科为主的高校,经过协商妥协,肯定工科的实践办学观与实践教学模式,并以工科实践教学模式要求文科实践教学采取相同模式,同时否定文科的传统实践理念。何谓工科的实践模式?在蚌埠学院,工科分校内与校外实践,校内实践指依托实验室或见习工厂进行的学生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是指在工厂(实习基地)进行的实践。工科实践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学生将所学课堂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的能力。工科实践体现出鲜明的理论与实践的区分。当整个学院以工科实践模式要求文科实践,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冲击非常大。因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的实践教学在工科专业看来,实践与理论的区分不如工科鲜明。如,2015年为完成学院的各科课程实践课时任务,见表一中的“试验/上机/实践”列,各门课程都有实践教学课时,实践内容有讨論、作品阐释、习题等。但是到了2018年,表三中很明显很多课程的实践课时变为0,因为学院领导认为有些课程的确是理论课程,不能强制性地要求所有课程都设置实践课时,并且认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讨论、作品阐释、习题等是教学手段方法,不是实践。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不认同这一观点。如“文学概论”老师认为习题就是考查学生对所学文学理论是否能运用到实践中,即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与批评,教师对习题的批阅、讲解,就是实践指导。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观一直存在分歧,只是被行政要求整合了。

2.轻视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

以工科为主的高校,普遍以科工的管理制度与指导思想管理文科专业办学,实行工理文一体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实践教学也不例外。部分高校在管理过程中表现出轻视文科实践的现象,具体表现首先是实验室建设问题。一方面,无论从国家还是省部级,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办学质量评估时,实验室都是考核的一项。另一方面,累计十多年的申请都无法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申办到哪怕一间教室作为专业的校内实践教学场所。

其次是对于理工科与文科教师同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毕业设计(论文),出现同工不同酬的绩效工资文件,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毕业论文指导课时为6课时/生,理工科教师的指导课时为8课时/生,低于理工科教师的指导课时。

3.汉语言文专业实践教学的管理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管理问题主要体现为:一是学院一体化管理制度的限制。工科、理科与文科拥有不同的专业特色,学院管理应该尊重这一特色,目前学院管理“一刀切”,用符合工科专业的管理制度涵盖其他学科专业,其实是管理者的惰性思想、轻视思想带来的问题。

二是行政领导的人治管理问题。学院领导的教育观念借行政力量进行推广,尤其是领导出身工科,因为多年接受工科专业训练,自然以工科模式涵盖其他学科专业,落实在实践教学方面尤其明显。如,2017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负责人姚国建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安排在新开拓的实践基地隰县屏山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此次校外实践效果无论师生都很满意[5](29-34)。但是学院领导以地方性办学应立足皖北为由,拒绝汉语言文学专业师生去皖南进行实践教学。地方性办学是指最终培养的人才为地方服务,而不是不能利用其他地方的资源进行教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不能局限于皖北,皖南与其他地域的教学资源完全可以利用。如果教学资源只局限于皖北,就是自我局限化、自我狭隘化,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进措施

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既是专业教学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实际上又是一个系统。目前,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反思总结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改进的措施,要从外因与内因两方面入手。

1.外因方面措施

首先需要学院领导尊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与差异性,不能将工科的实践模式与评价方式生搬硬套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同样,管理方式不能“一刀切”,应该更灵活,根据专业的特点,允许存在差异。其次,给予专业进行实践教学一定的自主权限,隔行如隔山,尊重专业实践教学的不同意见。管得太细太死,不利于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限制专业实践教学新的探索。

2.内因方面措施

内因方面主要指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观念存在分歧。原因之一是教师从教授的课程出发理解实践教学,认为自己的课程非常重要,应该以此为基点,设置实践教学,导致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出现片面性、狭隘性。原因之二是对“应用型”的理解不同,带来对实践教学的分歧,体现为“应用型”层次方面的差异,一些教师理解专业应用型人才,就是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另一些教师认为这种应用型层次太低,他们理解的应用型包含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运用。这两种对应用型的理解都没有问题,但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集中实践教学中,主要要求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创新性应用不做硬性要求,到了毕业论文(设计)则有创新应用的硬性要求。

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关注中国现阶段发展状况,尤其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文化自信”,需要教学顶层设计,支持符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设计具有精准性、针对性,以生为本,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6/22/content_8901.htm.2014-6.22.

[2]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EB/OL].http://www.beijingreview.com.cn/special/2015/ssw/201511/t20151102_ 800041719.html.2017.10.17.

[3]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2018.10.8.

[4]蚌埠学院概况介绍[EB/OL].http://www.bbc.edu.cn/2014/0812/c8a6380/page.htm.

[5]李桦,姚国建.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实践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1).

基金项目: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合作委员会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2018jyxm0107);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文学课程群建设思路与实践》(2018jyxm1325)。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学专业新工科实践教学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文化多元视野下吉林省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