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几点认识

2021-04-20 02:16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
数学大世界 2021年8期
关键词:表面积活动课长方体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 徐 荣

教师通过设计问题或任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其自主参与到活动之中,探索数学知识,提升学习效率。

一、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开展实践活动课的关键就是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引导其认真观察、细心思考、大胆操作、手脑并用,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形成更深刻的体会。

比如,讲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给出了以下题目:“要在公路中间的一块平行四边形空地上(见图1)种草坪,已知1 平方米草坪的价格是12 元。种这片草坪需要多少元?”学生能很快反应出实际要求的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这部分知识是未知的,于是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长方形框架,让学生捏住一组对角并向外拉,观察变成了什么图形,结合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猜想。有的学生开始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相邻两条边的乘积,但是发现继续拉动对角时边长不变,面积却在逐渐变小,所以该猜想不成立。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高也一直在变小,猜想其面积等于底乘高。教师展示图2 中的两个图形,让学生想办法求出面积,初步渗透转化思想与割补法,接着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等方式,自主探索怎样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求面积,培养其探究能力。

图1

图2

二、注重活动的交互性,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时要注重交互性,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让其通过交流讨论学习他人的优点,发现和弥补自己的不足,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比如,在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给出了以下探究问题:“一个长方体木箱长1.2 米,宽0.8 米,高0.6 米,做这个木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木板?如果这个木箱无盖呢?”教师让学生认真审题,然后稍加引导:“要求至少用多少平方米的木板,实际上是求什么?怎样才能求出整体的面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接着,教师让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纸盒,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试着用剪刀操作纸盒,观察每个面的特点,分析表面积等于什么。经过操作和讨论,学生发现长方体的表面积等于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其中相对面的面积相等,三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和宽、宽和高、长和高,而无盖就是没有上边的面,可以用剩下的五个面相加,也可以用六个面减去一个面。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见解,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共同提升。

三、提升活动的开放性,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实践活动课的形式更加灵活,教师也要不断尝试和总结经验,融入创新元素,提升活动的开放性,点燃学生的参与热情,拓展其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解“平均数”时,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问题:“上周末,东东和小伙伴参加了环保小卫士的活动,他们在街道上收集矿泉水瓶,东东所在的第一组共4 个人,大家分别收集了13、12、11和16 个,第二组共5 个人,他们分别收集了14、10、12、11 和13个。第二组的学生认为自己组表现得好,因为收集得更多,但东东认为这不公平,因为第一组人数少。你们能帮他们评评理吗?想一想应该怎么算?”有的学生认为要计算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才公平,于是教师要求其进行小组讨论,探索怎样计算平均数。有的组采用了比较“讨巧”的方法,将第一组中的16 个瓶子分出去一个,给捡到12 个的同学,再给捡到11 个的同学2 个,这样每个人就都是13 个了,第二组也这样分,结果是每个人收集12 个瓶子。有的组则是直接计算:(13+12+11+16)÷4=13(个),(14+10+12+11+13)÷5=12(个),同样能得到答案,而且更加简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实践活动课是小学生十分喜爱的教学形式之一,教师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引入生活实例,拉近学生和数学的距离,使其认识到数学的重要用途,增强学习动机,提高活动参与度,在实践过程中锻炼各项能力,提升数学水平与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表面积活动课长方体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在低年级的实践与探究
巧求表面积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求正方体的表面积
活动课
抓不变量巧解题
表面积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