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家长乐配合,教师先得善沟通

2021-04-20 03:56杨雪梅邹鹏
广东教育·综合 2021年3期
关键词:班主任目标家长

杨雪梅 邹鹏

时常听到班主任发出慨叹:“家长一点也不配合工作”“没有给力的家长,老师再怎么发力也于事无补”……听得多了,便不免有所思考:真的是家长不愿配合、不懂配合,还是教师的沟通交流方式影响了家长的配合度?

带着探究的姿态,我留心了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细枝末节,也从中探寻“配合缺失”的根源。通过与自身工作的实践比对,我认为班主任如果在沟通之中能稍稍修正一下节奏和方式,还是可以搭建起家校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沟通与合作的桥梁的。

一、用具体化的指导替代空洞式的要求

“各位家长,‘十一小长假马上就要开始了,对咱们这班特殊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社会生活能力的提升,家长不能什么都代劳,也不能一直把孩子圈养在家里,不然以后走上社会了,他们肯定不能适应,一定要多多放手,给孩子融入社会、锻炼自我的机会……”

这是一位班主任假期前和家长沟通的内容。一番道理谈下来后,家长无不连连点头称是。但假期回来后,班主任却满脸怒色:这一帮家长根本就没长心,难道是帮我养孩子的吗?

真的是家长不肯合作吗?其实不然!问题在于教师的指导方式:只告诉家长某种道理,却缺少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当需要家长配合或帮助时,我通常会这样提要求:“本周我们学习了叠被子,以后回去,家长就可以把这件事放手交给孩子了。”“孩子们已经认识人民币了,去超市的时候,试着让他们自己去结账。”这样沟通后,每次休假回来,我收到的都是家长满足的回馈:孩子在学校里确实学到了许多,老师这得是付出了多少心血呀!

明确目标,将要求具体化,这是教师和家长之间有效沟通的先决条件。当这一条件缺失或模糊时,家长们无论表面上再怎么认可,内心里终归是迷茫的,教师的指导自然也就换不来有力度、有效度的配合。

二、将“我和你”的对立变形为“我们”的比肩

无意间听到邻班的班主任抱怨家长“说话语气太冲、对老师爱答不理”,这样的态度“沟通都不顺畅,又谈什么合作呢”,确实如此,当教师和家长连简单的交流都不和谐,那就更难搭建起合作的桥梁了。

作为班主任,我们非常有必要深度审视自己的表述方式:当与家长沟通时,我是以什么样的姿态进行的,又把自己放在了什么位置?“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當教师能以合作心、同理心与家长站在同样的高度、同样的角度去探讨问题时,无形之中就会消除身份上的对立与隔膜,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反之,若教师在交流中不注意自己的言辞,用诸如“你家孩子、你们的家庭教育如何如何,我怎样怎样”之类的语言,无形之中就把自己置于家长的对立面,生发出交流的壁障。

沟通之时,关照言语细节,多用“我们的孩子”“我们的班级”这类的言辞将家长拉到与自己比肩的位置,无疑是一条巧妙的合作之道。这条道的畅通,需要班主任的细心和慧心。

三、以分段式的目标替代大一统的要求

曾经读过一则小故事:1984年,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两年后的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他又一次折桂。在回顾自己优秀成绩的取得时,他认为将大目标划分为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才是制胜的关键。

这个故事不禁让我联想到了班主任工作。当很多同行抱怨家长不配合时,有没有想过可能是因为自己提出的要求过高、过多或者是过远了?比如有的教师面对一个刚入学的新生家长,噼里啪啦就是这样一顿要求:“我们一定要从学习、纪律、生活能力等各个方面培养孩子,让他们通过九年的训练后回归社会,长成有为青年……”面对这么长的战线、这么多需要关注和培养的点,家长不焦头烂额才怪。反之,如果第一个周把目标锁定在孩子专注力的培养上,第二个周能在肯定之前成绩的基础上鼓励孩子自己完成某项任务……把孩子的学习划分成一个个更易达成的小目标,家长就更容易感受到合作的力量。

赢得家长的配合并不难,因为班主任和家长都有着“为了孩子成长”这一共同的朝向,但要真正收获合作也不易,因为班主任的沟通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家长的配合力度。作为班主任,如果我们面对家长时能够多一些对现状的考量,多一些对家长的体恤,会沟通、善引领,那么这座合作之桥必定顺畅无碍。

猜你喜欢
班主任目标家长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夸夸我的班主任
我心中的好家长
班主任
家长请吃药Ⅱ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