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路”需“投石”

2021-04-20 12:04王玢宁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问路笔者微信

王玢宁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素材是指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就是未经总结和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推论可得,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素材,是可以用来解释、说明该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理论,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各种材料。为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而精心选择的素材,不能成为课堂的“累赘”。那么,应该如何運用教学素材,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甚至成为课堂的中心呢?笔者在本文以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中“维护国家安全”的教学为例,试着探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学素材的有效运用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之间的关系。

一、以“图文”为“石”,直达目标

教学“维护国家安全”时,笔者首先通过一些时事素材,让学生分辨出国家安全包括哪些内容。讲到“军事安全”时,大部分学生对军事知识知之甚少,也缺乏对军事知识的兴趣,因而理解较为困难。为了让学生理解透彻,笔者联想之前看到的一则新闻:官兵慎在微信“晒步”。同时,利用初中生对手机、微信的特殊情感,开展一次教学尝试。

通过阅读材料,以及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很容易了解危害国家军事安全的行为有哪些。虽然手机、微信是学生的兴趣点,但大段的文字让好不容易产生的兴趣又大大减少。于是,课堂又回归到最传统的讲授模式。这与笔者预设的情况完全不同。学生对参与课堂并没有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更谈不上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这时,就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

二、以“奇闻”为“石”,直击心灵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大兴趣,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师选用的素材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讲到国家安全的种类时,笔者第一次尝试选择“生态安全”的有关素材。

了解学生兴趣,了解学生的学情,对于一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用“水葫芦”的素材,的确能够轻松得出结论,但却平淡无奇,激不起水花。用“泄密邮件”这个“奇闻”素材,能立即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课堂。从学生的各种回答可以看出,学生愿意在课堂中思考,愿意在课堂中展现自我。笔者认为,这就是学习主动性的最好体现。

三、以“国事”为“石”,直至大脑

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一节课充满欢声笑语,通常会选择许多有趣的素材。这些有趣的素材,会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轻松的事。但这似乎忽略了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仅体现在积极回答问题、积极配合老师方面,更体现在主动思考后能得出有思维含量的结论。“维护国家安全”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知道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懂得人人都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角。那么,如何让学生理解“人人都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角”就成了这节课的难点和重点。例如,笔者尝试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发给学生学习单,使其理解和掌握这个知识点。目标中的“人人”该如何体现?笔者尝试找到各种素材,体现社会中的各个角色都在承担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学习单中的素材,都是国家大事。因为相对指向明确,学生的回答较统一。关于“中美贸易战”,教师原本的预设较简单,预设学生指出有关经济的国家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承担维护经济安全的责任。结果,学生的回答却给了教师非常大的惊喜,展现了学生在面临“国家大事”时,思维激烈碰撞后的火花。可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充分调动。

我们总认为,国家大事离学生很远。但没想到,能够引发学生头脑风暴的教学素材,却是这些“很遥远”的国家大事。关于国家大事,学生也能发表独到见解。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素材的有效运用,应努力遵循上述三点原则,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生本课堂”,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课堂成为学生能够遨游其中的知识海洋。

猜你喜欢
问路笔者微信
问路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明明问路
微信
微信
微信
问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