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原特色体育产业发展研究*

2021-04-22 06:28朱文杰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少林中原体育产业

朱文杰

(许昌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近年来,随着全省各项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也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河南省有诸多优秀的具有中原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也需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进程中协同发展,积极探索中原特色体育产业创新发展对于河南省中原崛起大业和缓解社会主要矛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当前河南省中原特色体育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

1.1 中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国际赛事举办情况,少林武术、太极拳等赛事已享誉国内外

河南是享誉国内外的武术大省,在我国武术发展进程中一直占有特殊的地位,有着丰富的武术资源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少林”“太极”和“心意六合”三大拳种的发祥地。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办赛规模越来越大,参加人数也越来越多,在国内外影响比较大。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目前已举办12届,在刚结束的第十二届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共有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的团队参赛,国外团队111支,国内129支,共参赛队240支,总参加人数达2212名。[2]2016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上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还荣获了“全国十佳精品赛事”。少林武术还多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备受世人的关注,是观众最喜欢的节目,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被评为精品赛事。由此可见少林武术和太极拳早已享誉海内外。

1.2 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旅游资源丰富。八大古都河南独占其四,八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遍布河南省东西南北中,分布合理。目前,河南省已成功申报了27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此外,目前河南境内现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4处世界地质公园、10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1处国家AAAAA级景区(见表1)。形成了一个由古都名城、历史文物、古代建筑和自然景观共同构成的河南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全貌,为中原特色体育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表1 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文化产业特色鲜明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等文件精神要求积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为弘扬中华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贡献。在国家审批通过的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河南省获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少林武术、太极拳(陈氏)、狮舞(文狮子、小相狮子)、八极拳(月山八极拳)、心意六合拳、撂石锁、苌家拳、东北庄杂技、高跷等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心意六合拳、八极拳、苌家拳、打铁花、少林功夫、太极拳、东北庄杂技、石锁、 黄派查拳、通背拳、梅花拳等26项之多(见表2)。河南省和各地市也不断审批了一些省、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与传承给予了政策支持。

表2 河南省获批的国家级和省级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览

2 当前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与人民群众健身需求存在的突出矛盾

2.1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低,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旅游的健身需求

近年来,随着健身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参与体育旅游的热情越来越高,体育旅游深受广大健身和旅游爱好者的青睐。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开发程度较低,没有很好地利用资源优势。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与体育旅游的结合方面,做的较好的是少林武术,少林武术与少林寺旅游区有一定历史渊源,有着较好的合作基础,登封市也充分利用了少林武术的影响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取得了很好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开封的清明上河园景区开展了蹴鞠表演,也是游客最为表演喜欢的项目之一,对于蹴鞠的传承与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其它大部分旅游景区则没有较好的开展体育旅游,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旅游的健身需求。

2.2 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滞后且分布不均衡,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健身多样化需求

目前,河南省的健身休闲产业与发达地区相比发展较为滞后,且分布不够合理、不够均衡。而滑雪、漂流等主要集中于西部及西南部山区,例如尧山滑雪乐园、尧山大峡谷滑雪场、尧山明珠国际滑雪场等等均是利用的尧山的山地资源优势,此外还有中岳嵩顶滑雪度假区、老界岭滑雪场、南阳老界岭滑雪场、禹州大鸿寨滑雪场、伏牛山滑雪场、嵩山滑雪场、桃花峪雪场,这些滑雪场均大都位于河南省的西部及西南地区,这些地区有着先天的地理优势适合开发滑雪、漂流等健身休闲项目。漂流项目还必须有一定的水资源,局限性更为明显,目前发展较好的有尧山大峡谷漂流、重渡沟漂流、洛河漂流、宝天曼峡谷漂流、木札岭峡谷漂流等漂流休闲产业也均是集中在西部及西南地区。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立项建设的信阳市鸡公山户外运动休闲小镇、郑州市新郑市新郑县龙西体育小镇、驻马店市确山县老乐山北泉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等三个休闲小镇也主要集中在南都地区。由此可见现有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分布不够均衡,部分健身休闲项目发展较为滞后,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多样化需求。

2.3 体育竞赛表演活动开展不够,不能满足群众观赏赛事需求

目前,省内在竞技体育赛事方面主要有建业足球、天冠男排、银鸽女排等球队参加等全国的职业联赛,但几支职业队近些年的战绩不是很理想,职业球队的数量和竞技水平较发达地区差距还是较大。篮球方面,没有省内的职业队参加国内职业联赛,观众无法看到自己的队伍参加全国赛事是一大遗憾。但近些年省体育局主办了“赊店老酒-河南省男子篮球联赛”这一非职业化的比赛,这一举措成为了全国省级篮球联赛的先行者。目前省内所有的地市均组队参赛,每届赛事有一百余场比赛,参赛运动员400余人,现场观赛人数累积超过30万人,网络直播观看累积超过300万。经过几届赛事的沉淀和经验积累,该项赛事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其他项目举办类似赛事起到了示范作用。但总体来说体育竞赛表演活动发展仍较为滞后,不能满足群众观赏赛事需求。

2.4 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设施建设效果明显,但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健身需求

截止到2020年,我省体育场地数量21.3万个,已建成两场三馆459个,乡镇和贫困村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全覆盖,其他行政村和城市社区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94%和9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2m2,体育场地设施的不断完善,为群众就地就近健身提供了活动场所,更成为全民健身顺利推进的保障。[2]但是,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优质的体育场地资源配置主要集中在地级市及下辖的部分县(市、区),乡镇一级资源配置缺乏。由于一些城市的部分体育公共服务项目引入市场机制后,部分体育场馆与健身指导服务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高消费现象,超出低收入人群承受能力。此外,人民群众因喜爱及擅长的项目各不相同,那么对场地、场馆需求的也各不相同。众口难调,造成一部分锻炼人群没有适合的健身场地。目前学除了高校之外其他学校的场地对社区的开放程度还仍然不够。因此,现有的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设施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

2.5 公共体育服务管理组织网络与健身指导体系还不健全,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健身服务需求

目前,我省县级以上体育社会组织4429个,体育俱乐部1103个,与此同时,基层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者、科学健身的指导者——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在我省已经发展壮大到28.2万人,他们奔忙在全省城乡由近4.3万个健身站点“织”成的健身服务网络之中,为群众带来科学的健身理念和方法,保障了我省全民健身广泛、科学的推进。去年,我省举办县级以上赛事活动5000余场次,基本达到周周有赛事、天天有活动,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3500万。[3]上述的相关数据基本达到了《河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预定目标。但是,我省的市、县(区)、街道、社区的四级分布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为街道、社区的基层体育组织不够健全,城乡健身服务体系差别仍然较大。街道(乡、镇)及社区一级的举办的体育活动偏少,这样会造成参与健身群体与参赛人数过少,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身需求。近些年,虽然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壮大,但是我省是人口大省,对于社会需求比较仍然显得人数较少,且现有的为数很少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实际上的参与的健身服务指导率也是很低的。群众能参与有组织的体育活动的机会是极少的,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参与健身活动需求。

3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中原特色体育产业发展路径

3.1 积极推进中原特色“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满足人民群众体育旅游需求

中原经济区的主要建设任务中专门提到:挖掘整合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山地度假、文化体验、都市旅游、乡村休憩等特色旅游,加快由传统观光旅游向现代休闲度假体验旅游转变。培育以郑州、洛阳、开封和安阳为主体的中原古都群体验游,发展以少林和太极为代表的中国功夫修学游。[4]这也给我们“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因此,体育旅游开发也可以围绕中原古都群体验游、中国功夫修学游等方面做文章,积极推进“体育+旅游”的融合发展思路,充分挖掘体育旅游元素,中原古都群体验游可以开展宋代体育文化之旅,如开封清明上河园每年元宵节和清明文化节期间,推出的民俗绝活表演和传统体育赛事表演,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游客参与其中。体育旅游参与者众多,受益人群较为广泛,因此大力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到体育旅游活动中,能有效解决人民群众体育旅游需求不能满足的矛盾。

3.2 大力发展中原特色户外健身休闲产业,满足人民群众的休闲健身需求

休闲体育产业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和群众参与基础。在《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中提到依托“三山二水”(“三山”即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二水”即黄河、淮河),发展登山、漂流、滑雪等户外健身休闲产业。大力发展中原特色户外健身休闲产业,培养人民群众“健身运动生活化”的生活方式,是今后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因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只有和广大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的增加体育人口数量,不断引导体育消费,进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休闲健身需求。反之,体育人口数量的不断提高,体育消费能力的增强又可以大大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3.3 以中原特色体育竞赛活动带动体育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观赏赛事需求

在体育竞赛活动方面,大力支持以建业足球、天冠男排、银鸽女排等影响力较大的三大球为代表的职业化不断发展,提升竞技水平,完善职业俱乐部制度,鼓励地方政府支持有条件的项目职业化发展。做大做强“赊店老酒-河南省男子篮球联赛”,进一步提升该赛事质量和办赛水平,提升赛事社会影响力与知名度。并鼓励支持足球、排球等其它项目借鉴篮球赛的办赛思路,组织省级非职业化的比赛,这样的比赛参与面广,又有一定竞技水平的赛事,有较高的观赏性。在群众性体育赛事方面,不断扩大具有中原特色的焦作太极拳国际交流大赛、郑开国际马拉松赛、万村千乡农民篮球赛、信阳国际自行车公开赛的办赛规模以及影响力和知名度。以体育赛事带动产业发展,不断开发赛事经济,满足人民群众观赏赛事需求。

3.4 积极建设中原特色民族体育文化传承核心区,带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文化精神需求

体育文化的发展也要走产业化道路,还要和其它产业发展相融合,形成产业融合,加大对独具中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充分利用中原特色的体育文化资源。在加大电视娱乐节目《武林风》《风中少林》《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具有中原经济区特色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基础上,通过不断创新,开发新的具有中原经济区特色的体育文化产业项目,创造更大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打造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功夫文化和禅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基地。河南少林武术和陈式太极拳不管是在全国民族传统体育领域或中原文化领域均是优秀代表,应紧紧围绕少林武术和太极拳做文章,以提升少林武术和太极拳在国际领域的影响力。积极建设登封、温县两地为中心的传统体育产业传承核心区。随着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核心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带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文化精神需求。

3.5 合理开发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健身场地需求

合理开发和利用良好的健身设施并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是缓解满足人民群众健身场地需求矛盾的重要措施之一。第一,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要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规划场地设施用地。第二,体育部门与规划部门共谋发展空间,合理开发人民群众健身场馆、场地。特别是要与规划、民政、市政园林等部门协调做好体育设施的布局规划工作。充分开发街头游园、绿地,充分开发公园、广场、游园的健身功能,开发健身路径与健身场地。近年来,许昌市“十五分钟健身圈”建设初具成效,为各地市提供了借鉴价值。第三,与学校共谋互利双赢,场地、器材资源共享。学校场地面积占全国总场地面积的2/3多一些,充分利用学校场地资源,为广大城镇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创造更好的健身条件。鼓励学校在满足学生体育课内外活动使用之外向社会开放,缓解体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矛盾,对缓解人民群众健身场地需求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6 积极培育社会性组织管理体系,有效缓解政府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管理职能的压力

目前,单一性的政府与学校体育组织管理体系难以适应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身的主体多样化体育需求,一方面健身体育参与人群的年龄特征不同,决定了健身需求的自主化、多样化的要求;另一方面,政府体育管理组织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这是学校体育部门不能承受之重,而最好的解决策略是转变体组织管理体系,需要积极培育社会体育组织管理体系参与全民健身的组织中来,与政府机构的体育组织相比,社会体育组织管理体系是更具活力和持久性,更容易吸引广大健身爱好者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政府体育管理组织宏观管理并指导其开展体育竞赛与健身活动,可以有效缓解政府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管理职能的压力。

猜你喜欢
少林中原体育产业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少林小罗汉拳(十)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绿色农业逐梦中原
少林小罗汉拳(五)
体育产业之篮球
少林小罗汉拳茵(四)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