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古典诗歌中的视角切换

2021-04-22 07:25金华市汤溪高级中学
中学生天地(C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亡妻江城子青山

金华市汤溪高级中学

图/马 叙

潘岳的《悼亡诗》被誉为悼亡诗的鼻祖,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被称为悼亡词中的翘楚。诗、词如下:

悼亡诗(其二)

潘 岳

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

清商①应秋至,溽暑随节阑②。

凛凛凉风升,始觉夏衾单。

岂曰无重纩③,谁与同岁寒。

岁寒无与同,朗月何胧胧。

展转盻④枕席,长簟竟床空。

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

独无李氏灵,仿佛睹尔容。

抚衿长叹息,不觉涕沾胸。

沾胸安能已,悲怀从中起。

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

上惭东门吴⑤,下愧蒙庄子⑥。

赋诗欲言志,此志难具纪。

命也可奈何,长戚自令鄙。

【注释】①清商:秋风。②阑:残,尽。③纩:丝绵。④盻(xì):看。⑤东门吴:人名,与下文庄子均为丧失亲人而胸怀旷达者的典型。⑥蒙庄子:即道家代表人物庄周,因庄周为蒙(地名)人,故连称。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①。

【注释】①短松冈:坟墓所在的山地。

对比阅读两首诗词,再粗疏的读者也能发现,两诗(词)都抒发了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即所谓“悼亡”),但潘诗的情感表达相对单一、浮泛,不如苏词显得丰富、深沉。同是悼亡名诗(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很多。比如,作者蕴蓄的情感不同;比如,体裁不同——潘诗为五言古体诗,句式整齐,表达相对板滞,不如苏词句式错落,表达挥洒自如灵动有加;比如,采用的艺术手法不同,苏词更多地运用细节,通过细节来表现、凝聚、强化情感力量。但从诗歌鉴赏角度看,潘诗、苏词写作视角不同所带来的情感表达差异,更值得大家关注。

我们可以发现,潘岳的《悼亡诗》完全从诗人的角度来描写景物、记述事件、抒发感情。“我”看(明月),“我”听(秋风),还有“觉”“盻”“叹”“惭”“愧”“戚”……都是以“我”观物,以“我”写情,视角单一,行文平实呈线性展开,波澜不惊。

而苏轼的《江城子》,在借用词人的视角、口吻表达对亡妻的思念倾诉时,时不时逃离“我”的“世界”,摆脱“我”的“束缚”,将叙述视角切换为亡妻。“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两句表面是作者揣想,但陈述对象已经做了切换,是以妻子的视角叙事、抒情:妻子已不能识得被十年世事风尘蚀去青春韶华的词人;妻子长眠在千里之外,虽在九泉之下,却因眷恋人世、 思念亲人而柔肠寸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两句则采用双重视角:前句从“两茫茫”三字可以看出,其意既指“我”“不思量,自难忘”妻子,也指妻子“不思量,自难忘”“我”;后句从“相顾”二字可以看出,其意既指“我”泪流满面,亦指妻子满面泪流。一枝并蒂开两花,在时空、视角的切换中,两花相互辉映、观照,两情得以清晰和浓郁。而其余各句,一般被认为是从词人视角叙述,如“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但是在赏析时,我们将其理解为双重视角叙述——“我”及妻子皆因有千里之远、生死之隔,而失去了互诉衷肠的机会——可能更切合词作深情,也更切合词人深意。那么,诗词创作中切换视角能够产生怎样的效果和作用呢?

切换视角,其本质就是联想和想象。它可以使作者之笔突破“只写或只能写眼前”的限制,极大地丰富诗词的内容。如果没有视角的切换,《江城子》就不可能出现那么多以亡妻为“主镜头”的感人细节,其所写只能是《悼亡诗》的翻版。视角切换,就写作技巧而言,就是对虚实结合手法的有效借用,它拓宽了词境,增加了词的余味和审美空间。当然,最为主要的是,切换视角可以有力浓缩诗词感情。以辛弃疾名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做个类比说明:“我见青山多妩媚”是以“我”的视角表达“我”对妩媚青山的喜爱;而“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切换为青山视角,写青山觉得“我”妩媚,表达青山对“我”之喜爱。人、山之间有了交流,形成了默契,两情相悦,情感浓度自然得到提升。整个词句,将两种视角结合,用拟想的青山对“我”的评价,强化词人喜爱青山情感的自我认可,其情感浓度再次得到提升。《江城子》切换视角的作用与此相同。词人对亡妻“自难忘”的思念,和“无处(人)可话”的“凄凉”,都由于妻子视角的引入和特别观照,从而得到成倍的增长。

前文所说,《悼亡诗》和《江城子》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情感冲击和审美体验,其最主要的原因大概在此。

我们用以上分析所得,再来鉴赏杜甫的《月夜》。

图/马 叙

月 夜

杜 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创作于天宝十五年(756),其时,杜甫被安禄山叛军所拘,困处长安,家室暂时寄寓鄜州羌村。诗歌主要抒写了月夜下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诗意显豁。但是,就是这浅显的40 个字,被后人视为情真意切的怀人思亲杰作。那么,诗人是怎样表达思念之情的呢?

我们注意其中的视角变化,就能大致体会诗歌的匠心所在。诗人写自己思念妻子,全诗并未以自己的口吻直接抒发这一感情。相反,诗歌开篇,诗人就将视角切换至妻子:“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王嗣奭评:“意本思家,而偏想家人之思我,已进一层。”第二句“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将视角又转切至“小儿女”。纪昀评:“言儿女未解忆,正言闺人相忆耳。故下文直接‘香雾云鬟’一联。”王嗣奭也说:“念及儿女之不能思,又进一层。”我们演绎诗人写作的思路,他是借写儿女不解思念,衬托妻子对“我”的深切思念;又借写妻子对“我”的深切思念,衬托“我”对家人的深情思念。表达的过程因曲折回环而有致,表达的感情也因含蓄蕴藉而深沉。前人所谓本诗抒情“愈缓愈悲”,正是这个原因。

假如我们了解杜甫的生平,补足诗中留白,可能会更好地理解本诗视角切换之妙。“未解忆长安”句,表面是写儿女年幼,尚不能思念困处长安的父亲(用儿女视角);其实是写妻子在思念被拘囚于长安的丈夫(用妻子视角);更深层的则是设想妻子在鄜州回忆与诗人在长安度过的艰苦岁月,以表达夫妻相濡以沫之情——安史之乱前,诗人有十年落魄长安的经历,妻子与其有过同甘共苦的生活(仍用妻子视角);而最本质的却是写诗人在鄜州和妻子共看明月、回忆长安生活的情景,借此抒发自己对妻子的深情,而这一切,年幼的儿女是无法理解的(杂用儿女、妻子、自己三重视角)。随着视角的切换和重组,我们可以看到诗歌中蕴含的更深沉、更复杂的感情:对孩子的怜爱疼惜,对妻子的思念感激,对社会乱离的感伤无奈,对夫妻重聚的期盼祈求,等等。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夐《诉衷情》)由于切换视角,拟想对方对自己的深情,有浓化自己情感的作用,后代诗人发现了这一规律,并以此为法度,创作了不少优秀诗歌。你能搜集几首相关诗歌,作出赏析吗?

《这些,你一定知道》上期答案

1.D

和谐,出自《管子·兵法》。原文如下:“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后来人们把互相尊重、和平共处、携手共进的处世理念称为“和谐”。

2.C

《诗经》中的“雅”,是周王朝时期宫廷贵族所使用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之功绩,《小雅》则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鹿鸣》是《小雅》的首篇,为一首宴饮诗,展现了周王宴会群臣宾客时的场景。朱熹《诗集传》认为,君臣之间限于一定的礼数,等级森严,形成思想上的隔阂,而通过宴会,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以《鹿鸣》起兴,则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不仅使与会人“安乐其心”,也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

3.徐志摩《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卞之琳《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胡适《梦与诗》: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猜你喜欢
亡妻江城子青山
江城子·春潮不息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青山揽胜
从人出发——评陈其钢《江城子》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女高音独唱)
老人定制亡妻人偶就像看到了年轻的她
江城子·悼诗人陈超先生
以我青山磊落,为梅画地为牢
亡妻作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