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2021-04-22 18:21支芳婷
成才之路 2021年10期
关键词:生活自理能力家园共育能力培养

支芳婷

摘 要: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需要,是幼儿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是培养幼儿独立个性的需要。幼儿园应激发幼儿生活自理兴趣,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在与同伴相处过程中提高幼儿自理能力,让幼儿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还应加强宣传,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指导家长育儿方法,鼓励家长和幼儿一起劳动。

关键词:幼儿教育;生活自理能力;家园共育;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G6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10-0062-02

生活自理能力指的是人在生活中自己做出服務性劳动的能力,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一项基本生活技能。从儿童心理发展特征看,儿童年龄越小,越容易受到各种事物的影响。3~6岁是儿童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方式初步培养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候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更容易获得成功。本文简述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剖析幼儿自理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从几个方面探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策略。

一、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1.是适应集体生活的需要

幼儿园与幼儿熟悉的家庭不同,是未知的生活环境。新奇的玩具、陌生的伙伴们都无比强烈地吸引着幼儿,扩大了幼儿的生活范围,使幼儿喜欢在幼儿园进行集体生活。但幼儿的自理能力不强,无法很快地融入到班集体中,适应幼儿园的日常生活。

2.是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幼儿是社会发展的希望,不仅应该储备丰富的知识,也要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幼儿时期,人的智力、个性、劳动意识等发展速度特别快。在这个时候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既能提高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幼儿未来的发展。

3.是培养幼儿独立个性的需要

对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他们的动手能力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都是很难的事情。进入幼儿园后,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地学习生活技能,逐渐树立自信心,慢慢懂得自己的事情应当自己做,别人无法做好的事情还要尽量帮忙,有利于独立个性的培养。

二、幼儿自理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第一,家长的溺爱和包办。一些家长总觉得孩子年龄小,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于是什么都不让孩子做。然而一些幼儿完全可以做到的事情,却被家长包办代替了。这样的做法,表面看起来是爱孩子,关心孩子,实际上却使他们的劳动愿望逐渐丧失,使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无法提高。第二,内心愿望和能力之间存在差距。幼儿对周围的环境和与人相处的兴趣逐渐增强,并随着动作和思维的发展,表现出了想自己做的愿望,这也是学习生活技能的开始。但由于年龄比较小,动作发展还不协调,大小肌肉的发育未完成,又比较缺乏锻炼,有些事情无法做得尽善尽美,如吃饭时把饭粒弄得一桌子,洗手时把衣服袖子弄湿等。家长们看到了这些情景,就会阻止孩子自己做事。而孩子们被阻止后,就不愿再做这件事了,从而降低了学习生活技能的积极性。

三、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策略

1.幼儿园教育方面

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一日主题活动,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第一,激发幼儿的生活自理兴趣。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较容易接受描述具体事物与生活现象的语言。因此,教师用生动的语言与他们进行沟通,就能更好地激起他们主动学习生活技能的兴趣。教师可以在生活技能教学中融入欢快的歌曲,或编成有趣的律动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生活技能。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幼儿学习生活技能的兴趣,而且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幼儿树立独立自主的生活态度。第二,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如果教师能够细心观察,就能发现随时随地都有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机会。例如,年龄较小幼儿在家中一般是家长帮助他们穿袜子,因此不会自己穿袜子。教师就可以收集一些旧棉袜,利用餐后及放学前的时间,让幼儿反复练习,从而使幼儿能够逐渐学会自己穿袜子。这样,幼儿不仅能够学会穿袜子这项生活技能,同时能在精神上获得很大的满足感与自豪感。第三,在与同伴相处过程中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必须根据既定规则和不同角色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言行,然后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这是一种有效的培养自理能力的途径。第四,让幼儿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幼儿在三岁左右,就已经产生了对劳动的期望。教师在与幼儿的相处过程中不难发现,他们经常会产生想帮助好朋友,或者帮助教师做一些简单事情的愿望。因此,教师可以将劳动作为奖励,激励幼儿学习生活技能。

2.家庭教育方面

很多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的原因,正是家人的教育方法有误。在幼儿园里,教师总是努力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但是一回到家,家长就开始包办孩子的一切,不让他们自己动手,导致幼儿园的教育功亏一篑。第一,加强宣传,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一些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缺乏科学教育的专业知识,只知道一味地宠溺孩子,一味地包办代替。因此,为了获得更好的自理能力培养成果,幼儿园应向家长宣传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通过多个实例,让家长逐渐认识到自理能力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教师还应指导家长不要因为孩子年龄太小就低估他们的劳动能力。教师必须强调,包办代替并不是爱孩子的表现,而是在阻碍孩子的成长。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传授家长一些教育理念,让家长与幼儿园相互配合,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第二,指导家长育儿方法。家庭生活中有很多劳动的机会,关键就在于家长们是不是能放心让孩子去做。教师可以通过家访、面谈等多种形式,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提醒家长在生活中经常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对于一些不涉及安全问题的家庭劳动,家长应放手让孩子大胆去做,让他们得到反复练习的机会。另外,家长要耐心指导孩子做特定的事情。陈鹤琴先生认为: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是一种非常必要的行为。孩子们总是期盼自己的行为能得到家长的鼓励和好评,因此家长应该肯定孩子的进步,从而激发孩子主动做事的兴趣。小班年龄段的幼儿对四肢的控制能力较差,需要家长多多鼓励、耐心等待。家长应该在第一时间表扬孩子的进步,再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你会自己穿衣服了,真棒,但衣服上的小熊怎么不见了?”这样,可以让孩子们明确知道自己已经掌握了穿衣服的方法,只是穿反了,下次只要注意一下就可以了。第三,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劳动。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性格、爱好各有不同,所以家长应该针对每个孩子的独特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以便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提高自理能力。教师必须始终保持与家长的联系,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做些简单而有意义的事情。家长陪着孩子一起劳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劳动热情,亲子之间的关系也能更加融洽。这样,既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求,又能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使幼儿慢慢地积累生活自理的经验,并在劳动中体会到快乐和满足。

四、结语

总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培养幼儿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促进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发展,为其形成独立自主能力与不依赖人格奠定基础。因此,教师与家长要共同努力、相互配合,给予幼儿更多的机会探索,让幼儿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树立自信,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思想读本·儿童心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云.我的生活我做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探究[J].教育界,2020(04).

[3]张丁玲,宋菲燕.我要自己穿衣服——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个案研究[J].福建教育,2019(37).

[4]贺海萍.家园共育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J].当代家庭教育,2019(13).

[5]林文雯.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策略[J].广西教育,2019(01).

猜你喜欢
生活自理能力家园共育能力培养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浅谈小班幼儿良好习惯培养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