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企业家创新论坛探讨如何厚植创新土壤

2021-04-23 16:02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21年8期
关键词:卡脖子开源产学研

7月27日下午,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科创中国·科学家企业家创新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主题为“开放合作 创见未来”。与会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纷纷针对如何更好推进企业创新发展发表观点,深入探讨科学家与企业家在产学研融合中的责任和作用,为如何厚植企业创新土壤出谋划策。

打造开放的开源创新系统

开源已经成为全球技术创新和协同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其中,不断壮大队伍,完善开源生态。据统计,在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开源软件占比达80%;在教育科技、网络安全等领域占比达75%以上;开源软件对信息技术领域企业的贡献率达60%以上。

在本次论坛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倪光南呼吁:拥抱开源,构建科技命运共同体。

他指出,虽然我国现在已经是开源大国,但还不是开源强国。作为开源大国,我国在一些重点开源项目、开源社区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都排在世界前列,我国的企业、开源工作者的身份已经从使用者上升到了参与者。参与开源,应用开源,成为我国从开源大国迈向开源强国的途径之一。

“十四五”规划中正式把开源列入国家发展规划之中,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开源以及开放的企业创新环境的支持。与此同时,中国科协在今年4月30日成立了“科创中国”开源创新联合体。倪光南希望,联合体能够充分调动我国广大开源社区和开源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推进开放创新、协作创新,并通过与国际开源界的密切协作,壮大和发展中国开源社区建设,倡导开放科学精神,共建人类科技领域命运共同体;根据本土开源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政策建议,培养开源人才,推进开源生态建设和国际合作。

打造产学研融合创新生态系统

产学研融合是企业创新的重要一环。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认为,产学研融合的本质是实现贯通式创新。以往的创新,都是大学、企业、研究所分开进行,只有将这一段一段的创新贯通在一起,才能实现完美的产学研融合。

如何实现贯通式创新?

首先,合作交流。通过交流促进各种要素之间进行碰撞,搭建合作的平台,例如各种企业创新联盟。其次,合作研发。合作什么?这是一个合作双方都关心的问题。目前大量企业没有能力将需求转化为科学问题进行研究,而许多科学家也很难从企业中提炼问题进行研究。因此,合作的前提是先把问题凝炼好,划清问题中间的模糊地带,让合作研发有方向和目标。再次,合作转化。现实中,科学家经常积累了很多成果却无处转化,企业家经常需要成果却找不到科学家。只有将供给和需求精准匹配,才具备转化的可能性。最后,合作共享。共享的本质是共赢,但在目前,很多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认为自己没有处于产业链的高端,不需要通过创新来实现生存,同时企业的研发能力也很难满足创新要求。

潘教峰认为,产学研融合,关键在于如何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在此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出题者和技术受体的作用,靠企业做好成果转化。

打造公共技术支撑体系

公共技术具有周期长、投入大等特点,很难得到资本市场的支持。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公共技术平台的支撑,导致中小企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经常被“卡脖子”。

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必旺曾在海外工作多年,回国后曾在北大任教,是一位兼具着科学家和企业家双重身份的创业者,他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难度感同身受。

江必旺在北大任教时主要研究纳米微球材料,在纳米技术领域,我国发表的文章数量远超美国,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居世界首位,但目前我国被卡脖子的技术几乎都跟纳米技术、纳米材料有关。

既然高校有那么多人在做科学研究,为什么我国的纳米技术产业基础还是如此落后?带着这样的疑问,江必旺离开北大到苏州创业。

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酸甜苦辣回答了江必旺的问题。高校实验室里两年就验证了可行性的颠覆性技术,企业把它做成有竞争力的颠覆性产品,却整整花了十年。这时候江必旺才明白,中国企业现有的技术水平,实现高科技产业化的能力有限,而高校里的科学家又往往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导致高校和企业的合作经常不欢而散,有始无终。他认为,科研成果不能停留在发表文章的层面,高校要营造更适合成果转化的环境,同时企业也需要更好的环境来承接技术,而这一切都需要公共技术平台的支撑。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联席CEO米磊认为,中国几十年来的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与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国家顶层设计和完整的转化体系有关,导致高校自主创新与成果产业化之间相互脱节。当务之急,是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立整建制机构,培养专业队伍,打造公共技术支撑体系。

“我认为被卡脖子最核心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体系、能力被卡住了,如果我们把整个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最薄弱的短板补上,打通产学研体系,以后就不会出现这么多卡脖子技术。而最薄弱的环节现在还是在公共技术支撑体系能力建设上。”米磊说。

硅谷、以色列等科技园区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其成熟的企业创新生态被喻为“雨林生态”。在硅谷园区,除了企业、科研院所,还有律师团队、科技服务团队、成熟的職业经理人等配套要素,当一个科学家有成果转化需求时,就会有各种专业的要素去弥补其在其他专业上的不足,而这种生态则是我国所欠缺的。“如果我们能够具备更多的创新要素,让科学家专注做科研,工程师专注做工艺和技术,企业家专注做创新、整合、市场、管理,我们的企业创新‘雨林生态’也就打造好了。”米磊对未来的企业创新生态充满了期待。

猜你喜欢
卡脖子开源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本期导读
种子科技:打赢种业翻身仗 如何破解“卡脖子”难题
全省农业科技“五五”工程暨农业“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推进会在黄冈召开
卡脖子与保鲜问题
五毛钱能买多少头牛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大家说:开源、人工智能及创新
开源中国开源世界高峰论坛圆桌会议纵论开源与互联网+创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