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研究

2021-04-23 22:21陈功兴罗显克张桂源胡莹莹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心理危机心理健康高校

陈功兴 罗显克 张桂源 胡莹莹

【摘 要】本文阐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内涵,认为高校应采取以人为本构筑多维“心防”体系、创新心理教育工作模式激发学生心理潜能的措施以促进心理健康工作开展,并提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建议:升级人力资源配置,打造立体高效的心理服务团队;加强保障体系建设,助推“社会心理服务+”项目纵深发展;搭建“一体两面”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实现校园治理“由心而治”。

【关键词】高校 心理健康 社会心理服务 心理危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7-0047-04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加速变革,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个体心理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高层次的心理需要逐步成为个人的主导需求。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心理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逐渐凸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要求,国家10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这标志着政府部门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迈入了试点、落实阶段。这不仅是对心理工作的重要性给予充分肯定,也为心理工作者提供了服务国家和社会的广阔平台。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责任,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国的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背景下,高校应结合时代背景、历史使命和社会需求,找准心理育人工作的定位和思路,积极探索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背景下心理健康工作服务国家和社会的创新模式与措施。

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内涵

自“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概念提出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社会心理服务实践主要围绕“心理健康服务”开展,然而“心理健康服务”并不等同于“社会心理服务”,两者在内容、功能与方法上存在差异。就内容而言,“社会心理服务”就是对民意民心的描述,对偏见歧视的理解,对社会心态和社会舆论的监测,以及对志愿者行为的引导。“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则包括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心态培养以及共同体认同建构三个模块的内容。其中,社会心态培养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起主线作用。就功能而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构就是要站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高度看问题,以社会和社会心理的视角看宏观社会心理问题,通过“由心而治”的路径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善治”。“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方法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素:一是突出“社会心理”视角。注重解决社会面临的普遍性、群体性、涌现性的社会心理问题。二是注重需求导向,突出“心治”路径。以人为本,立足需求,为人们提供适切的心理服务,让人们有“获得感”和“幸福感”,进而实现从“刚性治理”到“柔性治理”良性转变。三是兼顾“问题”与“发展”双视角,关注“人”和“制度”双因素。四是倡导生态观,注重系统性。“社会心理服务”的主要实施路径依托于三个系统进行,分别是微环境系统(为个体提供个性、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中环境系统(通过多样、整合、协同的方式培育社会心态和实现场域治理)、宏环境系统(秉承系统、综合的“大心理健康”视角,完善服务平台及政策制度的建设)。

二、社会心理服务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實施

心理健康服务作为“社会心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都是高校心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应注重维护与促进师生的心理健康。

(一)以人为本,构筑多维“心防”体系

1.以项目化教学为抓手,创新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项目化教学是指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设计项目任务,组织、引导学生围绕项目任务开展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当中,要注重理论讲解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关注过程与关注结果相并重,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设立教学目标,以经典现实案例设计项目过程,以参与实践过程作为教学载体,积极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从而达到知行统一、身心一体的效果。针对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群体,设置阳光心理素质拓展项目,帮助其解决自我认知、人际关系以及情绪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针对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群体,则主要围绕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积极态度的培养、个体潜能的开发等设置积极心理素质提升项目;针对不同类型专业特征的学生,则以对应职业心理素质要求为目标,设置职业心理素质训练项目等。

2.集预防、监控、干预于一体,兜紧心理危机警戒线

首先,建构三级心理预防体系。一级预防要防患未然,针对普遍性、群体性、涌现性的心理问题,通过科普知识、塑造环境、提供援助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自我能动性,将心理问题扼杀于摇篮。二级预防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宽铺排查网、深挖问题源,设立监测点,及时把控,明晰各方责任,趁早诊治,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的关键效用。三级预防注重危机处置,针对重度精神病患者、高心理风险个体,制定危机事件紧急应对方案,规范实施诊断、转介及处置标准,营造支持环境、施以辅助措施,帮助其逐步康复并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其次,完善监控预警系统。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通过多层监测,及时上报问题学生信息;重点关注,摸排学生实际情况;危机评定,建立危机预警库;分级干预,精准施力专业到位;持续追踪,心理动向动态监控。最后,打造“三全”心理干预体系。建立定向咨询,朋辈互助,精准帮扶,教师约谈,领导慰问等制度,施以“全员”干预。建构“学校—院系—学生”以点带面的、覆盖全校的“全方位”干预体系。针对心理危机发生、发展和化解全过程,层层“拦截”,干预危机发展“全过程”。

3.以“三全育人”为指导,优化学生心理品质

一是“全员”携手,齐心凝聚“健心”力量。要以学校高层为领导,统筹资源,协调组织;以心理中心为大脑,出谋划策,统一调配;以辅导员班主任为核心,扎根学生群体,为学生排忧解难;促使全体教职工全员参与,用管理塑造和谐制度文化,用教学培育初心匠心;鼓励家庭成员倾力配合,加强沟通交流,打造家校共育统一战线;以朋辈同学为主力,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能动性,互帮互助共同成长。二是聚焦育人“全过程”,助力学生成长发展。在心理健康教学方面,聚焦成长课题。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心理需求,开展新生适应教育及人际关系沟通技巧等主题教学;进行学习心理调适及学习策略等主题学习;开展情绪管理、完善人格及自我认同等主题探讨;注重引导学生开展认识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心理调查试等实践教育。在心理咨询方面,提供全程化的心理咨询服务。着眼学生身心发展全过程,将重心从心理问题学生向一般普通学生转移,实现关注治疗过程向注重源头防治、心理治疗、终身发展的转变。三是坚持“全方位”育人,创造优良美好校园文化。打造特色育心教学空间,开展积极心理活动;营造和谐温馨的寝室氛围,优化心理健康网络环境;开展线上线下心理知识宣传,倡导心理互助校园文化;建立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家校协同共育心灵成长。

(二)创新心理教育工作模式,激发学生心理潜能

1.以团体辅导为手段,助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团体辅导是指在團队情境下,围绕共同话题展开良性互动,在观察、学习、体验中逐步完善自我认知、改善人际关系、纠正不良观念、提升适应能力等,从而达到激发自我潜能的目的。将团体辅导运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当中,有利于大学生在互动当中唤起主动规划职业生涯的意识,有利于大学生在参与和实践当中获得体验并建立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大学生在共情与互助的氛围当中形成团体动力并激发内在潜能,促进问题解决。具体而言,要以“知、情、意、行”相统一的方式开展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在认知方面,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认清环境,瞄准定位,做到知己知彼。在情绪方面,要强化学生的正向体验,塑造职业认同,培养职业荣誉感,做到爱一行干一行。在意志方面,要坚定目标,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做到坚韧而自制。在行动方面,要做好目标管理,明晰路径,层层落实,保证稳步执行持续跟进。

2.以素质拓展为平台,提升学生职业心理素质

目前,部分大学毕业生在初入职场时容易出现心理落差、心理不适、迷茫无措等现象,这与自我认知偏差、自我中心、协作能力较弱等有关。素质拓展作为一种集参与性、体验性、实战性于一体,认知、情感、行为相统一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对大学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的培养,意志力、坚韧性的锻炼,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的提升都有着不可替代的良好作用,是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实现途径。具体而言,需要做好以下几个维度的内容设置:一是根据职业特点模拟和还原职业场景,帮助学生在体验和感受中认清自己想做的、能做的、该做的到底是什么,使学生能在低成本试错中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二是引入人力资源开发理念,成立学习型成长团体,设置阶段性目标,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三是瞄准职业素质要求,联系学生职业素质的缺失,设置交往素质、学习素质、创新素质、管理素质等模块的素质拓展项目,供有需要的学生进行选修。

3.以积极心理学为理念,开发学生心理资本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都拥有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力量,积极心理学的目的和价值就是培养和塑造人积极的心理品质,激发人具有建设性的内在潜能,并帮助人们获得幸福感。心理资本作为个体成长和发展过程当中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人们积极心理能力的集合,具有可开发与可管理性。对心理资本四个核心要素自信、乐观、希望和韧性的管理和开发,对减轻大学生心理压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积极适应、人格完善、幸福感获得、潜能激发等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积极关注成就动机,培育自信力。一是可以在学习、生活和活动当中创设目标情境,通过将目标细化、具体化,层层落实,帮助学生收获成功体验;二是可邀请专家、优秀校友作为学生成长导师,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介绍成功经验,形成榜样力量,引发模仿学习;三是建立外部激励机制,培养内在自我激励,不断强化提高自信力。其二,合理认知、积极归因,培养乐观精神。在认知上制订合理目标,学会积极归因,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在心态上接纳并宽容自己过去的不完美,感恩并珍惜当下的点滴生活,憧憬并向往着迎接未来的挑战。其三,点亮梦想,重燃希望。既要唤起学生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打破自我设限,认清自我,勇于梦想,又要绘制一幅具体、明晰、可执行的生涯路线图,并确保按计划实施。四是乘风破浪,磨炼心理韧性。一方面要进行心理资源的梳理,从挫折经历中学习和总结,在资源分析中区分已有和欠缺,在自我认知中知晓优势和劣势,在面对困难的过程中积极防御、勇敢面对、磨炼意志;另一方面强化社会支持系统,通过互动交流加强师生、朋辈、家庭成员的情感联系,通过参与和组织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从事校园管理、志愿者活动、关爱帮扶活动等培养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建议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背景下,高校心理工作需要升级人力资源配置,打造立体高效的心理服务团队;加强保障体系建设,助推“社会心理服务+”项目纵深发展;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实现校园治理“由心而治”,为国家繁荣昌盛和社会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一)升级人力资源配置,打造立体高效的心理服务团队

社会心理服务概念的提出,扩充了学校心理工作的内容范畴,对学校心理工作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内培外聘,提升心理工作人员素质

队伍建设要坚持“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的原则,首先要严格相关学生工作人员的聘任机制,并对社会服务类和心理学类人才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其次是对现有的一线学生工作人员进行心理健康工作伦理、业务、素质培训,定期开展问题研讨和案例督导,坚持以老带新,提升队伍整体素质;最后是落实心理工作年度考核制度,制定心理工作人员职称评定方案,关注其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其职业发展。

2.组建五类心理工作者,升级心理工作人员配置

一是成立学校心理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学校心理工作的统筹、规划和部署,对心理工作人员进行组织、管理和调配。二是培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专员,对普通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和教育,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专业心理援助、心理支持和心理咨询,对一线学生工作者进行心理业务知识培训和督导。三是发展一线学生工作领域心理健康兼职队伍,开展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工作培训,提高其在学生工作中把握学生心理动向、开展谈心谈话和心理健康活动的能力,并能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早期识别、疏导和干预。四是对接引进医疗机构精神科医师,对疑似精神问题类学生进行识别和转诊,指导心理咨询人员开展辅导、干预等协同治疗工作,面向全校开展精神病防治专题讲座。五是组建一支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队伍,培育一批心理服务学生骨干,建立朋辈帮扶互助心理平台,开展公益性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提供心理支持和现场咨询服务,组织心理素质拓展和心理专题沙龙活动。

3.整合心理团队力量,精准应对攻坚克难

对心理工作人员进行人员登记和履历归档,进行心理相关工作资格培训认证,制定岗位说明书,明确岗位要求、岗位规范,让有相应履历、资格和专长的心理工作人员承担相应的心理工作;组建心理事件专项委员会,负责在危机事件、突发事件引发的群体心理应激以及重大政策制定落实导致的民心动向出现变化时,组织、召集相关心理工作人员,展开访谈、调研和考证等工作。

(二)加強保障体系建设,助推“社会心理服务+”项目纵深发展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并建构强有力的保障体系,以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

1.加强组织领导,保障政策落实

一方面要提高学校各部门对心理服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心理工作培训作为各部门领导的重要培训内容,制定学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年度规划,明确部门工作任务点并纳入目标考核和绩效考评体系。另一方面,各相关部门选派代表组建心理服务专项小组,负责协同各部门工作与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如团委学生会工作与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协同、学生管理工作与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协同、招生就业与社会心理服务协同等,确保工作的贯彻和落实。

2.保障经费投入,力推“社会心理服务+”项目深度发展

将社会心理服务和重点领域工作相结合,探索“社会心理服务+”的融合思维工作模式。一是培育“基层党建+社会心理服务”项目,打通为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是了解群众,学校基层党组织人员应对大学生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掌握沟通技能,倾听学生心理诉求;掌握团体动力学理论和技能,凝聚团体动力、施加心理影响、进行思想教育;根据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立足长远为大学生提供适切的心理支持和心理服务,建立鱼水关系。二是开展“创新创业+社会心理服务”研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背景下,首先需要以职业生涯为抓手引导学生理性认知创新创业内涵,摒弃盲目跟风、浮躁等不良心态,培养良好的创业动机,累积心理资本做足心理准备;其次要以创业实践平台为载体建构学生带头人、心理辅导教师和创业导师为一体的全方位支持系统,在创新创业的实践过程中融入适应教育、挫折教育、压力管理等心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磨炼学生的创业意志;最后构建创新创业心理追踪服务平台,定期开展心理状态调研,持续追踪学生的心理动向,提供易得便捷的心理服务,对挫折后嫉妒悲观、失望、失衡等严重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干预。三是探索“学生自治组织+社会心理服务”公民培养模式。学生自治是由学生共同拟定规章制度、共同遵守、共同监督的一种自我管理模式,对学生民主意识、道德品质以及主人翁态度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将学生自治与社会心理服务相结合,组建社会心理服务学生自治组织,形成思政教育训练场;另一方面开展民心民意调研、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红色主题学习、关爱帮扶等公益服务,培育为人服务新公民。

(三)搭建“一体两面”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实现校园治理“由心而治”

构建综合信息、心理服务“一体两面”社会心理服务平台,整合社会心理服务各项事务,科学管理,完善校园管理“心治路径”。

1.综合信息平台

综合信息平台由诉求反映模块、心理专项调研模块、心理健康及社会心态监测预警模块组成。(1)诉求反映模块。开设匿名信箱、电话热线及网上信访等诉求和意见反映渠道,倾听学生心理诉求,并反馈给相关部门处理解决。(2)心理专项调研模块。依托学校危机干预体系,定期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心理普查与排查,形成调查报告并给予公示;依托心理事件专项委员会,针对政策实施进行民意调研、针对重大危机事件进行社会心理调研、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特殊心理问题进行专题调研等,并公示调研结果。(3)心理健康及社会心态监测预警模块。嵌入大数据信息化技术,整合学生个人基本情况信息、心理健康档案信息、心理危机数据库信息,结合学校公众号、贴吧、论坛及校园网高流量网站中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及心理专项调研的调查结果等影响因素指标,纳入校园危机干预、心理辅导、心理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等行为介入因素,关联个体心理预警和社会心态预警的效标,生成个体心理健康及社会心态变化的动态监测函数,对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心态进行动态监测、预警,定期开展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并制订干预方案。

2.心理服务平台

心理服务平台包括科普宣传模块、咨询服务模块、心理角模块。(1)科普宣传模块。以心理美文、知识讲座、专家讲堂、公益广告等方式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以宣扬传统文化、讲述中华民族责任故事的方式,培养中华民族认同感;以唱响时代凯歌、讲好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楷模故事的方式塑造理性中华民族认同。(2)咨询服务模块。提供心理自助书籍、心理自助测验、心理科普知识网站等心理知识获取途径,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提升心理自助能力;开设网上心理咨询及预约热线、精神问题专家咨询热线、重大事件紧急联系电话;开放心理活动场地和设备网上审批渠道,提供专业技术顾问,大力支持开展心理团辅及素质拓展活动。(3)心理角模块。建立心理氧吧,定期组织开展心理图书分享会、谈心谈话座谈会;建立关爱帮扶朋辈互助团体,定期开展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创新就业心理等主题心理沙龙,组建社会心理服务志愿队伍,为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帮助;开设“社会心理服务+”系列项目课题实践课程、社会心理服务志愿者实践活动、心理主题活动比赛等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定学分认证标准,严格审核认证。

总之,随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迈入试点、落实阶段,高校要与时俱进勇逐潮头,在坚守心理健康教育阵地的基础上,致力建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为社会和谐、祖国繁荣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池丽萍.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践的反思[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10).

[2]俞国良.社会转型: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心理建设[J].党政干部参考,2017(4).

[3]吕小康,汪新建.中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构想[J].心理科学,2018(5).

[4]王俊秀.社会心态: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4(1).

[5]辛自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定位与思路[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5).

[6]池丽萍,辛自强.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应然与实然:基于全国12个试点地区的评估[J].心理科学,2019(4).

[7]徐锋.高职项目化教学模式要素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8).

[8]陈功兴.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探索:基于素质拓展训练[J].高教论坛,2016(7).

[9]陈华.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实践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6).

[10]申丽娟.团体辅导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作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

[11]李敏,王秋波,王军,等.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与高校素质拓展计划[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12]徐涌金,郑磊.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4(3).

[13]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2).

[14]付立菲,张阔.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倦怠状况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1).

[15]林悦.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9(2).

[16]陆克俭,熊贤君.试论陶行知“学生自治”理论与实践[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注:2021年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背景下:高校心理工作体系建设研究”(2021B133);2021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路径和模式研究”(2021SZ173);2021年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改科研项目“行动学习视域下绘画疗法在心理健康中的思路和实践研究”(2021yb34)

【作者简介】陈功兴(1985— ),男,江西赣州人,北京師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师,副教授;罗显克(1966— ),男,广西马山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张桂源(1992— ),男,广西平南人,硕士,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师,讲师;胡莹莹(1986— ),女,江西吉安人,硕士,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教师,讲师。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心理危机心理健康高校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专业化干预
警卫官兵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