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 剑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2021-04-23 09:25段永利,陈文英,李曼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21年3期
关键词:挂帅科研人员关键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提出,要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升到59.5%,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而去年,在新冠疫情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科技创新仍然取得了累累硕果:成功组建首批国家实验室,“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奋斗者”号等突破性成果不断涌现,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这些成果的取得,都是“十年磨一剑”的结果。而在很多关键核心领域,十年可能还磨不了“一剑”。量子科技、深空探测、集成电路、能源安全……诸如此类重大科技战略的实施通常都要分“三步走”,并非可以一蹴而就。在这漫长的“磨剑”过程中,就需要科研人员戒骄戒躁、坐得住冷板凳。

“十年磨一剑”是科技创新的自然规律,也是科研人员的工作常态,更是新时期关键核心领域科学研究对科技管理体制和科研生态提出的新要求。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往往面临着更高的失败风险,离不开“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坚守,因此需要更为稳定、可持续和健康向上的科研政策、管理体制和科研生态环境。如何打造“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环境,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提前布局,发挥高端创新平台作用

关键核心技术研究,“远见”很重要。只有未雨绸缪,提前布局,才能抢占先机,牢牢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都提出,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当前我国已经实现大规模应用的技术,如信息技术、新材料、人工智能、新能源、机器人、医疗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大都是从数十年前就开始部署的基础研究成果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而现在的基础研究成果,则可能在二三十年后才能大规模应用。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余少华认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链条的上游环节,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些技术瓶颈问题,是过去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布局不远、坚持不久、措施不及时而造成的。

“因此,我们的科技评价和奖励激励体系,应该更多鼓励‘十年磨一剑’的坚持精神,而非‘一年磨十剑’的短期打工行为。”余少华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认为,新时代的基础研究要突出动力性与支撑性、前瞻性与引领性、融通性与颠覆性。在他看来,给基础研究做规划要尽量解决几个难题,比如对成功率的判断、找谁来做规划、规划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检验规划的有效性。

3月8日下午,在今年全国两会第二场“部长通道”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指出,着眼“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将开展更加科学优化的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要更加鼓励青年科技人员投身基础研究;建一些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和平台;在基础研究的生态环境、评价标准以及支持方式上不断改革。同时,要继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争取‘十四五’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达到8%左右。基础研究要更加强调国家战略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王志刚说。

他表示,下一步要把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重点,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积极发挥21个国家自创区、169个国家高新区的辐射、带动、引领作用。整个高新区内的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研发投入50%左右,创造的GDP占全国的12%。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赛莱拉干细胞研究院院长陈海佳在提案中建议,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同时,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等高端创新平台作用,增强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的引领带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则从扩大国家重点实验室规模、稳住基础研究优势力量的角度,强调了稳定支持的重要性。他建议,未来5年,争取新增200到300个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其中管理运行机制问题相对较少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要以稳定与提升规模为主。

创新科研评价机制,为科研人员减负

科技创新要走在国际前沿,需要一批攀登“科学险峰”的“登山队”。而这些队伍,不仅需要稳定的补给来“保驾护航”,更需要甩掉一些不必要的“包袱”,轻装上阵。

长期以来,不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一直是科技创新发展的桎梏,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观念根深蒂固,改革困难重重。

“现在重大问题很多,但大家不敢去碰。申请课题时,更愿意去找热点,因为热度高的领域,更容易发文章。”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生命科学研究部主任何建华感叹,为考核评价指挥棒所累,科研人员不敢或者不能去爬那更高的山峰。

他认为,宏观政策应该进行调整,营造和建立能使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敢于“十年磨一剑”的科研氛围。对此,他建议:对专门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机构给予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对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科研人员给予适当的待遇和研究经费支持,允许自主选题开展研究。对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应以中长期考核评价为主,鼓励科研机构以实现重大原始创新为目标,自主部署研究方向、组织研究团队。

何建华强调,一般性论文成果仅作参考或不作参考,对于拥有各类人才数量和承担课题的数量也仅作参考,这些只是取得原始创新成果的有利条件,而非成果本身。至于什么是重大原始创新,也需要学术界逐渐形成共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认为,当前,还需加快构建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的科研评价体系,推进科研管理和评价改革,尽量减少科研人员频繁汇报、考核、报销等不必要的负担。“另一方面要更加严明管理,提高科研人员财务、学术不端等违规违法成本,防止出现‘一抓就僵,一放就乱’的问题。”麦康森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科协副主席王建宇建议扩大科研经费“包干制”的实施范围,进一步提高创新效率。他表示,经过一年多在杰青项目的试点,“包干制”深受科研人员欢迎,应尽快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减负”的同时,也要做好“加法”,通过收入激励等措施让科研人员愿意“十年磨一剑”。近年来,山东省就出台政策,支持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协议工资制、年薪制和项目工作制等,并且允许事业单位建立和发放突出贡献奖,加大对创新人才的绩效工资倾斜力度。

实行“揭榜挂帅”机制,“顶格支持”制造业企业

科技创新的道路总是布满荆棘,在关键核心技术研究领域更是布满暗礁,“卡脖子”问题随处可见。去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改革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式,推广“揭榜挂帅”等机制。在国家的倡导下,“揭榜挂帅”机制成为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的重要手段。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侯军认为,“揭榜挂帅”机制瞄准国家和行业重大战略需求,围绕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堵点、痛点进行“张榜”,由企业牵头整合高校和科研单位组成创新联合体进行“揭榜”,是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路径创新。

去年底,山东通过“揭榜挂帅”机制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山东钢铁集团联合莱钢集团等成功揭榜“高品质大单重特厚钢板”“海洋工程用特种钢板”两个项目,目前已进入实施关键阶段。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十一院研究员周伟江看来,“揭榜挂帅”机制的关键是“设好榜、选好帅”。“政府发榜时,需要把国家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需求放在首位。”周伟江说。

发榜之后,选好揭榜人,找好“帅”也至关重要。周伟江建议,成立一个利益不相关的独立专家组来评价揭榜者的能力,从而选出最合适的揭榜人,以确保真正发挥好“揭榜挂帅”新机制的优势。

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出,“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推动企业以创新引领发展。”这一利好政策,对制造业企业来说,就是真金白银,为企业“十年磨一剑”创造了条件。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来自典型的高科技企业,在此次两会前,其所在公司最开始享受的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50%的政策;随着国家进一步减税降费,加计扣除比例由50%提高到75%;此次两会又提出加计扣除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到了100%,这无疑是国家送给高科技企业的大礼包。

“我简单地测算了一下,2020年,高德红外研发费用约4亿元,如果加计扣除由75%调整到100%,则可以多扣除研发费用1亿元,按照高新技术企业优惠税率15%计,公司的净利润可以多增加1500万元。”黄立说,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研发投入还将持续增长。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认为,这一政策是国家对制造业企业的“顶格扶持”,力度前所未有,企业家们恭逢其时,更应积极奋起。

“十年磨一剑”科技创新要去功利主义,科学研究要耐得住寂寞。国家有行动,政府有作为,科研人员有实践,协同攻关,方能取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一项项复杂的大工程,非一人之力、一时之功所能为。我们期待,社会各界少一些功利,多一些耐心,给科研人员一隅安静的处所,让他们能够潜心科学研究。

猜你喜欢
挂帅科研人员关键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高考考好是关键
《我不挂帅谁挂帅》教学设计
治疗艾滋病,中国科研人员有了新发现
广东公安科研人员风采
挂帅不合适
韩伍京剧人物画选
生意无大小,关键是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