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的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

2021-04-23 00:54
奋斗 2021年5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攻坚总书记

■ 张 弘

2021 年第4 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这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扶贫脱贫问题的第一篇重要文献。习近平总书记以河北阜平为样本,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为什么扶贫、怎么扶贫、谁来扶贫等重大问题,为推动扶贫开发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如期实现之际,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以及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凝心聚力,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启迪和精神激励。

一、深刻理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全局中,习近平总书记既抓住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村小康,也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帮助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摆脱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历史任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摆脱贫困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一个梦想,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干革命、抓建设、搞改革,一步一步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幸福生活。进入新时代后,“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我们国家大、各地发展条件不同,我国还有为数不少的困难群众”,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许多难题要解决,还有很多难关要闯。我们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彻底解决贫困问题,让所有中国人都摆脱贫困,让全体中国人共同迈入小康社会,这才称得上是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亲力亲为抓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让全党全国人民都认识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率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打响了一场史无前例、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

桦南县明义乡奋斗村,贫困户采摘万寿菊务工增收

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最深的牵挂,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民情怀的充分体现。“怎样支持和帮助他们过上好日子,是我经常想的一个问题”,困难群众始终是他心中的牵挂,做好扶贫工作始终是他思考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倾注心力最多的是扶贫工作,考察调研最多的是贫困地区,惦记最多的是困难群众。从六盘山区到秦巴腹地,从华北平原到西南边陲,从土家苗寨到雪域高原,从甘肃定西到四川大凉山……足迹踏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全体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作出了表率。

二、准确把握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思想方法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能够在短短8年时间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是分不开的,与各级党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基层党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分不开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在这场新时代的人民战争中,我们不断加强党对扶贫脱贫工作的全面领导,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推进,凝聚起了气势磅礴的实践伟力。全国400 多万个基层党组织、9000多万名党员,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形成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中坚力量。“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8年来,无数基层党员干部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舍小家、为大家,坚持不懈地奉献着自己的热血、青春和力量,甚至有不少同志牺牲在了脱贫攻坚工作的一线岗位上,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谱写出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新时代感人赞歌。

习近平总书记揭示了党的坚强领导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关键所在,提出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的扶贫脱贫工作思路,对基层党组织提出了4点要求,这些工作思路和工作要求不仅是抓好扶贫脱贫工作的重要遵循,对做好今天各项工作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首先,要“真真实实把情况摸清楚”“找对路子”,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无论是从事扶贫脱贫工作,还是推动改革发展事业中的各项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掌握基本情况,实事求是地搞清楚自身发展的优势和短板,都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首要前提。不熟悉实际情况,空有一身抱负,只会事倍功半,走弯路甚至走错路,影响发展效率和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只有在把情况摸清楚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真正把自身比较优势发挥好”,才能促进事业的良性发展。其次,“要原原本本把政策落实好”。中央出台的各项利民政策要吃透用好,“一丝不苟、毫不走样地落实到基层”。一方面,要将各项政策原原本本地传递给基层群众,讲清楚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对大家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帮助;另一方面,要结合群众的具体情况和具体需求,落实好各项政策,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最后,“要扎扎实实把支部建设好”“切切实实把团结搞扎实”。基层党组织要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维护基层稳定、团结基层力量的坚强领导核心,要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各项事业发展。

三、认真总结扶贫脱贫工作中的经验教训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指出开展扶贫脱贫工作正确的思路和方法,还对扶贫脱贫工作中暴露出来的典型问题进行了剖析和批评,我们要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和教训,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展今后的工作。

首先,党员干部要树牢宗旨意识,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要经常问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在忙着与党的根本宗旨毫不相关的事情?有没有一心一意在为老百姓做事情?是不是在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而工作?”因此,党员干部要自觉树牢宗旨意识,自觉对自己的思想和工作进行自省和反思,自觉与党中央的要求对标,真正做到心中装着人民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谋改革促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工作中要主动了解我们的服务对象有哪些需求,哪些是他们最急最忧最盼的需求,思考我们怎么做、用好哪些政策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解决他们的问题。

其次,党员干部要满怀热情、担当作为。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转变陈旧观念,学习先进思想,掌握科学方法。为群众解忧要带着热情、带着担当、带着情怀,克服困难、主动作为,通过干事创业迸发出的激情和热情带动身边的干部群众共同成就事业,迈向美好生活。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坚持群众路线,“把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思促进发展的良策益策,多做为民谋利的实事好事。

再次,积极总结抓好党建促扶贫、把干部下基层蹲点与扶贫脱困工作结合起来等成功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归纳总结出脱贫攻坚工作形成的7 条重要经验,提出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要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继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将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年轻干部派驻到基层经风雨、见世面,增强对坚持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进一步建立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激发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的斗志和决心。

最后,要注重人才培养选拔的方式方法,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把有培养潜力的同志放到急难险重的环境中锻炼,加强实践历练,在艰巨复杂的任务中磨炼意志、提高本领。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培养选拔任用干部,“注重从基层选拔,从艰苦地区选拔,从经受过重大考验的干部中选拔”,真正把政治强、本领高,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选拔出来。严肃处理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干部,将纪律挺在前面,对在扶贫脱贫工作中一度存在的争戴贫困县帽子、截留挪用扶贫款项、骗取扶贫款等以及与之类似的相关问题,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仍然要严肃处理、坚决杜绝,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攻坚总书记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奋进“十三五” 实现“小康梦”——小康社会在江苏大地的现实写照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