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企业生态化转型问题与对策

2021-04-23 09:54李旭阁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国企业科技创新

李旭阁

【摘要】当前,中国企业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企业生态化转型是对现代企业提出的新要求。中国企业要想完成生态化转型,就必须在经营理念上树立整体效益观、明确长远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要促进企业持续加大在生态转型中的科研投入,并相应地降低企业管理成本,积极构建外部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各主体共同努力,完成中国企业生态化转型。

【关键词】中国企业  生态化转型  整体效益观  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04.018

企业生态化转型是对现代企业提出的新要求,要求企业高度关注生态环保,摒弃日常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实现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增长转变。企业的发展不仅应注重经济效益,还应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强化生态化转型。企业生态化,就是企业实现从传统企业向生态企业的转变,生态企业是传统企业发展的一种特殊形态,该状态下对资源能量转换和废物的循环利用更为关注,使得企业表现出高度的系统性、高效性、经济性、互动性、适应性、平衡性等多重特征。[1]

企业生态化作为关系企业生存、推动企业发展的经营思想,具体来讲包含经营理念、产品设计、生产技术、生产质量以及产品营销的生态化。新时期,企业家应当具备建设生态企业的谋略,应从经营理念、科研投入、管理成本以及外部发展环境等方面入手,尽早完成企业生态化转型。

当前中国企业生态化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理论与实践自觉,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决不能重走人类历史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像保护我们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提出,生态环境的问题本质上来说还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企业的发展要想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应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企业的生态化转型,针对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产业布局、创新能力等进行改造,从而积极推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新旧动能转换,努力培育绿色新动能。由此,不难看出,中国企业生态化转型是贯彻和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必然要求。

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必然选择。在传统的经营与发展理念的影响下,一些不负责任的生产经营行为会对自然环境以及人体健康带来巨大的危害,如部分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工业粉尘,加剧当地的雾霾天气;未经无公害处理的废渣废料堆积遗弃,对企业所在地及其周边的土地、水资源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侵害。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环境污染形势将会日益严峻。

企业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而是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创造物质财富。企业的发展是动态的,自然环境也是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甚至可以说,企业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就会出现相应的生态环境问题。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迫使企业经营者不得不采取生态化的措施来降低环境污染的危害,扭转“先开发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等错误理念,企业的生态化转型势在必行。

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企业要想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环境的承载能力亦是如此,自然资源受限时,企业的经济发展也会受到较大程度的制约。纵观我国改革开放的40多年,工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效尤为突出,但是,对经济发展的过度追求,造成了企业粗放的发展模式,进而导致了自然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人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在新发展阶段,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着手,致力于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探索绿色发展模式,实现企业的生态化转型。

企业突破绿色壁垒的迫切要求。当前,由于我国工业化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已出现超负荷状态,自然环境破坏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突出。随着近些年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视,社会各界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人们在思维方式、消费行为、价值观念上均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生态文明建设日益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国际社会日益青睐绿色消费的价值观,人们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国际间的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悄然形成。中国作为后发国家,要想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应尽可能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做到低碳、低污染、低能耗,加强生态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动企业的生态化转型。

当前中国企业生态化转型存在的问题

生态转型理念仍高度聚焦经济效益。企业的生态化转型首先是经营理念上的转型。在过去很长的时期里,部分企业未能树立整体效益观,未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也未能充分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最终导致企业的生态化发展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近年来,虽然核电、天然气、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不断增长,但煤炭等比重过大的能源结构仍未改变,有的企业依然存在非法转移和填埋危险固体废弃物等问题,这不仅威胁着生态环境安全,也说明能源結构与产业结构仍然不够合理。如果企业仅仅在某一方面实现局部的生态化,这种生态化就很难彰显现实价值。中国企业生态化转型要确保方向不偏离,实现经营理念的率先转型最为关键。

生态转型科技创新严重滞后。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是支撑企业生态转型的关键助力。然而,中国环境科技整体水平不高,对环保的支撑与扶持力度不大等,都严重阻碍企业的生态化发展。就实体经济而言,企业日常经营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生产系统。生产系统的生态化,指的是企业在原材料采购、利用、生产、销售、消费等环节中尽可能降低污染物的产生,提高生产系统的效率。然而,现阶段中国企业在生产系统生态化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科技创新严重滞后。一是科技创新力度不足、自主研发能力偏弱;二是绿色技术欠缺、资源循环利用能力偏低;三是清洁生产技术创新不足,能耗高、效率低;四是未能构建销售及消费环节的资源回收体系,比如包装材料的滥用,缺乏相应的回收体系,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五是企业生态化配套技术体系不够健全,例如,对“不易回收垃圾”处理的资费配套、企业全产业链之外的资源回收整合、产品定价与生态化转型所消耗成本之间的平衡等,都需要重点关注并加以完善。

生态转型所需成本居高不下。目前,中国企业的生态化转型进程当中,中小企业数量占比99%以上,其增加值占到全国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但是大多数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绿色技术创新和环保投入能力不足,加之追求效益最大化,企业在管理组织、管理机制、管理人才等多个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导致生态化转型成本居高不下。比如,在管理组织方面,未能构建生态化管理工作体系,各层级职能部门仍存在权责不清、事务交叉混乱的情况,管理成本急速攀升;在管理机制方面,缺乏生态化战略嵌套和统筹决策机制,管理效率不高致使管理成本上升;在管理人才方面,缺乏企业生态化发展过程中的新型人才,人才供应链未能打通。另外,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地方经济发展绩效评估不全面、生态治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依然存在,例如中央环境督查“回头看”发现,很多地方生态环境管理存在“虚假整改”“敷衍整改”问题。

企业生态化转型外部机制不健全。中国企业的生态化转型,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不懈努力,还需要社会、市场、政府等多方的合力。尽管现阶段中国企业生态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仍然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企业生态化的社会认知尚不到位,政府针对企业生态化转型的补偿机制仍不健全。一是政府引导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对企业生态化转型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相应的补偿机制也不够完善;二是企业生态化转型方面的法律保障体系还存在一定的疏漏,如企业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缺乏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三是企业生态化转型缺乏公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同时社会公众的监督职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企业生态化转型缺乏外部动力支持。

当前中国企业生态化转型路径

树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营理念。一是树立整体效益观。企业在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有限的承载力,做到保护自然、维护自然。加大对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等重视力度,树立高效率、低耗能、循环利用的企业经营价值理念。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资源配置利用模式,全面考量资源投入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以整体观念获得生态、经济、社会三重红利。二是制定长远战略目标。确立生态优先思维,以生态循环推进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结合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吁求,积极推动企业生产配套环境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充分利用生态效益推进社会效益,最终达到经济效益的持续提升。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生态化转型不仅仅体现在生态环境上,更体现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内部环境的生态化。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尊重人民群众提出的建议,紧跟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真正体现“人”的主体性。四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社会效益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以“生态”“可持续性”的发展状态为社会作贡献。通过实现上述理念的转变,扭转传统企业过于追逐经济效益的现状,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赢,以生态效益促进经济效益提升。

加大企业科技创新要素投入。一是科技创新的生态化。企业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提高科研资金占比,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机制。[2]加大对能源清洁化、生产材料资源化、生产过程闭路化、产品服务绿色化的相关技术研发,以技术为指引提高生产系统的生态效率。二是资源消耗的生态化。企业生产系统各环节中应尽可能选择可以循环利用的绿色材料,降低一次性材料的使用量,加强废物重复利用,达到降本增效、降费减损的目的。三是清洁生产的生态化。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节能技术、先进工艺、精细化设备、规模化生产流程、产品生态设计等,减少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降低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四是消费环节的生态化。企业在提供产品和服务过程中应积极使用绿色包装,采用可以循环利用的新型材料,彻底解决产品过度包装的问题,减少材料资源浪费。同时,企业还应建立产品的回收体系,提高产品的二次使用率,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社会、生态及经济价值。

合理控制企业转型成本。一是管理组织的生态化。促进企业的生态化意识落地,应加大对管理制度的优化和完善,组建生态化环境管理领导机构,细化各层级职能部门工作计划,进一步完善生态化企业管理工作体系,营造多方协同工作的良好管理组织。[3]二是管理制度的生态化。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制度,着重构建目标责任制度、生态考核制度、生态激励机制等,全面落实企业管理职责,确定生态考核和激励的关键点,从而达到高产、高效、高质、低耗、低污染的生态化状态。三是管理机制的生态化。管理机制的高效运行应建立高效统筹机制,将自身作为环境中的一员,以整体视角和生态视角做好顶层设计,细化和推进生态化战略实施。该过程中要保证各系统、环节协同运作、内外结合。四是管理人才的生态化。通过“内外引联”的方式,在内加大对管理人才和管理领导培训和再教育,在外吸引综合型管理人才入驻,夯实中国企业生态化转型人才基础。

健全企业生态转型外部补偿机制。一是完善政府引导和激励机制,一方面,要求政府推进产业结构优化,鼓励低污染、低消耗、生态技术产业发展,树立企业发展模范典型;另一方面,细化政府激励措施,提高措施的可行性,针对相关产业企业的环保项目提供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二是健全政策优惠与补偿机制。政府应鼓励企业运用清洁生产技術、资源再利用技术等,对于此类企业给予税收、信贷等方面的担保支持,并提供一定的财政贴息政策以及其他相关优惠措施。同时,加强排污权交易制度优化建设,推进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试点工作。三是强化法律政策与执行机制。完善绿色环保、循环经济体系方面的法律法规,强化执法频率和力度,对违法生态行为决不姑息。四是完善公众监督与参与机制。强化公众监督与公众参与,将全社会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良好的舆论监督和参与环境,助力企业的生态化转型。

(本文系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研创新能力提升项目“公平正义视阈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CDSKXYMY010)

注释

[1]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企业走向生态化——有生命的组织系统》,《新材料产业》,2018年第4期。

[2]吕明元、孙献贞:《企业生态化影响因素与路径创新》,《经济与管理》,2017年第6期。

[3]赵芸、聂淑萍、黄解宇:《企业创新与企业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研究》,《经济问题》,2018年第6期。

责 编/张 晓

猜你喜欢
中国企业科技创新
中埃跨文化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的代理问题与治理机制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