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技术理论视角下的市民垃圾分类行为研究

2021-04-26 06:48许瑞龄卓思怡娄立国宁波工程学院
消费导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意向市民垃圾

许瑞龄 卓思怡 娄立国 宁波工程学院

一、引言

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做出了“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分类处置”的指示。市民生活垃圾分类是指市民在家中、公共场所等地将生活垃圾进行合理分类后再将其投放到对应的垃圾回收处,最后环卫等部门对不同类别的垃圾进行不同方式的分类回收与处置。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是对传统垃圾处理方法的一种革新,是一种能够有效回收并充分利用垃圾资源的科学管理手段。垃圾分类回收政策利国利民。然而,在这一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阻碍因素。其中,市民自主进行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意向不够强烈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本研究针对这一问题,引入中和技术理论来探究哪些因素造成市民不愿意参与垃圾分类。

二、文献回顾

(一)市民生活垃圾分类

我国已进入垃圾分类治理的全面深化阶段,政府主导、社会(全民)参与的多元化策略是实现垃圾分类常态化治理的有效途径(夏佳佳和杨青,2021)[1]。王丽芳和刘曼琴(2020)[2]从经济和伦理双视角探究了如何破解城市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动机不足和行动不力的困境。李创等(2020)[3]和王晓楠(2020)[4]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得出市民环境态度、价值观、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等是影响市民垃圾分类执行意愿的重要因素。

关于如何推进市民垃圾分类的研究日趋多样化,然而较少研究从逆思维角度出发,聚焦于市民不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从理论上明确哪些因素导致市民不参与垃圾分类可以更好地为制定相关对策服务。鉴于此,本文引入中和技术理论来研究市民不参与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

(二)中和技术理论

中和技术理论是犯罪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主要用于分析犯罪人面对指控时自我辩护的心理。Sykes和 Matza(1957)[5]首先提出了否认责任、否认伤害、否认受害者、反击谴责者和更高层次效忠这5种中和技术要素。后来,Klockars(1974)[6]和Minor(1981)[7]分别在中和技术理论中增加了功过相抵和必要性辩护要素,进一步完善了该理论。

中和技术理论被越来越多用于社会学和管理学的研究中,用于解释市民或企业员工出现不良行为的原因机制。例如,姬浩等(2013)[8]运用中和技术理论具体指出否认责任、否认伤害、反击谴责者、功过相抵和必要性辩解是造成行人闯红灯过马路的主要原因。Silic等(2017)[9]验证了中和技术理论中的否认责任、更高层次效忠、否认伤害、反击谴责者、功过相抵和必要性辩解是企业员工违规使用内部电脑等IT设备的主要原因。

三、研究假设及模型

基于中和技术理论的先行研究[5-9],本文认为该理论可以用于解释市民在垃圾分类实施中出现不配合行为的心理原因。同时,本文结合垃圾分类的具体研究情境将否认责任、否认伤害、反击谴责者、功过相抵和必要性辩解定为主要影响因素。具体研究假设如下。

否认责任是指违法、违规者认为自己没有为不当行为负责的理由,称其不当行为是在出人意料、无法控制的情况下发生的。在没有做到垃圾分类的情况下,市民会以自己不清楚垃圾分类相关政策法规等理由为自己辩护,推脱相关责任。因此:

假设1:否认责任对生活垃圾不分类行为意向产生正(+)的影响。

否认伤害是指不良行为当事人为自己不当行为辩护时宣称个人的行为不太可能对他人或社会等造成伤害,从而使违法、违规行为合理化。在没有做到垃圾分类的情况下,市民认为该行为不会给社会或者其他人带来伤害或损失,从而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因此。

假设2:否认伤害对生活垃圾不分类行为意向产生正(+)的影响。

反击谴责者是指个人通过将关注点从自己的不良行为转移到谴责其行为的他人身上,将自己不良行为的发生原因归咎于相关规章制度的不合理性或是管理失责等。在没有做到垃圾分类的情况下,市民认为政府应该将精力集中于研发更为高效的垃圾降解技术等方面,而不是仅局限于前端的垃圾不分类行为。因此:

假设3:反击谴责者对生活垃圾不分类行为意向产生正(+)的影响。

功过相抵是指不良行为当事人认为自己的过去长期的优良表现足以抵消其偶尔发生的不良行为,以此为自己辩解。在没有做到垃圾分类的情况下,市民认为自己一直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偶尔发生的垃圾不分类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因此:

假设4:功过相抵对生活垃圾不分类行为意向产生正(+)的影响。

必要性辩解是指不良行为当事人认为自己所做的行为是在某些限制条件下所必须的,并以此为其行为辩解。在没有做到垃圾分类的情况下,市民会以基础设施不完善等诸多条件限制为由来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因此:

假设5:必要性辩解对生活垃圾不分类行为意向产生正(+)向影响。

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模型

四、研究方法

(一)变量测量

本文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法对6个研究变量进行量表开发和问卷设计。所有的测量均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改编。其中,否认责任、否认伤害、反击谴责者、功过相抵和必要性辩解均有4个测量项目;垃圾不分类行为意向有3个测量项目。

(二)问卷收集

本文开展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选择宁波市民作为问卷收集对象,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问卷210份,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筛选,剔除不规范、不完整的问卷7份,共得到有效问卷203份。

五、研究结果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文通过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首先,信度分析结果证明6个研究变量的克朗巴哈系数均在0.7以上,符合内部一致性的信度要求。其次,为了验证测量效度,本文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通过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的每个变量的对应因子仍然保持正交状态,且每个对应相关因子的载荷系数均大于0.7,非对应因子的载荷系数均小于0.5,表明变量测量的效度符合要求。

(二)假设检验

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得出的假设检验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表1中研究模型整体的累计解释总体方差变化为0.448,表明44.8%的市民生活垃圾不分类行为意向可被研究模型中的变量所解释。表2展示了具体的假设检验结果。其中,反击谴责者、功过相抵和必要性辩解对市民生活垃圾不分类行为意向产生显著的、正(+)的影响(β=0.177,p<0.05;β=0.208,p<0.01;β=0.413,p<0.001)。因此,假设3、4和5是成立的。而否认责任和否认伤害对市民生活垃圾不分类行为意向的影响不显著(β=0.066,p>0.05;β=-0.069,p>0.05)。因此,假设1和2不成立。

表1 模型汇总

预测变量:否认责任、否认伤害、反击谴责者、功过相抵、必要性辩解

表2 回归系数

因变量:垃圾不分类行为意向

六、研究结论及启示

本文基于中和技术理论,构建了市民不参与垃圾分类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模型,得出以下结论及启示:第一,否认责任的影响不显著,说明市民不以否认自己在垃圾分类中的责任来为没有进行垃圾分类辩解。因此,相关部门在今后应继续保持对垃圾分类责任意识的宣传。第二,否认伤害的影响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越来越多的市民通过各种媒体已经了解到随意丢弃垃圾所带来的各种危害,所以市民不会再以此为理由而不参与垃圾分类。对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垃圾分类与环境保护是密切相关的理念的宣传。第三,反击谴责者的影响显著。因此,相关部门应该一方面通过宣教让市民充分了解到在垃圾源头上做到正确分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时做到落地有声、严格执行,并对垃圾分类的效果进行及时的反馈。第四,功过相抵的影响显著。对此,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公民遵纪守法和道德素质的宣传、培养,引导市民认识到垃圾分类也是遵纪守法和品德优良的表现之一。第五,必要性辩解的影响显著。对此,相关部门应完善垃圾分类基础设施,以科学方法和设备来降低垃圾分类的难度,注重垃圾分类的知识教育,潜移默化地促进市民参与垃圾分类。

猜你喜欢
意向市民垃圾
垃圾去哪了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倒垃圾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倒垃圾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