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分析

2021-04-27 06:35林仙榕吴仁华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毕业生主体

林仙榕,吴仁华

(1. 福建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8;2. 福建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8)

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至今,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持续增加,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党委、政府与社会的关注。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以往我国高校关注更多的是就业数量,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形势变化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就业评价已从仅看就业数量向更注重就业质量发展。2013年,教育部要求所有高校每年编制和发布毕业生就业报告,这是就业质量研究的转折点。[1]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1.6%,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研究必将引起全社会更大的关注。为此,本文拟对2010年以后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希望为这一问题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

一、研究概况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高校毕业生 就业质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影响因素”等文献,共得到1 012篇(检索日期2021-01-14),其中2010年至2020年共930篇,详见图1。2000年以来,相关研究文献在数量上整体呈增长趋势,2013年前后出现大幅度增长。这一趋势与我国就业市场发生的变化趋势是吻合的。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为1 168万人,到2013年达到1 310万且连续七年维持在1 300—1 400万之间。相关研究表明,2013年以来,全社会已从好就业转入到就好业阶段。[2]同期,经济发展出现新特征,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催生了就业新观念、新形态,灵活就业、追求个性满足的就业持续增长。据中国统计年鉴,从2014年起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跃上了40%的台阶,这对吸纳数量不断增长的高校毕业生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入发展,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2014年突破700万人,2018年突破80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占新增就业人数的比例越来越大。因此,如何解决好日益凸显的高校毕业生就好业的愿望与实现之间的矛盾,受到了各方关注。

图1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趋势

在检索的文献中,期刊文章785篇,硕士论文47篇,报纸48篇,学术辑刊13篇,会议论文13篇。在研究方向上,涉及高等教育学科的论文占81.42%,涉及宏观政策与人才学的各占6.15%,经济类论文较少。在研究层次分布上,涉及基础研究的占49.88%,涉及行业指导的占27.48%,涉及政策研究的占6.17%。在研究学者方面,仅史淑桃等少数学者持续关注并发表了十篇相关研究。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相关文章大多数只是“出炉报告”“就业率数据”等内容,核心期刊文章不足100篇。总的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理论研究热度不高。我国高等学校体系包括本科院校、专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等不同层次类型高校,也包括不同办学主体的公办、民办高校,这些不同类型高校的大学生就业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者们关注到了这一点,但真正的细分研究并不多。

二、研究现状与特征分析

通过文献整理发现,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研究文献主要聚焦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评价指标体系及影响因素三个方面。

(一)内涵研究

2013年以前,部分研究者采用工作满意度来衡量就业质量,认为工作满意度、就业稳定性、就业机会平等性和可获得性等都是就业质量的内涵体现,[3]这一研究聚焦于主观视角。也有研究者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除了工作满意度,还应当考虑就业水平、专业对口程度、工作能力、毕业生流动等因素。[4]这种观点结合了宏观和微观双重视角进行研究,更具有说服力。2013年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研究更趋于多元化。马永红等指出就业质量意味着与毕业生相关的所有利益者(包括国家、社会、企业、学校、家庭及毕业生本人)在高校毕业生获得就业机会后都能得到满足的程度。[5]张淼指出就业质量不单是指毕业生就业后所得的报酬,更应当强调毕业生为达到用人单位的组织目标而做出的贡献和自身职业价值实现的水平。[6]郭琦认为就业质量是指毕业生从工作中获得的福利或福祉。[7]这些观点与以往研究有较大的不同,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逐渐过渡到普及化阶段的重要体现。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从数量绝对供给不足转向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完全匹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更需要从国家及社会(包括用人单位)层面来研究与思考。但总体来看,研究更多聚焦于毕业生的自我价值实现感和自我福祉获得感。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就业质量。一般来讲就业质量是指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者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8]而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内涵关注的是高校毕业生及相关利益者的需求。

(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体系,经历了从单一主体向多主体构建评价体系的历程。

1.单一主体的指标体系

从相对较早的研究文献中可以看出,基于单一主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大多从高校毕业生主观视角出发,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被认为是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单从工作满意度来衡量就业质量,类似于员工满意度评价,它是一种主观评估指标。如张抗私、王雪青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涵盖毕业生就业稳定性、就业条件、工资福利、职业发展、劳动关系等指标。[9]范钦栋、王凯构建的指标同样包含5个一级指标,即毕业生的个人待遇、就业环境、工作选择、工作条件和职业前景。[10]袁红清、李荔波从毕业生本身的地域属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就业质量是毕业生先天与后天综合因素与实力的共同体现。[11]李清贤针对理工科硕士生这一特定人群建立了毕业就业质量指标评价体系。[12]单一视角下的指标体系构建主要是基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如工资和福利、工作关系、就业条件、职业增长和就业稳定等,但是忽略了用人单位和宏观上对毕业生就业的要求,且指标大多数偏主观,因此,在实践中容易出现测量困难、测量不精准、指标体系与实践脱节等问题。

2.多主体的指标体系

由于单一主体的指标体系存在一定问题,近年来部分学者开始强调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的满意度、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考评等指标。如武亚构建了基于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满意度的双主体就业质量评价体系。[13]张瑶祥运用模糊层次法构建了基于政府、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三方主体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14]朱钧陶在以上三方主体的基础上增加了高校这一主体,增加了高校就业工作综合考评。[15]潘琰依据以往研究成果,在指标中添加了毕业生家庭满意度测量,形成基于个人、单位、家庭和社会四方主体满意度的评价体系。[16]显然,多主体的指标体系更加完备,更能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但多主体的指标体系也存在不足之处,如一些指标仍难以测量,有些指标重复叠加、概念重合,还存在指标内容相同但名称不统一的现象。

综上所述,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中,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该领域的研究范围更广泛、研究视角更全面、结论更具客观性。

(三)影响因素研究

1.宏观因素

宏观因素方面,学者们重点从劳动力市场需求、高校因素、社会环境、政策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邓玉喜探究了劳动力市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有两方面的重要影响,一是规模影响,即高校毕业生的庞大数量供给高于劳动力市场需求,二是结构影响,即劳动力市场的多个机构分支与管理模式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以及内部和外部的市场分割都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具有一定的影响。[17]骆雄辉就高校教学设置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18]尹若珺等从高校声誉(包含文化积淀、生源师资、科研水平等)的角度出发,发现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与之成正比。[19]张溪、甘祥根实证分析指出,高校的教育质量、教育管理、认可程度、政府扶持力度、专业特色以及就业渠道都对毕业生就业质量产生重要影响。[20]陈勇指出,高校毕业生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社会环境是高校毕业生质量的主要因素。[21]史淑桃指出,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下降与我国就业制度不完善和大学生就业公共政策缺位存在一定的关系。[22]

2.微观因素

相当一部分研究学者对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非专业因素、就业观念、家庭资本、人力资本、社会网络关系、情绪智力、职业生涯适应能力、职业价值观等进行了深入探究。柯羽指出毕业生的内在素质、职业规划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是影响其就业质量的重要微观因素。[23]姚艳虹、张晶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了情绪智力这一因素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中的影响作用。[24]曹计划等分析了意识形态和道德、心理承受能力、专业能力和知识质量所代表的非专业因素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正向影响。[25]从实证的角度出发,钟秋明、刘克指出毕业生的就业目标观念、就业价值观、就业伦理观以及就业条件等因素对就业质量具有重要影响。[26]王霆研究发现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毕业生就业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教育学习状况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比参与社会实践要大,先赋社会资本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比后致社会资本要大。[27]刘艳茹等基于文本发掘,研究发现社会关系网络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有显著关联性。[28]欧阳忠明等认为毕业生职业生涯的适应能力也是一种重要因素。[29]张萌研究发现职业价值观对毕业生就业质量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工作搜寻策略为中介变量,社会网络特征为调节变量。[30]值得注意的是,现有少数文献关注到“互联网+就业”“慢就业”“非正式就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但多限于趋势分析和应对策略,缺乏深入的实证研究。

总体而言,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微观因素研究占多数。

三、研究趋势展望

2014年以来,尽管各高校都按教育部要求提交并公布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但其关注度和影响力不尽如人意。从搜索引擎的点击量数据来看,211、985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点击量较高,而多数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关注量较少。总体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社会关注度不高。这一现象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的实际影响力较小。根据对中国知网检索出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研究目的上,国家、高校、用人单位、学生等各主体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注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研究多喜欢从综合性角度来做“大而全”的分析与研究,直接关联主体需要的研究不多,因而针对性与指导性不强。第二,在研究内容上,尽管近几年学者们对高校毕业生进行了细分,民办高校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甚至成为关注的焦点,但是对其差异性的影响因素研究缺乏说服力,这些研究对具体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影响效果不大。第三,在研究方法上,已有的研究偏向使用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在评价体系中主观性指标偏多,很多主观性指标因为难以定量分析而被去除。另外,数据采集及来源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受到质疑,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方法不够。综合这些因素,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在2016年后出现小幅波动回调。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目标要求。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改革高等学校评价方面强调要突出毕业生发展、用人单位满意等。可以预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高校毕业生占年度新增就业人口比重越来越大,就业形态越来越丰富,高质量发展对高质量就业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就业的愿望也会越来越强烈。因此,迫切需要将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问题作为重大民生课题,针对不同主体,开展多学科研究,强化理论认识,提升实践效果,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国家富强。

具体地说,关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应在以下几个方向上进一步深化。

第一,在研究目的上,要从研究者中心向主体需求中心转变,从政府、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和家庭五大主体对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需求分析入手,深刻分析各主体关注的焦点、热点及矛盾点,确立以主体需求为导向的研究目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以满足不同主体需求为主,更加科学地构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强化对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的反馈及促进作用。

第二,在研究内容上,要进一步着眼于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深刻变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发展趋势分析,对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普及化、社会进入后疫情时代、全面小康目标实现后、新就业形态多样化发展等交织叠加影响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观念变化及对就业选择影响进行全面分析,尤其要关注服务业就业比重提高以及不同就业形态特别是新就业形态与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关系。

第三,在研究方法上,要以提高数据及结论的准确性、可信度为目的,强化大数据、互联网等的运用,构建更加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结合的指标体系,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认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不同定位与功能进一步明晰化,提升研究成果的主体认同度和实际应用效果。要深入探索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更多地考虑中介变量,加强专门领域的研究,如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不同家庭形态差异、不同学科专业特性差异等。应强化多学科交叉研究,如综合使用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来建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四、结语

持续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当前研究文献在对就业质量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的认识、趋势影响因素的分析方面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还需从研究者中心向主体需求中心转变,进一步在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深刻变化背景下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发展趋势,结合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构建更加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体系。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毕业生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健康管理中心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论碳审计主体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何谓“主体间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