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早期罗马帝国的东方贸易及其社会文化影响

2021-04-27 23:00裔昭印
历史教学·高校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罗马帝国

摘 要  本文以跨文化的视野,考察了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罗马帝国对东方的陆路和海上丝路贸易开拓发展的历史背景、状况和社会文化影响。罗马帝国早期,征服战争中获得的大量财富、地中海地区的和平稳定、道路与港口的建设、城市化运动过程中境内各地区联系的加强,以及季风规律的认识与运用,为罗马从事远距离的东方贸易准备了条件。古代丝绸之路连接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和北非,是路途漫长的东西方商业网络通道,其贸易更多地呈现出商人分段控制的特点。处在西端的罗马帝国虽然曾与东端的中国汉帝国有过直接的商业联系,但它更多地是通过埃及、阿拉伯、印度、帕提亚、中亚等地的商人间接地获得中国的丝绸等商品。罗马帝国与东方多个国家与民族进行的丝路贸易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文化影响,它改变了罗马人的生活方式,使他们产生了对丝绸和中国的初步想象;罗马帝国的东方贸易与古代丝绸之路上其他国家的商业活动一起,促进了丝路上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宗教的传播;古代丝绸之路上佩特拉、帕尔米拉等城市作为商业中心在丝路贸易和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过,古代丝绸之路上蔓延的传染病也对从事东方贸易的罗马人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关键词  罗马帝国,东方贸易,社会文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   K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1)08-0003-07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拓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和罗马是丝路东西两端的大帝国,在丝路的凿通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古罗马与东方,尤其是与中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外学者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外学者的相关论著中,法国学者让-诺埃尔·罗伯特的著作《从罗马到中国——恺撒大帝时代的丝绸之路》叙述了古罗马商人开辟一条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英国学者拉乌尔·麦克劳克林(Raoul McLaughlin)的《罗马帝国与丝绸之路》一书主要研究了古代世界中漢代中国、罗马帝国等国家与地区的长途贸易及其影响。①我国学者沈福伟、林梅村、陈炎、林英等人在他们的论著中提到了中国与罗马的贸易关系;②杨共乐、张绪山、郭小红重点论述了罗马与东方,尤其是与中国的贸易联系,并对由此发生的经济文化联系做了一定的探索。③总的说来,以往学者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贸易方面,也比较深入;而对其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尚不充分,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本文拟以全球与跨文化的视野,主要考察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罗马在帝国早期(公元1—2世纪)对东方的陆路和海上丝路贸易开拓发展的历史背景、状况及其社会文化影响,以就教于方家。

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罗马通过一系列战争征服了地中海西部和东部地区,地中海成了罗马的内海,该地区逐渐成为一个统一的经济体和文化区域。公元前30年,埃及也被纳入其版图,罗马随后进入帝国时代。帝国早期,征服战争中获得的大量财富、地中海地区的和平稳定、道路与港口的建设、城市化运动过程中境内各地区联系的加强,以及对季风规律的认识与运用为罗马从事远距离的东方贸易准备了条件。

公元前157至公元前80年,罗马流通的钱币增加了10倍。①在罗马进行扩张战争的同时,城市生活也急剧发展。根据基斯·霍普金斯(Keith Hopkins)的计算,到意大利扩张结束时,它的非农业人口从10%上升到30%。②在罗马帝国早期,帝国如同阿里斯提德斯所说,是一个希腊城市、意大利城市自治城邦的联合体。③奥古斯都的长期统治,在帝国全境造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开创了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的“罗马和平”时期。在这个时期,罗马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居民的数量急剧增加。据估计,当时罗马城的人口达到100万人,亚历山大里亚达到50万人,迦太基也拥有30万人。④公元1世纪至2世纪的罗马化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城市化运动,城市成为传播罗马文化和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和交融的载体。作为地中海世界的统治者,罗马帝国早期的皇帝们十分热衷于城市、道路和桥梁的建设,将之看作彰显帝国的荣耀和巩固元首政治的手段。他们不但在首都罗马城大兴土木,而且在帝国的各行省都掀起了建筑的热潮,在欧洲、北非和西亚等地建立了许多罗马式的城市,并在这些城市中广建神庙、剧场、竞技场、广场、浴池、引水道等建筑物。道路建设也是罗马人的一大成就,四通八达的大道把罗马城与帝国的各个地区连接了起来。罗斯托夫采夫指出,罗马城是帝国所有城市中最令人叹赏、最令人颂扬的一个。它的神庙、宫殿、城内“苑囿”、城郊的离宫别墅、浴堂、市政厅、柱廊和公园等建筑物的遗迹至今还那么动人。与罗马城媲美的有那些最富足、最繁荣的行省首府: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叙利亚的安提阿、小亚细亚的以弗所、阿非利加的迦太基、高卢的里昂。此外,还有东西方数以百计的美丽大城市。⑤

古罗马是以农业为本的国家,直到公元前2世纪,罗马人都鲜有人从事商业。而在帝国早期,罗马的商业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为了确保罗马的粮食供应,罗马人参与了船运业的发展。公元1世纪,罗马被释奴特里马奇奥(Trimalchio)被当时的讽刺作家佩特洛尼乌斯(Petronius)描述为一个建造自己船只的商人,他靠从主人那里继承来的商业财产尤其是葡萄酒批发生意发了财。⑥据记载,多米提乌斯(Domitius)在提比略(Tiberius)统治时代靠制砖生意发了财。在尼禄(Nero)宫廷里很受宠的卡尔维娅·克里斯披尼拉(Calvia Crispinilla)通过她的代理人在北方输出橄榄油和葡萄酒,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沿着多瑙河的道路的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大量带有她的商记的双耳瓶。⑦

帝国早期,罗马人的海洋和商业意识增强。作为征服者,罗马帝国不仅吸取了境内原来文明程度较高的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因素,而且也继承了之前的希腊化政权和阿拉伯政权的东方商路;与此同时,罗马人对东方奢侈品的强劲需求也成为这个时期罗马商业繁荣和对东方丝路贸易规模扩大的动力。奥古斯都大大推进了东部海洋贸易的发展,与罗马传统背道而驰,他在埃及奉行托勒密王朝的重商主义政策,使得红海的迈奥斯·霍米斯(Myos Hormos)港的船运以3倍或4倍增加。克劳狄在奥斯提亚(Ostia)挖掘一个良港,并建造防波堤。①根据水下考古资料,公元最初两个世纪地中海沉船的数字是公元200—400年间沉船数的两倍。②这些事实说明了帝国早期的罗马在商业和贸易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公元前后,季风规律的发现为罗马人对东方,尤其是对印度的海上贸易提供了有利条件。阿拉伯人很早以前就知道如何利用季风来横渡印度洋,“季风”(monsoons)一词就是源自阿拉伯语。但学界对于罗马航海者发现这个规律的时间却有争议。有人认为,它大约是在提比略统治时期或稍晚些时候。然而,查尔斯沃思(Charlesworth)利用老普林尼对一系列前往印度之路线的描述,将这个发现时间定在公元前20至前10年,此时正是斯特拉波造访埃及后不久。③季风规律的发现推动了罗马对印度的贸易。公元1世纪下半叶问世的航海手册《厄里特里亚航海记》(The Periplus of the Erythraean Sea)是罗马治下的希腊佚名商人的随船贸易记录。该手册包括66个简洁的段落,以在罗马时代流行的直白希腊风格书写。它主要记录了从罗马治下的埃及到位于东非、阿拉伯半岛南部和印度西海岸停靠港贸易航行的实用信息,成为罗马参与东方贸易最详细和最全面的现存记述,为人们研究当时罗马商人与东方丝绸之路上各地的贸易以及季风规律的发现提供了重要资料。④

罗马帝国的东方丝路贸易通过陆路和海上的不同路线进行。当时罗马商人主要依靠通往帕提亚(也称安息)和中亚的陆路和红海、波斯湾到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的海路获得东方货物。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有大量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在流通。一般来说,丝绸和香料从其原产地亚洲东南部、中国和印度向西运输到达中亚、伊朗、阿拉伯和罗马帝国。丝绸大量产自中国,上好的香料产自东南亚,胡椒粉来自印度。除了香料之外,印度还出口棉织品以及珍珠、珊瑚和象牙。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皿、首饰、手工艺品、装饰物、香水、青铜制品、羊毛和亚麻制品、陶器、铁制工具、橄榄油、葡萄酒和金条、银条等也在丝路上流动。⑤

古代丝绸之路连接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和北非,是路途漫长的东西方商业网络通道,其贸易更多地呈现出商人分段控制的特点。处在这条通道西端的罗马帝国虽然曾经与东端的中国汉帝国有过直接的商业联系,但它更多的是通过埃及、阿拉伯、印度、帕提亚、中亚等地的商人间接地获得中国的丝绸等商品。

安息在古代丝路上的丝绸贸易中占有优势地位。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大秦)与安息、天竺交市海中,利有十倍……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彩缯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⑥在这里,“大秦”指的是罗马帝国的东部省份,“天竺”指的是印度,说明当时安息和印度、罗马已经在海上进行了丝绸贸易。由于安息想垄断与中国的丝绸贸易,便阻挠罗马和中国的直接贸易往来,这就成为促使罗马和中国开辟海上交通的动因,公元前97年都护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就是中国努力打破安息对丝绸贸易的垄断,尝试与罗马进行直接贸易的例证。十分可惜的是,甘英只是到达了条支,也就是安息的西部边界,他被当地水手告知海上的旅程将会漫长而又艰苦,最终放弃了到大秦的打算。不过,他还是通过安息人得到了关于“大秦”的信息,带着这些信息以及有关安息的第一手信息回到了中国。在当时,中国商人向西的旅程最远被允许到达安息境内的第一座主要城市梅尔夫(Merv)。中国商人不得不在梅尔夫把丝绸卖给安息人。据说,安息商人对外输出狮子和一些身份不明的动物。这些动物在公元87年被作为礼物送给了中国皇帝,而来自“大秦”的商品则有一份内容庞大的货物清单,有学者推测单子上的货物在梅尔夫由安息人转手卖给了中国人。① 根据《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瑁,始乃一通焉”。② 这是罗马帝国力图摆脱安息控制、直接和中国进行交往和贸易的一次尝试。安息人在印度商品的贸易中也占有一定份额,他们主要从事甘松、闭鞘姜、豆蔻等商品的贸易。奥古斯都时代的诗人在提到这些商品时,常用“阿黑门尼德的”“叙利亚的”“亚述的”等形容词,这表明它们是通过安息转运来的。③塞琉西亚(Seleucia)位于安息(帕提亚)王国境内深处,它坐落在一条连接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运河旁,是罗马商队在美索不达米亚的主要目的地和东方商品重要的消费中心,也是向周边地区分销这些商品的重要市场。在一篇公元19年的帕尔米拉(Palmyra)铭文中提及了生活在塞琉西亚的希腊商人,据分析,这些商人可能参与了向罗马市场提供东方物产的贸易。④

贵霜帝国兴起于公元1世纪末,在其境内居住着月氏人和土著印度人。它处于汉帝国和安息帝国之间,是古代丝路贸易的一个枢纽中心。当时中国的商队可以从中国北方的城市如长安或洛阳出发,一路暢通无阻地到达帕米尔高原东侧的中国边境,并由此进入贵霜帝国的北部地区。连接印度北部和中亚的主要贸易路线贯穿了整个贵霜帝国的版图,在这条路线上发现的重要城镇贝格拉姆(Begram)可以使我们了解在其国境之内的整个贸易路线的概况。在贝格拉姆的一座可能是宫殿的大型建筑中的两个房间里,发现了大量来自西方、远东和印度的“外国钱币”。这些房间显然是海关的存储室,即存放从过往的商队所征收的税款的地方。有人推断,也许由丝绸之路向北走的中国商人可以通过支付税款来获准通过贵霜帝国的领土。⑤

对印度的贸易,特别是对其海上的贸易是罗马帝国对东方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罗马帝国十分重视从埃及经红海、阿拉伯半岛南部、波斯湾到印度西北海岸的海路贸易。公元前后,罗马商人发现了季风后,开辟了从亚丁湾直航印度西南海岸的航线,罗马和印度之间的贸易在公元1—2世纪空前繁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⑥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把埃及纳入其统治之下时,皇帝屋大维夺取了托勒密王国积累的财富,并将大量资金分配给罗马公民。与此同时,罗马帝国直接控制通往印度的红海航道,这些都促进了帝国的商业繁荣。在此后5年时间内,有100多艘罗马船只驶往印度,地中海市场充斥着东方产品。到公元1世纪,印度对埃及的进口额每年超过10亿塞斯退斯(sesterces),罗马帝国从其征收的红海边界1/4关税中获得2.5亿塞斯退斯。⑦当时的商人们常去印度的巴利加萨(Barygaza)港口,在那里购买铜、檀香木、柚木和黑檀木。波斯湾的珍珠从阿曼出口,销至阿拉伯半岛更北的地区以及巴利加萨。印度的珍珠,尤其是产自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之间狭长地带的珍珠质量极好。罗马船队从阿拉伯半岛和波斯湾装载好货物以及地中海的商品后,便准备前往印度,并在印度将这些货物交易为珍珠和其他印度商品以及中国的丝绸。⑧在对东方贸易的过程中,罗马商人向印度输出了大量的金银钱币。近来,在印度发现了数量可观的罗马钱币。据悉,在印度的罗马钱币的发现有近80个。它们大多数都发现于印度次大陆南部地区,其中既有单个钱币,也有包含数百个金币或者银币聚在一起的钱币。⑨这些钱币有力地证明了当时罗马帝国对东方贸易的活跃情况。

罗马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贸易在帝国早期也迅速增长。古代亚丁湾周围的非洲和阿拉伯海岸生产有价值的香料,包括乳香(frankincense)和没药(myrrh)。这两种物质在古代世界十分珍貴,其价值与贵金属和宝石相似。乳香和没药在古希腊和波斯社会被用来祭祀神灵,制作药物和香水,它们很久以前就在罗马世界使用了。在奥古斯都时代,这方面的贸易大大增加,使罗马人与亚丁湾周围市场的接触升级。迅速发展的香料贸易对红海地区的商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一系列小的阿拉伯王国通过参与红海贸易而日益繁荣。货物通过相互连接形成的陆上和海上贸易网络运输,是阿拉伯商业的一个特点。小型的阿拉伯独桅帆船从也门北部航行,穿过红海或波斯湾,运载着香料,目的地是地中海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大城市的商铺。与此同时,骆驼队伍向北跋涉,穿过辽阔的内阿拉伯沙漠,汇聚在这些地区。这些贸易路线经过商业中心城市佩特拉(Petra),纳巴泰人(Nabateans)这样的沙漠阿拉伯民族因便利的交通而迅速发展。纳巴泰人占据着红海和地中海海岸之间的领土,这一地理位置使其在香料贸易中成为重要的中介商,并使他们的王国变得极其富有。①

阿拉伯半岛北部的阿拉伯人也有他们垄断的贸易:黑檀木贸易。这在西方常用作家具和木雕像,它们是从印度进口的,专用运输通道是经过阿拉伯人在波斯湾的港口阿波罗戈斯(Apologos)和奥玛纳(Ommana),再走陆路经过佩特拉。这条通道被称为“木材之路”。②

早期罗马帝国与东方多个国家与民族进行的丝路贸易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文化影响,它改变了罗马人的生活方式。公元1世纪,大量的丝绸被运入罗马市场,使用丝织品成为当时的时髦。在罗马共和末期,恺撒穿着绸袍出现在剧场被人们看作是奢侈至极的事。但在此之后不久,罗马男女贵族都争穿绸衣。老普林尼认为,来自亚洲遥远地方的中国丝绸和其他奢侈品在罗马市场被消费,进而消耗了罗马帝国的财富:富贵的罗马女人正纷纷购买上乘的丝织品来装扮自己,罗马的金银正在被耗尽。由于担心昂贵的丝绸造成国库空虚,罗马帝国初期,皇帝提比略曾经下令禁止男子穿著绸衣,以遏奢靡。③

与此同时,与东方的贸易也开阔了罗马人的眼界,使他们产生了对丝绸和中国的初步想象,尽管这种想象还比较模糊。“赛里斯”(seres)由希腊文(sere)即“丝”一词演化而来,意思是“产丝之国”。这一称谓最早见于古希腊地理学家克泰夏斯(Ctesias)。④古罗马人对“赛里斯”和“赛里斯国”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罗马帝国的著名作家维吉尔、荷拉斯、奥维德、塞内卡、梅拉、斯特拉波和老普林尼等在他们的作品里都提到“赛里斯”或者“赛里斯人”,不过,他们对“丝”的来源都存在误解,认为丝来源于羊毛或者树上。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指出,赛里斯人以从森林中获取毛料而著称,他们将树叶浸入水以将白丝梳理下来,并经过将这些线解开再织好的双重任务,供应给罗马的妇女。⑤直到公元2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宝桑尼阿斯才正确地认识到丝是来自于蚕这一小动物,这是罗马人对于丝的认识的一次突破性的提高。不过,他错误地认为,“赛里斯”是厄立特里亚海中的一个岛屿,甚至以为赛里斯人是埃塞俄比亚或者是斯基泰人和印度人的混血种。⑥

早期罗马帝国的东方贸易与古代丝绸之路上其他国家的商业活动一起,凿通和拓宽了商路,推动了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往,促进了丝路上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宗教的传播。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700年大约1000年的时间里,佛教对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们产生了重要影响。当时印度德干(Deccan)地区丘陵地带山口的佛教寺院十分兴旺,商人借此经由陆路前往印度中心的大城市,佛教社区获得了到访商人的赞助。在德干地区发现的铭文记录了赞助者虔诚的行为,这些铭文以一种流行的梵文形式——帕拉克里语(Prakrit)书写,其中一些文本提到了新皈依佛教者给予寺庙的资金。有学者判断,他们是来自罗马帝国的商人。⑦当时基督教的传教者们也充分利用罗马帝国的庞大公路和航线网络,把他们的信仰带到帝国各地和地中海沿岸的各个地区。诚如杰里·本特利和赫伯特·齐格勒在《新全球史(第五版):文明的传承与交流(公元1000年之前)》中指出的那样,对于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是令人瞩目的高速公路;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也通过丝绸之路吸引了远方的信教者。①

然而,古代丝绸之路上蔓延的传染病也对从事东方贸易的罗马人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使之成为加速西罗马帝国衰亡的一个因素。在古代丝路上的贸易发展和宗教传播的同时,传染病也蔓延开来,在传染病的打击下,罗马帝国的人数急剧减少。在奥古斯都统治时期,罗马帝国可能有6000万人口,在公元2世纪,传染病的爆发使帝国人口减少了1/4,下降到4500万。最具毁灭性的是天花的传播,公元165年到180年间,天花蔓延至整个地中海地区。传染病在城市里的危害更大,甚至连古罗马皇帝奥勒留也死于传染病(180年)。②人口的减少加速了帝国商业和西罗马帝国社会衰落的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例如,佩特拉和帕尔米拉等作为商业中心在丝路贸易和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商队在丝路的凿通、东西方中介贸易和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佩特拉是阿拉伯民族的一支纳巴泰人建立的古代城市,位于约旦南部沙漠。纳巴泰人起初发源于阿拉伯的东北部,于公元前6世纪向西迁徙,最终在佩特拉定居。作为商人和创业者,纳巴泰人掌握了位居东亚、阿拉伯至地中海贸易线上的优势潜力。到公元前1世纪为止,他们已经将佩特拉建成为一个从北部的大马士革延伸至南部的拉克科摩(Leuke Kome)的强大而富庶的王国中心,作为纳巴泰王国的首都与中心,佩特拉成为埃及、叙利亚、希腊、罗马之间商路上重要的中转站之一。当时,佩特拉足以维持2万至3万人的生活。当旅客第一次进入这座城市,迎接他们的是独特的希腊化风格的入口:“左侧是一座神殿,右侧是一座休憩场所(nymphaeum),这是一种包括一个喷泉和一个雕像的结构。主街道一边排列着由独立式红色砂岩石柱组成的柱廊,并沿着从穆萨旱谷流淌而来的河延续了约300码。饰有门廊柱的商店和旅馆沿着主街道排成一列,其后是成排的房子一直蔓延到山脚。”③古纳巴泰人崇拜不同文化的各种神灵,希腊、罗马、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和埃及艺术都影响了纳巴泰神殿中的神像。其中一座希腊风格的雕像可能代表了宙斯,而另一座可能被用来崇拜一位当地神灵。商队贸易的性质帮助佩特拉居民养成了世界主义的观念。大部分人,尤其是男性都可以讲当地方言和希腊语两种语言。尽管纳巴泰人照搬了希腊的军事、行政名目,并在与北方的希腊化国家进行交易时使用希腊字母,但城市中的手稿和铭文大部分使用的是当地佩特拉语言(闪族语系),这种方言与阿拉伯语联系密切。④公元106年,以佩特拉为中心的纳巴泰人的王国被罗马帝国军队攻陷,沦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它与罗马的贸易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其建筑艺术受到罗马文化的影响,在那里可以见到不少广场、剧场、公共浴室等罗马式的建筑物。

公元2世纪,佩特拉开始衰落,这时位于地中海东岸的城市帕尔米拉崛起。帕尔米拉名称的来源尚未有定论。有些学者认为,它是该城的希腊语名字,来源于其闪族语名字“塔德莫”(tadmor),其意为棕榈树。⑤帕尔米拉是叙利亚沙漠绿洲的一座大理石城市,于公元前1世纪建立国家,有过较高的文明,其繁荣维持了约300年之久。公元1世纪,它成为连接波斯帝国与罗马帝国的重要贸易中心,在较长的时间内,一直维持着地中海东岸重要的商业城市的地位。该城最早记录长途贸易的纪念铭文可追溯到公元19和24年。铭文中提到了生活在塞琉西亚和巴比伦的帕尔米拉商人。⑥公元2世纪60年代,帕尔米拉归罗马帝国统治。帕尔米拉的建筑风格受到希腊、罗马文化的巨大影响。在其众多的古迹中,贝尔神庙是最雄伟的罗马式建筑。帕尔米拉也吸引了大量的考古发掘和研究项目,这里发现了丰富的关于丝绸之路贸易的信息。一篇被称为帕尔米拉关税表的双语铭文明确地告诉人们商队运输的特定货物所收取的关税。考古发掘也表明,许多来自汉代中国的丝绸纺织品曾到达这里,有许多丝绸在帕尔米拉的坟墓中被焚烧。这些发掘出的丝绸样本提供了地中海地区丝绸贸易的直接物质证据。在罗马的统治下,帕尔米拉仍维持其作为边境城市的自治权力。由于商队贸易是它们的共同利益,帕尔米拉得以同时与帕提亚人和罗马人进行贸易而获益。帕尔米拉的商人作为中间人,他们最先从连接阿拉伯半岛和地中海的香料之路中牟利,再从连接中国和西方的丝绸之路中牟利。①

在奥古斯都时代,丝绸从安提柯、佩特拉和帕尔米拉等地的商人手中,又被转运到叙利亚海岸,贝鲁特、泰尔和西顿等地。在这些地方,丝绸被进一步纺织加工,通常加入亚麻和羊毛,然后进行染色。通过在丝绸上设计自己的元素,地中海东部的工匠们既推动了丝绸贸易的发展,也推动他们自己工业的发展。②这些城市在市政、神庙、墓地等建设方面,以及宗教习俗和语言的使用方面的风貌也充分反映了古代丝绸之路开拓的社会文化影响。

总之,公元1—2世纪,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罗马帝国对东方的陆路和海上丝路贸易使罗马帝国的经济和贸易获得了发展,它开阔了罗马人的眼界,并使他们产生了对丝绸和中国的初步想象;他们与古代丝路上的各国人民一起通过贸易和交往,大大推进了古代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與融合。佩特拉、帕尔米拉等城市作为商业中心在古代丝路贸易和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作者简介】裔昭印,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古希腊罗马史、西方社会文化史和妇女史研究

【责任编辑:王向阳】

猜你喜欢
罗马帝国
拉丁语在东罗马帝国消退缘于实际使用需求的减少
论帝国早期罗马市民的娱乐生活
罗马帝国时期埃及地方审判管辖浅析
简论尤西比乌斯《君士坦丁传》中君士坦丁的形象
环境要素的罗马法处遇:森林与矿产
国内学者对于西罗马帝国灭亡时间的研究现状
西方古典学术界对罗马帝国“大战略”理论的争论
罗马帝国晚期异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宽容与压迫——以德丘斯皇帝的宗教政策为中心
罗马帝国早期西班牙行省宗教崇拜罗马化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