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实践的“乡村和城镇”单元学习活动

2021-04-28 09:53周娟赵军利刘云
地理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空间结构城镇城镇化

周娟 赵军利 刘云

摘 要:文章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依据,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地理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单元主题学习活动设计。本设计将课标中的课程目标与具体内容要求相结合,聚焦学生生活的家乡——北京市,从学生在人文地理实践中获得的资料、感知与体验出发设计学习活动,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建构知识体系,培育人地协调观,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单元学习;地理实践;自主合作;探究

一、单元概述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在室内、野外和社会的真实环境下,通过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活动策划、实施等行动能力”[1]。笔者将上述课程目标分解出“人文地理实践——乡村和城镇的考察与调查”这一项内容,与“乡村和城镇”相关课标内容要求进行了整合。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强调要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重视“情景”“协作”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一系列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策略[2]。据此,笔者将北京市作为人文地理实践和学习探究的区域案例,以北京师范大学周尚意教授提出的人文地理实践方法“尺、线、景、记、分”(即选择考察区域的尺度、线路,观察和调查沿线的景观,记录观察到的景观特点及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为指导,由学生自主设计适合本单元地理实践的内容和方法,并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相关材料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课标内容要求,师生共同设计并提出学习任务[3]。学生在实施任务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实现自主建构本单元知识体系、归纳人文地理实践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等学习目标。

1.课标的内容要求

必修课程地理2。2.2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2.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2.4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2.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是必修课程地理2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和城镇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场所。因此,乡村和城镇是人文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此外,本单元在地理2中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城镇化会影响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区位选择;城镇空间形态和内部的空间结构又会受到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直面的环境污染问题也主要集中在城镇等内容既是初中阶段“居民与聚落”和地理2第一章“人口”的基础与延伸,又是学生学习产业区位因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环境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3.设计思路

(1)选取北京市作为研究案例,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贯穿始终。本单元设计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且学生熟悉的家乡为案例,指导学生进行北京城市与乡村的考察、调查等人文地理实践活动。课堂上,大家共同分享在考察与调查活动中获得的相关材料、初步研究的结论和个人体验等,师生一起归纳、概括,形成共识,总结提升为理论成果,最后再将理论成果应用到实践中[4]。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进一步增强乡土情感和文化自信。

(2)围绕“时空”概念,紧抓“时间与空间”两条线索,关注“变与不变”两个视角。本单元设计以“时空”概念统摄各个课时的学习活动[5]。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围绕北京市城乡内部的空间结构特点及变化、城镇化的过程特点及其利弊、城乡建筑及其分布格局的发展演变与地域文化等展开。“空间线”体现在学生考察与调查的地域范围和考察线、点的选择,体现在城乡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等的分析中;“时间线”贯穿单元整体,如城乡内部的空间结构变化、城镇化的过程、以建筑及其格局为代表的地域文化的发展等方面。一直在“变”的是城镇功能区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城乡空间规模、城乡人口数量和比重、城乡景观等;始终“不变”的是长期形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土地资源的思想、崇尚集中统一和尊老爱幼的地域文化、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等。在“变”与“不变”的激烈碰撞中,深刻体验和感悟“人地协调”的重要地理意义。

4.设计流程

本单元共分为5个课时。图1呈现了本单元的学习流程和主要学习任务。

二、实施过程

第一课 自主设计人文地理实践活动方案

【课时目标】学生根据城乡内部的空间结构、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等学习内容,依据人文地理实践思路和方法自主设计本单元地理实践活动的具体方案。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教师组织

展示本单元学习内容关键词:①城乡内部的空间结构(解释、意义);②城镇化(过程、特点、利弊);③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探讨适合本单元人文地理实践的思路和方法:①地理实践的方法有哪几种?我们需要用到哪些方法?②选择什么尺度来进行考察和调查?即选择北京城的哪个部分?哪个乡村?③如何选择考察路线或考察点?为什么?④重点观察或调查哪些内容?需要记录哪些信息?用什么方法做记录?

学生学习

活动一:探讨地理实践活动的思路和方法

分组研讨,根据学习内容梳理人文地理实践的基本思路。

进行组间思想交流,全班达成一致方案。①人文地理实践的方法:以实地考察、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为主,辅以地图查询、资料搜集等文献研究方法。②研究的对象:以我们生活的家乡——北京市域內的城区及乡村作为研究对象。③考察的线、点:城镇,选取北京城最具代表性的两条路线——长安街和中轴线;乡村,选取郊区学生的家乡或北京郊区的典型乡村。④记录方法:采用拍照、录音、文字记录、图表等方式和方法。⑤材料整理和分析:联系所学和教材内容,对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形成初步结论,确定表达研究成果的方式。

小结:人文地理实践的基本工具包括地图等;基本方法为调查、考察等;基本思路为尺—线—景—记—分。

活动二:构建地理实践活动小组

学生自愿报名、自由组合,将全班分为“长安街”“中轴线”“乡村”三个小组。

根据单元学习目标,各组确定考察和调查的内容,并由组长进行具体分工。

小结:地理实践活动开展之前,要设计好活动方案,特别注意明确实践活动任务,做好人员分工。

【总结提升】

地理实践活动是进行地理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能够为学习活动提供丰富的材料和感性认识等。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明确地理实践的目的、思路和方法;明确地理实践的具体任务和步骤,做好各项物质准备、人员分工等,制定完善的活动方案。

【板书设计】如图2所示。

第二课 探究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

【课时目标】①结合“乡村”小组的考察、调查活动资料和成果,描述乡村土地利用的特点。②结合“长安街”小组的考察、调查活动资料和成果,描述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③结合“房价调查”的相关资料和结论,分析影响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因素。④运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 相关图文资料,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实践活动

学生学习

活动一:乡村的土地利用

观察“乡村”小组提供的某同学的家所在村庄的遥感影像图和同学绘制的平面简图(图3),思考下列问题:①该村的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②这些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③乡村的内部空间结构是否都与该村相同?如果不同,还有哪些类型?

小结:①乡村的土地利用类型以农业用地(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和居住用地为主。②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相对简单,大片农业用地分布在居住用地外围;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一般以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中心,居住用地由此向外环绕分布。③由于地域不同,乡村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内部的空间结构也不尽相同。

活动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

1.城镇内部的功能区

“长安街”小组考察汇报:向全班同学展示考察路线,指出沿途所见的多种土地利用方式,分享沿途的见闻及其引发的思考。图4示意长安街西段及其延长线考察路线和考察时发现的主要问题。

“长安街”小组提出问题:城镇主要功能区有哪些?这些功能区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全班分小组讨论:①指出北京城的主要功能区,描述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说出描述的角度(如位置、形态、面积等)。②如果再增加几条考察路线,猜测沿线主要功能区可能分布在哪儿?在地图中验证你的想法。③总结这些考察路线上各主要功能区分布的共同特点,绘图表示出来。

图5示意学生选择的考察路线及根据地图绘制的北京城不同功能区的分布情况图。

2.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结合同学绘制的北京城不同功能区分布示意图和北京商业区的分布图,从不同空间尺度视角归纳北京城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

学生代表分享调查、访谈的结论(图6):离市中心越近,房价越高;房价受多种因素影响;商铺比住宅的租金高。

全班分小组讨论:①结合调查和访谈的结论,运用“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示意图”(图7)、“城市地租等值线分布图”(图8),解释经济因素对北京城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②结合北京CBD位置图、首钢搬迁以及教材提供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等图文资料,分析其他因素对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

资料:“铁十字”变“金十字”。建国门外大街与东三环的交叉点以前叫做“铁十字”(大北窑附近),20世纪60年代时曾是北京最集中的工厂区,包括北京第一机床厂、北京金属结构厂、电信电缆厂等。1993年北京城市规划中提出在建国门至大北窑一带建设中心商务区以提供金融、商贸等高端服务。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这里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交通更加便捷,商业氛围浓厚,现为北京CBD所在地,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金十字”。

从“首钢”到“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建于1919年的首钢曾为北京的建设做出过重要贡献,也是首都耗能、耗水的大户和最主要的污染源。2005年,首钢决定迁往河北唐山曹妃甸,2010年底搬迁完成。全面停产后腾退出的巨大空间成为城区内的一块宝地,被规划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商务、金融、会展、体育等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娱乐、工业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

小结:北京城的功能区主要有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和行政区等;从不同空间尺度的视角来看,北京城呈现出同心圆或多核心的内部空间结构特征;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形成和发展受经济、政策、文化、环境、规划等因素的影响。

活动三: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 相关图文资料(图9),概括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图9从左至右依次为“市域绿色空间结构规划图”“市域干线公路网及公路主枢纽规划图”“市域用地功能规划图”“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示意图”“市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结构规划图”。

小结: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为通过发展卫星城、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和河湖等生態涵养空间,可以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通过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可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通过规划,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等,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

【总结提升】

经济、政策、文化、环境、规划等因素影响着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这些因素的调整、发展和变化影响城镇功能区及其分布组合——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的目的是为了因地因时制宜、更合理地利用城镇内部的空间资源,即追求人地协调的思想是永远不会变的。

【板书设计】如图10所示。

第三课 探究城镇化的过程、特点及其利弊

【课时目标】①结合三个年代北京城市规划图和学生搜集到的人口数据,说出城镇化的含义和标志。②运用相关统计图表,比较、归纳不同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③通过对访谈结果的分享、交流和归纳,说明城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实践活动

★学生学习

活动一:城镇化的含义及标志

根据1953年、1983年、2017年北京城市规划图(图11),说出北京城区范围的变化。

将查阅的数据制成表格(表3),计算北京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填入表格的最后一行;根据表中数据绘制北京城镇人口比重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依据表3,简述北京城镇化的表现和特点,说出城镇化的主要标志。

小结:城镇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城镇化有三个主要标志: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活动二:城镇化的进程及特点

1.放眼世界——世界城镇化的进程及特点

读图12“世界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指出世界城镇化的特點,并分析原因。

读图13“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全世界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1800—1875年,哪类国家城镇化水平首先出现上升趋势?

(2)1975年之后,两类国家城镇化速度有何不同?

读图13“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全世界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图14“城镇化进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城镇化进程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分别有哪些特点?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镇化进程中分别处于哪个阶段?

小结:世界两类国家城镇化的进程和特点(表4)。

2.胸怀祖国——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及特点

读图15“世界城镇人口的增长及预测”、图16 “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图”,回答下列问题。

(1)计算1950年、2015年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2)比较中国和世界在1950年、2015年的城镇人口比例,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的特点。

小结:我国城镇化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阶段。

活动三:城镇化的影响

以北京为例,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和访谈的成果,从利、弊两个方面交流、分享城镇化过程给自然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小结:城镇化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增强区域社会和谐。但是,如果城镇人口太多,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足,城镇盲目扩建,城镇化也会带来各种社会、环境问题,如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等。

【总结提升】

城镇化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各种便利。但是,城镇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协调,也会带来各种社会和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使人类活动、区域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始终坚持因地因时制宜这一原则。

【板书设计】如图17所示。

第四课 探究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课时目标】①结合“中轴线”小组的考察、调查资料和成果,以北京市城区中轴线周边的建筑景观为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上的体现。②结合“乡村”小组对门头沟区爨底下村的考察、调查资料和成果,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上的体现。③通过北京市的城乡景观对比,说明地域文化的含义以及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实践活动

学生学习

活动一: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中轴线”小组以照片、视频、平面示意图(图18~图21)等形式展示从永定门至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沿中轴线及其延长线周边的建筑景观,提出问题:①中轴线沿线建筑物的高度有何差异?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异?②中轴线东西两侧建筑物布局有什么特点?与北京的地域文化有什么关系?③中轴线附近老城区的典型民居(四合院)有什么特点?体现了地域文化哪些方面的特点?④地域文化是否影响现代建筑?以“鸟巢”的色彩与造型或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水龙”为例加以说明。

小结:崇尚集中统一、尊老爱幼、谋求人地和谐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在城镇景观中,并将长期影响城镇景观。

活动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乡村”小组分享在门头沟区爨底下村考察、调查中搜集的主要资料和成果(图22、图23)。

村落的分布格局:爨底下村尊奉“天人合一”的传统自然观,尊重、顺应自然,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筑宅建院,引水修塘,随坡开田。村落大体可分为两层,每层之上又有高低差别,形成独特的山村景观。

水源对村落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村落分布于河流凸岸,依山势总体分布大致呈扇形。从水井位置推断,民居最初先建在底层,方便取水。随着人口增加,村落规模扩大后才逐渐向更高的位置发展。

建筑材料的选择:村落主干道路及农家院的路面大都由紫色、绿色或灰色的岩石石板铺就,均为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其中,紫色寓意“紫气东来”,绿色寓意“平步青云”,皆取美好之意。

典型民居:该村四合院与北京老城四合院相比有相同亦有不同之处,如影壁更为讲究等。

全班分小组讨论:结合“乡村”小组分享的资料内容,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上的体现,并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如何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

小结:追求美好生活、谦逊内敛、因地制宜、谋求人地和谐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在乡村景观中,并将长期影响乡村景观。

【总结提升】

地域文化积淀、存留于城乡景观中,融汇在人们的生活中。建筑景观只是城乡景观的一个代表。虽然建筑的外观和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北京城的主要建筑以中轴线东西对称分布的基本格局始终没有变,城乡建筑及其布局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关系没有变。

【板书设计】如图24所示。

三、单元评测

本单元的评价方式主要为基于纸笔测验的诊断性评价,以检验学生对本单元主干知识的学习情况。

1.(2019·海南卷 曲一线改编)图25为“我国中部平原地区某乡村的土地利用示意图”。该村将不同位置的农业用地按人口进行均分,图中①②③④分别示意某农户分到的地块。该村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与粮食作物相比,蔬菜种植的劳动投入较多。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村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以及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特点。

(2)指出最便于该农户种植蔬菜的地块并说明理由。

2.东城區为北京市核心城区之一。图26为“北京市东城区整体空间格局规划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东城区城市规划的主要功能区有

A.商业区              B.住宅区           C.工业区

D.历史文化区      E.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区

(2)说明东城区合理规划的意义。

3.世界各国城镇化的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图27所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人口比例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的是         阶段。

(2)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60.60%。目前,我国城镇化处于         阶段,城镇化主要特点为         。

①城镇化水平低 ②出现了劳动力过剩

③城镇化速度快 ④城镇人口开始减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图28为湄公河三角洲上的民居景观图,据此回答问题。

说明河流对湄公河三角洲地区民居特色的影响。

参考答案:

1.(1)该村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居住用地(宅基地)和农用地(耕地)。居住用地(宅基地)总体位于农用地(耕地)之中,偏于东北部;农用地(耕地)面积大,总体位于居住用地(宅基地)周边,大多分布在村落以南   (2)最便于该农户种植蔬菜的地块为②,因为蔬菜种植投入劳动多,②靠近村落,便于农民平时进行田间管理。

2.(1)A、B、D、E   (2)东城区为北京市核心城区之一,合理规划有利于改善城市核心区环境质量;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生产生活提供便利;有利于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3.(1)后期  (2)中期  C

4.水网密布,径流量大,民居沿河而建,朝河开门,便于生活取水、水上交通和渔业生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高脚屋式民居,防止被洪水淹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7-13.

[3] 付煜.一种有效设计问题的策略:“问题连续体”[J].教学与管理,2013 (33):18-21.

[4] 赵军利.地理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有效复习备考策略[J].地理教育,2019(03):30-32.

[5] 张素娟,刘一明.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地理单元整合设计[J].地理教学,2020(16):4-5.

猜你喜欢
空间结构城镇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综述
道路绿化带的不同空间结构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浅析《被占的宅子》的空间结构
河北燕郊的空间结构规划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探讨
在钟鼓楼上回望——宾川县州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