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口译意义评估
——职业译员与学生译员对比研究

2021-04-29 10:53陈燕霞陈冬纯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译员情态口译

陈燕霞 陈冬纯

(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 510320)

一、引言

口译质量评估一般指衡量口译活动质量的高低,涉及众多评估参数,没有绝对的质量标准[1]。而忠实是口译质量评估的一个公认的重要标准,忠实体现在译员能否完整地将说话者的话语意义和意图传达给受话者,因此译员正确理解意义是确保口译质量合格的前提[2]。意义的定位在不同的学派和学科中说法不一[3], 口译中的意义“基本相当于言语的‘语境意义’,并受到交际语境和目的、译员的身份和能力程度等多方因素制约[4][5]。因此,口译实践过程中译员关于意义协调的环节在口译质量评估中至关重要,寻求客观、系统的意义评估方法是当下亟需努力的方向。目前已有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口译意义研究框架和路径的微观-宏观层面,如李鑫、符荣波探讨功能语境下的情态手段[6][7];罗歆灵基于该理论阐释口译员的主体性[8];欧阳倩华以系统功能语法为意义分析框架,从口译标准包括准确性、恰当性和连贯性等三个方面建立口译教学的意义评估模型[9];刘泽权、丁立从系统功能视角下通过个案自我分析去探讨多身份译员的意义协调与危机处理[10]。总体来看,当前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的口译意义分析框架具有普适性,但研究成果相对缺乏,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同时涉及的案例分析对象单一,数量少,难以确保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因此本研究拟基于元功能理论,聚焦概念意义下的及物性,人际意义下的情态动词、人称代词,语篇意义下的衔接等研究变量,并利用 UAM CorpusTool 语料库工具,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考察三名职业译员与一名学生译员的英汉口译过程,探讨译员在口译中的意义协调过程,旨在拓展口译意义研究的内容和视角,并检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口译意义研究中的适用性。

二、理论基础

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韩礼德认为语言是一种意义潜势,提出了元功能(metafunction)的核心概念,包括概念功能(conceptu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 textual function)[11]。概念功能指语言用来表征人们对主客观世界中各种经历的看法和意识,主要通过及物性系统体现。人际功能指语言在交际活动中具有表达或判断讲话者身份、态度、动机等功能,主要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体现。语篇功能指语言能实现信息前后连贯、组织成语篇的功能,由主位衔接体现。表达这三大功能的意义系统分别是概念意义、人际意义、语篇意义。整体来看,语言使用是一种生成意义的活动,而意义生成的过程也是语言形式动态选择的过程,通过选择这一方式体现和实现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和意义[12]。因此结合元功能理论和此次研究目的建立职业译员与学生译员在口译实践中的意义评估分析框架,旨在科学合理地评估口译实践过程的质量。

图1 口译实践中的意义评估分析框架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取多位职业译员和笔者自身口译实践反思相结合的案例分析方法,横纵向对比研究旨在增强研究的说服力和科学性。为了让此次研究更加细致清晰,下面将对语料真实来源、语料的选取原则和方法、研究问题进行大致介绍。

(一)案例背景与语料选取原则

案例分析包括三名职业译员与一名学生译员的英汉口译过程,其中三名职业译员是在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厅(UNOOSA)的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法律小组委员会第898次会议上担任同声传译译员(2015年4月13日下午3点到6点),分别是译员A对应Mr. K-U Schrogl(Chairman),译员B对应举办方Ms. T. MASSON-ZWAAN (Institute for Space Law),译员C 对应参会代表Mr. S. HOBE (University of Cologne);一名学生译员D是指笔者本人在2020年3月至7月份在同声传译课程上扮演口译学生译员的角色。研究语料来源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三名职业译员在选定会议上的相关语料,包括源语和目标语的音频以及转录文本;二是笔者此次期末考试同声传译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语料,首先由参与同声传译课程的8位同学各自在UNESCO网站选取与自身英语语言水平相当的文本,包括受教育权、女性平等、信息技术等国际话题,然后在教师带领下依次熟悉并学习每个文本英汉同传的技巧,最后教师整合浓缩8个英文文本作为期末同声传译的最终考核的源语语料。语料选取的原则如下:1.职业译员和学生译员的语料均属于国际组织话语,在同声传译之前均对话题的主要关键词和背景有所了解,源语难度水平对应译员的身份。2.职业译员和学生译员面对的场合类似,分别是严肃重大的国际会议和引人注目的期末考核,因此译员对待口译实践过程的态度、责任以及产生的心理变化很相似。3.职业译员在真实口译实践过程会面对各种背景的参会人员,学生译员则面对听说水平极高的教师,两者口译效果好坏均能彰显无遗。4.三位职业译员对应的源语发话人均在该会议中扮演重要角色,分工不同,产生的语料更具有研究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方法

此次研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利用录音软件对两份语料的中英文音频进行转写后生成对应的文本,然后分别整理出4名译员所涉及的中英文语料并句句对齐,接着利用 UAM CorpusTool 进行了三大元功能标注,建立标注层级体系,包括及物性、做主语的人称代词与情态动词、衔接等变量,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元功能理论对源文与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探讨该视角下元功能视角下职业译员与学生译员在口译中的意义评估情况以及对口译实践过程的反思和启示。

(三)研究问题

1.元功能视角下三位职业译员在英汉口译过程有什么表现差异,在源语和译语文本分析中是如何体现的?

2.元功能视角下学生译员在英汉口译过程的意义传递的情况是怎样的?

3.通过对两种译员的口译实践过程的具体分析,他们是否均能实现整体的意义传递,造成的原因是什么?

四、元功能视角下职业译员与学生译员的口译实例分析

职业译员的语料具体来源于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法律小组委员会第898次会议上召开的由国际空间法研究所和欧洲空间法中心组织的以“空间交通管理”为主题的专题讨论会。三位职业译员对应的发话人的身份具有明显的区分特征,译员A对应的是主持人,译员B对应的是会议承办人,译员C对应的是参会代表,其话语风格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具有可比性。笔者本次期末考试材料的英汉口译语料涉及的主题包括可持续发展、受教育权、构建学习型城市、信息技术、读写能力以及UNESCO的职责等丰富信息,源文单词数共711个,包含29个句子;译文单词数为998个,包含33个句子,说明学生译员基本按照源文的句子划分展开意义传递。笔者接着利用UAM Corpus语料库建立包含三大元功能的标注体系,通过手动标注和多次反复检查后生成一系列数据,基于元功能理论探讨职业译员和学生译员的英汉口译情况。

(一)概念功能:及物性系统

作为概念功能的主要载体,及物性系统把人在现实世界中所见所闻和所作所为分成若干过程,分别是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Halliday,1994/2004)。如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一般由动态动词、施事者(Actor)和受事者(Goal)来表示;关系过程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心理过程表示感知、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通过及物性分析能够对口译质量做出评估。

1.职业译员口译过程的及物性分析

三位职业译员对应的源文难度不一,各方在口译过程进行意义协调的策略存在异同点。三个源文都是以物质过程为主,演讲中运用一系列动词介绍此次空间交通管理的运作要素和流程,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译员A在口译过程中对于主持人的源文处理得游刃有余,在会议伊始以亲切的口吻欢迎观众,语速适中,同时将源文中所使用的言语过程,如declare,inform,say等词灵活地转换成知道、了解等表示心理过程的词汇,帮助观众了解会议安排,语篇衔接自然流畅,发挥了主持人角色的串场作用。译员B对应的是举办方的源文,主要是对到场人员表示感谢以及运用关系过程it is...等句式强调举办该会议的重要性和意义,运用心理过程如believe,assure,think,see 等词表达对空间交通管理顺利运作的信心,呼吁观众积极参与和踊跃讨论,而译员B在口译过程中语气拖拉低沉,难以将举办方的热情和态度顺利传达,同时省略了大量动词,物质过程的使用频率明显减少,采取泛化的处理方式。译员C一开始以相对较高的自由度去处理源文,运用了增补、省略等技巧,如“lead to inspire the delegations to think further and think ahead”直接译为“做出设想”,物质过程的使用同样大幅度减少,但是在中途面对发话人的语速加快,并且使用大量专业术语去探讨空间交通管理的举措等情况时,译员C使用了很多附加的语气词“额”,

表1 职业译员对应的源文及其译文的及物性统计

甚至出现持续3秒的停顿,最后迫于无奈打断发话者,请求讲话速度放慢点。

2.学生译员口译过程的及物性分析

学生译员对应的源文的重要特征是物质过程占比最高,文中出现了大量的及物性动词,并且有明确的行动者和目标,即明确UNESCO组织以及人们为建设美丽的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各种措施,以及社会的进步带来的效应,如例句“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an indeed complement, enrich and transform education for the better life”,三个动词直接地点明科技的飞跃发展极大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译文中物质过程同样位居第一,因为译员在口译过程倾向于突出语言对客体施加作用,如“With a world population of seven billion people and limited natural resources”译为“世界人口占70亿,自然资源有限”,但是相对于源文物质过程依旧明显减少,原因在于同传过程由于出现突发情况导致口译中断了几十秒,但在正常的源语输入期间,译员基本都能翻译出重点的动词,并且对于“work”“have shown strong commitment to”等非重点动词笔者均用“致力于”模糊处理,旨在通过意义协调使译文更具指向性和目的性。再者笔者按部就班地输出源文的关系过程,重点强调UNESCO担任的使命,受教育权的属性等。心理过程的使用是为了表达人们对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的憧憬和坚定的信念。

表2 学生译员对应的源文及其译文的及物性统计

(二)人际功能:人称代词和情态分析

人称代词和情态的选择对于话语建构和人际意义传达发挥着重要作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认为情态可以表示说话者对事物的不同态度和看法,是人际功能的重要载体。他将情态动词的情态量值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情态值越低,说话者的态度更加委婉温和,相反情态值越高,表示说话者的意愿、推断、命令等更加绝对[13]。

1.职业译员口译过程的人称代词和情态分析

三位职业译员在人称代词使用上均能很好地顺应发话人的讲话意图,大量使用第一人称,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同时译者为了保持语序的顺畅合理,对于源文缺失行动者的句子主动地增加了人称代词做主语,更加明确了观众们的责任与义务。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译员A与译员B,译员C 的源文风格偏向于客观地科普空间交通管理的相关知识,因此第一人称的使用明显减少,而第三人称的使用则相对增加。

表3 职业译员对应源文及其译文人称代词做主语统计

在情态使用上,译员A与译员B将源文中大量使用的中情态量值“will/would”翻译出来,不仅反映出事件的一般将来时态,而且表达出发话人的愿望和希冀。而译员C则大量使用高情态值must来强调贯彻落实空间交通管理举措的必要性,同时结合can,could等低情态量值缓解强硬命令的语气,以及表明行动后可能获得的成果和回报。

表4 职业译员对于源文及其译文情态动词统计

2.学生译员口译过程的人称代词和情态分析

学生译员对应的源文主要使用第一人称复数we作为主语,充分拉近了UNESCO与人们的关系,同时表明人类是一个共同体,建设美好社会是彼此共同的使命。译文中笔者在对UNESCO的核心使命做说明时使用了“you”,旨在增强演讲的临即感和对话性,引起听众的注意力 。在情态动词使用上,源文中need共6次,can 共4次,need属于高情态量值,语气坚定,而can属于低情态量值,语气上相对委婉,两者相辅相成,帮助人们明确需要做什么和能获得什么,促进了会议主题的意义传递和实现,而笔者在同传过程中同样使用了6次“需要”,但是只使用了一次“能”,把可能发生事件变成了事实,忽略合理使用情态动词的重要性。

表5 源文及其译文人称代词做主语统计

(三)语篇功能:衔接

衔接(cohesion)指语篇中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韩礼德(Halliday)把衔接分为语法衔接(grammatical cohes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本研究仅探讨语法衔接,包括照应(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和连接(conjunction)(Halliday,1994/2004)。职业译员和学生译员在句子间的衔接上都很娴熟。一方面译员们运用照应、省略、替代等技巧以别样的话语风格传递意义,使得译文清晰易懂。另一方面懂得运用and,so ,but ,therefore等表示因果、递进、转折等关系,使得整个演讲前后紧密相连,流畅自然,突出重点。值得注意的是译员C存在过度使用的倾向。当译员C出现卡顿,或者正常翻译时,均多次使用“然后……”,该种口头禅式的翻译会给听众造成听觉上的不适感。

五、讨论与结论

整体来看,三位职业译员在口译活动中的意义传递是很完整的,这主要归因于其扎实的专业能力以及实战经验。但是译员的译出语受制于发话人的语速、节奏及源语难度,译员的压力负荷处理和态度等,这些因素同样会影响到职业译员在口译中意义的传递。而笔者在此次口译实践的意义传递过程是不完整的,是众多复杂的因素造成的结果。首先是自身的心理状态和承受能力不佳导致。笔者虽然已经经过一学期的同传口译训练和认真的考前练习,但是依旧对自身能否顺利完成口译任务充满着不自信,容易紧张。第二是受做事风格影响。笔者做事喜欢追求效率和速度,一旦分配任务就迫不及待完成,因此在此次期末考试在未听清考试要求说明就马上进行脱稿同传,这直接导致了之后同传过程中一系列糟糕的循环事件发生:笔者的耳机中突然出现较强电流声,在听不到声音的情况下自己默认是不可抗力因素,中断了口译活动,尽管之后得知是教师故意设置的电流干扰以及需要进行有稿同传和有ppt关键词同传的多种模态交叉同传,时间规定使得口译效果无法逆转。然而,值得肯定的是笔者在口译过程体现了一定的意义协调能力。无稿同传十分考验译者的听力接受程度,受电流干扰后笔者一听到模糊的关键词则马上调动印象中关于该主题的相关知识进行意义选择和小句重组,努力保持语篇的连贯性,旨在使整个口译意义传递缺失或偏离情况减轻。

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的元功能理论,聚焦概念意义下的及物性,人际意义下的情态动词、人称代词,语篇意义下的衔接等研究变量,并利用 UAM CorpusTool 语料库工具,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评估三名职业译员与一名学生译员的英汉口译过程中意义传递。研究发现口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口译意义的完整传递受制于多种内外部因素,包括译员的身份、专业能力、抗压能力等,因此在口译事件中,面对各种突发情况和调整,译员应在词汇-语法层面、句法层面等进行意义协调和重组,以确保语篇的逻辑性和流畅性。本研究旨在拓宽口译实证研究的思路,对口译实践与教学及口译研究提供借鉴意义,并检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口译意义研究中适用性。

猜你喜欢
译员情态口译
美国法庭口译制度研究及启示——以夏威夷州法庭口译为例
中医口译的难点与处理策略探究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口译中的“现场学习”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
情态动词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