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垃圾分类的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

2021-04-29 06:27詹少娜钟志锋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2021年2期
关键词:广州市垃圾桶居民

詹少娜,钟志锋

(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1450)

就目前的环境污染状况而言,由于居民缺乏环境意识和责任感,现有的垃圾分类体系相对薄弱,中国仍然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水污染严重、“垃圾围城”、土壤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和不可再生资源污染等。

调查显示,中国垃圾年增长率超过10%,而世界垃圾年平均增长率为8.42%。中国垃圾的增长率远高于世界垃圾的年均增长率。转换后,世界每年产生约4.9 亿吨垃圾,而中国每年产生近1.5 亿吨城市垃圾。目前,中国城市固体废物的累积量约为70 亿吨。

城市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是减少垃圾产量和提高垃圾重复利用率,而垃圾分类是解决现有垃圾问题的最好处理方式。虽然我国已经倡导垃圾分类数年,但是实际推行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由于垃圾分类制度还不完善、分类方法较为繁琐、各项垃圾处理设施较为落后且分布不合理及垃圾分类知识宣传不足、居民垃圾分类意识较为薄弱等原因,导致产生的垃圾大概有50% 未经分类处理,直接裸露堆填,既占用了城市周围大量土地面积,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又污染周边生态环境,还传播疾病。

1 广州市垃圾分类的现状

2.1 垃圾分类

广州市以垃圾分类处理全链为重点,实现每个环节的革新升级。首先,要改进垃圾分类回收,完备回收网络及网络架构,着重突破可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当前,广州市新建废塑料处理中心1 个,区级分拣中心1 个,转运站2 个,铺设8 智能80 功能回收箱2 套。建立“92回收”APP 移动平台,覆盖11 个区,用户约53.6 万人。各个环节的优化升级离不开创新,要加快互联网垃圾分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比如10 月22 日,在黄埔花园进行了试点。番禺区钟村街在试点小区引进了智能垃圾精确分类设备。在2017 年由街道投入300 多万元引进了垃圾智能精准分类系统,采用“互联网+”模式,有效地降低管理难度和提高分类效率。

逐步引进智能精准分类系统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撤桶的益处。

广州市城管的报告显示,通过近三个月的全面推进,广州很多住宅小区都按照政府部门的规划实施了“走廊退出”。据统计,“目前全市住宅小区计划配送点11203 个,延迟配送点10690 个,退桶率87.3%。其中黄埔、南沙完成了全部走廊桶撤,越秀、花都、番禺、增城、海珠完成了90% 以上的走廊桶撤[1]。”优化分类投放,逐步推进回廊提桶,实行定期定点投放,引导市民养成“在家分类,定期楼下提,定点精准投放”的良好习惯。

广州的垃圾分类工作进程井然有序,并且进程还会持续加快。在区分归类运送过程中,楼道提桶和定点配送会加快速度。结果将在9 月底实现,并在年底前基本完成。这意味着广州的垃圾分类工作加快了,走廊提桶的工作时间也大大向前推进了。

2.2 垃圾回收

广州用于垃圾分类的桶是四色桶:回收材料应放于蓝桶;厨房垃圾应放于绿桶;有害废弃物应放于红桶;其他垃圾应放于灰桶[2]。

广州市垃圾分类及处理三大环节分设为集中收集点(11700 个)、分类运输车辆(1859 辆,不含中转车辆)、分类运输,线路(1321 条)[3]。垃圾分类及处理三大环节分布表如下。

垃圾分类 其他垃圾 有害废弃物 厨房垃圾 回收材料集中收集点 1670 个 181 个 9837 个 由市供销合作社收集运输,进入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络。运输线 200 条 无 1121 条运输车辆(不含中转车) 275 辆 11 辆 1573 辆

1.3 垃圾处理

垃圾分类收集完后,广州逐步形成“焚烧为主、生化为辅、填埋为底”的分类模式,一定程度上有效将垃圾回收和无害化处理。

全国开始进行垃圾分类时,广州市积极响应垃圾分类,举办了很多规模不同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2019 年4 月25 日,广州市城管综合执法局和增城市城管综合执法局联合在广州增城少年宫举办了2019 年“垃圾分类知识”系列宣传片,以及增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校园宣传教育主题报告会。广州市各个社区垃圾宣传方式多种多样,挂横幅、贴海报、派传单、放置四色桶等等[4]。

除了宣传片外,多款极具特色的垃圾分类宣传海报漫画纷纷亮相,相关的新版海报,将会在广州多个公共场合亮相,包括重点场所户外广告牌、重要交通枢纽室内广告牌、社区宣传栏等地;册子折页则会摆放在广州不少公益宣传场所,供市民和来穗游客取阅,这将会是广州一道靓丽的风采。

除此之外,广州还开展了许多宣传活动,例如垃圾分类“六进”宣传活动及9 月22 日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结合文明交通青年志愿服务专项行动,全市40 辆公共汽车开展了垃圾分类志愿者宣传活动。当天,全市40 辆公益巴士启动了垃圾分类志愿宣传活动。穿着背心的志愿者,手拿垃圾分类手册向乘客们宣讲垃圾分类相关知识。活动主办方在相关线路上共安排20 名宣传志愿者向车厢或公交站台的乘客宣讲垃圾分类知识点[5]。

1.4 垃圾来源[6]

环境问题在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中日益突出,引起了人类关注。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垃圾给人们拉响了警报。根据垃圾来源的不同,城市垃圾来源主要分为三类:生活垃圾、街道清扫垃圾和群体(办公室、学校、工厂和服务业)垃圾。

根据杜南大数据研究所最新公布的在部分城市收集的固体废物信息显示,2018 年广州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到745.3 万吨,同比增长11.0%。

根据2018 年重点城市常住人口和生活垃圾清运量计算,广州全年人均生活垃圾的产生量约500 kg,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平均每天约1.37 kg。

2017 年广州常住人口1449.84 万人,每天处理生活垃圾约2 万吨。2018 年1 月至10 月,广州市生活垃圾处理量2.03 万吨/ 日。有学者预测,到2035 年,广州常住人口可能达到2000 万,每天可能要处理生活垃圾约4.21 万吨。到那时,垃圾处理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2 广州市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

2.1 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淡薄,垃圾分类知识模糊

有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模糊不清,据一名负责分拣工作的环卫工人介绍,源自厨房和餐桌的酱料瓶罐头盒等,不少居民会认为“从厨房和餐桌上产生的垃圾就是餐厨垃圾”,于是把酱料瓶罐头盒等非餐厨垃圾和剩饭剩菜等餐厨垃圾装在同一个垃圾袋里,丢进餐厨垃圾桶中。

出现部分居民和工作人员随意乱扔垃圾的现象,如某些居民把废电池投入餐厨垃圾桶,把菜叶投入有害垃圾桶,一些保洁员直接把扫好的树叶投入有害垃圾桶等。

有些小区,可以看到管理处进行了明显的垃圾分类宣传工作,但可能是指导和监督的力度不够,常有住户混合投放垃圾。有些小区内每栋建筑的墙角都有一个垃圾桶,桶里的垃圾大多是混投的。在每一栋楼的大门外,还可以看到有三个垃圾桶,其中两个写着“厨余垃圾”,一个写着“其他垃圾”,但这三个垃圾桶都是乱“装”着各种垃圾;垃圾桶旁边堆放着旧家具和泡沫塑料。

有些小区,由于住户较为注重小区的环境卫生,因此较少出现乱扔垃圾的现象;但是我们仍然发现有大部分的垃圾没有正确投放。

2.2 垃圾分类设置标准不一,居民望“桶”兴叹

在某些小区,可以发现小区虽然号称配备了全分类垃圾桶,但其设置标准并没有严格达到广州的分类要求,很多绿色垃圾桶上都喷着灰黑色垃圾桶上应该出现的“其他垃圾”字样。

2.3 垃圾桶的容量、数量不足,易出现“爆仓”的现象[7]

现在垃圾分类使用的很多垃圾桶,比以前小区收运垃圾的垃圾桶小一号,无论容量还是数量,都无法满足一个小区的垃圾投放需求。很简单的一组数据:广州天河区一个中等规模的小区,有14 个单元,楼高8 层,每层2 户,撤桶前每2 层放置一个垃圾桶,总共需要56 个垃圾桶。撤桶以后,小区里有两个垃圾投放点,每个摆4 个垃圾桶,总共8 个垃圾桶,供224 户人家使用,怎么够用? 11 月初,广东台今日关注频道记者探访多个小区之后发现,目前广州街坊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垃圾投放点太少了,垃圾桶数量太少,导致经常“爆仓”溢出。

2.4 居民小区物业动力不强,垃圾桶数量有待配齐

模范社区配备了分类垃圾桶。而模范社区以东3 公里的某些小区,到现在还没有配备分类垃圾桶。7 月28日,记者调查到,小区住户们几乎都用着楼道里无分类标志的垃圾桶。有居民反映,他们曾向12345 反映过社区分类垃圾桶不足,住户难以进行垃圾分类的问题。此后,物业在每栋楼的大堂增添了一个可回收垃圾桶。然而,到目前为止,在社区中仍然很难找到餐厨垃圾和有害垃圾两种类型的垃圾箱,居民也无法实现完整的垃圾分类和投放。校道上只有“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这两类垃圾桶,分类垃圾桶配备不完善是某些大学的学生反映出来的情况。

2.5 垃圾运送环卫工分类积极性不够,混装垃圾时有发生

有居民反映,曾经看到过环卫工先把运垃圾的小推车放在楼下,然后背着一个大桶上楼收集每家每户的垃圾,不管垃圾有没有分类,直接把垃圾全倒在大桶里,最后背下楼倒入小推车里。这时候,环卫工再翻拣一车的垃圾,把硬纸皮、塑料瓶等挑出来,放进一个大袋子中。有一位长期在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工作的环卫工说,因为垃圾的分类收运大大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延长了工作时间,但是他们却没有得到相应增加收入,所以他们都不乐意分类收集运送垃圾。可以看到在广州明月二路的垃圾压缩站,每辆小推车里的垃圾都是混放的,各种各样的垃圾直接被倒进垃圾压缩车的车厢里,压缩出来的垃圾都会被送去填埋或焚烧。

3 对广州市推动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建议

3.1 完善垃圾分类制度体系

虽然广州市早已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条例,但个别方面的制度还不够完善,惩罚制度不够详细,例如初犯应负什么责任,多次屡教不改的单位或个人又该如何加重惩罚,若有更严重者可追究怎样的刑事责任。惩罚机制可与信用点挂钩,例如犯一次扣多少信用点等等。有了明确的法律体系,执法单位才能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类似的现象才会有所减少。

明确监督员有什么义务与享受什么权利,增强他们的责任,监督员若有违规行为应受到什么惩罚,市民可通过什么方式监察监督员,起到相互监督的效果。

建立合理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阶梯式收费还是计量收费或是其他方法应视情况而定,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

在处理方面,要明确处理的流程与标准,例如处理后的纯度应达到百分之几,处理后应放置到哪里,无利用价值的物品要如何处理才能尽可能的降低污染等。

3.2 探索垃圾分类处理方法

根据广州市现有的垃圾分类现状,建议如下:

第一,结合日本的设备方面,我们提出在设备上可以采用大容量半透明或全透明的垃圾桶,这样会更方便市民相互监督及监督员履行义务,有助于市民根据桶里的垃圾进行垃圾分类。

第二,在垃圾袋方面我们可以推出可降解的各色垃圾袋,垃圾按照规定分装到不同颜色的垃圾袋,以便更好地进行垃圾分类。垃圾袋尽量做成半透明的材质,可透过垃圾袋看出里面装的垃圾,以便更好地监督。

第三,完善支付宝AR 扫一扫的识别结果使其更加详细,这会更有利于垃圾分类[8]。

第四,据目前广州的智能垃圾分类情况,建议使用另一种智能垃圾分类机器来实行垃圾分类。广州大学的杨新欣团队在第十六届挑战杯上展示了这种“基于进化学习机制的全自动垃圾分类回收系统”。该设备基于图像、声音、磁导率和进化学习机制等多种传感器融合技术,可以智能识别多达5 升/ 袋的生活垃圾。当前有8 种类型的干垃圾、湿垃圾和垃圾袋,例如可以识别包装和存储的分类纸板箱,识别成功率可以达到90%。当检测到无法识别的垃圾时,系统将对其进行单独处理并将其实时上传到云服务器,以增加分类垃圾时成功识别的可能性。居民还可以通过电子屏幕上的人机交互系统将垃圾的类型传达给设备,以帮助设备开发和学习[9]。该设备的成功实施会创新垃圾分类方式、增加垃圾分类的便利性,节省居民垃圾分类时间,提升群众对垃圾分类的接受度,更有利于推进垃圾分类的进度,实现“弯道超车”。

这种设备可以和透明垃圾桶结合使用,设备可以定点到位,透明垃圾桶可以放到大街上。在广州市示范社区和高校试点,以一个月为观察期,记录垃圾分类完成情况,调查试点地区市民对该垃圾分类方法的满意度,并与旧方法的数据进行对比,为选择更好的垃圾分类方案提供参考。

3.3 形成垃圾分类收集、高效运输方案

垃圾分类运输与分类收集是密切相关的,分类收集的有序实施是后续运输效率和便利性的有效保证。垃圾收运和分类投放一样,也有其明确而详细的“规则”。在运输和收集垃圾的过程中,环卫工人应使用四种颜色,即“用于桶和袋子的一种颜色”、“用于桶和堆车的一种颜色”、“用于桶和隔间的一种颜色”和“用于隔间的一种颜色”。垃圾收运规则虽然明确细致,但仍然存在着混装混运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为此建议如下:

(1)科学确定各类垃圾的收集和运输时间,严格分类和运输,消除居民混合收集和运输的疑虑,争取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支持,培养市民分类投放的习惯。

(2)可以开通举报热线,如果发现有混收混运的问题,市民可以拨打热线电话举报,市民真实举报有奖。

(3)小区业委会、保洁员和监督员共同监督,防止混收混运情况的发生。

3.4 加强垃圾分类宣传及教育

垃圾分类的实行需要居民的积极参与,而在实施的初级阶段,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对居民进行积极教育和引导,以及加大垃圾分类的宣传。对广州市目前的宣传及教育,建议如下:

(1)加大对支付宝AR 扫一扫、垃圾分类相关的小程序及app 的宣传,以便市民可以更好的实行垃圾分类,提高垃圾分类的纯度。

(2)加大力度对垃圾分类进行宣传,通过公益广告、宣传片和海报来宣传和呼吁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3)随着自媒体和互联网的盛行,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与自媒体协商发布和垃圾分类相关的作品,通过明星效应来增加市民对垃圾分类的关注。

(4)培养居民的日常分类意识。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是落实垃圾分类政策的关键,相关知识的宣传和分类意识的培养,可以促进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

(5)教育方面,广州不仅将垃圾分类和环境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体系,让中小学从小树立垃圾分类意识,还要普及到社会教育,在社会中营造垃圾分类的环境氛围。

(6)大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主要基于日常行为指导和关于垃圾分类知识的讲座,有关部门应与大学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促进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增加大学生组织垃圾分类活动经费的支持,提高学生对垃圾分类的认识。

4 结语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广州市的垃圾分类做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垃圾桶容量太小或没有能及时清理造成了爆仓现象、居民垃圾分类知识模糊,没有精准分类、有些小区在设置标准上未严格对标广州分类要求、个别小区还未撤桶或容器不足,四色垃圾桶变两色,四类变两类,存在混收混运等。垃圾分类后的主要措施是焚烧或者填埋,造成不少资源被浪费,仅依靠填埋作为主要的垃圾处理方式是不够的,在源头上控制和减少垃圾的产生,提高垃圾分类的纯度,尽可能让垃圾处理导致的垃圾污染、水源污染、空气污染降到最低。

建议有关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法律制度,加强对相关违法行为的监督和处罚,大力宣传垃圾分类。利用互联网+ 与垃圾分类相结合,建议推广智能垃圾分类设备的应用。

猜你喜欢
广州市垃圾桶居民
麓湖春天观景
广州市岭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石器时代的居民
垃圾桶等
投进垃圾桶的信
投进垃圾桶的信
飞进垃圾桶
广州市一元文化有限公司
广州市中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