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重新定义商业健康保险新模式

2021-04-29 14:44周婕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物联网

周婕

摘 要:物联网等金融科技飞速发展,提升了保险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为众多险企更好地触及客户、更好地服务客户、更好地优化消费者体验提供了支持。同时,推动了传统价值链的升级改造,也促使了保险业更有效地配置资源,为加快风险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创新,打造全新商业模式提供了动能。同样,物联网等金融科技应用于健康保险领域,也将给健康保险行业带来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基于此,具体探讨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健康险行业的作用影响,以及相关实施路径和可能存在的风险等问题。

关键词:物联网;重新定义;健康保险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09-0080-03

一、物联网的定义与技术原理

物联网是新一代科技浪潮的前端技术之一,其官方定义在国际电信联盟发布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中被首次提出。此后,物联网概念虽被多次提及,但均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直到为促进科技发展并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各国政府才逐渐将其纳入下一代的技术规划。我国政府早在2009年就提出“感知中国”的概念,并在无锡率先建立了物联网研究机构。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再次将我国,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兴科技领域研究和应用开发推上了高峰。

具体来讲,物联网是利用传感器采集信息、借助通信传输信息、依靠物联网平台中心进行信息处理的,赋予物以智能属性,从而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用一句话来概括,物联网即是“万物皆可相联”的世界。从网络架构上看,物联网主要由三层框架构成,分别为传感网络层、传输网络层和应用网络层。

1.传感网络层。又称“感知层”,是物联网的底层,主要解决生物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数据获取与连接问题。该层运用射频识别器、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等传感设备,识别并获取各类事物信息,使无生命体“拟人化”,进而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控制。

2.传输网络层。是物联网的中间层,主要解决感知层所获得的长距离传输数据的问题。该层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通信网、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的各类信息。

3.应用网络层。是物联网与用户的接口,主要解决物联网信息技术与终端行业专业技术深度接触的问题。该层由包括PC、手机等输入输出控制终端组成,通过对信息的协同、共享、分析和决策等功能,形成智能化应用的解决方案。

在数字经济时代,各行各业都亟待与物联网应用相结合,以广泛智能化应用的解决方案、以低成本高质量的解决方案,为商业模式变革注入新动能。

二、物联网技术在商业健康险的应用场景及作用影响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保险行业,一方面,能真实、客观、全面地获取保险标的物及环境和投保人行为信息,在有效防范道德风险的同时,提升风险精准定价水平,完善定制化风险保障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联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能助力全行业加快风险管理模式和运营服务模式创新,为优化商业模式注入新动能。对于以人的身体健康为保险标的的商业健康险来讲,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可穿戴设备上,将可穿戴设备与手机APP绑定结合所获得的多维度信息,将给商业健康险发展带来广泛影响,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划分精准度提升,保险费率厘定和产品定价或将更加合理。一直以来,由于技术限制以及信息获取能力有限,健康险无法对保险标的,即投保人健康状况给出完全准确的分析判断,保险费率厘定和产品定价大多依据历史赔付数据和静态参数模型,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和公平性。而引入物联网技术后,保险公司可借助穿戴设备,在实现对投保人各项体征实时动态监测和行为偏好全方位了解的基础上,精准测算其健康風险状况和风险程度,依据风险发生概率确定相应的保险费率,并针对不同投保人给出实时定价。由此,健康险保险费率厘定和产品定价将更加科学合理。

2.定制化服务成为可能,客户服务体验或将全面升级。保险公司运用物联网技术,可通过广泛采集客户健康状况、饮食状况、运动状况以及消费平台、消费场景等相关信息,高效筛选并准确判断不同客户的健康保障需求,进而推出差异化、定制化的保险产品服务。同时,作为专业健康保险公司,我们在现有能力基础上,运用物联网生物计量识别和感应技术,还可通过摄像头、体重秤、体温计、血压计、血糖仪等多个端口,实现对客户气色、体重、体温、血压、脉搏、心率、血液等主要健康指标的全面监测,以及时提供疾病预防、就医绿通、在线问诊、健康干预、健康咨询、慢病管理等健康管理服务。由此,物联网将极大助力健康险以客户为中心,量身定制风险保障计划,促进客户体验的优化和客户满意度的提升。

3.主动风险管理模式开启,风险减量或将更有成效。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可穿戴设备,除了能对个人体征进行全面监测外,当体征指标超出正常范围时还能及时发出警示信息,提示投保人立即纠正影响健康的不良行为或外出就医,加上保险公司同步健康管理干预,健康险客户发生疾病风险的概率将大为减少。对于保险公司来讲,以物联网技术监控风险靶点,把传统事后补偿转变为事前预防、事中干预,把风险被动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管理模式,将有利于充分发挥风险保障职能,实现有效的风险减量。

4.线上化流程加快推进,运行效率或将明显提高。因物联网具备将广泛的线下行为数据化的特性,其技术应用可深度融于健康险线上运营模式的各个方面。在承保端,不仅能向保险公司提供投保人相关历史风险及保险数据,还能提供更多相关线下场景信息,为智能核保提供更多数据信息支持,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理赔端,不仅能对疾病及时预警,还能更安全高效地完成理赔调查(通过核心系统与客户健康数据、诊疗数据无缝对接),并将调查结果与现有核保规则、计价准则、核保标准等结构化数据相结合,提出更为精准的理赔方案;在客服端,(依托数据)能提高答疑咨询的效率和对话的精准度,拉近与客户关系,并获取客户信任和好感,有利于保持客户存量、促进客户增量。物联网是健康险实现智慧运营模式的有力支撑,将助力改善运行效率,推进数字化线上化的运营流程实施。

5.打破传统模式限制,商业健康险或将实现跨界延伸。在物联网、互联网以及现代医学技术共同作用下,商业健康险可通过整合可穿戴设备、呼叫中心、急救中心、医疗机构,构建起集预防、监测、诊断、救治、康复等功能于一体的线上健康救治服务系统,在向客户提供线上健管体验、智慧医疗服务的同时,有望实现向远程医疗、药品查询、紧急救护、卫生监督等领域的延伸。此外,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保险公司或将深化与通信服务商、终端设备供应商合作,双方有望就增值服务、互惠营销、跨界融合等达成新的共识。商业健康险传统模式或将改变并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三、物联网赋能商业健康险发展的实施路径

物联网应用催生健康险发展新业态,在具体实施上还应由宏观政策、金融监管和健康保险机构共同推进。

1.宏观层面。物联网已成为世界各国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战略,在我国“互联网+”战略背景下的物联网产业,已具备前所未有的推动条件,正由全面布局、规划阶段向着高速发展阶段迈进。未来,各级政府及相关产业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的通知》(国发〔2013〕8号)、工信部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工信厅通信〔2020〕25号)等部署要求,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中尽快建立NB-IoT、4G/5G网络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全面做好物联网网络建设、加强物联网标准和技术研究、提升物联网应用广度和深度、构建高质量产业发展体系、建立健全物联网安全保障体系等重点工作。同时,基于物联网万物相联的海量数据,在技术保障外,还应注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法规确保信息在传输的中间环节不被篡改、复制和破坏,从而保障信息在物联网应用领域的客观性和安全性。客观信息数据有无独立权威机构的鉴定和认可,客观信息如何识别、提取、存储等也应有法可依,以全面保证客观信息的有效性。

2.金融监管层面。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保险领域,一方面促使新型保险服务升级,提升保险服务的便捷性和可获得性;另一方面也可能增加金融风险的隐蔽性和可传播性,对金融监管机构防范金融科技风险提出了更高要求。监管机构一是应提升监管科技应用水平,广泛应用“大智移云”前沿技术,提高对金融风险及相关异常点的动态甄别能力,使监管成效不断放大,使更多不易管、不好管、管不到的业务领域纳入监管范围,加大监管力度、提升健管全局性。二是应提高对金融科技的包容度和接受度,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鼓励物联网技术在保险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普及,在制定出台监管细则时应以开放包容的理念,为保险机构产品服务创新留有空间。三是应尽快出台物联网保险标准化文件,明确物联网数据采集、技术应用等相关操作标准,强化物联网保险监管的指导性和有效性。四是基于物联网应用依托感知层、网络层的万物相联,依托金融保险业务及相关领域的前端数据,原有分业监管的单一监管模式将不再使用,应积极联合其他非金融监管机构,探索建立物联网产业垂直监管体系。

3.商业健康险机构。商业健康险公司一是应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加快数字化建设进程,将物联网等金融科技融入高质量发展始终,全力打造现代化市场竞争新优势。二是应持续优化智慧运营模式,不断完善询价、核保、契约、保全、理赔、医院现场结算、健康管理服务等线上作业闭环,将传统线下模式向全部线上化模式转变,确保现有运营模式与物联网技术无缝对接。三是应加强与各类传感器、智能硬件以及可穿戴设备供应商合作,保障数据信息获取渠道畅通。同时,还应加强与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等互联网巨头合作,借互联网公司在应用场景、科技能力、数据流量等资源优势,提供好差异化、定制化的保险产品服务。四是应强化数据分析和数据决策能力,将客户数据信息切实转化为业务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依托。五是应围绕“健康保险+健康管理+信息科技”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开发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商业健康险产品,丰富物联网保险保障型产品供给。六是应积极培育物联网保险复合人才,尽快建立一支既熟悉健康险运营模式、又精通物联网技术原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進一步实现行业与科技的跨界沟通,进一步推动“物联网+保险”的创新发展。

四、物联网技术应用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初期,各家险企可能面临一些问题。

1.可能面临技术风险。“数据属于谁?是属于传输数据的设备还是属于数据传输服务供应商?是设备使用者还是利用数据提升用户体验的保险公司?”在实际操作上,服务供应商有可能绕开保险公司而与客户直接对接,或要求保险公司付出较高的数据信息代价,使保险机构在数据获取上居于被动。

2.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依托互联网技术的物联网,同样会遭遇IT系统故障、硬件安全风险、病毒黑客攻击等问题,加之关键技术RFID还存在缺陷,用户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无法绝对保证,保险公司可能遭遇信任危机。

3.可能面临经营压力。物联网技术使疾病风险可控,客户风险发生概率降低,投保意识或意愿减弱,将可能影响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时,各种传感器、监控设备以及配套应用系统的开发升级,将带来较高运行成本,如何处理好物联网应用与投入产出关系,也是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4.可能承受跨界竞争冲击。尽管各家险企在保险专业领域占有优势,但随着头部平台不断抢滩布局保险领域,行业间的边界进一步模糊,保险业将面临跨界竞争的“降维打击”风险,亟须提升专业能力,拓宽行业边界来巩固提升市场综合实力。

总之,保险公司应以发展的眼光,辩证看待物联网应用助力行业发展的前景和未来。

参考文献:

[1]  李德江.论空间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集成[J].测绘遥感,2018,(12).

[2]  王飓.谈智慧家居[J].山西建筑,2018,(2).

[3]  杨晓牧.云南省道路智慧运输体系建设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7.

[4]  黄振江.基于IoT架构的5G微基站动力环境监控系统[J].现代信息科技,2019,(5).

[5]  邵明波.智慧医疗视域下就医服务系统的研究[J].健康必读,2019,(1).

[6]  吴文超.浅谈物联网的发展与未来[J].西部皮革,2016,(10).

猜你喜欢
物联网
基于物联网的无线测温模块设计
基于物联网ZigBee技术的智能家居监控系统 
基于高职院校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思考分析
如何在高校架设学生洗衣服务系统
基于无线组网的智慧公交站点信息系统研究与实践
基于LABVIEW的温室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论智能油田的发展趋势及必要性
中国或成“物联网”领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