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业基地助力精准扶贫的探索与研究

2021-04-30 05:57夏兆刚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21年1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有机农户

陈 曦 赵 辉 夏兆刚

(1.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北京100081; 2.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北京100081)

2020 年,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工作步入决胜阶段,扶贫工作 “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的意义更需不断深化和拓展。由于全国各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口状况、经济因素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运用精确、科学、有效的手段对贫困对象实施帮扶,达到扶贫、治贫和脱贫的目的,在现阶段更显得尤为重要。有机农业正式的概念最早起源于 20 世纪 70 年代,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 (WHO)为代表的层面,以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 (IFOAM)为代表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层面和以欧盟、美国、日本为代表的政府层面,根据自身情况和对有机农业的理解侧重不同,分别先后对有机农业的概念进行了定义。我国在2005 年颁布实施了第一个有机产品国家标准。随着有机农业在我国的不断发展,有机农业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在农业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投入品及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的产物,是一种基于动植物与人类相互关联,通过多样性种养结合、创造良性循环链条等农业技术维持农业生产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1]。多年来,我国通过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有效提升了食用农产品的安全水平,促进了产地生态环境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通过有机农业生产过程禁用化学合成的肥料,避免了土壤中氮、磷元素流失导致的土壤板结,地下水体污染和地表水体富营养化。通过有机农业休耕轮作,缓解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通过农业废弃物,如秸秆、人畜粪便等的合理化综合利用,缓解了农村普遍存在的点源和面源环境污染产生的影响。本文以农业农村部建设的有机农业基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在国家级贫困县中建设有机农业基地对扶贫工作的促进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并以精准扶贫工作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案。

一、我国有机农业基地建设现状

(一)有机农业基地建设整体情况为了促进有机农业因地制宜科学发展,从而推进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良性转变和可持续发展,农业农村部于2010 年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有机农业基地的建设工作。截至2019 年,分阶段建成有机农业基地57个,总规模达365.1 万hm2,产品类别涵盖谷物、蔬菜、水果、坚果、油料、草及割草、野生采集、中药材、牲畜、家禽、水产、茶叶及以上相关加工制品共24 个类别[2],其中作为有机畜牧养殖所需饲料生产基地种类之一的天然放牧草场面积占比最大。

(二)贫困地区有机农业基地建设情况目前,国内有机产品价格平均是常规产品的2~5 倍,因此发展有机农业、开发有机农产品,进而实现贫困地区产品优质优价,助力农民增收,是国家级贫困县实现脱贫的一个重要手段。从地域分布来看,目前在已建成的57 个有机农业基地中,有39 个建在国家级贫困县,占基地总数的68.4%。其中数量排名前 3 名的省份分别为湖北 (7 个)、青海 (5 个)、广西 (4 个)。在包含国家级贫困县的22 个省市自治区中,有14 个建设了有机农业基地,覆盖区域占比63.6%。当前有机农业基地建设规模情况如图1 所示,可以看出,目前贫困地区有机农业基地面积达349.32 万hm2,占总规模的95.7%。国家级贫困县建设的有机农业基地面积占比最大的是天然放牧草场,占比94.8%,与世界范围内的有机农业用地分配比例较为相近[3]。从贫困地区有机农业基地产品类别看,以茶叶、牲畜、谷物、水果、中药材为主,开发产品数量分列前 5 位,油料、蔬菜、家禽、水产、坚果为辅,排名分列 6~10 位。

图1 有机农业基地建设规模情况

二、有机农业基地助力精准扶贫的积极作用

(一)全面响应扶贫战略部署,精准布局引领示范带动多年来,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贫困地区有机农业发展和有机农产品开发,并积极采取多种措施给予扶持。2019 年,农业农村部有机产品认证机构支持国家级贫困县中的214 家企业获得有机认证,占该系统认证企业总数的18.1%,同时对这些企业减免相关费用达157.11 万元。为了进一步推动贫困地区发展有机农业,带动更多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除了发展有机农产品外,农业农村部通过积极建设有机农业基地示范带动地区农业发展。有机农业基地建设按照区块分解、重点帮扶的理念,分别在 “环京津贫困地区”“三区三州”“大兴安岭南麓片区”“重点革命老区” 和 “农业农村部定点扶贫县” 等重点区域实施布局。截至2019 年底,已经实现上述重点区域全部覆盖,并以此为点开展示范带动,为进一步实施拓展精准扶贫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充分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因势利导促进产业聚集据国家统计局2018 年发布的数据显示,青海、内蒙古、甘肃、新疆、宁夏、西藏等 12 个省区当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增长,其中青海省增幅达18.03%,排名第1[4]。究其根源,这与青海省自2016 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主推的高效养殖模式关系密切。以祁连县、泽库县、甘德县等国家级贫困县为例,结合有机饲草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有机畜牧养殖产业,实现传统的分散、粗放型养殖经营方式向集约化的转变,促进了区域特色农产品由个体经营向产业集群发展。通过由牧民加入股份合作经营组织性质的生态畜牧专业合作社,以牲畜量和牧场面积核算入股,合理规划、规范管理天然牧场334.8 万hm2,实行有序轮牧和禁牧,既治理和恢复了生态环境,又统筹解决了有机养殖饲料的需求问题。同时建设有机畜牧业产业园,提升畜牧加工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带动牧民收入增加,调动了牧民从事有机生产的积极性。祁连县域内84%的天然牧场面积为可利用草场,统筹建成有机农业基地,牛羊肉价格分别提升11%和25%。贫困牧民在合作社入股并托管牲畜和草场后,人均股份分红近万元。此外,牧民可以外出打工获得额外收入,有效解决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牧民增收之间的矛盾。在保障牧民稳步增收的前提下,全县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截至2020 年4 月,青海省国家贫困县全部实现摘帽,充分证明了有机农业基地建设是牧区生态与经济共生共赢,人、草、畜协调发展的良性模式。

(三)合理运用创新理念,构建提质增效价值链条有机农业基地建设包含政府、企业、农户、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监督执法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检验检测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主体,通过对 “产前”“产中” 和 “产后” 各个环节予以适度关注,形成一条能产生增益价值的链条[5]。这种全产业链条的协调发展,为贫困地区带来了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的全面提升。以新疆于田县建设的有机农业基地为例,在社会层面,吸纳县域内70%的贫困农户加入红柳、肉苁蓉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解决闲置劳动力就业问题,对减少弱势群体、扶贫脱贫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经济层面,作为于田县主要农业产业支柱的红柳肉苁蓉,普通产品市场平均单价6 元/kg。在有机农业基地建成、产品获得有机认证后,市场平均单价增长2 倍,达18 元/kg,贫困农户收入普遍得到提高; 在环境层面,于田县建设的有机农业基地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开展有机肉苁蓉的种植管理,能防风固沙,增加地表植被,阻遏了风沙对于干旱贫困地区的侵害,有效遏制了流沙对绿洲的侵袭,进而绿化沙漠,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扭转当地沙进人退的趋势,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实践证明,有机农业基地建设创造出适应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和食用农产品产业链条提质增效模式,形成了有机农业产业链和有机食品价值链相互嵌入的优势体系。

(四)规模优势彰显强大作用,保障贫困人群收益稳定2020 年上半年,突发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正常运转,对世界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严重冲击,1 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6.57 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6.4%,贸易顺差983.3 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 80.6%[6]。虽然 2020 年 1 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有大幅降低,但农产品出口依然保持强劲,3 月份出口总额达67.4 亿美元,环比和同比分别增长129.9%和4.0%[7]。我国是有机农产品的出口大国,出口稳定,且贸易额持续增长[8],面对特殊情况,作为高附加值的有机农产品在稳定出口贸易中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农产品供需通畅和充足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保障。在国内供给方面,国家将保障鲜活农产品 “绿色通道” 政策实施和将春播备耕作为复工生产的首要任务实施,涉农企业有序进行复工生产,而已建设有机农业基地的39 个国家级贫困县中的有机认证企业,依靠有机农业基地组织化、规模化优势,运转良好,有效保证了内需和外销的供应,基地内农户也因此受益。有机农业基地的持续运转成为保障贫困人群在特殊情况下获得相对稳定收入来源的一种优势模式。

三、贫困地区有机农业基地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影响有机农业基地协调发展目前,由于有机管理体制的原因,农业、市场和环保部门分别开展与有机产品相关的基地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有机农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多头创建、重复建设、标准不一、互认无果、各自为战的现象,难以形成合力,不利于有机农业的持续发展,更不利于有机农业基地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二)基础薄弱限制有机农业基地建设实施贫困县大多位于环境优良但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基础设施较为薄弱、运输成本较高,有组织、有规模的生产主体相对较少,产品基本为初级产品或初加工产品。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有机农业种养殖、产品精深加工以及物流等产业发展,制约了有机农业基地建设的实施与发展。

(三)人才短板制约有机农业基地高质量发展目前,贫困地区有机农业基地农户普遍存在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人口妇孺多,老龄化严重的问题。贫困地区农户受教育程度不容乐观,中等及以下学历占比近90%[9],进而影响有机农业基地建设质量。有机农业基地更是缺少生产管理、技术推广、市场开发、品牌营销等各方面专业人才,尤其是复合型管理人才稀缺。此外,尽管接受过培训,但多数农户,包括基层农业干部,对有机生产的理解还停留在 “不使用农药、兽药、化肥” 这样的笼统概念上,对于需要在理解生产技术、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开展有机生产,在具备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的基础上开展经营的有机农业基地建设,产生了明显的制约作用。

(四)营销短板影响有机农业基地良性运转在贫困县建设的有机农业基地普遍面临对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的问题。这些企业资金不足、规模不大、精深加工能力不强,品牌知名度不响、产品营销渠道单一,缺乏市场预测及市场竞争机制,市场拓展能力不足; 会出现丰产季节对农户压低收购价格,或按照有机生产标准要求生产却以普通产品价格销售的情况,直接将市场需求变化及价格波动产生的风险转嫁给生产者,导致贫困农户无法获得预期收入,影响贫困农户参与有机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引发县域有机农业难以良性维系,有机农业基地发展举步维艰的局面。

四、对策与解决方案

(一)加强顶层设计,发挥行业优势早在2013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非洲发展国际会议上提出,实现消除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关键在于政府部门和民间部门的合作,最有效的措施是持续对农业农村发展进行投入[10]。我国农业农村部建设的有机农业基地正是通过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统筹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牵头,组织协调区域内企业、机构和农户以遵循科学体系要求为核心开展建设,从而达到精准解决贫困地区人群收入提升的目的。因此,加强顶层设计,理顺有机管理体制,强化各行业部门合作,发挥农业行业优势,以推广有机农业为途径,加快推进精准扶贫战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统筹协调建设,实现多赢局面有机农业基地建设是涉及面广、工作环节及部门众多的系统工程。因此,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统一指导和协调作用,有效利用财政资金,积极结合各级各类项目,在基础设施建设,监管工作经费、农业投入品补贴、加工企业收购价格保护性干预等方面加强投入与管理,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化效益,使基地建设进入良性循环轨道,真正实现多方建设主体共赢的局面。

(三)采取有效手段,保障农户利益农户是有机农业基地最基本主体,保障其利益,使其充分发挥主观意愿投入生产是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收入的提高则是保障这一基础的关键因素。地方政府应形成避免被有机农业产业和有机食品价值链排斥的保护机制,一是以资源供给合同形式,为农户提供投入品及托管服务等隐性补贴。二是通过集中收购统一营销的方式降低市场因素对农户的影响,使农户的收益趋于稳定。三是促使农户组成有机生产专业合作社,降低散户经营的交易成本,解决散户产品聚集、加工和销售等问题。

(四)引进技术力量,提高生产水平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研究生产技术,引进科研成果。通过与农业技术部门合作,定期组织农户、生产技术人员参加培训,掌握有机农业基地建设要求、有机产品基本知识以及生产技术要求,提高农户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能力,解决人才短板问题。

(五)开展多元扶贫,形成良性链条引导扶持企业开拓有机市场,充分发挥对接有机产品获证企业的拉动作用,建立以 “基地+公司+农户” 的有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通过合作联结手段促成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带动农户产品进入流通领域。通过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等形式,为农户分担市场层面的风险。充分发挥有机农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特点,通过流转土地资产使农户获得一次收入,通过雇佣农户作为劳动力提升农户的二次收入。有机产品获证企业也由此获得稳定的劳动力来源和优质的有机原料来源,增强其产品市场竞争力,从而形成良性的有机产业价值链条。

(六)吸纳先进理念,打造优势体系全球近80%的有机农业生产者身处在中低收入国家[11],有机认证费用带来的负担持续影响贫困人群进行有机生产的积极性。国际社会采取引用参与式保障体系(PGS)以较低的成本替代第三方认证[3],解决小规模贫困农户在保障和证明有机农产品质量与难以承担认证费用压力之间的矛盾。我国贫困地区可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运作模式,以有机农业基地为基础,开展多方优势体系的融合,打造能适应多样化发展的有机农业综合体,在实施精准扶贫的同时,成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绿色化的消费需求的生力军。

五、结语

精准扶贫工作是实现切实解决群众困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是有机农业充分发挥效应的实践挑战。精准扶贫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有效方式促进贫困农民增收。有机农业基地建设,顺应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运用科学手段打造各具特色的精准模式,由短期增效转变为长效稳步提升。通过在国家层面推行有机农业生产理念、技术和运行模式,达到农业经济、环境和社会三重价值的最优体现,为持续激增的人口提供充足、健康的食物,精准提升我国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为农业和食品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有机农户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纯净天然有机 为您献上一杯道地药茶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