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气汞排放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

2021-04-30 03:47吴晓慧徐丽笑齐剑川王书肖
中国环境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贡献排放量大气

吴晓慧,徐丽笑,齐剑川,梁 赛*,王书肖

中国大气汞排放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

吴晓慧1,徐丽笑1,齐剑川2,梁 赛2*,王书肖3

(1.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北京 100875;2.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生态工程研究院,大湾区城市环境安全与绿色发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006;3.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北京 100875)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从生产和最终需求角度计算了1997~2017年中国大气汞排放量;并结合结构分解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对大气汞排放变化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生产端大气汞排放较多的行业主要是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业(135t)、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86t)等重工业;消费端对大气汞排放贡献较多的行业主要是建筑业(219t)、汽车制造业(16t)等.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对不同排放源和不同行业的相对贡献存在差异.人均最终需求水平提高是大气汞排放增加的最大驱动因素,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业是其推动排放增加的主要行业.排放强度降低是大气汞排放减少的最大驱动因素,对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业的减排贡献最大.生产结构、最终需求行业结构和最终需求类别结构变化导致大气汞排放略有增加,但1997~2017年间因这3种结构性因素变化而减少汞排放的排放源和行业数量增多.根据研究结果,本文从生产全过程管控、优化社会经济结构等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大气汞排放;社会经济影响因素;投入产出分析;结构分解分析

大气中的汞可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最新评估报告,2015年全球大气汞排放量比2010年增加约20%[1].在持续增长的电力燃煤和有色金属冶炼等工业活动的驱动下,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为源大气汞排放国,中国汞排放量占全球排放量的20%以上[1].2013年10月,全球128个国家签署了旨在控制和减少全球汞污染导致的人体健康和生态风险的《关于汞的水俣公约》(以下简称《水俣公约》),对汞的来源、使用、贸易、排放等进行全过程管控.2016年4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水俣公约》.2017年8月,《水俣公约》在中国正式生效.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发生变化,量化中国大气汞排放并探究导致其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对于《水俣公约》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建立了中国人类活动导致的汞排放清单[2-11],量化生产中各种源头的直接汞排放(即生产端汞排放),例如能源燃烧、有色金属冶炼、垃圾焚烧等排放源的大气汞排放.然而,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生产活动被最终需求(如家庭消费、固定资本形成和出口)驱动.最终需求通过产业链驱动上游生产活动,产生大气汞排放(即消费端汞排放).为此,相关学者分析了中国国家和省份层面的消费端汞排放[12-14],并建议通过调节最终需求行为减少汞排放.还有相关学者针对大气汞排放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开展研究,识别影响大气汞排放变化的主要因素并量化其贡献,以支持基于各影响因素的减排策略制定.例如,Liang等[15]采用结构分解分析方法探究了1992~2007年中国汞排放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Li等人[16-18]对能源消耗相关的汞排放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探究了不同时间段能源结构等因素的变化对汞排放变化的影响.

然而,现有对大气汞排放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于能源消耗相关的汞排放,忽略了其他来源的汞排放,且缺乏行业层面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将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的贡献分解至行业层面有助于为大气汞减排提供更为精细的政策依据.

本研究基于不同排放源的行业大气汞排放清单,通过结构分解分析方法揭示1997~2017年中国大气汞排放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并详细分析各种因素在排放源及行业层面对大气汞排放变化的影响,从不同角度为中国大气汞减排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1 投入产出模型

投入产出模型是一套用于刻画经济系统结构的方法[19],其行平衡可以表示为:

整理可得:

式中:向量和分别代表各行业的总产出和最终需求;为单位矩阵;和分别代表直接投入系数矩阵和Leontief逆矩阵.

式中:向量代表各行业消费端大气汞排放.

以代表各行业不同最终需求类别(即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存货变化和出口)的列向量替换式(3)中的最终需求向量,即可计算得到不同最终需求类别在行业层面驱动的大气汞排放量.

1.2 结构分解分析

结构分解分析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将某一指标的变动分解为若干因素变动的相对贡献之和,可以分解出完整的结构性因素[20].本研究将最终需求分解为最终需求行业结构、最终需求类别结构y、人均最终需求水平y和人口规模.根据式(3),某时期内中国大气汞排放的变化可以表示为:

此外,用不同排放源对应的行业大气汞排放强度替换式(4)中的排放强度,计算得到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变化对各排放源大气汞排放变化的相对贡献.将式(4)中的排放强度向量对角化,计算得到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变化对各行业大气汞排放变化的相对贡献.

1.3 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的投入产出表来自1997、2002、2007、2012和2017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21].为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本文基于2017年价格,使用价格指数将其他年份的投入产出表转化为可比价投入产出表,价格指数来自1998~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22].各排放源的大气汞排放数据来自相关文献[23-24],采用代理变量方法[25-26]将各排放源的大气汞排放匹配至不同行业.本文仅考虑生产部门的大气汞排放,不包括居民煤燃烧导致的大气汞排放(根据计算结果,居民煤燃烧导致的大气汞排放量占中国大气汞排放总量的比例小于5%).人口数据来自1998~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22].

2 结果与讨论

2.1 大气汞排放变化趋势

如图1所示,1997~2017年,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GDP增长了4.75倍[22].与此同时,中国人口也稳步增长,从1997年的12亿人增至2017年的14亿人[22].中国大气汞排放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997~2012年,中国大气汞排放量从376t增至543t.2012~2017年,大气汞排放量降至405t.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对减少大气汞排放取得良好成效.

图1 1997~2017年中国大气汞排放量、可比价GDP和人口变化趋势

为了使各指标的变化趋势具有可比性,将大气汞排放量、可比价GDP和人口规模进行标准化,将1997年3项指标的数值统一为1,其他年份基于此进行转化

2.2 行业大气汞排放

由图2(a)可见,中国生产端和消费端各行业大气汞排放量存在显著差异.以2017年为例,生产端大气汞排放最多的行业是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业(135t),其次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86t),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48t),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3t).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泥生产国,水泥生产原料中含有一定量的汞,且生产过程中燃料燃烧释放汞,导致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业直接排放大量汞.其中,水泥生产原料(石灰石、砂石等)中的汞输入是该行业大气汞排放的主要来源,占水泥生产中汞输入总量的90%左右[27].对于金属冶炼相关的行业,精矿中的汞输入导致了较多的大气汞排放[9].此外,燃煤是我国大气汞排放的重要源头[28],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消耗大量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导致该行业产生较多的大气汞排放.

消费端对大气汞排放贡献最多的行业是建筑业(219t),对建筑业的最终需求驱动的大气汞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54%,远高于其生产端大气汞排放.这与建筑业生产活动对重工业产品的较高依赖程度有关.建筑业生产活动需要较多的上游产品投入(例如,化石能源、铁矿石、石灰石等)[29],这些上游产品的生产过程是大气汞排放的重要源头,从而导致对建筑业的最终需求驱动大量的上游大气汞排放.消费端对大气汞排放贡献较多的行业还包括汽车制造业(16t)、其他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3t)、其他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9t).这些行业对上游大气汞排放的驱动作用远大于其直接大气汞排放量.

从重点行业的大气汞排放趋势看(图2b、c),2012年以后,生产端和消费端所有重点行业的大气汞排放量均呈现下降趋势.从生产端看,2012年以前,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大气汞排放最多,从1997年的114t逐步攀升至2007年的166t,而在2017年降至86t.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大气汞排放量呈现类似的趋势,从1997年的59t上升至2007年的112t,2017年降至48t.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业的大气汞排放从1997年的35t上升至2012年的142t,成为生产端大气汞排放最多的行业,2017年降至135t.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大气汞排放相对较少,从1997年的27t下降至2002年的15t,2012年上升至45t,随后降至2017年的43t.这些大气汞排放重点行业的经济总产出在1997~2017年期间呈稳定增长趋势[21].因此,从生产端看,2012年以后这些行业大气汞排放量下降主要得益于排放强度降低.

从消费端看,建筑业驱动的大气汞排放显著高于其他行业驱动的大气汞排放.1997~2017年,我国对建筑业的最终需求持续上升,2017年对建筑业的最终需求是1997年的7.7倍[21].建筑业的消费端大气汞排放从1997年的101t上升至2012年的243t, 2012年后开始下降,2017年降至219t.其他3个重点行业(汽车制造业、其他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其他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驱动的大气汞排放则相对稳定.

行业名称和序号见表1,下同

表1 行业名称和序号

续表1

2.3 不同最终需求类别驱动的大气汞排放

图3展示了1997~2017年不同最终需求类别驱动的大气汞排放.固定资本形成、出口、城镇居民消费是驱动大气汞排放的主要最终需求类别.图4进一步将主要最终需求类别驱动的大气汞排放细化至行业层面.

固定资本形成始终是大气汞排放的第一大驱动因素.固定资本形成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额[24].具体来看,我国建筑业和制造业相关行业的固定资本形成是导致这一部分大气汞排放变化的主要原因.1997~2012年,固定资本形成驱动的大气汞排放显著增加,从1997年的142t增至2012年的322t.其中,行业71(建筑业)起到主要贡献作用,其驱动的大气汞排放增加量占这一部分增加量的78%.行业56(汽车制造业)和54(其他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固定资本形成也对这一时期大气汞排放增加起到重要贡献作用.2017年,固定资本形成驱动的大气汞排放量降至264t,同样主要与行业71(建筑业)、54(其他专用设备制造业)和56(汽车制造业)有关,表明对建筑业、汽车制造业和其它专用设备制造业的投资在驱动大气汞排放变化中有重要作用.

出口是大气汞排放的第二大驱动因素,但1997~2017年,出口驱动的大气汞排放有所降低(降低14t).中国是全球制造业大国,出口导致的大气汞排放变化也主要与制造业相关.1997~2007年期间,出口驱动的大气汞排放持续增加,从1997年的84t增至2007年的162t.其中,行业64(其他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61(其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4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62(电子计算机制造业)产品的出口起主要贡献作用.2007年以后,出口驱动的大气汞排放量呈下降趋势,2017年降至70t,主要与行业4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61(其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4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22(针织品、编织品及其制品制造业)有关.

城镇居民消费对大气汞排放的驱动作用大于农村居民消费,是第三大驱动因素.1997~2002年,城镇居民消费驱动的大气汞排放从49t增至74t.其中,行业42(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业)、68(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86(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起主要贡献作用.2002年以后,城镇居民消费驱动的大气汞排放持续下降,2017年降至44t,主要与行业42(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业)、68(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66(其他制造业)有关.整体上,1997~2017年,城镇居民对行业56(汽车制造业)、73(道路运输业)、86(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消费驱动的大气汞排放显著增加,需要被重点关注.

图3 不同最终需求类别驱动的大气汞排放

图4 1997~2017年主要最终需求类别在行业层面对大气汞排放变化的贡献

图中仅展示各时期对大气汞排放变化贡献最大的6个行业

2.4 大气汞排放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

1997~2017年,中国大气汞排放量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本文采用结构分解分析方法从需求侧分解得到不同时期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对大气汞排放量变化的相对贡献,可以表征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单个因素的变化对大气汞排放变化的贡献,如图5所示.

人均最终需求水平提高始终是大气汞排放增加的最大驱动因素,排放强度降低是大气汞排放减少的最大驱动因素.结构性因素(生产结构、最终需求行业结构、最终需求类别结构)对大气汞排放变化的贡献相对较小.

生产结构变化是大气汞排放增加的第二大驱动因素.1997~2017年,若其他影响因素保持不变,生产结构变化将推动大气汞排放量增加170t.生产结构变化推动大气汞排放增加的作用集中在2002~ 2007年间,表明这一时期某些行业对中间投入品的使用效率下降,不利于大气汞减排.这可能与这一时期劳动-资源密集型小型企业(包括水泥生产、金属冶炼等企业)的发展有关.2007年以后,生产结构变化转变为促进大气汞排放减少的因素.2007~ 2017年,若其他影响因素保持不变,生产结构变化将有助于大气汞排放量减少62t.表明近年来中国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等措施初见成效.行业生产技术水平、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有助于减少大气汞排放.

最终需求类别结构变化是大气汞排放增加的第三大驱动因素.1997~2017年,若其他影响因素保持不变,最终需求类别结构变化将推动大气汞排放量增加106t.1997~2017年,固定资本形成和城镇居民消费占比上升,农村居民消费占比显著下降[21].固定资本形成和城镇居民消费驱动较多能耗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导致这一时期大气汞排放增加.

最终需求行业结构变化也推动了大气汞排放增加.1997~2017年,若其他影响因素保持不变,最终需求行业结构变化将推动大气汞排放量增加97t. 1997~2017年,中国对建筑业、汽车制造业、邮电通讯业、房地产业、其他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以及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等行业的需求占比明显上升[21].这些行业产品具有上游产业链长、直接/间接能耗大[30-32]等特点,导致这一时期最终需求行业结构变化推动了大气汞排放增加.

图5 1997~2017年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对大气汞排放变化的相对贡献

纵坐标为各个因素的相对贡献与人口规模的相对贡献的比值

图6进一步展示了1997~2017年社会经济因素对各排放源大气汞排放变化的相对贡献.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对不同排放源大气汞排放的相对贡献存在差异.

图6 1997~2017年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对各排放源大气汞排放变化的相对贡献

人均最终需求水平提高和人口增长对所有排放源均起到推动大气汞排放增加的作用.其中,工业煤燃烧、燃煤电厂、锌冶炼、水泥生产以及铅冶炼是大气汞排放增加的主要排放源.

图7 1997~2017年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对各行业大气汞排放变化的相对贡献

排放强度变化有助于大部分排放源减少大气汞排放,尤其是对于锌冶炼、燃煤电厂、工业煤燃烧、以及铅冶炼等排放源.2002~2007年,排放强度降低对减少锌冶炼的大气汞排放的贡献最大,若其他影响因素保持不变,排放强度降低将有助于锌冶炼的大气汞排放量减少175t.然而,1997~2017年排放强度变化对钢铁生产和城市固体废弃物焚烧起到推动大气汞排放增加的作用,需要引起关注.

不同时期结构性因素变化对各排放源大气汞排放变化的贡献不同.整体上,1997~2017年因结构性因素变化而减少汞排放的排放源增多,社会经济结构优化对越来越多排放源的大气汞减排起到积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生产结构变化和最终需求行业结构变化导致锌冶炼的大气汞排放增加最多. 1997~2017年,若其他影响因素保持不变,这两种结构性因素变化将导致锌冶炼的大气汞排放分别增加43和28t.最终需求类别结构变化导致水泥生产的大气汞排放增加最多.1997~2017年,若其他影响因素保持不变,最终需求类别结构变化将导致水泥生产的大气汞排放量增加28t.

图7展示了1997~2017年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对各行业大气汞排放变化的相对贡献.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对不同行业大气汞排放的相对贡献存在差异.

人均最终需求水平提高和人口规模扩大对于所有行业均起到推动大气汞排放增加的作用,并且对于大多数行业的贡献程度在不同时期变化不大.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业是排放增加的主要部门.

排放强度变化有助于大部分行业减少大气汞排放,尤其是对于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业.此外,对于部分采选业、加工制造业(如有色金属矿采选、粮油及饲料加工业、其他化学产品制造业), 1997~2002年排放强度变化推动了大气汞排放的增加,而2002年后排放强度变化转变为有助于大气汞排放降低的因素,末端控制相关措施带来的减排效果显著.

结构性因素变化对不同行业的贡献不同,在不同时期对若干行业的贡献作用也有所转变.2002~2007年期间,结构性因素变化对大部分行业起到推动大气汞排放增加的作用.2007年后,结构性因素变化对越来越多行业大气汞增排的相对贡献减小,并开始推动大气汞减排.然而,结构性因素变化仍然对若干行业起到推动大气汞排放增加的作用.例如,对于生产结构,2012~2017年,其变化导致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大气汞排放增加最多.若其他影响因素保持不变,这一时期生产结构变化将推动该行业的大气汞排放量增加18t.对于最终需求行业结构,2012~2017年,其变化导致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业的大气汞排放增加最多.这一时期对建筑业的最终需求占比增加最多(3.8%)[21],推动了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业的大气汞排放增加.若其他影响因素保持不变,最终需求行业结构变化将推动该行业的大气汞排放量增加14t.对于最终需求类别结构,2012~ 2017年,其变化同样导致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业的大气汞排放增加最多.这一时期固定资本形成占比增加2.5%[21],导致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业的大气汞排放增加.若其他影响因素保持不变,最终需求类别结构变化将推动该行业的大气汞排放量增加9t.

3 结论

3.1 1997~2012年,中国大气汞排放量从376t增至543t,2017年降至405t.在行业层面,生产端和消费端大气汞排放存在显著差异.生产端排放大气汞较多的行业以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业(135t),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86t)等重工业为主.消费端对大气汞排放贡献较多的行业则以建筑业(219t)、汽车制造业(16t)等为主.

3.2 1997~2017年,人均最终需求水平提高是大气汞排放增加的最大驱动因素,排放强度降低是大气汞排放减少的最大驱动因素.3种结构性因素(生产结构、最终需求行业结构、最终需求类别结构)对大气汞排放变化的贡献相对较小,整体上均推动了大气汞排放增加.2007年以后,生产结构变化转变为大气汞排放减少的驱动因素.对于不同最终需求类别,固定资本形成、出口、城镇居民消费是驱动大气汞排放的主要最终需求类别.

3.3 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对不同排放源大气汞排放的相对贡献存在差异.人均最终需求水平提高和人口规模扩大主要推动了工业煤燃烧、燃煤电厂、锌冶炼、水泥生产、以及铅冶炼的大气汞排放增加.排放强度变化有助于大部分排放源减少大气汞排放,尤其是对于锌冶炼、燃煤电厂、工业煤燃烧、以及铅冶炼等排放源.不同时期结构性因素变化对各排放源大气汞排放变化的贡献不同.总体上,因结构性因素变化而减少汞排放的排放源数量增多.1997~ 2017年,生产结构变化和最终需求行业结构变化导致锌冶炼的大气汞排放增加最多,最终需求类别结构变化导致水泥生产的大气汞排放增加最多.

3.4 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对不同行业大气汞排放的相对贡献存在差异.人均最终需求水平提高和人口规模扩大对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业大气汞排放增加的驱动作用较大.同时,排放强度降低对这几个行业大气汞排放降低的贡献也较大.结构性因素变化在不同时期对若干行业的贡献作用发生变化.2007年后,结构性因素变化对越来越多的行业起到减少大气汞排放的作用,但是仍然对若干行业起到推动大气汞排放增加的作用.2012~2017年,最终需求行业结构和最终需求类别结构变化均导致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业的大气汞排放增加最多,生产结构变化导致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大气汞排放增加最多.

4 建议

4.1 完善大气汞减排的责任机制,实现生产全过程管控.

将消费端大气汞排放纳入监管体系,权衡各经济主体在产业链中的相对重要性,按比例分配减排责任[33-34].对于生产端大气汞排放较多的行业(如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需加大控制力度,进一步降低汞排放强度.淘汰落后的污染控制设备,配合汞替代技术研发和发展汞回收产业,并加强末端烟气的汞排放浓度达标监督.对于消费端对大气汞排放贡献较多的行业(如建筑业、汽车制造业),需进一步展开排放路径分析,促使其通过提高生产效率等措施减少对上游大气汞排放的驱动作用.

4.2 调整生产结构和最终需求结构,发挥通过结构优化减排大气汞的潜力.

对于生产结构,提高所识别重点行业的生产效率,降低其单位产品的中间投入品消耗量,从而减少上游大气汞排放,重点关注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结合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特点,完善金属制品回收体系[10],降低生产系统对金属资源的依赖.

对于最终需求结构,应实现投资与消费协调发展,并重点优化固定资本形成、出口、城镇居民消费的商品结构.通过宏观调控实现住房等固定资产的合理供给,抑制房地产过热发展.通过调整出口税额等方式调整出口结构,减少驱动大气汞排放较多的行业产品的出口(如其他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其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加快对大气汞排放较多的行业产品的淘汰升级,通过生命周期标签等措施引导、鼓励居民选择大气汞排放较少的产品,特别是对于汽车制造业、道路运输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产品的城镇居民消费.

[1] Arctic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Programme and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AMAP/UNEP). Global mercury assessment 2018 [R]. Geneva, Switzerland: AMAP/UNEP, 2019.

[2] Streets D G, Hao J M, Wu Y, et al. Anthropogenic mercury emissions in China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5,39(40):7789–7806.

[3] Zhang L, Wang S, Wang L, et al. Updated emission inventories for speciated atmospheric mercury from anthropogenic sources in China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5,49(5):3185-3194.

[4] Tian H Z, Wang Y, Xue Z G, et al. Atmospheric emissions estimation of Hg, As, and Se from coal-fired power plants in China, 2007 [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1,409(16):3078-3081.

[5] Liu K Y, Wang S X, Wu Q R, et al. A highly resolved mercury emission inventory of Chinese coal-fired power plants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8,52(4):2400-2408.

[6] Wu Z J, Ye H F, Shan Y L, et al. A city-level inventory for atmospheric mercury emissions from coal combustion in China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20,223:117245.1-117245.10.

[7] Ye X J, Hu D, Wang H H, et al. Atmospheric mercury emissions from China’s primary nonferrous metal (Zn, Pb and Cu) smelting during 1949~2010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5,103:331-338.

[8] Gao J J, Yue T, Zuo P L, et al. Current status and atmospheric mercury emissions associated with large-scale gold smelting industry in China [J]. Aerosol and Air Quality Research, 2016,17(1):238-244.

[9] 吴清茹.中国有色金属冶炼行业汞排放特征及减排潜力研究[D]. 北京:清华大学, 2015. Wu Q R. Characteristics and abartement potential of mercury emission for China’s nonferrous metal smelting industries [D].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2015.

[10] 吴清茹,王书肖,王玉晶.中国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大气汞排放趋势预测 [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37(7):2401-2413. Wu Q R, Wang S X, Wang Y J. Projections of atmospheric mercury emission trends in China’s nonferrous metalsing industry [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7,37(7):2401-2413.

[11] Pirrone N, Chinirella S, Feng X B, et al. Global mercury emissions to the atmosphere from anthropogenic and natural sources [J].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10,10(13):5951–5964.

[12] Hui M L, Wu Q R, Wang S X, et al. Mercury flows in China and global drivers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7,51(1): 222-231.

[13] Liang S, Zhang C, Wang Y F, et al. Virtual atmospheric mercury emission network in China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48(5):2807-2815.

[14] Li J S, Chen G Q, Hayat T, et al. Mercury emissions by Beijing's fossil energy consumption: Based on environmentally extended input-output analysis [J]. 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5,41: 1167-1175.

[15] Liang S, Xu M, Liu Z, et al. Socioeconomic drivers of mercury emissions in China from 1992to 2007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3,47(7):3234-3240.

[16] Li J S, Wei W D, Zhen W, et al. How green transition of energy system impacts China's mercury emissions [J]. Earth's Future, 2019,7(12): 1407-1416.

[17] Li J S, Song X H, Guo Y Q, et al. The determinants of China's national and regional energy-related mercury emission change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9,246:505-513.

[18] Guo Y Q, Zhang B, Chen B, et al. Disparities in socio-economic drivers behind China's provincial energy-related mercury emission change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9,251: 109613.1-109613.7.

[19] Leontief W W. Quantitative input and output relations in the economic systems of the United States [J]. Review of Economic Statistics, 1936,18(3):105-125.

[20] Dietzenbacher E, Los B.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techniques: sense and sensitivity [J]. 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1998,10(4):307-324.

[21] 国家统计局.中国投入产出表1997~2017 [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8.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Input-output tables of China 1997~2017 [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17.

[2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8~2018 [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8.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1998~2018 [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18.

[23] Wu Q R, Wang S X, Li G L, et al. Temporal trend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peciated atmospheric mercury emissions in China during 1978~2014.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6, 50(24):13428-13435.

[24] Liu K Y, Wu Q R, Wang L, et al. Measure-specific effectiveness of air pollution control on China's atmospheric mercury concentration and deposition during 2013~2017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9,53(15):8938-8946.

[25] Lenzen M, Moran D, Kanemoto K, et al. Building eora: a global multi-region input-output database at high country and sector resolution [J]. 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2013,25(1):20-49.

[26] Wang Y, Geschke A, Lenzen M. Constructing a time series of nested multiregion input-output tables [J].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 2017,40(5):476-499.

[27] 杨 海.中国水泥行业大气汞排放特征及控制策略研究 [D]. 北京:清华大学, 2014. Yang H. Study on atmospheric mercury emiss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 from cement production in China [D].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2014.

[28] 高 炜,支国瑞,薛志钢,等.1980~2007年我国燃煤大气汞、铅、砷排放趋势分析[J]. 环境科学研究, 2013,26(8):822-828. Gao W, Zhi G R, Xue Z G, et al. Analysis of atmospheric emission trends of mercury, lead and arsenic from coal combustion in China from 1980~2007 [J].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3,26(8): 822-828.

[29] 偏子豪,陈定江,朱 兵,等.中国重化工业资源消耗的社会经济驱动力 [J]. 中国环境科学, 2019,39(7):3113-3119. Pian Z H, Chen D J, Zhu B, et al. Socioeconomic drivers of resource consumption of China’s heavy chemical industry sectors [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9,39(7):3113-3119.

[30] Abd Rashid A F, Yusoff S. A review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 method for building industry [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5,45:244-248.

[31] Sartori I, Hestnes A G. Energy use in the life cycle of conventional and low-energy buildings: A review article [J]. Energy & Buildings, 2007,39(3):249-257.

[32] 黄宝荣,王 毅,张慧智,等.北京市分行业能源消耗及国内外贸易隐含能研究 [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32(2):377-384.Huang B R, Wang Y, Zhang H Z, et al. Energy intensity in different sectors of the economy and energy embodied in trade of Beijing based on an input-output model [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2, 32(2):377-384.

[33] 吴晓慧,余亚东,梁 赛.广东省CO2排放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 [J]. 环境科学研究, 2021,34(3):772-782. Wu X H, Yu Y D, Liang S. Socioeconomic factors influencing CO2emissions in Guangdong province [J].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21,34(3):772-782.

[34] Lenzen M, Murray J, Sack F, et al. Shared producer and consumer responsibility-Theory and practice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 61(1):27-42.

Socioeconomic factors influencing atmospheric mercury emission changes in China.

WU Xiao-hui1, XU Li-xiao1, QI Jian-chuan2, LIANG Sai2*, WANG Shu-xiao3

(1.School of Environ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2.Key Laboratory for City Cluster Environmental Safety and Green Developmen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 China;3.School of Environ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2021,41(4):1959~1969

Atmospheric mercury emissions in China during 1997~2017 were calculated by the input-output model from the production and final demand perspectives. Combined with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socioeconomic factors to atmospheric mercury emissions were also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wo big production side sectors discharging large amounts of atmospheric mercury emissions were cement and cement asbestos (135t) and nonferrous metal smelting and processing (86t). On the consumption side, the two major sectors with large atmospheric mercury emissions were mainly construction (219t) and motor vehicles (16t).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socioeconomic factors were different across emission sources and sectors. The increase in per capita final demand volume was the dominant factor driving atmospheric mercury emissions, where nonferrous metal smelting and processing, electricity and heat, cement and cement asbestos were the main sectors responsible for the increasing emissions. The decline in mercury emission intensity was the main factor mitigating atmospheric mercury emissions, where nonferrous metal smelting and processing, electricity and heat, cement and cement asbestos were also the main sectors for the reductions. In this period, the changes in the production structure, final demand sectoral structure, and final demand category structure had led to a slight increase in atmospheric mercury emissions. However, in the same period, the number of emission sources and sectors with a decrease in mercury emissions, due to changes in these three structural factors, had also increased. Based on these results, several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were propos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roduction-chain-wide control and socioeconomic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tmospheric mercury emissions;socioeconomic factors;input-output analysis;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X321

A

1000-6923(2021)04-1959-11

吴晓慧(1997-),女,山东潍坊人,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系统分析方面研究.发表论文6篇.

2020-09-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874014,52000010);广东省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2019ZT08L213)

* 责任作者, 教授, liangsai@gdut.edu.cn

猜你喜欢
贡献排放量大气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贡献
宏伟大气,气势与细腻兼备 Vivid Audio Giya G3 S2
天然气输配系统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黑龙江省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研究
为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作出人大新贡献
贡献榜
海洋贡献2500亿
大气古朴挥洒自如
大气、水之后,土十条来了
全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
——《2013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第Ⅱ部分)